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96
颗粒名称: 第四十四章 宗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9
摘要: 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之一振。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衰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关键词: 宗教工作 教派

内容

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之一振。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衰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
  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
   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一节教派一、道教道教于唐代传入石城,天宝年间,已建白玉观与西华山仙殿。此后各代兴衰不一,自明 [=此处为表格页(表6—16石城县开放寺庙基本情况统计表)=]季后信奉者渐少。至清顺治年间,已废道观计有希夷观、蓬莱观、宝直观、洞玄观、朱陵观、集真观、五云观、紫霄观、真元观、掌道观、佑阳观,有的则改为寺院,道士亦散居民间。石城道教原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据旧志载:全真派道士徐继先、王齐祥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在城北太极观“飞升”。明清之后,全真派基本消失,为散居的正一派取代。正一派以符篆为主,言科仪斋醮、符篆禁咒可以禳灾求福,役使鬼神。故乡间逢凶杀灾丧,即请其设坛主事,以求平安,不少人家至今仍设有“正一龙虎玄坛”神龛。
  清顺治至道光年间,县署设有道会司专管道教事务,清末废置。此后,道教徒自行其业,官府不再过问,道场大多消失。民国三十六年(1947)全县尚有道士47名,至解放前夕,仅剩16名。今农村尚存少数老年道士,仅为人除灵做七和打醮而已。
  二、佛教佛教于唐代传入石城,秋溪罗云禅古寺即肇建于斯时。至北宋石城佛教大兴,名僧云集,遐迩闻名的内宫禅院、永福寺、海藏寺、宝福院、清禅院等,均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建。此后,元、明两代,则因帝王而异,时盛时衰。清为佛教兴盛朝代,顺治时,县署设有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僧会司于乾隆时消失)。乾隆十年(1745)《石城县志》载,邑内有寺院81所,至道光四年(1824),增至90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在宁都普莲寺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宁(都)、广(昌)、瑞(金)、石(城)、会(昌)、于(都)分会。四十年代,石城成立佛协理事会,释应光为理事长。
  1949年后,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少僧尼下山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寺院被拆毁,多数僧尼下山还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贯彻落实,被毁寺院多由僧众募资重建。1982年县成立佛教协会,选举理事11人,常务理事7人,释仁善为会长。
   [=此处为表格(表6—17石城部分年份寺院、僧尼数统计表)=]
  1984年9月12日至29日,在如日山普照寺传授三坛受戒。参加者计有19省市(含北京、上海、南京、广州4市)的862名佛门弟子。其间,菩萨比丘戒弟子411名,分137坛受戒;菩萨比丘尼戒弟子387名,分129坛受戒。还有菩萨优婆塞戒弟子29名,菩萨优婆夷戒弟子35名,均如法如律受戒。
  石城佛教现有临济、曹洞两大派系(注一)。两派均由宁都、宁化传入。属临济宗者有玉盂寺、海藏寺、东华山寺、静修寺等寺院,属曹洞宗者有普照禅寺、西竺寺、善德岩、黄泥庵等寺院。
  自宋以来,石城佛教较为兴盛,名僧辈出,如宋代应可,明代性期,清代宝劬、藻〓、智犁,民国以来的宝山(注二),济广(注三)、会航(注四)、海灯(注五)、仁善等和尚,对弘法授徒均有一定贡献。
  三、天主教清光绪年间,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的教主先后来到石城,与县城游潘魁接洽传教。民国七年(1918)一美国传教士来到石城,亦与其接头。民国十四年,大由人曾典模(曾任广昌县县长)从广昌返家,传教于乡人,不久,石城便出现了天主教组织。 游潘魁为最初管理天主教负责人。初,入教者多为地方官绅或有政治背景者。教会成立不久,即在县城北门建造了天主教堂1所(今县档案馆址)。
