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卫生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71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卫生保健
分类号: R19
页数: 4
摘要: 环境卫生民国时期,县卫生院设有1名环境卫生员。32年全县设有保卫生员241人,开展宣传卫生工作。并定为每年6月3日发动全县举行夏季卫生运动,号召改良住宅、改良厕所。据统计,改良住宅3175栋,改良厕所170所。
关键词: 医疗保健制度 卫生保健

内容

环境卫生民国时期,县卫生院设有1名环境卫生员。32年全县设有保卫生员241人,开展宣传卫生工作。并定为每年6月3日发动全县举行夏季卫生运动,号召改良住宅、改良厕所。据统计,改良住宅3175栋,改良厕所170所。
  解放后,1952年4月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县人民政府在夏季防疫中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环境卫生的五净四建三改运动。五净:道路净、房院净、锅碗净、衣被净、身体净;四建:修建水井、修建厕所、建立垃圾处理制度、建立有关卫生行业制度;三改:改良住室、改良饮水、改良粪坑。同时开展疫病预防注射。开展灭蝇、灭蚤、灭鼠运动,建立大扫除制度。
  1956年始开展除四害(蚊、蝇、老鼠、麻雀)运动。
  1958年12月,开展除害灭病的群众运动。1974年改建水井130口,厕所360个,牛猪栏2817只,改灶1326只,疏通沟渠1600条。在唐江、蓉江两镇建起18只固定垃圾桶,对蓉江镇的44口水口全部进行了细菌检查。
  1978年掀起改建厕所、改水井、改畜圈、改炉灶、改造不卫生环境的五改措施。
  1979年,县卫生防疫站购置两台手扶拖拉机,分别赠送蓉江、唐江环管所,以拉运清除垃圾,改善环境卫生。
  1981年以来,全县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创三优活动。治理脏、乱、差。1983年全县开创文明单位活动,组织开展卫生活动,参加人数达20多万人,清除垃圾污物,铲除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1518条。三镇设果壳箱150个,设垃圾箱(池)121个。1984年建立“门前三包”制度。组织创建文明县城的百日大会战。据统计,参加大会战的人数达3.1万多人次,通过大会战清除死角、疏通水沟、整修下水道、清除垃圾、大消灭蚊蝇孳生地。百日大会战后,卫生大扫除转为经常性的工作。还号召在路旁、街边种树、种养盆花,据统计植树13000株,种养盆花7400盆,单位建花池、假山257处。1985年元月,在地区公共娱乐场所检查评比中,县总分名列全区第二名,县电影院、蓉江理发厅分别名列单项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
  1985年10月中旬,地区爱卫会组织全区爱国卫生大检查,县被评为全区第六名。
  食品卫生解放前,县内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无力讲究食品卫生。
  解放后,食品卫生工作,列入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
  1982年11月19日颁布《食品卫生法》试行以来,县卫生防疫站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各种宣传工具,对《食品卫生》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1983年7月,县人民政府任命5名“食品卫生监督员”。各乡、镇、单位还委任了卫生监督员190人。县卫生防疫站依照《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南康县冷饮食品卫生管理法”、“南康县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五病’患者处理办法”、“食品营业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卫生要求”等。抓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集市贸易卫生等几个薄弱环节。对蓉江镇、唐江镇、潭口镇等重点地区及冷饮、酱油、食用油等重点食品进行严格卫生管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制用工具、容器、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同时还建立“食品卫生监督档案”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日常监督档案、全面监督档案。1985年为各乡镇设立“食品卫生监督档案。” 1983年至1985年三年时间,共对10833人次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体检率高达95%,对检查的232名“五病”患者,进行调换工种或停职治疗等医学管理。到1985年底,全县3000多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个体户)基本达到《食品卫生法》规定的有关要求,并领取了“食品营业卫生许可证”,发证率98%以上。
  县卫生防疫站经常会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按《食品卫生法》规定对全县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个体)进行执法检查。同时对全县各类食品进行了大量的监测,1982年至1985年底,共监测食品1289件,合格910件,合格率为70.51%,处理各类违禁食品近25000公斤,价值20多万元。
