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侨务 外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2033
颗粒名称: 二 侨务 外事
分类号: D802.5
页数: 2
摘要: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山乡窑边村廖桂合,龙岭乡黎辉光、黎元红、黎传涵、黎传圣等人,以契约华工被贩运到南洋做工。以后陆续有人到南洋等地谋生,多从事手工业。1949年解放前夕,去台湾、香港再辗转出国的人甚多。
关键词: 外交事务 侨务

内容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山乡窑边村廖桂合,龙岭乡黎辉光、黎元红、黎传涵、黎传圣等人,以契约华工被贩运到南洋做工。以后陆续有人到南洋等地谋生,多从事手工业。1949年解放前夕,去台湾、香港再辗转出国的人甚多。
  1980年以前,侨务工作先后由县民政局、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管理。1981年,成立县侨务办公室,归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侨务办公室主任,设专职秘书1人。1981年3月,召开全县第一次侨务工作和归侨、侨眷代表会议,成立南康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侨联与侨办合署办公,设专职侨联副主席和侨办秘书各1人,同年各公社、镇成立侨联小组。
  1985年,全县有侨务工作对象550户2901人,其中:华侨79户360人、外籍华人11户31人,分别旅居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智利、柬埔寨、美国、挪威、越南、尼日利亚、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英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143户647人;归国华侨6户40人;外籍华人眷属11户78人;华侨眷属101户617人;港澳同胞眷属199户1128人。
  1981——1985年,全县先后召开过五次侨务工作会议,一次春节茶话会,对归侨、侨属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号召侨民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新贡献。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回国探亲、观光、旅游的华侨、港澳同胞日益增多,1979——1985年底,县侨办、侨联共接待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人员59批114人次。侨胞和港澳同胞通过参观访问,对家乡倍加关心、热爱。凤岗乡路塘村旅居香港的陈亨湖先生,从1978年起,先后捐款9.95万元,支援家乡兴修水利、办辗米厂、医疗站等。龙岭乡樟桥村旅居澳门的黄平言先生,捐款2.3万元,支援家乡办学、办果林场等。
  1982年起,县侨办、侨联组织侨属集资17500元,兴办县侨联企业公司,并在潭口、唐江、蓉江三镇开设侨联企业分公司,安排40名侨属就业。
  (二)外事 1953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人民军代表团一行数人,抵县访问。
  1957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公路考察团一行3人,抵县考察访问,在县城参观访问南康中学,并向全校师生发表访问讲话。中共南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在县公安局门口球场,召开群众欢迎大会。
  1958年春,苏联援华人员5人来康进行矿藏资源勘查,在康7天。
  1962年7月,柬埔塞归国华侨高国梁回原籍龙回乡探亲。
  1973年5月,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严重池,出国援助塞内加尔,任农业技术小组副组长,1975年6月回国。
  1973年,平田公社平田生产大队,大队长刘事堤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人陈衍景,随援助塞内加尔农业技术小组出国工作,两人均任领班技工。刘事堤1974年10月回国,陈衍景1980年元月回国。
  1975年7月,大坪公社党委书记李太顺和龙华公社崇文大队第18生产队队长洪应昶,随援助冈比亚共和国农业技术小组出国工作。洪应昶任领班技工,1977年回国。李太顺任技术小组组长,1980年元月回国。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