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怪异 传说 歌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99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五章 怪异 传说 歌谣
分类号: I057
页数: 17
摘要: 募资重建殿堂僧房数十间,时有常住僧尼20余人,香火旺盛。解放后仍有僧尼10余人,山上有稻田20余亩,油茶山80余亩,松、杉、杂木遍布寺院周围。1980年起,该寺香火、佛事旺盛,寺院生产做到自给有余,每年能向国家交售茶油200余斤,粮食2000余斤。1984年新塑佛像13尊。罗云禅古寺罗云禅古寺位于城南60里之秋溪,相传为唐建古寺。后因僧人衰落,当地人信奉“孔孟教”,于寺右曾另建一栋道堂。解放前几年又由僧人重修。该寺在解放前由僧人重建。第四十五章怪异传说歌谣石城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既丰富且生动,但其中不少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和其他消极成分。酒后,王拱手道别,随即登船回乡。
关键词: 民间文学理论 民间文学

内容

募资重建殿堂僧房数十间,时有常住僧尼20余人,香火旺盛。
  解放后仍有僧尼10余人,山上有稻田20余亩,油茶山80余亩,松、杉、杂木遍布寺院周围。1980年起,该寺香火、佛事旺盛,寺院生产做到自给有余,每年能向国家交售茶油200余斤,粮食2000余斤。
  1984年新塑佛像13尊。
  罗云禅古寺罗云禅古寺位于城南60里之秋溪,相传为唐建古寺。后因僧人衰落,当地人信奉“孔孟教”,于寺右曾另建一栋道堂。解放前几年又由僧人重修。
  黄泥庵古寺,原名集贤寺,位于城南40里之珠坑乡三坑村。传说寺前有水井一口,适寺中兴,其水浊黄;若衰落,其水清白。
  该寺在解放前由僧人重建。
  莲花山寺清建,位于城南80里大由罗田,又称仙人顶。
  宝日寺位于城北小松瑶上三梧云华山。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宁化县法轮寺光融法师主持创建,不久该寺曾一度成为石城佛教中心,四方朝礼求法者甚众。
  第四十五章怪异传说歌谣石城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既丰富且生动,但其中不少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和其他消极成分。在民歌中,涉及男女爱情内容的占很大比重,表现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节怪异传说一、怪异怪疾南宋绍兴年间,知县吕大年冬月发放赈米,见一百姓左眼眶内突出一赘物,下垂过膝。赘物用布包着,解开一看,原来是颗眼珠子,犹闪闪发光,令人可畏。
  徐坊人猴民国三十一年(1942),大由徐坊中村曾某妻生一男孩,其貌似猴,汗毛比普通人略粗。6岁始学会走路,10岁方能说话,双目溜圆,两手喜弯曲舞动,常有抓挠动作,侧身行走,喜蹲不喜坐,仰面视物,进出门槛,皆跳跃而过。
  三年后曾某又连生二男孩,其胞弟亦先后生二男孩,皆猴行猴貌。“人猴”寿短,最多的活十八九岁,最到少的仅活到四五岁。
  二、传说黄公卖鬼古时石上里黄坊有一位黄姓老人,人称黄公,一天月夜起身去县城赶早市,至江边遇一双髻老翁,须鬓如雪。
  老翁对黄公说:“我有一种老病,不能下冷水,请背我过江。” 黄心想,既老且病何必夜行,莫不是鬼么?于是放胆背他,两手紧紧反抱。既过江,鬼要下地行走,黄公不依,疾走不停。初,鬼威胁他,接着又恶骂不止,见仍不奏效,最后只好向黄低声求饶了。黄全然不听。
  天亮后鬼化作一白牡羊,时适有人将羊买去作祭祀品,到家后放于羊圈中旋即不见。黄公料定此鬼必怀恨报复。至夜果有扣门声,黄嘱老伴回答说:“我家老人又去捉鬼卖了。”鬼听罢,惊恐遁去。