  1985年,县卫生防疫站被赣州地区评为全区食品卫生执法检查第二名。
  学校卫生 1963年12月成立南康县学校保健教育指导委员会,翌年元月各级中学和完全小学成立“校健康教育委员会”,南康中学、唐江中学成立卫生室,潭口初中、蓉江初中成立保健室,配备校医,其余各农村初中、中心小学、部份规模较大,班级较多的完小均设有保健箱。经常开展:1.卫生宣传教育;2.积极防治多发病和传染病;3.预防近视,做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4.积极予防肺结核,传染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定期进行各种预防注射;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到教室天天扫,每周举行大扫除一次,增强师生体质,培养卫生习惯。
  县卫生防疫站1980年10月和1984年10月,两次对全县中、小学生视力普查,以掌握我县青少年视力现状和变化趋势,探讨影响学生视力的因素,为青少年近视眼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982年,对全县中、小学生进行“三病”(头癣、头虱、疥疮)的普查普治工作。
  为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县一医院、县二医院、潭口中心卫生院,从1984年5月4日起,分别对驻蓉江、唐江、潭口地区的中、小学学生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普查。
  饮水卫生旧时除城、镇和部分村庄有水井,大部分人系饮用河水。1952年夏县人民政府号召群众采河边挖井经过过滤,以清洁饮水。60年代农田农药的广泛应用,污染河水日甚,群众纷纷自觉挖井,改进饮水卫生。在县人民政府支助下,1964年全县城、乡新建和改建水井360口。1965年新建和改造水井120多口。1974年改建水井130口。1978年改水井918口。开始推广外地竹管井经验,当年建成竹管井6口。
  自50年代始,县防疫机构设有专人每隔3—4天,在县城居民集中饮用水井和单位饮用水井进行消毒,清洁饮水。
  1982年3月16日赣州行署在唐江镇召开了全区水改工作会议。推广唐江镇东方红路手压钢管井的措施。唐江镇东方红路居民建970口手压钢管井。因手压钢管井挖掘较易,成本较低,又安全卫生,深受群众欢迎。1985年全县只要离地面成十米有地下水的村庄有40%的住户建了手压水井。饮用井水的住户90%以上。
  1980年县城区和城郊单位、居民用上自来水。
  第二节防疫国家法定的25种传染病中,县内曾发现过有天花、疟疾、白喉、百日咳、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痢疾、(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麻风病14种。
  天花清末和民国期间是危害儿童生命狂烈的传染病。民国期间虽有推行免费种牛痘,当时措施不力,推行不广,加之穷乡僻壤群众文化落后,缺乏认识,每届春天仍有所谓“痘科”先生在农村施种天花,造成天花蔓延,危害儿童。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遵照党中央“三年内消灭天花”的指示,大力培训各乡牛痘种痘员,深入各村庄免费为广大儿童开展牛痘苗接种。县内1951年发生过两例天花病人,1952年消天天花。1953—1979年全县共接种209.4万多人次。1980年停止牛痘苗接种。
  疟疾曾是县内发病率最高传染病,被称为人间瘟疫。民国时期每年秋季常为疟疾流行季节。解放后以1955年最严重,发病21020人,死亡235人。大坪乡杨溪龙村108人,恶性疟疾流行,发病率达100%,死亡27人,死亡率达25%。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在室内喷洒六六六、滴滴涕等药物。普查普治病人与带菌者,加强防治疟疾的卫生科学知识宣传等,1958年基本上控制疟疾的流行。1963年至1964年疟疾发病有小幅度的上升(发病率分别为17.69/万、21.50/万)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于1966年起基本上消天了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1984年以来县内未发现疟疾病人。
  白喉 1953年至1983年间均有病例,发病率总的呈下降趋势。1975年,县内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白喉流行。全县平均发病率749/10万,发现白喉病人4321例,死亡34人。潭口公社出现暴发性流行,16个大队(居委会)全部受波及,平均发病率达3016/10万,发病1365例,病死10人,占全县总发病例数的25.5%,人民政府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省、地、县和部队抽调了120多名医药卫生人员和当地医药卫生人员一道并肩作战,成立防治白喉病领导小组,广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综合防治措施,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设立治疗点,医治现症病人。1983年,县内发生3例白喉病人。1984、1985两年均无发生。
