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1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7
摘要: 南康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四季分明,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季风影响,兼以地形作用明显,所以也有旱、涝、风、雹、冰冻、酷暑等自然灾害出现。
关键词: 气候特点 气候条件

内容

南康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四季分明,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季风影响,兼以地形作用明显,所以也有旱、涝、风、雹、冰冻、酷暑等自然灾害出现。
  第一节气候区划全县划分为3个气候区: (1)低丘温热区包括平田、唐西、大岭、三江、太窝、镜坝等乡和蓉江、唐江两镇全部,龙回、浮石、横寨、朱坊、三益、东山、龙岭、潭口、潭东、凤岗、十八塘、龙华等乡的大部分及赤土、麻双乡的一部分,占全县面积的60%左右。气候条件优越,年均温为18.6℃—19.6℃,极端最低温为一4.6℃至—7℃。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7℃以上,最热的7月,月均温在29℃左右;无霜期286天左右;植物生长期330天左右。限制因素有:旱涝、低温、冷害及大风、冰雹等。
  (2)丘陵山地温暖区包括横市、圩下、大坪乡全部、隆木、坪市、麻双、内潮、赤土等乡的大部分及龙回、浮石、横寨、朱坊、龙华、十八塘、凤岗等乡的小部分的丘陵、山地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5%左右。气候温暖,年均温为17℃—18.6℃。极端最低气温—7℃至—9℃;最冷的1月,月均温为5℃—7℃;最热的7月,月均温在27℃—29℃之间;日较差较大;无霜期270天左右;植物生长期300天左右。限制因素有:三寒(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干旱和局部洪涝等。
  (3)山区温凉区包括隆木、坪市乡的—部分(与遂川、上犹接界处的山区),为县境地势最高的地区,年均温在17℃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在—9℃以下。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5℃左右;最热的7月,月均温只有25℃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284天以下。限制因素较多,主要是低温冻害,秋季的大风及鸟害,也是特殊灾害(表3—4)、(表3—5)。
  第二节气候要素一、气温县境年均温为19.2℃。最热的7月,月均温在28.4℃—30.1℃之间;最冷的1月,月均温在4.8℃—7.9℃之间。全县绝大部分地区有6个月的月均温在20℃以上,6、7、8、9四个月的月均温在25℃以上,有九个月的月均温大于1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1℃(出现在1963年9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9.9℃(出现在隆木乡邹家地)。各月均温日较差,以七八两月为最大(9.2℃),二月最小(7.4℃)。
  县境气温的地域分布是:丘陵比山区高。中南部大片低丘连成一片高温带,北部及西南边缘山地,温度较低。隆木的邹家地及坪市的里岭一带山区,是县境最低温区,年均温冷暖期差3.9℃。北部高丘区年均温在15.7℃—17℃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7℃至—9.9℃之间;10℃—20℃的积温为4100℃—5200℃。南部中高丘区年均温为17.1℃—19.4℃;极端最低温为—4.6℃至—7.7℃之间;10℃—20℃积温为4100℃—5200℃之间。全县稳定通过10℃保证率80%的积温在4500℃—6000℃之间,大部分地区在5000℃以上。县城年平均积温为5864.8℃。全县除南北边缘山区外,无霜期均在270天以上,作物生长期在300天以上。
  浅层地面温度,基本上与气温同步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大。最冷的1月,月均地温8.9℃;最热的7月,月均地温35.3℃;年均地温为22.2℃,高于气温。年极端最高地温为68.8℃;年极端最低地温为—10.9℃(表3—6)、(表3—7)。
  二、降水南康雨量较为充沛,年均雨量在1314.9—1630.6mm之间,而大部分地区在1400mm以上。其降水的主要特征有3: (1)降水过份集中每年4至6月,为汛期。汛季降水量为655.8mm,占年降水量的45.4%,其中最大一日降水量达104.6mm,最长连续一月降水量达440.5mm。降水的过份集中,地面迳流大,水分利用价值低,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威胁着农业生产。而汛期结束后的7至9月,雨量明显减少,平均总降水量只有316mm,为全年的21.9%%;此时正值夏季高温,水面蒸发和叶面蒸腾处于最高峰,是农作物需水最多的时期。而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需求量,全县约有44%耕地面积受干旱威胁。雨量最少的11至1月,三个月平均降水量只有151.2mm,为年降水量的10%。但由于蒸发量及作物需水量少,干旱不明显。
  (2)降水年际变化大县境各地历年降水量在832.6—2357.6mm之间,最多与最少的年差1425mm。县城24年均降水量为1443.2mm,最多的1975年为2033.9mm,最少的1963年仅914.9mm。可见降水的年际变化是十分大的(表3—8)。
  (3)降水地域分布不匀县内年降水量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南北部山区多于中部低丘区。最北的隆木,年均雨量为1630.6mm;而中部的凤岗、年均雨量为1314.9mm;两地相差315.7mm。北部高丘区,年均雨量在1369—1631mm之间;中部低丘区,年均雨量在1315—1472mm间;南部中、高丘区,年均雨量为1503mm。三区较之,中区偏少(表3—9)。