  太平桥的传说在岩泉岭顶,由下柏昌通往福村路上的两山过脉处建有一座石拱孔,名曰“太平桥”。其桥并未跨河度溪,也无人在上面过往,只是联结两山的一个拱孔,只可作行人稍事休憩之用,然为何叫太平桥呢?其缘由倒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岩岭筀竹村有一乡亲,名叫张立泽。此人能言善辩、机敏过人,一年他解粮送京超过了期限,朝廷质问为何延期,张撒谎说:“因鄙处山路崎岖,特别是今年山洪暴涨,绕道数月,方才抵达。”上司听后,也就罢了。但其时已到岁末,桃符将换,张急着要回家过年,但又囊空如洗,怎么办呢?于是他急中生智,将本地几处地名巧妙组合,编成:“深溪洋和江,万丈无抵挡,过了五个磜(即五磜),还有朱家庄,上一百丈(即上柏昌)下一百丈(即下柏昌),中间还有烂泥浆(即烂泥坑)”等词向皇上禀奏,恳求拨款造桥,免致下年送粮再误时日,皇上听罢准奏。
  张获款归里途中,正值黄河冰冻,无法通船,于是跪祷上天,说如得冰破安渡,愿世代拜谢诸天。说也凑巧,翌日天气果然转晴,阳光普照,坚冰消融,张安然渡过黄河。由于途中延误,待抵家时,大年初一已过,正月初二日始得与家人团聚。张回村后,便请道士拜诸天,点诸天烛24只,以谢神明。此习相沿至解放为止。
  张获款在家,优裕度日,虽未造桥但也相安无事,但又恐日后皇上追查,为应付计,乃于岩前岭顶两山过脉处,草草造一石拱桥,取名曰“太平桥”。
  该桥解放后仍存,直至六十年代修岩岭水库公路时始被拆毁。
  石门的传说相传许多年前,县城有个王姓商人,在江苏扬州做生意。一天,他在街上无意中说了句石城土话,旁边一位青年客商听见后忙上前搭话。原来他也是石城人,家住屏山秋口石门地方。客地遇同乡,亲热无比,从此两人亲如兄弟。
  光阴似箭,秋去冬来,王老板打算回家过年。青年客商生意尚未做完,决定留在扬州过年,请王老板代带家书,王当即欣然应命。
  动身前,青年客商为王老板设宴饯行,在酒席间把一封信和一把钥匙交给王,请他带回家去,并交代说家在秋口下面,名叫石门,但大门不常开,如大门关着,就用这把钥匙在石门上敲一敲,并说:“石门开,石门开,扬州有人寄信来”,就会有人来开门。酒后,王拱手道别,随即登船回乡。
  一个多月以后,王老板船到了秋口滴水岩边。他靠船上岸,想登门投信。但问遍上下村庄也无人知道石门究竟在何处,无奈只得返回江边。这时碰上一伙放牛的小孩,王上前打听,小孩指着下游江岸的一座石门说:“那不就是石门?”王老板抬头一看,那石岸上果然有一个门的形状,越看越象关着的大门,连门上的门环犹依稀可辨。于是,王老板乘船来到石门山下,连忙拿了钥匙和信上岸。只见那门有几十丈高,上连绝壁,下临深潭,好不吓人,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直通门下。王老板顺着小路来到石门前,掏出那把钥匙,在石门上敲起来,边敲边说:“石门开,石门开,扬州有人寄信来”。话音刚落,只听得“咣噹”一声,两扇巨大的石门便打开了。里面金光闪耀,一个童子笑哈哈地从门里走出来迎接,王一进门,石门就自动关上了。
  王老板举目一望,满屋金壁辉煌,雕梁画栋,真是玉宇金阶,好一座神仙府第。主人热情接见,王老板忙交上钥匙和信,主人连声道谢,并设宴款待。临别时,一位白发老妇叫一女子棒出一红纸包来,并说:“多谢你千里传书,量一升瓜子给你带回家过年,请别见笑。” 王老板推让了一番,接过礼物,告别主人,走出门来,那大门随即又关上了。他回头一看,眼前依旧是一道天然的大石门,没有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
  王老板回到了船上,心想:我为你千里传书,少说也有跋涉之劳,堂堂神仙府第,却送我一包瓜子过年,小气、小气。一气之下,打开红纸包,将手一扬,只听得江面一阵奇响,满江闪烁金光,深潭也照得通明透亮,船上的人都惊呆了。丢掉的原来是珍宝。王老板清醒过来后,不禁捶胸顿足。一看红纸包内和船上还有一些遗落的“瓜子”,拾起一看,原来都是“瓜子金”。
  据说剩下的这些瓜子金,才是神仙送给他的报酬哩。
  罗源秀才的传说之一:罗源出生在很久以前,武夷山下有一个千家镇,镇上住着一户姓罗的人家。罗氏夫妇年过半百才生得一个宝贝儿子。这个儿子据说原是“天子”胎,由于他老伴说了错话,得罪了神明,终被奏报了玉帝。玉皇即命太上老君下凡来给他换胎骨。最后只剩下嘴巴未换了,但这时雄鸡报晓,天要亮了,太上老君只得作罢,驾起祥云回天宫复命去了。第二天罗老伴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罗源”。
