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7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4
摘要: 元旦公历每年1月1日为元旦。这天,机关单位、厂矿、学校等放假一天。城镇演戏、放电影,开展文体活动,慰问烈军属、退离休干部。农村还没有形成过元旦节的习惯。县人把春节当作一年中最重要最大的节日来欢庆。外出人员,都尽可能赶回与家人团圆过年。十二月下旬,天天逢圩日,圩上人山人海、卖土产置办年货。解放后,1979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重新规定3月12日为植树节。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民国时,广大劳动群众多于此日开展自发的纪念活动,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解放后,国务院规定是日为法定节日,放
关键词: 纪念日 风俗习惯 节日

内容

元旦公历每年1月1日为元旦。这天,机关单位、厂矿、学校等放假一天。城镇演戏、放电影,开展文体活动,慰问烈军属、退离休干部。农村还没有形成过元旦节的习惯。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辞旧迎新,欢庆丰收。县人把春节当作一年中最重要最大的节日来欢庆。外出人员,都尽可能赶回与家人团圆过年。立冬后,家家开始腊香肠、猪肝、猪肉、猪舌、猪面、板鸭、鱼等,蒸制糯米酒。农历十二月中旬起炸馃子、做糖爆、炒花生、瓜子……准备过年食品。十二月下旬,天天逢圩日,圩上人山人海、卖土产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是日,户户打尘扫地,通沟排水,洗盆擦盖,抹洗门窗,洗衣、被、帐。解放前,晚上还要点烛焚香放鞭爆送灶神上天,求其“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过了小年更为忙,买年画、写春联、理头发、作豆腐、做米馃、赶新衣、碾白米,呈现一派过年的喜庆、忙碌气氛。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俗称“除夕”、“过大年”。解放前,贫家户主躲债在外,深夜才敢回家过年,故又称“年关”。解放后,人民翻身作主,不用躲债过年,到处是欢腾的节日气氛,家家贴春联,挂年画,杀鸡买鱼肉,做年饭。晚上户户放鞭爆,吃丰盛的“团圆饭”。饭后,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除夕之夜有“守岁”和家家灶堂留火种的习俗。解放后已消失的在除夕夜备三牲、香烛敬神敬祖的习惯,近年来有所恢复,敬神敬祖的人渐多。
  自正月初一至元宵,俗为祝岁日。昔时,每村购龙灯5节或9节,于晴宵霁月游行街市,人以鞭爆迎之,灯腹燃烛作游龙舞,锣鼓声、锁呐声、鞭爆声,声声悦耳,人们尽情娱乐。正月初一,有清早鸣爆择吉出行的习俗。零时起,鞭爆声此起彼伏直到黎明。这天家家素食,不做客,不串门,亲友见面拱手作揖,恭喜道贺。初二清晨,户户宰鸡、煮蛋,先个个食汤(汤系粉干、面条或黄〓米馃等煮后,上覆鸡蛋、猪肉、鸡肉或板鸭),后吃丰盛的早餐,为一岁牙祭的开始,俗称“起牙”(腊月十六日也吃丰盛酒菜,为岁末牙祭,俗称“圆牙”)。食汤又是尊敬亲邻长辈和新年来客的上礼。从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戚,青年夫妇携儿带女,购买酒肉到岳家拜年。新婚夫妇第一次到岳家拜年,俗称“上门”,礼物丰富,见亲属小孩要给“喜欢钱”。初二始洒扫,垃圾往里,意为财不外扫。初三大扫除,把藏起的垃圾一扫而光,送野外,焚香烛放鞭爆烧掉,俗称“送穷鬼”。初二开始,亲朋互请年酒,城乡舞龙灯、耍狮子、装故事、摇花船、踩高跷、演戏、放电影等,热热闹闹直至元宵。
  元宵节农历正十五为元宵节,俗称“上元节”、“灯节”。昔时是日,家家酒肉丰盛,吃元宵米馃。当年添丁户,要备“丁酒”,族人户户备果品荤盘至祠堂或众厅共饮,名“饮花子酒”。晚上,在城镇,装灯结彩、爆竹轰鸣,鼓乐宣天,人山人海,通宵达旦舞龙灯、要狮子、摇花船……大闹花灯;在农村,除闹花灯外,还有“拉青”、舞“青菜龙”的习俗,即在大菜(芥菜)心中插火烛,在野外狂舞,意欲去灾祸,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解放后,“饮花子酒”,晚上“拉青”、舞“青菜龙”和闹花灯的习俗逐渐淡忘,到“文化大革命”时已消失,但元宵节吃丰盛酒菜,食元宵米馃仍沿龙至今。近年来,“饮花子酒”,晚上闹花灯等又在漫漫兴起。
  清明节这天,家家做艾米馃,以作中餐冷食,故又称“寒食节”。户户大门两侧插柳。传说清明插柳,来年无苍蝇。解放前,要备三牲、茶酒、香烛、纸钱扫墓挂纸。有的以宗祠或房族为单位,杀猪敬神祭祖,办酒席,满16岁的男丁参加酒筵,俗称“清明酒”。相传清明为耕牛生日,牛不耕田、灌吃泥鳅、鸡蛋、生油等。解放后,上述习俗有的已破除,而插柳、做艾米馃、扫墓挂纸、爱耕牛的习俗,仍沿袭流行。机关单位、学校清明节组织群众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立夏吃蛋、藠包、米粉肉和田螺的习俗,从古沿袭至今。传说立夏吃田螺可以明目。还有“立夏不吃蛋,上墈滚下墈”的谚语。立夏前后,对未过门的定婚媳妇,男家要备鸡蛋、米粉肉、布等送女方,俗称“兜夏饭”。端午节这天,在门窗上插艾挂菖莆,用草药熬水洗澡,在室内外和手脚上洒雄黄酒,喝雄黄酒,吃粽子,小孩戴香包,乡人采晒草药,给亲朋刚入学的孩子送伞送文具(俗称送节)等习俗沿袭至今。解放前,五月初一至初五,县城南门,唐江镇、镱坝洋江口有龙船竞赛。竞赛中,往往出现姓氏之间、房族之间的械斗,故民国25年(1936年)前的近十年被禁,以后也时有时无。有些地方,这天还有庙会,庙里请道士做法事,“马脚”扛菩萨游村,每到一村,要杀鸡公,“马脚”吃血碗,围观群众,卖果品、凉食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解放后,由县体委、县工会等组织单位之间在唐江举行龙船竞赛的水上运动。庙会扛菩萨已不复见。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一般农历七月十五过节,也有以十四或十三为节日。解放前,家家杀子鸭,血染纸钱,烧纸祭祖。人老而终初值中元节,后代要制冥器,如纸衣、纸箱、纸床、纸马等,内亲要送纸衣、土纸、香烛、竹笼和子鸭一只,女儿还要送纸扎丫头,热水瓶、箱等,俗称“送衣”、“挂衣”、“送新七月半”。富者在节前后,请道士为逝去的老人做“法事”、放河灯、踩图灯、诵忏追荐,叫解衣,俗叫“做七月半”。解放后,“送衣”、“做七月半”、“烧纸”的习俗一度被破除。近年来,烧纸祭祖,为逝去的亲人“送衣”、“丫头”、“热水瓶”等冥器,甚至送纸扎电视机、电冰箱、三用机、洗衣机的大有人在。
