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学书院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59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学书院私塾
分类号: G451.2
页数: 2
摘要: 儒学宋景祐初,儒学改建于传法寺左。建中靖国辛已迁于城外东南隅。后经历代相继增修。县学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及诗、赋之类。社学明朝县内已创设。后建2所于顺化乡。一所名“启善”,在相安镇(今横市),另一所名“同仁”,在(大坪乡)南良村。万历三十四年,在县治西商家巷增设社学一所。社学按旧制,系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太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置田四十石,以赡养塾师。书院入院生童须严加选拔。凡书院肄业生童俱经县官主考录取。每年送院肄业生童,应考月课。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管理体制

内容

儒学宋景祐初,儒学改建于传法寺左(今宝林山)。建中靖国辛已(1101年)迁于城外东南隅(今赣南卷烟厂驻地)。后经历代相继增修。岁久颓废。县学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及诗、赋之类。
  社学明朝县内已创设。明天顺七年(1463年)有社学2所:一在东门外传法寺右(今宝林山),一在西门外西仓左,久废。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曾迪建2所于城外,一曰正蒙社学在东门外净慧寺,一曰育秀社学在西外仙台观左(今西华乡卫生院驻地)。后建2所于顺化乡。一所名“启善”,在相安镇(今横市),另一所名“同仁”,在(大坪乡)南良村。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县治西商家巷增设社学一所。社学按旧制,系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太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
  义学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春,知县就县治之南旧岭北道基地,捐修官吏办事的公房改名义学。置田四十石,以赡养塾师。先岁捐俸银拾贰两,以补偿修理房舍之用。
  第二节书院明隆庆(1567年)以来,南康有旭岭书院、阳明书院、旭升书院、加爵书院、崇枝书院,其中以旭升书院较为著名。
  旭岭书院(在县城北旭山),系宋代旭岭书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倡建书台及楼。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复修,增建祠宇,称之为旭岭书院。
  阳明书院,清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知县改建于东门外净慧寺左。
  旭升书院,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院址在县城东门外东北隅,清真观旧基。中为大堂,后为讲堂。大堂左为王文成公祠,前为坊,左右学舍共40间。后右为厨房,四周有围墙。建造经费除历年所遗学产的租息外,有绅士赖建柏捐助银180两,王世衿捐助银50两。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废。创设南康县立高等小学堂于此。
  书院入院生童须严加选拔。凡书院肄业生童俱经县官主考录取。
  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监定额内课20名。童生内课12名。均住院肄业。如内课生童因事不能住院准外课按序补进。外课监生12名,童生20名。
  每年送院肄业生童,应考月课。以10个月为度。同治四年(1865年)改为8个月。每月知县集全县生童考试一次,山长考试二次,评定甲、乙,优秀者给钱千百文,作为灯油费奖赏。
  第三节私塾私塾在很早就有,清末民国初期遍布全县城乡,后公办学校发展,始逐渐减少,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方消失。其开办形式有四种: (一)由个人(东家)聘请先生(西席)来家坐馆,教自己子弟,或加上亲友的子弟。这种私塾多是在官吏或富豪之家。
  (二)由有文化的人亲自扎馆招收学生,先生的报酬由学生家长根据其子弟就读年数及家庭经济情况采取议馆形式,议定应交馆钱或学谷。校舍多系利用庵场、庙宇,也有的借用私人闲屋,并以学堂大、小肥,充为房屋租金。有条件的在自己家中开设学馆。桌凳由学生自带。
  (三)由地方耆老(学东)扎馆招生。延聘先生来任教,先生报酬出自学生。校舍也是利用祠堂、庙宇和厅堂。
  (四)由氏族宗祠用众产租谷,聘请先生来教本姓的子弟,也有兼收异姓的学生。校舍利用祠堂或众厅。如唐江卢氏族立龙源小学,唐西乡幸屋村幸氏养正小学,都是姓氏从众产学田项下出钱聘请先生任教。
  教学类型、内容方法有二种: (一)蒙馆(启蒙教育):招收八九岁或十来岁的学生。教材(课本)一般选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七言杂字》、《增广贤文》、《论语》、《先进》、《大学》,《中庸》、《幼学琼林》等为教材。按入学年数,顺序渐进,采取逐个单人点读的教学法,主要以读、认、写为主。
  (二)经馆:是为十五、六岁以上或准备考秀才的学生开办的。以讲读《四书》《五经》为主,故称经馆。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