  罗源长到七八岁时就聪慧过人,由于他是“凡人身子天子嘴”,所以嘴巴非常灵验,后来竟能“呼山山即到,道物物就来”,长大后人们尊称他为罗源秀才。
  罗源秀才一张灵验的嘴,说好说坏的事时有发生,不到一年,连他自己的生身父母都被他活活咒死。自此,罗源不愿在家呆下去了,独自一人外出云游四方去了。
  之二:好炒豆罗源来到福建省的一个山村里。这里的人非常好客,一点也不嫌弃这位流浪人。他在村里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临走时,村民都把炒好的黄豆送给他路上当干粮。一路上,罗源以黄豆充饥,觉得很好吃,便连声说:“好炒豆,好炒豆”。从那以后,这地方的黄豆尤其易种,而且产量很高。
  之三:松树飞子飞孙据说,从前的松树砍掉树身(干)后,树蔸还会长出新枝,但一次被罗源咀咒后,就再也不能长出新枝了。
  那是夏日的一天,罗源走到一座大山里。他走得精疲力尽,想休息一会,见路旁有一松树墩,便坐在上面。歇过后站起来,但裤子上粘到很多松脂。他生气极了,便咒起了松树:“砍了身后,树蔸也死,断子绝孙”。这时,正好有一个认识罗源的樵夫走来,他听到了罗源的咀咒,连忙求救他说:“秀才,使不得呀,松树用处可大呀!”并向罗源讲了很多松树的用处。罗源听了,觉得有理,就忙改口说:“那它还会飞子飞孙嘛。”从那以后,被砍了树身的松树蔸再也不会生发新枝,而从松球里随风飘落的种子,则不择地势,随处可生。
  之四:咒油桐传说油桐本来是能吃的,后来不能吃也是被罗源的“君口”咒坏了。
  一年秋天,罗源流浪到了一个叫桐树坝的地方。这里桐树遍坝,茂盛青绿。罗源正行走在桐树林中,忽然一阵风吹落一颗油桐,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的头顶上,他心里很觉丧气,就脱口骂道:“挨千刀的桐籽有人吃,油漆棺材墨墨黑”。
  自此以后,油桐籽就再也不能吃了,只好用来榨油油漆东西,并且桐树每年要被砍上几刀,方能命长和结果。
  吴佳的传说(注) 之一:智斗薛知县 * 贪官莫来石城当, 要想当官夹尾坐。
  城里光棍知多少, 顶数吴佳计谋多。
  这是清代流传在石城平民百姓中的一首歌谣。
  吴佳,又名吴霞,字鸿耀,据传家住县城附近。吴自幼好学,聪慧过人,又写得一手好字,19岁便中了秀才,平生见义勇为,爱打抱不平,主持公道,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话说清光绪年间,有一位薛某人被派到石城当知县,薛某听了这首民谣后十分恼火,心注:吴佳的“佳”,邑人传读“ca〓”音想“吴佳呀吴佳,我倒要领教领教你究竟有多厉害!” 薛知县自恃朝中有靠山,上任不到一个月,县衙前的照壁上和四处城门口,便张贴出盖有知县大印的告示,大意是:为整修河堤疏通河道,每户限期交纳纹银十两。违者罚户主一年劳役……。
  大家都知道这是县太爷勒索民财的鬼主意。百姓怨声载道,恰好这时吴佳云游在外,对此事一无所知。
  榜文告示贴出半个月了,还不见吴佳前来闹事,薛某以为吴佳畏惧了,于是口吐狂言道:“区区刁民,何足虑哉。”洋洋得意之余,口占一绝:“雪(薛)压高山,那座尖峰敢出头”,吟罢便挥毫写在县衙前的照壁上。
  不久,吴佳云游归来,看到了照壁上的榜文和上联诗句,心中义愤难平,忙找来笔墨,在照壁上续写了下联诗句:“月穿破壁,这条光棍实难拿”,下面还写上了“吴鸿耀题”四个大字的落款。
  五月初五是端阳节,城外琴江河中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薛知县携妻抱子也来到官船上观赏龙舟比赛。离官船不远处,吴佳也伫立船头,似在观赏江中的热闹景象。
  “哇——哇——哇”薛知县娇儿的啼哭声传入了吴佳的耳朵里,他赶忙扭转头,全神贯注地盯着薛知县的妻子。
  薛夫人眼盯龙舟,赶忙解襟露怀,手托乳房,把乳头塞进了儿子的口中。
  吴佳眼睛一瞄,连忙叫船家掉头靠岸,顿时消失在喧闹的人群中。几天后,薛知县以犯贪敛民财和谋妻占子罪与妻子一并传讯到宁都州衙受审。薛某与州官早有芥蒂,这次心里不免有点紧张。
  三审毕,薛知县不得不承认贪敛民财罪,但拒不承认谋妻占子罪,并要求与原告当面对证,于是州官传原告吴佳上堂对证。
  “你说我强占民妻,有何证据?”未容吴佳开口,薛知县就先向吴佳提出了反问。
  “无据岂能控告,我能说出我妻子身上的特征来。你说她是你的妻子,你能说出她身上的特征来么?”吴佳以守为攻。