   民国十四年前后为石城天主教兴盛时期,教徒多至300余名。
  1931年至1932年,该教曾被苏维埃政权取缔,活动日趋低落,大部骨干流向外地。
  1934年冬红军北上后,该教恢复,创办教会学校1所,有学生20余名,不收学费。
   石城天主教无专职神父,由宁都与赣州教堂神父来县巡视主事。
   县内以琴江镇、屏山长江和大由乡等地教徒为多。
   教内活动经费以外来经费为主,其次靠卖天主教宣传书籍和领洗等项解决。
   解放后天主教活动大大减少,五十年代初教堂公开活动停止。
   注一:临济、曹洞同为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其修行宗旨、参禅悟道均为一致,所异者仅做功课敲钟板的次数和方法不同而已。
   注二:宝山和尚(1883—?),俗名陈大中,屏山乡陈坊村人。出身贫寒,幼年失父,17岁背母出家,礼宁化光严寺华德和尚为师,19岁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后云游四方,参师访道,寻求佛法知识,后在福建建宁、建瓯、建阳一带弘扬佛法。曾任建瓯光孝寺方丈大和尚,晚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为方丈,宝山和尚为曹洞宗57代。
   注三:济广,法师,(详见“人物·人物传”)注四:会航(1930.2—)法师,横江秋溪人,俗名赖光流。12岁投福建宁化县光严寺出家,礼龙祥法师为师。16岁到福建涌泉寺受具足戒.后来到广东南华寺、香港宝莲寺等处弘扬佛法。最后至马来西亚槟城屿香严寺任方丈。为法派传曹洞正宗第61代。
   注五:海灯(1927—),小松乡石田人,俗名温祖明,15岁在宁化南山寺出家,16岁至广东韶关南华寺受具足戒,礼虚云老和尚为师。1979年任福建闽侯县雪峰寺首讲和尚,1982年起兼任庐山东林寺首讲和尚。
  1980年曾赴北京参加接待日本送鉴真和尚佛像回国探亲的佛教代表团。
  附:其它民间会道门大乘教又名罗主教、大乘门、大乘正宗、姚门、一字门、后天道、红尘教、三乘教、无为教。该教于明成化年间由山东山罗英创始于北京雾云山,明末清初时由福建宁化县大乘山张成海传入石城,先沔坊、大由八挂岭,后传至濯龙、丰山、坝口各处。
  入该教要有传法师、云法师、护法师共同介绍,缴纳入教费并要归香、受签、发誓愿。教徒分出家和不出家两种,入教后要遵守三规五戒(即规佛、规法、规僧,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了扩大影响和发展组织,石城教徒曾于四十年代在沔坊白水村鹅颈里修过一次教谱(共7本)。
   该教活动以念经为主。解放后部分教徒已转为三宝佛教,1956年后该教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先天道又称金丹教、孔孟教。
   民国六年(1917)由宁化先天道徒莲开传入石城。该教曾在沔坊建立道坛——静隐寺(又名慈浴堂)。此后陆续发展至城区、屏山、高田等地。教徒每年三月做龙华会念经3天,同时作为发展道徒之日。教徒要逐级求进,进第一层为“皈依”,需缴银洋1元;进二层为“求道”,缴银洋2元;三层为“天令”,缴银洋10元;四层为“引思”,缴银洋21元;五层为“天思”,缴银洋50元;六层为“正思”,缴银洋100元。还规定每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为先天道诞辰日。
   该教于1958年被县公安局以勒索民财罪取缔。
  第二节寺观旧志所载寺观计唐建3座,宋建8座,明建47座,元建1座,清顺治至道光初年所建65座,古建寺观多数已不复存,今择其当代闻世者志此。 一、已废寺观西华山仙殿唐肇建。位于城西五里之西华山(旧名乌石嶂)顶,祀三仙,额曰“天中天”。唐宋至明为道士住持。仙殿中有三仙铜像,中有金心,为唐物,闽人张氏塑,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毁。
   白玉观唐天宝间在城内西北隅建有三宝观,元末兵毁。后因观之道士有田庄在石上里,地名白土,乃奉香火迁此居之。
   明正统间太极观道士张春谷禀白知县钟宝倡建白土观,成化末增建一阁以奉元帝。万历间改白土观为白玉观,后毁。 太极观城北2里许,始建逸考,据旧志载,宋大中祥符间道士徐继先、王齐祥于此“飞升”,其徒钱居简修葺,元末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建,正统八年(1443)重修,成化十八年(1482)增修,万历间知县江统之重建。清雍正九年(1731)合邑鼎建,时有赡观田百余担。清末观荒废,今不复存。 宝福院位于县城河东南宝福塔下,宋大中祥符年间建,大观四年(1110)僧应可修,元至正二十年(1360)兵毁。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郭尧京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相传知县马尹奇祷雨于此获验,因此复行建造。