第一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8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气候
分类号: P467
页数: 9
摘要: 赣县属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太阳辐射较弱,冷暖变化显著,降水变率大。简言之,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春夏之交多洪涝,秋冬两季雨量稀。四季特征: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有时会出现阴雨天气,但降雨量不大;春季气温渐升,雨日渐多,往往寒暖交替,天气多变,常有阴雨和低温天气出现,有冰雹发生。
关键词: 历史气候 气候变化

内容

赣县属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太阳辐射较弱,冷暖变化显著,降水变率大。简言之,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春夏之交多洪涝,秋冬两季雨量稀。四季特征: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有时会出现阴雨天气,但降雨量不大;春季气温渐升,雨日渐多,往往寒暖交替,天气多变,常有阴雨和低温天气出现,有冰雹发生。春末夏初相对湿度最大,进入梅雨季节;夏季海洋季风强盛,天气高温高湿,形成大范围降雨或暴雨,为年降水量集中期。盛夏与伏秋季节天气炎热干旱,但有时受台风影响,出现台风雨或台风暴雨。有时也出现地区性的对流性不稳定的雷阵雨,历时短,范围不大;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受北方干燥冷空气控制,秋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湿度小,有小阳秋天气。
  据1951—1980年资料,县气候平均温度四季起讫时间及天数如下表: [=此处为表格(表2—6)=] 气象要素日照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111千卡/平方厘米。7月太阳总辐射量最大,为14.9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13%。2月最小,为5.6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的太阳辐射总量达109.4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总量的98%。
  年平均日照时数1902.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只占可照时数的43%。最多年2395.5小时(1963年),最少年1448.7小时(1953年)。日平均气温≥10摄氏度期间的日照地数为1551.7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82%。7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74.6小时,百分率为66%。2月日照时数最少,为84.7小时,百分率为27%。受地形和季节等影响,沿河小平地和低丘地区,日照时数比山区多,夏秋季比冬春季多,日照时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气温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夏季7月是最热月,月平均气温29.5摄氏度。冬季1月是最冷月,月平均气温7.9摄氏度。春季4月,月平均气温19.3摄氏度。秋季10月,月平均气温21摄氏度。气温年较差21.6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1.2摄氏度(1953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6.0摄氏度(1955年1月12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摄氏度的初日为2月7日,终日为次年1月5日,历时333天。累计积温6889.1摄氏度。保证率在80%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5920.4摄氏度。保证率在80%稳定通过10—2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5159.1摄氏度以上。黄婆地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以下。中部和西南部为高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9摄氏度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19摄氏度之间。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476.7毫米。年最多降水量2191.7毫米(1983年),最少1025.9毫米(1971年),相差1119.3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21天,其雨量287.1毫米(1955年5月2日至22日)。一日最大降水量200.8毫米(1961年5月16日)。1—8月为雨季,降水量310.3毫米,占年雨量的21%。4—6月为汛期,降水量662.7毫米,占年雨量的44.9%。7—9月为台风雷雨季,降水量331.4毫米,占年雨量的22.4%。10—12月为少雨季,降水量172.2毫米,占年雨量的11.7%。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且地区分布不均匀。黄婆地为多雨区,年雨量在1700毫米以上,湖江乡古田、沙地乡攸镇为半雨区,年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其他地区在1400—1600毫米之间。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627.7毫米,最多1901.6毫米(1963),最少1406.8毫米(1970年)。月平均最多260.1毫米(7月),最少61.2毫米(1、2月)。夏秋季多,冬春少;丘陵平原多,山地少;植被好蒸发少,反之则多。
  风向风速 1—5月和9—12月盛吹北风(偏西北或东北风向),6—8月盛吹南风(偏西南或东南风向)。风力一般不大,平均2级左右,最大风力在5—6级之间,个别时间也曾发生8、9级大风。历年以无风为主,偏北风次之,偏南风又次之。年平均风速2.0米/秒。月平均最大2.3米/秒(7月),最小1.8米/秒(8月),其他月平均风速都在1.9—2.2米/秒之间。
