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康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85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
页数: 4
摘要: 985年,全县辖3镇、27乡、9个居委会、372个村、5191个村民小组。有114904户,651451人,其中农业人口596709人,占91.59%%,非农业人口54742人,占8.41%,平均每平方公里353人,是赣南人口较多、密度最大的一个县。主要民族为汉族,占总人口的99.90%,还有畲、回、彝、壮、布依、瑶、黎、景颇等少数民族。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概述南康县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源章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处东经114°29′9″——114°55′24″,北纬25°28′——26′14′24″。东邻赣州市、赣县,南连信丰、大余,西接上犹、崇义,北界遂川、万安。总面积1844.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71.5%,耕地面积17.1%,水域面积5.3%,其他6.1%。地形南北长,东西狭,似瓠形,南北最长处85.45公里,东西宽42.6公里,最狭处11.45公里。县境南北山峦连绵起伏,北、西、南部地势较高,逐渐向中、东部倾斜,章江和上犹江沿岸有较广阔的河谷平原,恰似敝口盆地,既有峻岭之险,又有沃野之秀。海拔一般在300——500米,是赣南地势较平坦的一个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19.2℃。年均降雨量1443.2毫米。无霜期286天左右。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常受水、旱、风、雹、寒潮等灾害性气候影响。
  1985年,全县辖3镇、27乡、9个居委会、372个村、5191个村民小组。有114904户,651451人,其中农业人口596709人,占91.59%%,非农业人口54742人,占8.41%,平均每平方公里353人,是赣南人口较多、密度最大的一个县。主要民族为汉族,占总人口的99.90%,还有畲、回、彝、壮、布依、瑶、黎、景颇等少数民族。
  县治蓉江镇,位于县境南部章江畔、距南昌市455公里,至赣州市33公里。公路四通八达。旧志誉称“雄踞赣南通湘粤、上下乎江广,襟带乎闽楚,郁然东南大都会”。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省著名圩镇唐江镇位于县境中部上犹江下游、是江西第一糖厂所在地。盛产食糖、纺织品、蜜饯。水陆交通便利,贸易兴旺,素有“小赣州”之称。
  南康,秦、汉名南野。三国立南安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名南康,《太平寰宇记》云:“其地接岭南,人安物阜”故名。太康三年属南康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属南康国。齐、梁、陈、隋、唐先后属南康郡、虔州。南唐属昭信军。宋属南安军。元属南安路。明、清属南安府。民国时期先后属赣南道、11、4行政区。1949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康,属赣州分区(后为赣西南行政区直属县),1951年6月属赣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地区至今。
  解放36年来,南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0——1957年)年平均递增5.33%。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和“共产风”,年平均递增出现负增长5.04%。调整期间(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年平均递增19.95%。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年平均递增下降为2.66%。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工农业生产开始上升,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从南康的县情出发,发挥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注重搞活流通,从而使全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4.27%。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年平均递增6.25%。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0321万元,比1949年514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3倍。社会总产值达35262万元,比1980年21567万元增长63.5%%,年平均递增13.54%%。国民收入达19743万元,比1980年12417万元,增长58.9%,年平均递增13%。
  南康历来是一个以粮、蔗为主的综合农业县。1985年,全县土地面积276.9万亩,其中山地198.1万亩,耕地47.06万亩,水域14.52万亩。解放前,由于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水利设施差,农业技术落后,水面未能充分利用,农作物产量低。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革新农具,改进耕作制度。特别是1981年以来,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专业村,发展庭院经济;实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和“以工补农”的措施,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立粮食、林业、瘦肉型猪、渔业、柚子、柑桔、食品加工等基地,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455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等于1949年4871万元的3倍。粮食总产17568.20万公斤,平均亩产296公斤,分别比1949年总产6249.44万公斤和平均亩产103.5公斤增长1.81倍和1.86倍。甘蔗总产25.60万吨,平均亩产3.56吨,分别比1949年总产6.70万吨和平均亩产1.75吨增长2.84倍和1.34倍。其他大宗经济作物如花生、油茶、黄麻、烟叶、茶叶、水果等和养殖业的猪、牛、鸡、鸭、鱼、蜂等都有很大发展。著名的土特产品有畅销省内外和港、澳、东南亚的南康辣椒酱、南安板鸭、珍珠蜜枣、南康柚子,陈年蜜酒。雪片糕、麻通、蜜饯、柿饼、腐竹等加工食品也是有名的土特产品。
