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防洪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32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防洪工程
分类号: TV87
页数: 5
摘要: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县綦绅筑学前河堤(今东门烟厂一带),以后明嘉靖九年至天启三年(1530—1623),学前河堤(今东门坝河堤)曾重修。民国32年(1943年),国民党县政府,组织县城附近武功、蓉江、东山等乡民工重修加高了蓉江镇东门坝河堤,全长1.5公里,保护农田320亩。
关键词: 防洪 抗洪

内容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县綦绅筑学前河堤(今东门烟厂一带),以后明嘉靖九年至天启三年(1530—1623),学前河堤(今东门坝河堤)曾重修。民国32年(1943年),国民党县政府,组织县城附近武功、蓉江、东山等乡民工重修加高了蓉江镇东门坝河堤,全长1.5公里,保护农田320亩。
  民国25年(1936),县政府拨部分资金,并按受益面积摊派筹集资金(银元)570元, [=此处为表格页(1985年全县装机40千瓦以上机电排灌站表15-4)=] [=此处为表格页(续表15-4)=]修筑三江乡小坝河堤,长800米,堤高2米,宽5米,保护农田200余亩。37年,修筑石塘乡(今大岭乡)长堤一条,护田500亩;修筑横市乡坝孜上河堤一条,护田300亩。潭东乡芦箕坑河堤,西华乡水南坝河堤,龙回乡圩背河堤等,总长达8.5公里。
  解放后,加固旧堤,兴建新堤,到1985年底,全县有大、小护河堤478条,总长133.3公里。其中较长、宽的河堤有21条,计长44.6公里,保护农田17187亩,人口14693人。
  [=此处为表格(表15-6 1985年全县主要河堤工程)=] 第二节治理河道解放后,为减少洪涝灾害,对十条主要河道进行了改弯取直,矫正走向,改善水流条件的整治: 1965年,整治朱坊河镜坝田尾段,长2公里。
  1965年,整治内潮河土桥湾段,长3公里。
  1974年,整治浮石赣桥河高州段,长2.5公里。
  1975年,整治赤土河爱莲段,长3公里。
  1975年,整治横市河水车坝段,长3公里。
  1976年,整治赤土河稍江段,长3公里。
  1977年,整治西华乡南水河竹山下段,长2公里。
  1977年,整治东山乡倒桥河倒桥段,长2公里。
  1978年,整治龙回河窑下段,长3公里。
  1978年,整治龙岭乡樟桥河樟桥段,长2公里。
  以上10条河道整治共计25.5公里。
  第三节排涝站 1963年,建龙回曹村排涝站,装机80马力,排涝面积1200亩,因堤防工程不牢,1965年停止使用。1975年,建浮石乡高车村老屋场排涝站,装机30千瓦,排涝面积250亩。1977年,建西华乡南水排涝站,装机55千瓦,排涝面积600亩。因设计涵闸和堤防工程不够标准,排涝效益不好,建成后,不久即停止使用。
  第六章喷灌工程第一节喷灌设施 1978年,赣州地区革委会、县革委会拨款5.5万元,先后在平田、龙华、镜坝、东山、龙岭、潭东、蓉江等公社(镇),部分生产队试点建喷灌机站18座,装机804匹马力,对甘蔗、花生、瓜果、柑桔等作物进行喷灌,灌溉面积达0.185万亩。
  1978年11月,先在平田公社白石大队兴建喷灌机站,至1979年10月建成使用,建40千瓦抽水机站一座,安装喷灌机组12台,喷灌面积100余亩。1980年,停止使用。
  第二节人工降雨 1978年7月,县成立人工降雨防雹领导小组,由县科委、县水电局具体组织,从县直属有关单位抽调民兵4人,组成人工降雨发射小组,装备“三七”高炮和气象火箭,趁天空出现浓积云或积雨云时,先后在东山、太窝、浮石等乡,发射降雨火箭225发,降雨成功,降雨量均达30—50毫米,缓解旱情。
  第七章水土保持第一节水土流失全县70%的山地,从清咸丰年间,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龙回河、横市河、朱坊河、沙溪河、章水及上犹江(县境流域)等,尤以龙回河、横市河、沙溪河流失较为严重。在流失分布上,全县呈现出南北两大块,中间一条线状带。县境南部以龙回、三益两乡为一大块,北部以太坪、坪市、麻双、圩下、内潮、十八塘乡的欧田村一大块;县境中部,以龙华、唐西、平田、大岭、太窝、凤岗、三江、潭东等乡呈一条线状地带。南北多花岗岩流失区,中间以紫色页岩流失区为主。
  水土流失面积,总的情况是呈逐年扩大趋势。1964年,水保普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