  百日咳每年均有发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1973年发病达211例,发病率387.27/10万。1961年和1962年发病分别为1021例、1469例,发病率分别是268.82/10万和370.04/10万。发病最少的是1968年,全年仅发病1例,发病率为0.2/10万。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统计始于1963年,发病率为36.43/10万。发病最多的是平原丘陵地带,如潭口、平田、凤岗、龙岭、东坑等公社,多发于每年的7、8月间,死亡率较高。1978年全县发病41人,死亡10人。1980年发病34人,死亡9人。1983年发病157人,死亡37人。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该病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1985年发病率降为5.67/10万。
  麻疹县内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县内尚未控制。1959年发病数达14850例。发病率为374.729/万。但发病后只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死亡率低。据1975年至1985年的资料记载,1976年发病2136人,死亡2人。1980年发病650例,死亡1人。1981年发病1993人,死亡3人。1984年发病243例,发病率为3.75/万。1985年发病189例,发病率为2.90/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每年均有病发,1967年最多,发病5280例,发病率为1135.16/10万,其中死亡211例,死亡率达4%。主要发生每年春季。
  病毒性肝炎疫情统计始于1959年,该病在本县的发病趋势,属徘徊状态,70年代呈上升趋势(幅度不大),80年代初略有下降。1985年发病208例,发病率略有上升。
  痢疾是县内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953年至1985年的疫情统计,发病1000余例以上的就有12年,其中1973年发病达3558例,发病率为652.72/10万。至今尚未控制,高发期大都在每年的夏秋季节。
  流行性感冒疫情统计始于1957年。后有几年中断了统计,即使有统计年份,数字也不准确,直至1970年起,疫情统计才较实际。发病数最多的是1977年,4409例,发病率为729.41/10万。以后逐年下降,至1982年发病率降至0.3/10万。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疫情报告始于1963年,县内发病率较低。发病数最多的一年是1979年、31例。1963年至1980年18年时间,发病126例。
  县自1963年开始给适龄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凡服用了疫苗的小孩,一般没有发病。
  伤寒、副伤寒1953—1985年,35年间,全县共发病111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960年、21例。
  狂犬病解放后,1968年狂犬咬伤11人,死亡2人,1975—1985年,每年均有被狂犬咬伤者,共128人,死亡57人。县多次发通知、布告,号召人们捕杀狂犬,严防家犬、狂犬伤人。
  麻风病解放前麻风病在县内流行历来比较严重。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为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控制麻风病在全县的传播。1957年,开展全县范围的麻风病患者登记摸底。1958年办麻风病防治所(1962年改为南康县皮肤病防治所)。开展大规模麻风病普查工作。1958—1969年,先后进行了线索调查、重点调查、过滤性普查5次,共查出麻风病人1038人,共中瘤型557人、结核性型468人;男患者716人,女患者322人。1958—1959年春,县麻风病防治所收治病人423人,共中,瘤型病人232人、结核性型病人187人、介缘性病人4人。同时全县形成防治隔离麻风病的群众运动,控制麻风病传播。1975年和1984年,全县又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全民普查,1984年的普查表明,全县麻风病患病率下降85.34%,阶段年平均发病率下降87.81%。1984年全县有现症病人113人。
  第三节妇幼保健妇女病防治 1984年对妇科病普查、普治。普查人数为3867人,患病2246人,治疗2038人。
  围产期保健 1981年8月,开展围产期保健工作试点,先后各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人员及县医院的妇保人员和接生员办学习班,学习保健的科学知识和管理。试点后,推广到全县。
  新法接生解放前,民间盛行旧法接生,造成许多妇婴疾病和死亡。1952年,开始宣传推广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成立接生站。
  1953年新法接生1966人,占出生数13.25%。
  1957年6月21日至7月6日,开办接生站长训练班,学员76人。
  1958年元月,全县办农村产院64个,培训接生员314人。农村产院是农业社办的社员集体福利机构。
  1976年,在太和公社举办全县接生员学习班,学员124人,与此同时,平田卫生院自行培训13名接生员。
  1980年3月,为一些农村边远大队(村),举办接生员学习班,学员37人,至此每个大队都有接生员。
  由于加强接生员的培训,新法接生率由1953年的13.25%%,1984年上升至99.5%。
  儿童保健 1953—1983年,对幼儿健康进行7次全县性或地区性的抽样检查。1979年在7岁以下儿童110261人中抽检20733人,检出营养不良1053人,贫血118人,佝楼病235人,气管炎256人,肝肿大27人,先天性心脏病44人,其他疾病1119人,分析病因,并及时作了矫治。同年11月,在全县普遍进行免费驱蛔虫工作。下发药品27万片,驱虫人数46658人。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