  中秋节中秋赏月为传统习俗。是日晚上,全家团座庭前,对月食柚子、花生和饼。传说“中秋对月食柚子眼睛亮”。旧时,节日晚上有请“扁担神”、“月姑姐”、“猪师姑”、“台神”及烧塔的活动。请扁担神是一人假睡竖扁担身旁,一人向书符念咒,念至一定时候,扶假睡人起,此时,假睡人似睡非睡如痴如狂,观众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游戏中只乎其为师傅,呼其真名则解。这是催眠术的一种。烧塔是在村前空坪上用碎瓦砌成塔形,高三四尺,上锐下丰,塔顶有口放铁灯盏,置油,塔内烧柴草,油沸突喷水,火焰冲天而起,男女老幼围观取乐。解放后,请“扁担神”、“烧塔”之类习俗一度消失,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有所恢复。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这天兴吃各种油炸米馃。旧时,文人学士登高赋诗作对。现在有的学校组织师生九九登高,走向自然、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近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节日,各地开展尊老敬老和老年体育活动。
  冬至无忌日,民间多在此日打灶、迁居、修坟、迁墓等。也于是日烧纸祭奠新亡故的亲友,俗叫“揽冬”。解放后,仍兴在冬至日扫墓挂纸祭奠亡故的祖先。县人喜在冬至前蒸制糯米酒,叫冬酒,醇香可口,耐贮藏。
  除上述传统节日外,还有如下新兴节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或称“三八”节、妇女节。按国务院规定,这天,女职工放假半天。各级妇女联合会召开纪念会,表彰妇女积极分子,开展文体活动。
  植树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民国19年(1930年)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以此纪念1925年3月12日逝世的孙中山先生。解放后,1979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重新规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此后,各级政府于节日前后,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民国时,广大劳动群众多于此日开展自发的纪念活动,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解放后,国务院规定是日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各级在这天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乡村不兴此节日。
  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每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纪念日为“中国青年节”,故又称“五四青年节”。是日,各地共青团组织青年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表彰“新长征突击手”、“三好学生”等好人好事,发动青年开展为人民服务做好事等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民国时,以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解放后,改为和世界各国一致,以6月1日为儿童节。是日,少年儿童放假一天。各小学,幼儿园、保育院开展纪念活动,表彰“三好学生”,模范少先队员。对儿童开展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许多机关、团体给孩子们祝贺节日,给幼儿园、小学送玩具、图书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1927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日。是日,各级党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举行文艺晚会,颂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八一建军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军一部,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举行起义。解放后,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简称“八一建军节”。是日,部队放假一天。节日,各级党、政、人民武装部开展学习解放军,进行拥军爱民,拥政爱民活动,组织民兵开展军事表演比赛,慰向驻地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民政部门还在节日走访退伍、转业、复员军人和军烈属,召开座谈会、报告会,举行军民联欢晚会等纪念活动。
  教师节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规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民国32年又改每年8月27日(孔子延生日)为教师节。1985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节日,开展尊师活动,表彰优秀教师,党政领导到学校慰问教师,召开座谈会,举行文艺晚会等庆祝活动。
  国庆节民国时,国民政府决定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为国庆节。又称“双十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10月1日为国庆节。每年国庆节放假二天。城乡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机关单位张灯结彩,悬挂国旗、彩旗,出墙报特刊。县城、唐江召开庆祝大会,会后游行,晚上在体育场搞龙灯,放焰火、礼花、鞭爆等,热闹非凡。节日期间,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959年国庆节,县城召开万人大会,会后游行,场面极为隆重。还在城北公路西侧的旭山上建国庆十周年纪念碑。近年,一般不召开大型庆祝会和游行,而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晚会、体育竞赛等庆祝活动。国庆节期间,许多城乡青年结婚办喜事,俗称“双喜临门”。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