  “对,你能说出她身上的特征来吗?”州官拍了一下惊堂木问道。
  薛知县想了半天,也实在想不出妻子身上的明显特征。但知妻莫若夫,他自忖道:你吴佳连我妻子的面都未见过,你怎能说准我妻子身上的特征来呢?于是便反诘道:“你能说出我妻子身上的特征来,这谋妻占子罪我便认了。” “此话当真?”吴佳怕他反悔,又间道。
  “公堂上岂有戏言,可以立字为据。”薛知县不容置疑地答道,接着当众立了字据。
  吴佳向州官跪禀道:“我妻子右奶下有一黑痣,请上验视”。
  州官传来薛知县妻子,并叫自己的夫人带她到后堂验看。验毕,州官夫人回禀道:“薛知县妻子右乳下果然有一黑痣”。
  薛某弄得目瞪口呆,无法辩解,结果是丢了妻子又被革了职。
  公堂下来,吴佳对薛某说:你的老婆带回去吧,我并不想要你的妻子,我只是想治治你这个贪官污吏。” 之二:吴佳抗捐斗贪官有一年石城连续旱了50多天,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苗半枯焦”。农民盼天下雨,望眼欲穿。
  一天,在县衙前的照壁上贴了一张榜文告示,上面盖有县太爷刘某的印章,榜文大意是:立坛求雨,限每户交纳纹银二两,逾期未交者,严加追究…… 告示贴出的第二天,从外地归来的吴佳知道这是贪官敛财的鬼把戏,便借来笔墨,在告示下面写了一首诗,表示公开抗交。
  诗日:山西过来一条牛,(知县是山西人,牛、刘谐音) 求雨是假求日头。(日头指太阳) 贪官若然求得雨, 盐鱼翻生沙出酒。
  贪婪无厌的刘知县得知此事后,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深知吴佳才智过人,为人正直,深得人心,况时值灾年,人心浮动,众怒难犯,只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无可奈何地打消了借口“求雨”捞钱的念头,草草收场了事。
  李猎石石洞的传说石城城北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圆形石山,名叫李猎石。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到李猎石下放牛砍柴,这时只见一位白须老人走了过来,邀请小孩到他家去玩。
  小孩跟着老人,来到石山一个洞前,说这里就是他的家。
  小孩惊奇地发现洞里也有一头牛,于是问道:“老公公,你这里怎么也有头牛?”老人说:“你的是黄牛,我的是金牛。”说着就把小孩带到石洞里面。小孩举目一看,只见霞光灿灿,满地金银。老头好心地说:“孩子,拿点金银去吧!”小孩弯下腰拿了一块银子,起身一看,老人不见了,不管怎么喊叫也无人回应,只好离开了石洞。
  小孩回家后,把银子给了父亲。父亲听说石洞里有金牛和很多金银财宝,感到十分惊奇。随后又责骂儿子无用,为什么不多拿点金银回来,接着便要儿子带他去石洞里拿金银,牵金牛。小孩无奈,第二天就带着父亲到了李猎石的石洞里。
  父亲叫儿子在石洞外放哨,自己钻进石洞拼命地把金银往大布袋里装。
  塞满了两只布袋,父亲把它背到洞外,叫儿子守住,自己又钻进洞里去牵那头金牛。他左牵牵不动,右牵也牵不动,儿子在洞外喊父亲决出来,可是,贪心的父亲哪里舍得那头金牛啊,还在洞里拼命拉呢。
  突然间,轰隆一声巨响,石洞口不见了,贪心的父亲被关在石洞里了。
  后来,人们说小孩的父亲贪心不足,不该得那些金银财宝。而那个小孩忠诚老实,土地公公就把金银财宝送给了他。原来那老人就是土地公公。
  谭氏兴废传说龙岗懒木坑继花氏之后,有谭氏迭兴。今伊姓居住之砖墙房屋,其墙砖还有“谭梅溪砖”四字印记。那时谭氏家资殷富,曾有谭十万之称,谭家常蓄一武士以为保镖。时有解粮官某与谭友善,一日解巨款道经楼垓岭,遇贼匪。匪因见解粮人众未敢下手,乃尾随而行。解粮官惊恐,料匪徒至夜定将动手,欲求谭氏武士相助,故绕道投宿谭宅,具道前由,谭慨然允诺,令武士守备左右。解粮官亦不敢睡下,候武士侧,静观其变。夜半,贼匪果至,一贼飞墙而入,被武士手起刀落斩下头来。复来复斩,如是再三。贼势未艾,武士戒心益严,时解粮官摸近武士身前,欲与耳语。武士黑暗中误以为贼已近身,刀举头落,将解粮官杀死。贼知解粮官被杀,亦度力难得逞,乃遁去,旋至官府告发,谎称谭氏谋杀解粮官。官府草草定谭氏罪,抄家夷族,谭氏遂灭。
