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化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85
颗粒名称: 日用化工
分类号: TQ
页数: 2
摘要: 解放前,县内日用化工仅有喜爆、蚊香两个项目。解放后,开始生产墨水、浆糊、胶水等产品。
关键词: 化学工业 工业化学

内容

解放前,县内日用化工仅有喜爆、蚊香两个项目。解放后,开始生产墨水、浆糊、胶水等产品。
  喜爆解放前,由私人经营。民国初年,县内有喜爆业12户,从业者36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从事喜爆生产者增至62户,翌年达73户。解放初期,仍为个体经营。1956年3月10日,成立县喜爆纸扎生产合作社,1962年改为县喜爆雨伞厂。1965年雨伞业务析出,单独成立喜爆厂。1969年11月并入县手工业联社,成立喜爆车间。1971年划入县纺织厂,当年生产喜爆28.5万箱。1973年生产29.2万箱。1974年由纺织厂析出成立喜爆厂,时有职工5人,年产值2.79万元,固定资产2.7万元,流动资金1.1万元,上缴利润0.1万元。1979年底喜爆厂下马,喜爆转为私人生产。自1957至1979年喜爆厂(车间)共生产喜爆1355.41万箱。此外民间有喜爆生产个体户数十家。
  蚊香解放前,均为私人经营。解放后,归各乡镇企业组织生产。1972年,琴江镇喜爆厂兼生产蚊香。1975年喜爆厂改为综合服务社,社址设县城南门外。1978年产值3.41万元。1980年改名琴江镇日用品加工厂,内设喜爆、蚊香、矿烛(生产一年后停产)3个车间。1982年产值达6.86万元。1985年共有职工19人,生产蚊香7.59万封,产值1.2万元;生产喜爆4.07万封,产值2.81万元。上缴利润0.2万元、税金0.55万元。
  此外,县内还有从事蚊香生产的个体户多家。
  文化用品解放后,1956年1月29日成立琴江文化用品社,设于今琴江路135号。1964年改为文具钟表刊刻社。1968年改名手工业综合服务社。1978年更名石城县文化用品厂。该厂设备简单,全系手工操作,原料由外地购进。主要生产60克精装蓝黑墨水、60克简装蓝墨水、80克胶水、3两装浆糊等产品。1962至1985年共生产墨水、浆糊等233.21万瓶。
  1985年共有职工26人,固定资产1.8万元,生产墨水、浆糊等22.38万瓶。年产值7.6万元,上缴利税0.4万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