  南康山地面积较大,宜林面积174.8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3.15%。森林资源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遭受大砍伐,“文化大革命”中和1981年又遭滥伐,只剩有林地95.27万亩,占宜林地的54.48%,其中用材林只有14.3万亩,主要集中在3个国营林场,以及浮石、大坪、横市、隆木等地。城乡建设用材主要靠外县调入。全县森林覆盖率32.36%,低于赣南和全省平均水平。无林地79.59万亩,占宜林地的45.52%,山林开发潜力很大。
  南康工业,解放前只有制糖和纺织、造船、泥、木、铁、篾为主的手工业。直至1949年也只有城镇3个火力发电厂和1个手工操作的印刷厂,几家碾米厂有13台碾米机。工业总产值27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9%。解放后,工业逐步得到发展,至1985年,主要工业有制糖、采矿、卷烟、电力、橡胶、农业机械、轴承、铸造、造船、建材、闸阀、纺织、羽绒制品、树脂、制革、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酿酒、印刷等。手工业有陶瓷、编织、木、篾等。主要产品有钨、铜、锡、黄金、稀土、农业机械、轻化和日用工业品、食品、服装等。全县有全民、集体工业企业166个,职工6897人。工业总产值576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06%,等于1949年的21倍。县境较大的工厂有日处理甘蔗3000吨的江西第一糖厂。日产卷烟260多箱的赣南卷烟厂。还有赣南轴承厂。由于县内资源比较贫泛,特别是能源缺乏,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骨干企业少,县办工业发展比较缓慢,1980——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例徘徊在30%左右。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使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使乡镇企业的潜力优势逐渐得到发挥。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5194个,22305人(含村及村以下办企业4994个、14749人),其中工业产值186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2.4%。特别是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传统工艺产品的市场。南康成衣市场,专业人员206户、1400多人,成衣从一般到高档有300多种式样,年成交额1300多万元,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三益、浮石、蓉江等乡镇有400多户、10000多人从事腐竹食品加工,年产量达190多万公斤。全县有30多个建筑公司(队),6600多人活跃在县内外各地承包建设工程,年产值达2259万元,其中乡镇建筑公司(队)达2044万元。南康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
  南康交通运输,清代以前至民国初期,主要靠水路航运,陆路只有13条乡道,以民运肩挑为主。民国23年(1934年)建成赣余(赣州——南康——大余)公路,县内始有公路。解放前夕,全县有公路4条,总长106.19公里。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1985年,全县有公路771公里,比1949年增加6.26倍。30个乡镇97%的村通公路。全县有各种机动车1630辆,其中客车16辆、货车425辆、小型汽车127辆,拖拉机934辆,其他131辆。客运量185.55万人次,货运量25.64万吨。还有赣犹(赣州——上犹)森林铁路横贯县境凤岗、平田、唐江、龙华等乡镇,里程32公里。水路交通,县境内主要干流有上犹江、章江。章江上游和主要支流龙华江、赤土河、朱坊河、龙回河,由于长久水土流失,河床淤塞,大部已断航。1985年通航里程62公里。有各种船舶212艘、4107吨位,1102马力,其中机动船93艘、2107吨位,年货运量8.63万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财政收入5116.7万元,为1950年314万元的15.29倍。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1985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1133.91万元,人平903元,比1978年工资总额520.7万元和人平553元分别增长118%和63%。集体所有制职工工资人平712元,比1978年人平412元增长73%。农民年人平纯收入323元,比1980年人平170元增长90%。1985年,全县农民年人平消费粮食302公斤,食油6公斤,猪肉11.5公斤。农村户平新建房5.5平方米,人均住房达14.59平方米。城乡储蓄2480万元,为1978年的9.5倍,其中农村储蓄1316万元,为1978年的7.5倍。城乡市场繁荣,商业购销两旺,人民购买力提高。1985年,全县商业网点6243个(其中个体5443户)。商品购进额4580.72万元,为1978年的1.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449万元,为1978年的2.56倍。全县23个城乡市场,集市贸易成交额4306万元,为1978年的3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已基本普及,电风扇、收录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其它高档消费品正在城乡家庭中急剧增加。保险事业,1985年开展了货物运输、家庭财产、团体人身、养老金等19种保险业务,保险总额2356.5万元。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有很大的发展。1985年,全县幼儿园148所,入园幼儿4644人。小学507所,学生109013人。普通中学54所,学生28763人。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商业学校、粮食学校、卫生干部培训学校、电大、函大、职工夜校以及职业中学和各种专业班。全县少、青、壮年无盲率达93.46%。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1985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4576人。