  壁画柳的传说清代光绪年间,丰山大琴村有两个后生,一个叫陈德,一个叫陈财,同生同长,亲胜骨肉兄弟。
  一天,俩人一同来到赣州府办事。晚饭时分,俩人走进一家小店吃点心,只见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店外的檐阶上。陈德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于是低声对陈财说:“这位老人怪可怜的,买点点心给他充充饥吧。”陈财点了点头。两人买好点心,一同送到老人面前,老人没有拒绝,大口大口地吃了。吃完后,老人也没说一声感激话,只问了问他俩住在哪里之后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说也奇怪,从那以后,每当陈德两人来吃饭时,老人也就来到店里。陈德可怜他寒苦,每次都请他一同吃,陈财见了虽不满意,但还是随声附和着。就这样,一日三餐,老人不请自来,吃完便去。
  到了第五天,吃完晚饭后,老人说:“这几日,你俩待我这般热忱,我心里万分感激,听二位口音,好像是石城人吧?石城有个大琴村,不知……”没等老人说完,陈德马上接过话说:“我和陈财都是大琴村人”。
  老人听后脸上露出几分喜色,说:“这么说,二位都清楚那村子的水口庙有棵大柳树了”。说罢,他捋了捋胸前的长须,沉吟片刻,又说:“老夫当年跟随大军到了那里,结果,被官兵打败,逃离那村时我便把身边的金银埋在那棵柳树底下了。” 听到这里,陈财好生惊疑,问:“老人家莫不是太平——?”“唉,这就别提了”,老人感慨地说,“实不相瞒,那些金银,老夫早已不想去取了,但也一直未泄密于人,如今见两位心地诚实,气量非凡,故将此事告知。”说完,老人便离去了。
  有道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夜,陈财睡在床上翻来复去,左思右想:听那老人所言,他埋的金银定是不少,如果我连夜归去,挖出金银,岂不是独归我了。想到这,他轻轻地下了床,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正在这时,陈德醒了,问他要上哪里,陈财顺口回答:“今夜肚肠不太好,上厕所。”说着,就出门去了。陈财一走,陈德就睡着了,直到天亮,还不见陈财回来。
  陈德正在万分焦急时,老人又来了,问:“你的同伴呢?” 陈德便把情由说了一遍,叹道:“叫我上哪里去找他啊!?” 老人笑着说:“不用找了,他准是连夜赶回去挖金银去了。不过,他不是得那金银的人,这金银倒独归你啦。” “独归我?”陈德感到摸不着头脑。
  老人说:“他听的是水口庙外那棵大柳树,却不知是水口庙里壁上画的那棵柳树啊。” 陈德这才恍然大悟。后来,陈德回到家中,果然在水口庙里壁上画的那棵柳树底下,挖到了许多金银。
  第二节歌谣一、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 林檎子好吃树难栽。
  白米好吃田难作, 溪鱼好吃网难开。
  河里涨水河坎崩, 一边汶(浑)来一边清。
  河里哪有两样水, 细妹哪有两样心。
  对门屋子瓦盖墙, 别人老婆莫思量。
  赚到铜钱娶一个, 日同三餐夜同床。
  唱歌不要好声音, 只要句句分得明。
  怜妹不要人才好, 只要两人同得心。
  二、小调放牛歌正月放牛正上工, 割碗猪肉满东东。
  老板喊〓搛三下, 搛掉三下唔敢动。
  二月放牛雨飞飞, 杨梅梢子杠簑衣。
  簑衣放在牛栏上, 日当衣衫夜当被。
  三月放牛正栽禾, 挑担禾子拦路坐。
  东君哇〓咁懒尸, 腰驼背痛唔奈何。
  四月放牛正耘禾, 牛婆带子吃人禾。
  好的见了犹尚可, 凶的见了艻牯拖。
  五月放牛是端阳, 家家户户杀猪羊。
  东君屋里冷啾啾, 两只芋头一碗汤。
  六月放牛正食新, 杀只猪子八十斤。
  东君碗里棋子块, 长工碗里水做汤。
  七月放牛正割禾, 一头茶壶挺角箩。
  茶壶放到田坎背, 撸手擦脚来割禾。
  闲人哇〓咁发狠, 帮到东君唔奈何。
  八月放牛桂花香, 磨快刀子上牛岗。
  黄牛放出千把条, 水牛放得满山岗。
  九月放牛大半年, 问你东君算铜钱。
  “头件算来年有到, 二件算来事有圆。”(注) 十月放牛正立冬, 驮条禾杠付灶空。
  东君哇〓柴担细, 人咁细来挑唔动。
  十一月放牛雪皑皑, 裤子扯开两边排。