民国二十年(1931)拆毁,后由陈普环妻主持募建,名僧印慈(现任全国佛协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省佛协副会长)曾在寺住持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院内佛像遭毁,观下公社于此建泥木综合厂,八十年代初改建为石城县木螺钉厂(注一)至今。 内宫禅院原在县西30里,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僧派清建,建炎二年(1128)迁县北门外小溪右偏后,淳祐十年(1250)进士巫双瑞(尚理宗公主)世乱赐归籍里,夫妇奉佛于此得名。元至正二十年(1360)兵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永乐七年(1409)重修,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兵燹。景泰六年(1455)重建,嘉靖四十年(1561)再毁。 二、现存寺观如日山普照禅寺普照禅寺位于县西北40里处之高寨山,与宁都县田埠乡为邻。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一玉碑能朝日转,故后人将高寨山更名如日山。迨明季,于山腋处建普照禅寺,清康熙至雍正初年,该寺曾一度改作道场,大师余本来于此传教,徒众日盛,一时向法皈依者,络绎不绝。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惠显等3位佛门宗师,正静、慈慧、能良等和尚亦曾先后在寺担任方丈,故进香朝佛者极众,遐迩闻名。清末以后,常年有10余僧人住持,自耕自食,终以耕田育山为传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散。
  1979年7月僧仁善(注二)等来山,率众耕辟,苦心经营,并向多方信士募资,至1985年已修复扩建殿堂楼阁30余间,正殿、偏殿修整一新,并新建念佛堂1幢,三层楼上为藏注一: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产权为佛协所有,厂方每年交纳租金。
   注二:仁善(1922—)俗名陈端生,屏山罗陂左树排人,20岁时投报恩寺出家,礼能良和尚为师,次年于东华山福林寺受具足戒,22岁跟随宝福寺印慈法师到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寺院云游参学。1962年起任浙江临安县佛教管理小组负责人,1966年经组织联系介绍回原籍居住,尔后在屏山、宁都等处寺院弘法。1979年起到如日山普照禅寺任方丈至今,1982年起任石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1984年起被选为县政协常务委员。
  经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正殿亲笔题写“如日山普照禅寺”寺名和“大雄宝殿”匾额。殿内三尊大佛金像栩栩如生,光华夺目。近数年来,外省和邻县群众到此朝拜旅游者,有时竟日达数百人。
  1984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该寺现有僧尼50余人,坚持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设立寺院管理委员会,下设念经、农业、副业、财务、医务5个小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人事分工设方丈、首座、都监、监院、维那、知客、殿堂等职。1984年,寺院生产、香火收入达3万余元。
   如日山普照禅寺已成为全县佛教活动的中心。 玉盂寺玉盂寺位于城东10里,通天岩西侧。明万历十年(1582)僧德存肇建。昔四周山脚颇广,皆官地,知县江统之批寺僧种植。清顺治六年(1649)遭兵燹。康熙二十二年(1683)僧普晸接理,及智海积创田业,加扩寮舍。民国二十几年僧印品(即岩祖和尚)来该寺住持,十数年如一日,致力辟山种茶,卓有劳绩。通天寨有大小石窟数十,解放初,每窟有僧尼住持,总数达30余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僧尼被迫下山,寺院改作大队茶场。1978年十方信士集资重修。
   玉盂寺东寨门外之双林寺,为该寨脚庵。
