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染织缝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05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染织缝纫
分类号: J523
页数: 3
摘要: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于都县李氏、康氏两家先后迁至石城,从事染布业。至三十八年,县内印染作坊增至12家(其中县城8家)。同时,各圩镇大布店行内均设有染坊,代客染布。
关键词: 织物 染织

内容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于都县李氏、康氏两家先后迁至石城,从事染布业。至三十八年,县内印染作坊增至12家(其中县城8家)。同时,各圩镇大布店行内均设有染坊,代客染布。
  解放初期,印染业均为个体经营。1956年县城各大布店之染坊转为公私合营,后又转为县供销合作总社经办。1961年,染布业又转为个体经营。
  二、纺织夏布夏布为石城传统手工产品之一,清代为全盛时期,道光四年《石城县志》载:“石城以苎麻为夏布,织成细密,远近皆称。石城固厚庄,岁出数十万匹。外贸吴、超、燕、毫间。子母相权,女红之利益普矣!”由于近代工业发展,机制纱布物美价廉,木质土机生产之夏布难以竞争,生产日趋萧条。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县内从事夏布生产者仅104人,年产夏布千余匹。产品主要销往广昌一带,每匹价格2块银元。
  解放后,1956年以前,县内专门从事夏布生产的专业户有5家。另外尚有部分农民利用农闲从事夏布生产,尤以坝口、耸岗、石田等地为多。因机制纱布供应充足,至1985年从事夏布生产的农户为数不多,产量亦低。
  棉布民国三年(1914)恒茂正号布行引进3台木质织布机,生产棉布,名曰“爱国布”。民国八年,黄瑞珠购买木质纱卡织布机1台,因经营不善,三五年后停产。三十七年,屏山长溪赖有成、赖巨源购置织布机10台,招聘工人10名,从外地请来师傅1人,于赖家祠开办“长溪织布厂”。棉纱从赣州、南昌等地购进。解放后,1951年1月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纺织加工部”,隶属县合作总社,仍设于屏山长溪。当年生产土白布330匹。1952年生产620匹。1953年迁县城。1954年因布质差而停产。
  1959年4月,县商业局招工26人,于城隍庙开办石城棉织厂,生产土白布和袜子。置有纺织机21台(安装使用16台)、织布机8台(安装使用5台)、木织铁机10架、棉衣机2台等设备。1961年该厂产品质量被评为赣州地区同类产品第三名。后因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1963年停产。办厂四年间,年均产棉布1.3万米,袜子0.47万打。
  1970年,县工交局投资5.47万元,招工36人,于县城(今县政协址)创办石城县纺织厂。置有木质织布机19台、离带机3台、粘线机4台、并线机2台、纬线机1台、正经机3台、圆带机3台等设备。1972年生产蚊帐布8.9万米、色布0.8万米、白围带860公斤、扁带1520公斤。年产值9.75万元,上缴利税9769元。因原料供应紧张,1973年2月停产。
  针织品 1984年,横江乡招工24人,于横江村创办横江针织厂,置有针织机10台,主要生产棉型纯化纤和针织面料服装。1985年生产各种男女服装12420件。
  三、缝纫解放以前,服装主要为手工缝制,个体经营。民国八年(1919)县内第一部缝纫机由黄纯清引进,从事衣服缝制。1933年夏,县苏维埃政府于县城河背玉皇坛(今县木螺钉厂址)楼上办起简易缝衣社,时有师傅、工人30多名,后发展至100余人。缝衣社以制作红军服装、装备为主,同时还为县苏维埃直属单位职工缝制衣服。同年秋,奉令派35人往宁化办分社。未两月,返石城。不久,缝衣社迁至县城东门黄氏子陵公祠,后又迁至北门温氏才进公祠,并改名被服厂,专门生产红军被服。1934年夏,迁往宁都黄石贯,转为生产棉袄。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被服厂遭到国民党部队的严重破坏,职工皆各自隐蔽,被服厂解体。
  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从事缝纫业者134人。县城有缝衣店铺15家,从业者27人,计有缝纫机12部。
  解放后,1952年全县有个体缝纫工人152人。1953年起,各乡镇先后成立服装生产合作小组(社),据县手联社统计,1958年县内有78部缝纫机投入集体合作生产。
  1956年2月,琴江缝衣生产小组改为琴江服务生产合作社,隶属县手联社。1964年与皮革社合并为琴江服装皮革社。1966年皮革业析出,更名石城县服装社。1968年下放城郊公社,改名石城县手工业服装厂。1970年与文化用品厂合并,改称琴江镇手工业服装厂。1974年8月划归县手联社,属县办集体企业。1982年改名石城县服装厂,厂址设于琴江路52号。该厂为生产合作社时,主要从事来料加工业务及单位劳保用品加工。由社转厂后,主要生产或加工各式男女服装和塑料制品。厂内职工分为裁剪、车工两大类。生产设备(缝纫机、锁边机等)原则上是自带、自用、自修。1982年起,厂内增设成品展销门市部,兼营外地购进的成衣。厂内主要生产设备有:中速平板缝纫机58台、锁边机等其他缝纫机7台’以及服装、鞋帽、皮革、毛皮等制品专用设备。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固定资产5.8万元。
  1985年县服装厂有职工40人,年产值48.12万元,其中产品销售收入12.57万元,上缴利税0.63万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