  问你东君借条线, “深山窝里有挪藤”。
  问你东君借枚针, “壁上有枚铁打针”。
  十二月放牛整一年, 驮起算盘算工钱。
  一算算到双草鞋钱, 草鞋钱来草鞋钱, 拿还你东君买大田。
  注:引号中的话是东君说的话。
  寡妇歌正月寡妇是新年, 牵男带女好可怜。
  闲人劝〓小心带, 带大儿女出头天。
  龙天主, 〓家少年郎! 二月寡妇是春社, 丈夫埋在路坎下。
  年年有个春社日, 多买纸钱少请呀。
  龙天主, 〓家少年郎。
  三月寡妇是清明, 家家户户来挂青。
  有男有女割墓草, 无男无女草濛天。
  龙天主, 〓家少年郎。
  四月寡妇日又长, 拿条竹篙晒衣裳。
  别人衣裳有人穿, 〓家衣裳压笼箱。
  龙天主, 〓家少年郎。
  五月寡妇是端阳, 各家各户划龙船。
  龙船划去有划归, 丈夫去了永有转。
  龙天主, 〓家少年郎。
  六月寡妇正割禾, 一头大细挺头箩。
  闲人见到唔要笑, 做到寡妇唔奈何。
  龙天主, 〓家少年郎。
  七月寡妇秋风凉, 打盆水来郎洗汤。
  翻开蚊里来看郎, 只见被窝伴空床。
  龙天主, 〓家少年郎。
  八月寡妇桂花香, 有好天年死掉郎。
  好阵公婆有到老, 头世烧多了断头香。
  龙天主, 〓家少年郎。
  九月寡妇九月九, 少年寡妇寡难守。
  又怕肚里有好事, 又怕名声会出丑。
  龙天主, 〓家少年郎。
  十月寡妇正立冬, 丈夫死了三百工。
  若要丈夫来相会, 除非夜间对梦中。
  龙天主, 〓家少年郎。
  十一月寡妇雪飞飞, 铲只火笼来烘被。
  这头烘到那头转, 想到丈夫痛心肝。
  龙天主, 〓家少年郎。
  十二月寡妇正过年, 大大细细喊过年。
  香纸蜡烛都齐备, 有见丈夫来团圆。
  龙天主, 〓家少年郎。
  三、灯歌倒采茶 (见第八卷《艺文·音乐》) 瓜子仁小妹住在大路边, 一卖烧酒二卖烟。
  有钱来吃酒, 无钱来吃烟, 小小生意要现钱。
  一盘瓜子三十双, 汗巾包在手中藏。
  左手拿一只, 右手拿一双, 拿盘瓜子送情郎。
  一皮手巾三尺三, 上绣芙蓉对牡丹。
  芙蓉绣得好, 牡丹绣得妙, 绣花手巾郎系腰。
  一面镜子四四方, 小巧玲珑两面光。
  左照左思想, 右照右思想, 镜子里面照情郎。
  一根竹子节节高, 笙箫鼓乐闹嘈嘈。
  笙箫口中吹, 琵琶手中挑, 慢慢吹来慢慢挑。
  采桑三月清明闹洋洋, 手提桑篮去采桑。
  将身离别自家门, 迈开脚步往前行。
  心中有事行得快, 不觉来到桑园门。
  将身就把桑园进, 只见桑树多茂盛。
  碧绿桑叶装满筐, 喜气洋洋回村庄。
  扇子歌一把扇子两面花, 哥哥想妹妹想他。
  哥哥想妹千百回, 妹妹想哥一枝花。
  二把扇子两角黄, 做件衣衫送情郎。
  头上梳起蟠龙髻, 倒插金钗十二双。
  三把扇子三面红, 扇子骨上出九龙。
  九龙下海身难转, 妹妹舒心一条龙。
  四把扇子四面排, 扇子出在苏州街。
  闻知苏州扇子好, 搭嘱哥哥买把回。
  五把扇子不算多, 买把扇子送亲哥。
  只有亲哥来送妹, 哪有妹妹送亲哥。
  六把扇子六阵风, 买把扇子打蚊虫。
  蚊子叮在郎身上, 扇子一拍又无踪。
  七把扇子七星星, 天上也有七颗星。
  哥哥当个杨宗保, 妹妹赛过穆桂英。
  八面扇子八面蓝, 交情容易断情难。
  交情只要郎开口, 断情只怕妹心淡。
  九把扇子九面排, 亲哥恋妹脱双鞋(注)。
  你要花鞋妹会做, 缎子花线买好来。
  (注:脱双鞋即脱鞋样画鞋样尺寸。) 四、风俗歌顶戴拳头品(个)顶(啰)戴(呀)双双有花翎(哪), 三星(哎)拱照(哎)四季(个)合五更(哪), 六(呀)六红春(哪),七轿八马九九有麒麟(哪), 十全(哎)其美(呀), 福禄寿三星(哪), (白)一个一,两个两,三个三。全福寿,福寿全—— (喊)“登科”。
  敬酒歌一眼把酒吞, 醉得两眼昏。
  忽听得樵楼上, (喊)通! 鼓打一更, 知仁知义, 将把酒来敬。
  鸳鸯拳全福寿(喊)登科, 鸳鸯手来嘟我个磊堆呀, 你食酒来都我伴杯呀, 若有不照杯呀个, 滴酒罚三杯呀, 我个磊堆呀嘟,磊打堆。
  麻雀拳一个大姐来碓米, 一只麻雀来高飞。
  一飞飞到碓臼里, 头向东,尾向西, 身穿一件翻毛衣。
  一个头,一个尾, 两只翼膀两只腿, 两只眼睛一张嘴。
  三朵花儿开, 一朵一朵梅花。
  桃花开来鲜花红, 一朵梅花, 一朵莲花。
  三朵金钱老梅花。
