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7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语音
分类号: H07
页数: 22
摘要: 南康话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2个声母。[=此处为表格=] 特点说明: 1.在南康话中,古全浊声母,一律变为送气清音,如: 步p′u53;道t′〓53;寨ts′〓53。k、k′、h三母和ts、ts′、s三母的齐齿呼都变成了t6、t6′、6,尖团不分。例如:吴vu11、碗v〓31。上声不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均为上声;浊声母上声字一部分归入阴平,一部分归入去声,一部分仍为上声。
关键词: 方言研究 方言字 基础方言

内容

南康话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2个声母(见表30—1)。
  [=此处为表格(声母表表30-1)=] 特点说明: 1.在南康话中,古全浊声母,一律变为送气清音,如: 步p′u53;道t′〓53;寨ts′〓53。
  2.普通话念t〓、t〓′、〓的,南康话念ts、ts′、s。
  3.没有舌根音x,而是喉音h。k、k′、h三母和ts、ts′、s三母的齐齿呼都变成了t6、t6′、6,尖团不分。
  4.n的齐齿呼,实际发音时常带〓的色彩。例如:你ni11、女ni31、尧ni〓11、研ni〓31、认ni〓53,实际常读作〓i11、〓i11、ni〓11、n〓i〓31、〓iη53。
  5.古微母和影母及云母的合口字,在普通话中念为零声母的,南康话都念作V—,V—是f—的浊擦音,发音部位同f,摩擦不很厉害。例如:吴vu11、碗v〓31。
  第二节韵母南康话包括声化韵在内,共有46个韵母。见表30—2。
  [=此处为表格(韵母表表30-2)=] 特点说明: 1.四呼不全,只有开、齐、合三呼,无撮口呼。
  2.没有前鼻韵,前鼻韵除一部分变为后鼻韵外,都已鼻化,所以南康话鼻化韵特别丰富。
  3.i的实际音值比标准元音i舌位略低。韵头i—、零声母后的i、i—都带有摩擦的因素。
  4.o的实际音值比标准元音o的舌位略低。发音时,嘴唇不很圆,比标准元音o较松。
  5.e的实际音值介乎e、ε之间。
  6.u较标准元音u较开,发音时唇不很圆,在很多地方带有V的色彩。
  第三节声调南康话的单字音共有六个声调,见表30—3。
  [=此处为表格(声调表表30-3)=] 特点说明: 1.在南康话六个声调中,平声分阴阳,古清声母平声字为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为阳平。上声不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均为上声;浊声母上声字一部分归入阴平,一部分归入去声,一部分仍为上声。去声不分阴阳,古去声字除浊声母的个别归入上声外,余仍为去声。入声分阴阳,古清声母入声字绝大部分为阴入,少数归阳入;古浊声母入声字除次浊少数归阴入外,均为阳入。
  2.六个声调的调值是:阴平为中升调24,阳平为低平调11,上声是低降调31,去声是高降调53,阴入是短促的中降调32,阳入是短高调5。
  3.六个声调比较稳定,不论是单念,还是连读,都未发现调值的变化。
  4.南康话没有轻声。在一些词语中,虽然有些字发音较轻,但都保留了原有的调值,实际不是轻声。如台嘞、一刻嘞的“嘞”;“来啦”、“佢些”的“啦、些”;“石头”、“教佢”、“佢些人”的“头、佢、人”;“乃个”、“该个”的“个”的调值仍分别保留原有的31、24、11、53,清晰可辨。
  第四节声韵调配合关系一、声韵调配合关系表(见表30—4)。
  [=此处为表格(声韵调配合关系表表30—4)=] [=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 注:1、有口者表示可以拼合,但无法写出汉字,多在口语中用。2、空格表示声韵不能拼合。3、表中声韵(除喉塞韵)拼合的每格的上下左右四角表示一个声调,依次是左下角是阴平,左上角是阳平,右上角是上声,右下角是去声,空者表示不能拼合。喉塞韵与声母拼合的格子上,上为阴入,下为阳入。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二、声韵调配合的主要特点: 1.p、p′、m、t、t′、1六母,除与u、uoε配合外,不与其他合口呼韵母配合。
  2.f、v、n三母不与齐齿呼和合口呼韵母(u除外)配合。
  3.ts、ts′、s、k、k′、η、h七母,不与齐齿呼韵母配合。
  4.t6、t6′、6不与开口和合口呼韵母拼合。
  5.古喉音晓、匣母与合口呼韵母相拼,今普通话为x(u—)的,南康话多为f(u—),许多地方还去掉u介音。如:乎fu24,虎fu31,胡fu11,花fa24,槐f〓11. n、1二母与合口呼韵母拼合时,普通话为n(u—)、1(u—)的,南康话多去掉了u介音。如:挪no11,糯no53,罗lo11,落1o?5。
  6.喉塞韵与任何声母(可拼合的)相拼合后的字都是入声字。
  7.鼻音m、n、η可以自成音节,都出现在口语中。实际应用时,当其后音节的声母是唇音时,念m,如“唔有”(没有)m31m〓11;当后一音节的声母是舌尖或舌面音时,念n,如“唔要”(不要)n31ni〓53,“唔走”(不走)n31ts〓31;当后一音节的声母是舌根或喉音时,念η,如“唔係”(不是)η31ηei53,“唔好”(不好)“η31h〓31”。
  第五节文白异读在南康话中,有些字书面语(文读)和口头语(白读)读音各不相同,见表30—8。
  [=此处为表格(南康话部分文白异读字表表30-5)=] 第六节同音字表说明: 1.收入表内的,绝大多数是进入南康话的现代通用字,少数是《新华字典》上的现代方言字和民间流传的方言俗字,无法写出的俗字,用口代替。
  2.表内收入的多音多义、一音多义字,均在这些字后用括号加注。
  3.文白异读字,一般只收白读字,南康话中会用的文读字也收入。
  4.本表按南康话的音系排列,先以韵母分部,同韵的按声母分列,声韵同者,按声调排。
  ①韵母顺序是:l、〓、a、o、e、〓、〓、ei、oε、、〓、〓、〓、〓η、a?、o?、e?、〓?、i、ia、ie、i〓、iu、io、i〓、i〓、i〓、i〓、iaη、ia?、io?、ie?、iu?、u、ua、u〓、uei、uoε、u〓、u〓η、ua、ua、uoε、m、n、〓。
  ②声母顺序是:p、p′、m、f、v、t、t′、n、1、k、k′、η、h、ts、ts′、s、t6、t6′、6、c、c′、〓。
  ③声调的顺序是:阴平(24)、阳平(11)、上声(31)、去声(53)、阴入(32)、阳入(5)。
  同音字表 [=此处为表格(表30-6 l)=]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a)=] [=此处为表格(o)=]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e)=]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ei)=]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o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η)=]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a?)=]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o?)=] [=此处为表格(e?)=]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i)=] [=此处为表格(ia)=] [=此处为表格(ie)=]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i)=] [=此处为表格(iu)=] [=此处为表格(io)=] [=此处为表格(i〓)=]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i〓)=] [=此处为表格(i〓)=]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i〓)=] [=此处为表格(i〓η)=] [=此处为表格(ia?)=] [=此处为表格(io?)=]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ie?)=] [=此处为表格(iu?)=] [=此处为表格(u)=]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ua)=] [=此处为表格(u〓)=] [=此处为表格(uei)=] [=此处为表格(u)=] [=此处为表格(u〓η)=] [=此处为表格(ua?)=] u〓?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uoε?)=] [=此处为表格(mnη)=]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