  通天寨风景秀丽,“玉盂禅林”,历来游人甚多,闽赣二省善男信女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1984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寺为省十四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西竺庵(西华山庵)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僧性期(注一)于西华山仙殿右腋处募众建庵一所,名协秋庵,佛殿、僧舍、斋堂、庖湢,无不整齐。崇祯四年(1631)加造石坊,上署“不减愣伽”四字,创香火田百余亩,置山岗,蓄植竹木,山麓至顶沿蹬栽松作引。既而仙坛道士离去,悉归僧主持。以此山耸峙城西,与东华相俯仰,易名曰“西华”。清顺治初两经兵燹,椽瓦无余,后修复,康熙二年(1663)增建殿宇,乾隆年间更名鸣琴寺,道光初称永福寺,后复更名西竺庵。至民国,寺殿颓败,僧道炳(注二)重建并住持多年,香火弥盛。“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毁。1979年重建西华脚庵。1984年募资新建中庵殿堂,堂立6柱,额书“大雄宝殿”,有金像30尊。 海藏寺海藏寺位于城西10里许,肇建于宋元丰间。清顺治十七年(1660)合邑信士募建,注一:性期,吉安永丰邹氏子,来石邑烧砖为业,积金百余,以病谒仙,见殿将圮,发愿修葺。病愈后,遂投金龙峰出家,潜心道行,性期将顺寂,命众以瓦缸盛殓。相传盛越三年,启视颜貌如生,其徒乃建塔寺右数步,以玉身供奉。清知县董应誉额以“西万之人”。
  注二:道炳,横江秋溪人,俗名赖顺和,三十几岁始出家。投宁都青龙岩,礼大明和尚为师,受其足戒于抚州市正觉寺。尔后云游四方,朝礼国内四大名山。后回乡居城东餐霞寺,笃实修行,颇有声望。先后主持过餐霞寺、善登岩、西华山三寺。
  有名僧报劬(注一)、藻〓(注二)居此,后天目、龙山相继修整,广置田产,时禅风大振。龙山圆寂后传位智犁,智犁返南岳,乃命其徒慧超于此住持。慧超默理禅修,力振山门,募资新修前廊,并将寺业载碑(注三)为山门铁券。智犁殁后,慧超复应南岳寿昌之请别去,海藏常住无人,因请西华行僧智印兼管,山林竹木守护如故。智印圆寂,其徒胜登不守戒律,因召标峰塔僧佑清住持,先后所置田产俱勒于石。
  该寺居深谷中,曲径沿涧而入,左肩一瀑,四季长流,涧水澄洁,游鱼可数,水帘石壁间,僧智犁镌“琴水奇观”四字。1974年寺毁,1980年群众募资新建横屋。1984年于寺左增建僧舍2间,该寺保存有雕刻经箱等古物。
  回澜寺回澜寺始建于明季,傍标峰塔下,塔成方建。邑宦熊兆泰助木料,其余众姓捐助。后迁徐公祠前山窝,原名波罗庵,1969年“文化大革命”间废。1984年夏,诸信士集资于距旧址数十步之山坡上重建,仍名回澜寺。现石城县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暂驻此地。
   滴水岩位于城南50里许秋口村,又名楼盖山,相传为宋代杨真人炼丹之地。
  明天启年间,濯龙杨姓人买山(滴水岩)建刹,点缀殊工,后于清康熙八年,(1669)施出为佛教十方丛林。五十二年杨氏后裔将山及庵卖归亨田黄姓人为业,同年中秋黄氏复将庵施出为佛教丛林。并延请僧众住持,代不乏人。
  解放后,大森和尚住持此寺,经修葺翻造,面貌一新,常住10余人,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间僧尼被迫下山,庵寺拆毁,瓦砾无存。1985年亨田群众集资重建。
   东华山顶庵位于城东30里东华山顶,明隆庆年间建道观,祀邱、王、郭三仙,为三仙祠,额曰:“高明配天”,清代以后为佛寺。 近天庵俗称中庵,位于城东30里东华山顶东腋,清初建,列祀众佛,有层楼,可宿香客数百人,后废败。民国十八九年间重建,二十几年重修,下设脚庵一所,名福林寺。
  隐华寺隐华寺位于城南65里之南华山顶,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清乾隆二十年(1755)注一:报劬,耸岗人,俗姓温,弱冠出家,闻浙江报恩寺宗法微妙,与弟藻〓往参,礼玉林(清初名僧,钦封“大觉普济禅师”)为师,结制后为该寺维那,处事决断有方,深得玉林器重,授心印。报劬思念老母辞归故里,庐父墓留家养母。后于邑西海藏寺独栖二年,学者闻之云集,因诛茅筑室,遂为禅宗之冠。
  注二:藻菃,报劬胞弟。始从兄参玉林习禅于报恩寺。既而受命赴天童寺,遂礼木陈(清初禅宗僧人,钦赐“宏觉禅师”)为师。顺治十六年(1659)木陈奉诏入京为帝说法,藻〓同往,后归海藏寺趺化,著有牧牛颂10首。
  注三:石碑(82×190厘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立。碑刻“重修海藏寺碑记”,凡465字。(详见《文化·文物》)募资重建殿堂僧房数十间,时有常住僧尼20余人,香火旺盛。
  解放后仍有僧尼10余人,山上有稻田20余亩,油茶山80余亩,松、杉、杂木遍布寺院周围。1980年起,该寺香火、佛事旺盛,寺院生产做到自给有余,每年能向国家交售茶油200余斤,粮食2000余斤。
  1984年新塑佛像13尊。
  罗云禅古寺罗云禅古寺位于城南60里之秋溪,相传为唐建古寺。后因僧人衰落,当地人信奉“孔孟教”,于寺右曾另建一栋道堂。解放前几年又由僧人重修。
   黄泥庵古寺,原名集贤寺,位于城南40里之珠坑乡三坑村。传说寺前有水井一口,适寺中兴,其水浊黄;若衰落,其水清白。
   该寺在解放前由僧人重建。
   莲花山寺清建,位于城南80里大由罗田,又称仙人顶。 宝日寺位于城北小松瑶上三梧云华山。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宁化县法轮寺光融法师主持创建,不久该寺曾一度成为石城佛教中心,四方朝礼求法者甚众。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