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派
分类号: D691.73
页数: 5
摘要: 至清顺治年间,已废道观计有希夷观、蓬莱观、宝直观、洞玄观、朱陵观、集真观、五云观、紫霄观、真元观、掌道观、佑阳观,有的则改为寺院,道士亦散居民间。石城道教原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明清之后,全真派基本消失,为散居的正一派取代。正一派以符篆为主,言科仪斋醮、符篆禁咒可以禳灾求福,役使鬼神。故乡间逢凶杀灾丧,即请其设坛主事,以求平安,不少人家至今仍设有“正一龙虎玄坛”神龛。此后,道教徒自行其业,官府不再过问,道场大多消失。
关键词: 宗教 教派

内容

一、道教道教于唐代传入石城,天宝年间,已建白玉观与西华山仙殿。此后各代兴衰不一,自明 [=此处为表格页(表6—16石城县开放寺庙基本情况统计表)=]季后信奉者渐少。至清顺治年间,已废道观计有希夷观、蓬莱观、宝直观、洞玄观、朱陵观、集真观、五云观、紫霄观、真元观、掌道观、佑阳观,有的则改为寺院,道士亦散居民间。石城道教原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据旧志载:全真派道士徐继先、王齐祥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在城北太极观“飞升”。明清之后,全真派基本消失,为散居的正一派取代。正一派以符篆为主,言科仪斋醮、符篆禁咒可以禳灾求福,役使鬼神。故乡间逢凶杀灾丧,即请其设坛主事,以求平安,不少人家至今仍设有“正一龙虎玄坛”神龛。
  清顺治至道光年间,县署设有道会司专管道教事务,清末废置。此后,道教徒自行其业,官府不再过问,道场大多消失。民国三十六年(1947)全县尚有道士47名,至解放前夕,仅剩16名。今农村尚存少数老年道士,仅为人除灵做七和打醮而已。
  二、佛教佛教于唐代传入石城,秋溪罗云禅古寺即肇建于斯时。至北宋石城佛教大兴,名僧云集,遐迩闻名的内宫禅院、永福寺、海藏寺、宝福院、清禅院等,均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建。此后,元、明两代,则因帝王而异,时盛时衰。清为佛教兴盛朝代,顺治时,县署设有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僧会司于乾隆时消失)。乾隆十年(1745)《石城县志》载,邑内有寺院81所,至道光四年(1824),增至90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宁都普莲寺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宁(都)、广(昌)、瑞(金)、石(城)、会(昌)、于(都)分会。四十年代,石城成立佛协理事会,释应光为理事长。
  1949年后,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少僧尼下山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寺院被拆毁,多数僧尼下山还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贯彻落实,被毁寺院多由僧众募资重建。1982年县成立佛教协会,选举理事11人,常务理事7人,释仁善为会长。
   [=此处为表格(表6—17石城部分年份寺院、僧尼数统计表)=]
  1984年9月12日至29日,在如日山普照寺传授三坛受戒。参加者计有19省市(含北京、上海、南京、广州4市)的862名佛门弟子。其间,菩萨比丘戒弟子411名,分137坛受戒;菩萨比丘尼戒弟子387名,分129坛受戒。还有菩萨优婆塞戒弟子29名,菩萨优婆夷戒弟子35名,均如法如律受戒。
  石城佛教现有临济、曹洞两大派系(注一)。两派均由宁都、宁化传入。属临济宗者有玉盂寺、海藏寺、东华山寺、静修寺等寺院,属曹洞宗者有普照禅寺、西竺寺、善德岩、黄泥庵等寺院。
  自宋以来,石城佛教较为兴盛,名僧辈出,如宋代应可,明代性期,清代宝劬、藻〓、智犁,民国以来的宝山(注二),济广(注三)、会航(注四)、海灯(注五)、仁善等和尚,对弘法授徒均有一定贡献。
