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民组织
分类号: D42
页数: 2
摘要: 民国15年(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康县城。10月,成立南康县农民协会,黄兑(吉安人)任主席。东山、南水、陀圳、镜坝、连城、鳌塘、大坪、上洛等地,相继成立农民协会。12月,成立县农协会唐江办事处;马齐坝、卢屋村、凤岗下雨塘、伍屋村等地也成立农协会。
关键词: 农民运动 农民组织

内容

民国15年(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康县城。10月,成立南康县农民协会,黄兑(吉安人)任主席。东山、南水、陀圳、镜坝、连城、鳌塘、大坪、上洛等地,相继成立农民协会。12月,成立县农协会唐江办事处;马齐坝、卢屋村、凤岗下雨塘、伍屋村等地也成立农协会。全县共建立乡农民协会37个,发展会员近3万人。农协会的口号是:“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高利贷”、“打倒土豪劣绅”等,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对土豪“年关”逼债斗争。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农民协会被国民党右派取缔。
  1927年8月,共产党员商辑伍,利用浮石赣桥小学堂校长的身份,在赣桥和龙回西角等地,秘密发展农协会员,组织农民协会。1930年3月龙回暴动胜利后,成立县农民协会,商辑伍任主席。接着龙回、三益、浮石及全县其他部分农村也成立农民协会。农协会员达5000余人。
  解放后,1949年8月,召开全县农民代表会,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同年冬,全县成立区农协会6个,乡农协会37个,会员45406人。1950年5月,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委员会,6月,全县建立乡农协会45个。乡、村农民协会设立贫雇农主席团,成员5—7人。各级农协会组织,经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反霸和抗美援朝、镇反等各项运动的教育与锻炼,成为农运中的领导核心。1951年,全县9个区、1个镇、108个乡、77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农民协会,有会员105515人,县农民协会与县土改委员会合署办公。1952年,全县有9个区、108个乡、841个行政村农民协会,有区农协会干部10人,乡农协干部108人,村农协会干部841人,会员141496人。1954年各级农民协会,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组织机构自行消失。
  1965年2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县委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和1964年农业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出席代表839人。县委副书记王福林作《认清形势,鼓足干劲,组织生产新高潮,为夺取全年农业更大丰收而奋斗》的报告。会议讨论研究重新组织队伍,发挥贫下中农优势,加速农业发展的问题;选举成立南康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分别建立贫下中农协会,生产队建立贫协小组,贫下中农成为社教的依靠对象。1966年元月,县委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和农业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000人。会议主要内容:总结交流三大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经验,号召全县农民,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生产运动,争取1966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选举成立南康县贫下中农协会。
  1968年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后,县贫协工作纳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运组。
  1969年2月,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南康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174人,常务委员21人,刘体煊任主任。
  1980年,县贫下中农协会负责人和专职干部调离,机构自行消失。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