  霜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30日,最早10月30日(1778年),最晚1月3日(1970年)。年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18日,最早1月16日(1964年),最晚3月25日(1961年、1976年)。年平均无霜期285天,最长319天(1957、1970年),最短240天(1954年)、年平均有霜日数17天,最多39天(1975年),最少6天(1968年)。初终霜间隔日数年平均80天,最长124天(1953年),最短28天(1957年)。
  灾害性天气春寒 3—4月,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天气多变,冷空气入侵后,易形成春寒。按出现时间可分为三类:惊蛰寒、春分寒、清明寒。1951—1980年共出现惊蛰寒25次,春分寒6次,清明寒3次。春寒常有出现,春分寒和春分寒连清明寒危害严重。1976年的春分寒连清明寒,阴雨天气长达24天,烂种、烂秧非常严重。
  暴雨洪涝多年平均一日暴雨量80.1毫米,最大一日暴雨量145.8毫米(1961年5月15日)。全县最大一日暴雨量、三日暴雨量在空间分布上,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和中部偏小,东北部和西北部偏大。而以赣江沿线为最大,平江、贡水沿线次之,桃江为小。年平均暴雨日数以黄婆地最多,为5.3天;大湖江最少,为1.6天;其他地区4天左右。在时间分布上,1—3月一日最大暴雨量,大多数均小于70毫米。4—8月均有出现最大日暴雨的可能,尤其以6月出现的机会最多(多年实测一日最大暴雨量为166.7毫米,发生于1984年8月31日;三日最大暴雨量273.9毫米,发生于1984年8月30日)。5—6月的暴雨日数,占全年总数的48%。9月以后虽进入旱季,但有少数年份仍出现过较大暴雨。11—12月出现暴雨机会甚少,量级也不大。
  4—6月的汛期中,由于本地降水或上游涨水,往往带来洪涝灾害。1964年6月10日至16日,是建国后的最大一次洪水,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除洪涝外,局部地 [=此处为表格页(气象要素综合表表2—7)=]区有时出现山洪。
  干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伏旱和秋旱对水稻、甘蔗的危害最严重。1951—1985年,出现伏、秋旱各23次。除1961、1973、1980年和1985年未出现外,其他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轻度干旱的频率37%%,中度干旱的频率4%,重度干旱的频率15%%。
  寒露风有轻重之分。出现重度寒露风的平均日期为10月13日,最早为9月20日(1971年),最晚为10月21日(1951年)。出现轻度寒露风的平均日期10月4日,最早9月19日(1971年),最晚10月21日(1951年)。山区比低丘平地早出现3—4天。寒露风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机率最大,占74%,危害严重。1970年出现在9月底,持续时间长,使晚稻严重减产。
  干热风多出现在7月上、中旬,占总次数的87%。年平均出现6天左右,最多16天(1964年)。1970、1973和1974年未出现,1952、1954、1955、1963和1968年均仅出现1天,干热风常影响早稻灌浆,致使稻子不结实,减少产量。
  冰雹发生次数较少。1951~1985年共发生11次,平均约3年1次。一般每年发生1次,1969年2月发生2次。多数发生在2~4月。山区出现次数较平地低丘多,对秧苗、油菜、房屋危害较大。
  大风主要出现在3—9月。尤以4、5和7、8月为多,占78%。年平均出现4次左右。1962年出现过16次。1980—1982年未出现。对航船、房屋、庄稼危害较大。
  寒冷天气出现在12月、1月和2月,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持续几天的霜雪、冻雪、冰冻天气。影响甘蔗含糖量和油菜开花结实,对果树、林木、牲畜安全越冬不利。1951—1980年共出现寒冷天气过程31次,每次4天左右。大部分出现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占74%。
  小满寒5月中旬至6月上旬出现,出现频率13%,大约4年一遇。最早出现在5月13日(1953年),最晚出现在5月20日(1975年)。常导致早稻幼穗发育受阻。
  [=此处为表格(历年各月及多年平均气温统计表表2—8)=] 单位:摄氏度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民国19—30年平均雨量表表2—9)=] 单位:毫米 [=此处为插图页(赣县多年平均雨量分布图)=] [=此处为插图页(赣县多年平均雨量分布图)=] [=此处为表格页(建国后历年各月降水量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表表2—10)=] 单位:毫米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物候 1964年陈推诚参加“全国物候观测网”,开始观测赣县物候现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恢复。
  植物物候赣县气温多在植物生长发育起点温度之上,长年有植物生长。1月上旬十字花科的荠菜开始开花,中下旬红梅、腊梅陆续开花。2月上旬,柳树发芽、展叶成为初春降临的物候指标。3月上、中旬多数木本植物发芽、展叶,只有梧桐和南岭黄檀到4月上旬才展叶,南岭黄檀被人们称为“不知春”。
  吐芽、展叶期 2月上旬,垂柳、旱柳率先吐芽展叶,桃李继之。其他大多数植物则于3月先后吐芽、展叶。
  开花期 2月中旬前期,侧柏、檫树进入始花期。稍后,柳树、毛桃、白玉兰、李、榆依次开花。大多数植物在3月下旬至5月底陆续开花。整年都有植物开花。
  果实种子成熟期最早的是榆树,每年平均在4月3日,接着是柳絮飞、桑椹黑、枇把黄。但多数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期集中在9—11月份。多数树木的果实或种子成熟后很快从树上落下;构树等则边熟边落;也有些树木(如侧柏等)果熟后在树上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果裂子落。苦楝、泡桐、悬铃木、刺槐等果熟后在树上宿存到次年的二三月间,或更长时间。各观测植物果实种子成熟期次序: 4月上旬:榆;中旬:垂柳;下旬:桑。
  5月上旬:枇杷;中旬:旱柳。
  6月上旬:李、毛桃;下旬:檫树。
  7月中旬:构树;下旬:朴、白牡丹、梨、罗汉松。
  8月上旬:枣、刺槐;中旬:枫杨、梧桐。
  9月上旬:马甲子(边开花边果熟直到10月);中旬:银合欢、黄荆(边开花边果熟直到12月);下旬:喜树、板栗、栾树、黄连木。10月上旬:皂荚、无患子,侧柏、梾木、油桐;中旬:重阳木、柿、油茶、南天竺、苍耳、槐树;下旬:樟树、乌桕。石榴、千年桐。
  11月上旬:枳椇、南岭黄檀、大叶黄杨、 [=此处为表格(各观测植物的芽开放期和展叶期表表2—11)=]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