  县境蒸发量,年均为1704.8mm。最多年份的1969年为1915.4mm,最少的1970年为1408.6mm。最大的7月达279mm,比降水量多191.4mm,故容易发生伏旱,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三、日照县境内的可照时数,自3月下旬至9月下旬,都在12小时以下。4月中旬起,至8月下旬,在12.5小时以上。全年可照数达4422小时。历年年均日照时数1856.6小时平均占年可照时数的42%。七、八、九3个月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是优越的。三四月份,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表3—10)。
  四、气压、风县境的气压变化,分周期和非周期两种。周期变化又分为日变化和年变化两种。
  (1)日变化其特点是: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个次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1时,次高值出现在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在3—4时。气压的日变化平均可达3—4hpa(表3—11)。
  (2)年变化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气压的周期变化,与气压系统的移动、演变有关,可影响天气的变化。县境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而一年中又以偏北风为最多,偏南风次之(表3—12)。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一、干旱干旱出现频繁,在不同季节里均有出现,危及面广。本县有春旱、伏旱、秋旱、冬旱等几种,其中以伏旱、秋旱危害最大。据县气象站资料载:自1957—1980年的24年中,就有21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伏旱、秋旱,与民间流传“十年九旱”的说法相一致,尤以伏旱出现最多,频率达75%。而严重的旱情,往往是伏旱连着秋旱。连续最长的伏旱在1979年,达56天。秋旱出现在1976年,达57天。一年中干旱总天数最多的是1976年,达80天。旱情一般山区比丘陵、平原地区来得轻(表3—13)。
  二、暴雨暴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据县气象站统计:29年(1957—1985)中共出现暴雨123次,平均每年约有4次。其中以6月最多,5月次之。在6月共出现暴雨32场,5月23场。4—6月,暴雨频率达55%。暴雨强度不一,大暴雨出现8场,特大暴雨只有3场,其中以1975年8月10日隆木坪市的298.9mm台风暴雨为最大。由于暴雨雨量集中,最大强度每小时69mm,造成洪涝灾害,淹没庄稼,冲倒房屋,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表3—14)。
  三、大风据气象资料表明:29年中,大风出现过81次。最多的1964年达11次。大风主要出现在3—9月间,又以7.8两月为最多,频率达61%。风速最大的是1970年8月11日,达34m/s,其风力之大是罕见的(表3—15)。
  四、冰雹冰雹常出现在3—5月间,7月也时有发生,时间一般在午后至傍晚,且多伴有雷雨大风。1957年7月20日,横市乡曾降落一次大冰雹,损失成熟待收的早稻10多万斤。1972年4月18日,龙华、唐西、平田、唐江、凤岗等乡镇17个大队147个生产队遭雹灾,最大的雹径达13cm,死3人,伤219人,打坏房屋2万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万多亩。县境冰雹路径有两条:一条自西向东沿上犹江而下,自上犹黄沙或崇义龙勾,经龙华、唐西、平田至凤岗;另一条自北向南,沿东部山脉侧南下,经潭口、王村、文峰至三益。县北山区的局部地区,也时有冰雹出现,但路径不规则。
  五、低温低温冷害有春季的“倒春寒”和秋季的“寒露风”两种。县气象站统计:29年(1957—1985年)有11年出现春寒,占38%;其中1970年、1976年、1979年、1985年,低温持续天数达8天之久,造成大面积烂种烂秧,尤其1976年最为严重。北端山区的隆木乡,由于地势高,4月初曾下过雪。
  寒露风严重影响晚稻的抽穗、扬花、灌浆,造成空壳率高,因而减产。北部山区的寒露风出现日期比中南部要提前7天左右。入侵时,出现偏北风,剧烈降温,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或48小时内下降≥12℃,而最低气温≤5℃。据统计:29年中共出现寒潮55次,平均每年约出现两次。最多的年份是1978年,有4次;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全年没有一次。最强的是1969年1月27日,过程降温达23.6℃。出现最早的时间是1960年11月14日。出现最晚的时间是1976年3月17日,且降温幅度大,达20.7℃,致使春播作物受到极大损失。
  六、霜冻霜冻对越冬作物危害较大。县境一年中初霜至终霜日,间隔天数为79天;最早的初霜日在1978年10月30日;最晚的初霜日在1970年1月3日,平均为12月3日。终霜日平均为2月19日;最早终霜日出现在1958年1月24日;最晚终霜日出现在1968年3月14日,影响了当年早稻播种。全年有霜期最长是1967年,达114天;最短是1970年,只有22天。
  七、雨淞雨淞一般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间,而以2月份最多,达21天。最严重的是1983年12月28日的雨淞,严重地阻塞交通,影响通讯。
  [=此处为表格(表3—4 全县各气候区指标)=] [=此处为表格(表3—5 全县四季初终日期及持续天数)=] [=此处为表格(全县各代表点年月均温及极端最低气温表3—6)=] 单位:℃ [=此处为表格(部分地方无霜期及作物生长期表3—7)=] [=此处为表格(蓉江镇各月、季、年最多最少降水量及相对变率(一) 表3—8)=] 单位:mm [=此处为表格(续表3—8 蓉江镇各月、季、年最多最少降水量及相对变率(二))=] 单位:mm [=此处为表格(表3—9 南康县各地年均降水量)=] 单位:mm表3—10 全县太阳辐射量可照时数平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 [=此处为表格=] 单位:卡/厘米2·时·% [=此处为表格(表3—11 县城各月气压的最高最低值)=] 单位:毫巴[=此处为表格(表3—12 蓉江镇各风向频率表(%))=]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