  一朵老梅花, 哪嗬咳。
  螃蟹歌正月要唱螃蟹歌, 一只螃蟹脚爪有几多。
  一只螃蟹八只脚, 两只钳尖一个海螺壳。
  玲珑塔,塔玲珑, 玲珑宝塔一层门, 一层宝塔一层门, 两个童子拜观音。
  大相公啊我的亲哥, 大小姐呀我的娇娥。
  闹新房弹琴吹唱闹新房, 贺喜新人与新郎, 秉烛耀辉煌。
  红罗蚊帐锦花被, 描金朱漆象牙床, 实在好嫁妆。
  两面摆对鸳鸯枕, 鸳鸯枕上结成双, 一对好凤凰。
  恩爱夫妻甜如蜜, 唧唧哝哝到天光, 甜美透心房。
  保祐明年生贵子, 后日必出状元郎, 早早登金榜。
  五、革命历史民歌苏区妇女解放歌一早起来做到日落西, 雨打风吹有谁人知, 真正痛苦呀, 真正可怜哪, 劝我妇女赶快觉悟起。
  字又不会写, 书又不会读, 拿起算盘不会算, 一生受人欺, 永世不自由, 劝我妇女读书不可迟。
  土豪劣绅剥削我穷人, 挑拨离间破坏我团体。
  我们要热心, 加入妇女会, 打破封建实现新社会。
  共产党领导妇女做工作, 我们来唱妇女解放歌。
  振奋我精神, 努力去奋斗, 胜利归我们。
  送郎上战场身上背起十带子, 手中拿起驳壳枪, 天天打胜仗。
  送郎送到天井边, 哥哥革命心要坚, 莫贪娇小莲。
  送郎送到屋桥头, 手牵我郎向前走, 我郎打先锋。
  送郎送到大码头, 家中事务请莫愁, 妹妹会留心。
  送郎送到大路上, 郎上大船好威风, 送郎上战场。
  苏区红军纪律歌红军纪律最严明, 爱护老百姓, 到处受欢迎。
  公平买卖不相欺, 保护小商人。
  工农与兄弟, 劳苦更相亲。
  说话要和气, 开口不骂人, 无产阶级劳苦群众个个都欢迎。
  大便找厕所, 洗澡避女人, 上门板,捆禾草, 房子扫干净。
  借物要送还, 损坏要赔钱。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个个要实现。
  苏区红石寨战歌红石寨上洋枪好, 步枪缴了几百条, 并台枪、子弹缴了, 哎哟,依哟, 并台枪、子弹缴了。
  子弹缴了数万千, 好东好西凭人捡, 把枪枝都归政权, 哎哟,依哟, 把枪枝都归政权。
  (长征干部赖观水提供) 六、儿歌白石子白石子,水苔苔, 望见哥哥撑竹排, 撑得竹子妖妖倒, 撑到姐姐花轿脑。
  唔要哭,唔要笑, 端过凳子梳过脑。
  戴过花,插过花, 镝镝打打嫁到徐坊坝。
  又有糖,又有蔗, 又有铜钱银子谷笪晒, 又有麻子煮膏茶, 又有果子表邻舍。
  砻谷子砻谷子,晒晒唆, 碓白米,供婆婆。
  婆婆嫌有菜, 打烂腌罐嘴。
  腌罐嘴里有块肉, 拿登女女食了会唱曲。
  唱支什么曲? 唱支蛤蟆老鼠曲。
  第四十六章民间慈善石城人民历来乐善好施,劝善、修善、积善被视为社会美德,尤受人崇敬。
  解放后,这种风气得到发扬光大,助人为乐,随处可见,尤其是80年代以来,造桥、修路、建亭已蔚然成风。
  第一节桥会渡会饮和会一、桥会渡会群众自发组织修桥、设渡、建亭、施茶,是石城民间习俗之一。清顺治年间,县境内有桥18座,渡口15处,乾隆初年已有桥98座,渡口19处。至道光初年,桥增至146座,渡口增至27座。然而赡桥赡渡赡亭皆需开支费用,故乡间有桥会、渡会和饮和会之设。桥渡赡田或一人乐助,或数人合助,亦有数十人或合村公助者。乐助非易,劝募维艰,故历代载勒碣碑,以彰人耳目,今亦为之重志。清顺治以来,设桥会赡渡者有: 龙上里长口渡,长口村赖姓赡。亨田渡,亨田合乡赡。秋口渡、龙下渡,明天启元年(1621)始,蓝田乡宦黄世润捐资,历赡十七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其孙延榗仍复岁赡。清道光初,秋口新渡募设,有姜公谅等3人各捐赡田租10石。
  城外南门渡、坝口小溪渡、古樟口小溪渡,城内进贤坊江时荣于明崇祯四年(1632)捐田192石,又捐城外仙源坊店间,园地4块,以赡上列三渡。春夏撤桥行舟,秋冬则藏舟架桥,三渡舟子俱于每年十二月获工银5两4钱。江时荣在日已赡9年,至崇祯十四年身故以后,其子孙仍复岁赡。清顺治六年(1649),子孙因贫卖田1处。至乾隆十年(1745),江氏子孙只赡南门桥渡。1949年解放以后,南门桥渡由东南群众集体负责。
  济川桥渡,位南门城外左。清乾隆九年(1744),倡首范兆荥等人募资建,并募赡净租84石7斗(为34人所共赡)。凡赡田租系倡首人管理,以为修建桥渡之费,开销舟子工资之用。解放以后,桥渡由东南群众集体负责。