  三、天主教清光绪年间,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的教主先后来到石城,与县城游潘魁接洽传教。民国七年(1918)一美国传教士来到石城,亦与其接头。民国十四年,大由人曾典模(曾任广昌县县长)从广昌返家,传教于乡人,不久,石城便出现了天主教组织。
  游潘魁为最初管理天主教负责人。初,入教者多为地方官绅或有政治背景者。教会成立不久,即在县城北门建造了天主教堂1所(今县档案馆址)。
   民国十四年前后为石城天主教兴盛时期,教徒多至300余名。
  1931年至1932年,该教曾被苏维埃政权取缔,活动日趋低落,大部骨干流向外地。
  1934年冬红军北上后,该教恢复,创办教会学校1所,有学生20余名,不收学费。
   石城天主教无专职神父,由宁都与赣州教堂神父来县巡视主事。
   县内以琴江镇、屏山长江和大由乡等地教徒为多。
   教内活动经费以外来经费为主,其次靠卖天主教宣传书籍和领洗等项解决。
   解放后天主教活动大大减少,五十年代初教堂公开活动停止。
   注一:临济、曹洞同为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其修行宗旨、参禅悟道均为一致,所异者仅做功课敲钟板的次数和方法不同而已。
   注二:宝山和尚(1883—?),俗名陈大中,屏山乡陈坊村人。出身贫寒,幼年失父,17岁背母出家,礼宁化光严寺华德和尚为师,19岁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后云游四方,参师访道,寻求佛法知识,后在福建建宁、建瓯、建阳一带弘扬佛法。曾任建瓯光孝寺方丈大和尚,晚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为方丈,宝山和尚为曹洞宗57代。
   注三:济广,法师,(详见“人物·人物传”)注四:会航(1930.2—)法师,横江秋溪人,俗名赖光流。12岁投福建宁化县光严寺出家,礼龙祥法师为师。16岁到福建涌泉寺受具足戒.后来到广东南华寺、香港宝莲寺等处弘扬佛法。最后至马来西亚槟城屿香严寺任方丈。为法派传曹洞正宗第61代。
   注五:海灯(1927—),小松乡石田人,俗名温祖明,15岁在宁化南山寺出家,16岁至广东韶关南华寺受具足戒,礼虚云老和尚为师。1979年任福建闽侯县雪峰寺首讲和尚,1982年起兼任庐山东林寺首讲和尚。
  1980年曾赴北京参加接待日本送鉴真和尚佛像回国探亲的佛教代表团。 附:其它民间会道门大乘教又名罗主教、大乘门、大乘正宗、姚门、一字门、后天道、红尘教、三乘教、无为教。该教于明成化年间由山东山罗英创始于北京雾云山,明末清初时由福建宁化县大乘山张成海传入石城,先沔坊、大由八挂岭,后传至濯龙、丰山、坝口各处。
  入该教要有传法师、云法师、护法师共同介绍,缴纳入教费并要归香、受签、发誓愿。教徒分出家和不出家两种,入教后要遵守三规五戒(即规佛、规法、规僧,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了扩大影响和发展组织,石城教徒曾于四十年代在沔坊白水村鹅颈里修过一次教谱(共7本)。
   该教活动以念经为主。解放后部分教徒已转为三宝佛教,1956年后该教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先天道又称金丹教、孔孟教。
   民国六年(1917)由宁化先天道徒莲开传入石城。该教曾在沔坊建立道坛——静隐寺(又名慈浴堂)。此后陆续发展至城区、屏山、高田等地。教徒每年三月做龙华会念经3天,同时作为发展道徒之日。教徒要逐级求进,进第一层为“皈依”,需缴银洋1元;进二层为“求道”,缴银洋2元;三层为“天令”,缴银洋10元;四层为“引思”,缴银洋21元;五层为“天思”,缴银洋50元;六层为“正思”,缴银洋100元。还规定每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为先天道诞辰日。
   该教于1958年被县公安局以勒索民财罪取缔。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