县境有农业、甘蔗、林业、畜牧、水产、柑桔等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科网,工矿企业建立科技攻关小组,还有科技市场。1980年以来,获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厅、地区奖的科研成果18项。“赣州白猪”鉴定为华东优良猪种,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县皮防所研制治疗麻风病特效药“复方了哥王丸”载入省科技成果选编。“肋槽马蹄”型省柴灶在全国专业会议上介绍经验。全县有县级医院3所,皮防所1所,中心卫生院3所,乡卫生院21所,厂矿学校卫生院(所、室)16所,村医疗站396所,病床1423张,卫生技术人员1696人,形成了县、乡、村医疗网,使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县级医院已成为门类齐全、设备较完善的医疗技术中心。唐江卫生院口腔疫病防治工作方案已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范围。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50年代消灭天花,现在已基本上消灭疟疾、白喉、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麻风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城乡人民平均寿命68.8岁。全县计划生育率81.7%,人口自然增长率1981年以来,控制在10‰以下,1985年为7.1‰,比1978年下降11.02‰。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中心、文化站、广播站。全县有电影院9个,放映单位54个。县采茶剧团从1955年成立以来,参加省会演了3次,先后有9个节目获奖。《风雨姐妹花》经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成故事片《女大当婚》。1980年10月县文艺代表队演出的《十带货》一戏,出席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村业余调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广播电视有卫星地面接受站1座,电视差转台5座,总功率17.5千瓦,电视覆盖率80%。全县有田径场2个,蓝球场81个。解放以来,打破省、地纪录10项35人。出席全国比赛8人,获全国业余体校田径赛女子组金牌1块,银牌2块,全国职工万米赛第8名,全省老年万米赛第一名。
  南康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廖际湘、黄毓椿、林盛恒等在太平军的感召下,于潭口率天地会起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康人民响应义和团反帝号召,兴起反洋教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南康,东山高等小学校长陈赞贤等组织县城各校师生奋起反对“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声讨帝国主义和卖国政府的罪行。1922年,朱由铿、蓝广孚等组织“南康旅省学生署期回县宣传队”,在县城、潭口、唐江宣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真理。1926年,陈赞贤、朱由铿等建立了南康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1927年,共产党员廖贵潭等在潭口一带秘密建立农民协会,10月成立中共南康县临时执行委员会,年冬发动全县范围的年关斗争。1928年2月16日,廖贵潭、罗贵波、钟肇尧等组织领导潭口武装暴动,成立了工农革命委员会。1930年3月22日,建立了南康第一个人民革命武装,共产党员朱伯璜等领导龙迴武装暴动,成立南康县革命委员会。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聂荣臻等率红军曾先后到达过县城、唐江、龙迴、坪市等地。全县20多个乡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革命政权。南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求得解放,建设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陈赞贤、朱由铿、廖贵潭、钟肇尧、朱伯璜、何吉勇等1396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南康人杰地灵,代有名人。宋代有省元(状元)刘必达。“大隐居士”田辟。清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志学家谢启昆。宋、明、清代有进士53人,举人218人。现代有著名的早期工人运动先躯陈赞贤。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家、《资本论》译者郭大力。抗日将领赖传湘。中顾委委员、原山西省长罗贵波。
  南康古代文物胜迹较多。贾岛、苏轼、黄廷坚、解缙等历代名人胜游南康,咏诗作赋,留下许多优秀诗文。山势魁伟、高耸城南的南山,明曾迪以“凭高一振衣,万象皆在望”之句咏之。城北旭山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已辟为风景秀丽的公园。可惜县内古迹多数已废。
  南康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南康人民勤劳、朴素、勇敢,以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开发南康。特别是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将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南康而团结奋斗。

知识出处

南康縣志

《南康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南康縣志首列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末排编后记、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中间正文采用卷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共分34卷,161章,522节,多系横排门类,纵贯古今。根据1990年6月在庐山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政治部类突破横排竖写的体例,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