  永济桥渡,位南关东岸,因坍塌多年,渡口经由每有巅仆之患。乾隆四十三年(1778),邑人黄岩龙等21人募资砌结岸埠、劝助地基、增设桥渡,计募有赡租109石3斗6升。
  南门济川、永济二桥渡,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温偕五等人又捐赡田租55石3斗,嘉庆25年(1820),温会淳倡首砌结高岸。
  城外东门桥渡,雍正十二年(1734)黄豫民等会资买田租10石赡桥。郑继乔等二人捐地2处,每岁收租税铜钱计3700文,以资赡渡。解放后,桥渡费用概由东南片群众负责。
  东门二班景福桥会,温象五等邀各姓44人买租62石5斗,以赡东门桥渡。
  城外北关桥渡,乾隆年间有赡田租13石,道光四年(1824)有赡田租6石5斗。
  古樟口小溪桥渡,乾隆年间,黄霖楫等捐资倡首募赡渡田租65石。
  睦富桥渡,康熙五十一年(1712),何石下、何日迁等23人共捐租50余石赡济桥渡,旋改为桥会。后又会中人等聚资置买净租7石余,皮田40余石,另赡渡为渡会。
  石陂角桥渡,丰山之上,有赡田租10余石, 范坊桥会,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云翰等23人邀为桥会,有赡田租20石5斗。
  万亩桥会,大由坪居车背大江及观音前小溪桥,北关黄亦澜助租10石。乾隆二十年(1755),黄迁海等11人倡首募资买田租64石永赡。
  三星桥,乾隆四十年(1775)廖翠韶等倡首于城西大溪建桥,募置田租25石赡桥。
  大安石桥,道光三年(1823),众姓于丰山里鱼鳞陂肇建并改新路,首士许晓波等组桥会赡桥。
  通济桥,大琴陈嘉谋赡田60石。
  乾口渡,本地公众捐资置买赡渡田租38石,粮米5.8斗。
  武宁渡,赖颖千等倡首集会修造。
  花园岭渡,乾隆十九年(1754),倡首李常青等募资修造并赡渡田租30余石。
  陈文渡,雍正年间熊承统赡田租34石,并造2间渡屋,渡船1只。乾隆五十六年(1791),廖序宾等人又续置田租140余石,名曰后新渡会。
  坝口小江桥渡,温标泰等100余人,助租84石永赡桥渡。
  洋滩新渡,乾隆三十年(1765)罗秀田等倡首捐钱,增造新渡,并助租65石赡渡。
  清代以来,邑内诸渡赡田租者还有琴口渡、福田渡、古樟口大河渡、燕首渡、丰山圩桥渡、下丰山村桥渡等处渡口。
  解放后,1950年土改时桥渡会田产基本保留,但改由基层政府管理。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延续数百年的桥渡会告终。绝大多数桥渡均由当地政府或生产队负责,亦有向他处募粮米写乐助者。船工工资,误工补工,略高于当地同等劳动力收入。
  二、饮和会饮和会亦称茶会。旧时为茶亭赡茶而设田助租,或集资之民间组织。县内先后有素心亭、松亭、怡莲亭、南岭亭、隘楼亭、沔坊茶亭、犁子崠亭、西竺亭、石茶亭、分甘亭、继善亭、花园岭茶亭、分水茶亭、益远长庚桥等14处饮和会。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茶会始自清代乾隆间,1951年土改结束后,茶会田消失,茶会集资中断。乡间部分茶亭改由私人赡茶。
  第二节乐助施舍一、乐助石城古来民风淳朴,且佛教盛行,故乐善好施是为传统。凡公益之举,有首士倡议,从者呼应,捐资出力,多方乐助。所以历来桥、渡、亭、路均多由民间募资建造。
  [=此处为表格(表6—18 明代以来民间建桥情况统计表)=] 单位:座邑境内,或高山大岭,或羊肠曲径,每有卵石砌结致于顶端;山脚路旁,每三五里或八里十里必建有凉亭供人休憩;炎夏盛暑,即便高山凉亭,也备有茶水让人解渴。
  解放后,由于公路交通的大力发展,沿公路凉亭多被拆毁。近年来各地又相继重建了一部分茶亭,至1985年尚存茶亭102处。八十年代初开始,各地建桥之风盛行。丰山乡民建桥11座,写乐助集资26万元;高田乡民建桥12座,写乐助集资13.7万元。其余乡镇亦有不少民建桥梁。
  二、施舍昔时,对穷苦人施舍被誉为“积阴功”“行善”,所以施饭、施粥、施钱、施米、施医施药、施衣施鞋、施棺木,甚至施田山者亦有。早时,凉亭里不但有新鲜茶水供应,而且还挂有草鞋任路人选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