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石城縣志》 图书 |
唯一号: | 140720020210001804 |
颗粒名称: | 第四十六章 民间慈善 |
分类号: | C913 |
页数: | 3 |
摘要: | 石城人民历来乐善好施,劝善、修善、积善被视为社会美德,尤受人崇敬。清顺治年间,县境内有桥18座,渡口15处,乾隆初年已有桥98座,渡口19处。至道光初年,桥增至146座,渡口增至27座。然而赡桥赡渡赡亭皆需开支费用,故乡间有桥会、渡会和饮和会之设。桥渡赡田或一人乐助,或数人合助,亦有数十人或合村公助者。清道光初,秋口新渡募设,有姜公谅等3人各捐赡田租10石。春夏撤桥行舟,秋冬则藏舟架桥,三渡舟子俱于每年十二月获工银5两4钱。江时荣在日已赡9年,至崇祯十四年身故以后,其子孙仍复岁赡。永济桥渡,位南关东岸,因坍塌多年,渡口经由每有巅仆之患。解放后,桥渡费用概由东南片群众负责。 |
关键词: | 保障体系 慈善事业 |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