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章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908
颗粒名称: 一 章江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2
摘要: 在县境内又名“蓉江”,源出崇义县聂都山东段鲤鱼山,经聂都河东流入大余县,与内良、河洞诸水合流后称章江。自东北趋南康,水始澄澈泓深,在浮石乡莲洲村蓝屋以吴淞148米的高程入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浮石、西华、蓉江、东山、镜坝、龙岭、潭口、潭东、三江9个乡(镇),至三江口与上犹江汇合流后折向东,流入赣州市蟠龙镇境内。
关键词: 河流 江河

内容

在县境内又名“蓉江”,源出崇义县聂都山东段鲤鱼山,经聂都河东流入大余县,与内良、河洞诸水合流后称章江。自东北趋南康,水始澄澈泓深,在浮石乡莲洲村蓝屋以吴淞148米的高程入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浮石、西华、蓉江、东山、镜坝、龙岭、潭口、潭东、三江9个乡(镇),至三江口与上犹江汇合流后折向东,流入赣州市蟠龙镇境内。县境流程58公里,流域面积为859平方公里。镜坝以上为卵石河床,以下为粗砂质河床,无礁石险滩。河流比降0.69‰,落差43米。河网密度0.35Km/Km2。河面上段宽120一150米,下段宽200米左右。一般深度0.6米,枯水季节0.4米。历史最大洪峰218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58m3/S(1963年)。多年平均流量66.6m3/S,多年平均洪枯流量差5.6倍,洪枯水位差4.93米。弯曲系数1.79。
  在县境内,流入章江的支流有11条: 1.蕉溪水在县境西南的浮石乡。其源出自龙山锅坑。河流长度8.5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落差125米,河流比降17.24‰,属一级支流。夹溪青松翠竹,盛产绿茶。溪流蜿蜒至浮石窝坑塘入章江。
  2.赣桥水在县境西南的浮石乡。其源出自大禾坑,流经石墩上、赣桥、桥头,向西北流,至大坝里注入章江。河长8.5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落差90米,河流比降10.58‰。历史最大洪峰84.7m3/S(1981年)。多年平均流量0.38m3/S,属一级支流。
  3.龙回河昔名封侯水,相传秦末梅驻兵台岭(大余岭),兵衣偿营水滨,隶番君,从汉高帝定天下,使其分兵守台岭后,被封为台候,故名。水源出自龙回布尾大坑里,西流至龙回,沙石冲积,河床高出田亩,旁树木椿筑堤,两岸时患溃决。北流至黄泥巷,九江坑水,李村碧田水合流,由东注入。西流经五埠里至石门滩,踞口入章江。河流长度为22公里,流域面积158.6平方公里。落差182米,河流比降8.18‰。历史最大洪峰515m3/S(1958年)。历史最枯流量0.05m3/(1956年)。多年平均流量3.72m3/S,属一级支流。
  4.南水河旧名巽水,在县城东南,有二源:一出大坳头经竹坑,有铁沙,复会龙坑水。一出卢源坑,由三角庙至东狱庙,二水会合,经马岭折向西,流入章江,河流长度7公里,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落差105米,河流比降15‰。历史最大洪峰89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7年)。多年平均流量0.55m3/S,属二级支流。
  5.赤土河旧名桃水,源出赤土红桃岭南的新地、鸭鸡二山,泉从石中穿出,流经大水山为第一井,有瀑布,声如雷鸣,井周十余丈。经鳌鱼为第二井,瀑布如前。经石头窝为第三井,又名“刀石湖”,湍激喷薄,瀑布高挂,俗传祈雨机验。矿山开发后,沙石逐年填塞,景观已消失。经中坑口,小水东北流入。经鸡峰寨,莲塘水东流注入,蜿蜒至赤土圩,沿河有金沙,乡人以淘金谋生者众。经卧虎桥,下蔡坑水合大岭背水东南流。经石子磊、羊坝至蔡边河入章江。河流长度38公里,流域面积206.3平方公里。落差400米,河流比降10.2‰。历史最大洪峰118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2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4.82m3/S,属一级支流。
  6.朱坊河昔名河田水,在县城西北。其源出崇义铅厂乡云山西麓的黄雀坳,派分为二:其一,界茅坪、桑坝注龟湖而出长龙;其二,出新溪经长龙,合为至坪江,至红心蓝坝入南康境,名瑞阳江。向东曲折至白石坪,有龟形潭,水清澈,山旁有巨石伸入水中,水流其下,颇为奇观。经天心岩,过朱坊埠,折而南至张屋坝,沿河十余里,山多溜沙,土层疏松,宜种桔。秋末冬初,赤桔弥望,缀树累累,璀灿夺目。折而东北,过石鼓陇,环抱老镜坝至鹅岭,至洋江口入章江。县境流长23公里,河宽40米左右,流域面积85.9平方公里,落差25米,河流比降1.1‰。历史最大洪峰854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02m2/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2.01m3/S,属二级支流。
  7.樟桥水在县城东南,有二源,皆出独秀峰。西源经龙秋潭,潭水清冽,石落如屏,如几、如蹲虎、如奔马,水流其上,作环珮声;上倚巨石,高丈余,镌“龙湫”二字,字遒劲,高三尺许。东源经水阁上,以宋田辟筑水阁而得名。阁旁有泉,水甘列。两源汇合,经文峰西流,折而北,经麻陂至八仙下棋,高灵山温水西流,过樟桥罗村桥入章江。河流长度16公里,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落差117米,河流比降6.78‰。历史最大洪峰22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多年平均流量1.34m3/S,属二级支流。
  8.高陂水在县城东北,源出潭东乡龙子里崠,经上元,过迳背,佛坳之水北流注入,经小培,渔坑水西流注入,合流至高陂向西,过多子桥入章江。河长16.3公里,流域面积61.4平方公里。落差195米,河流比降12.9‰。历史最大洪峰362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1.44m3/S,属二级支流。
  9.倒桥水在东山乡境内,源出坨圳荀孜坑,至朱边村下屋注入章江。河源高程165米,河流落差40米,河流比降5.16‰,历史最大洪峰298m3/S(1941年),历史最枯洪峰0m3/S(1954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0.12亿立米。
  10.田头水在潭口乡境,源出李蕉东垄,至下坝村注入章江。河源高程340米,河口高程105米,落差235米,河流比降19.58‰,历史最大洪峰543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4年),多年平均流量0.19亿立米。
  11.太窝水源出太窝乡傲塘村,至三江口董屋注入章江。高程140米,河口高程105米,落差35米,河流比降2.4‰。历史最大洪峰545m3/S(1915年),历史最枯流量0m3/S(1956年),多年平均流量0.22亿立米。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