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与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41
颗粒名称: 森林病虫害与防治
分类号: S43
页数: 2
摘要: 县内森林虫害主要有松毛虫、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叶蛾、杉白蚁、竹蝗、油茶黑蚁,尤以松毛虫、竹蝗危害最甚。森林主要病害有杉木炭疽病、杉木黄化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油茶炭疽病,而以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尤多发生。
关键词: 植物 病虫害防治

内容

县内森林虫害主要有松毛虫、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叶蛾、杉白蚁、竹蝗、油茶黑蚁,尤以松毛虫、竹蝗危害最甚。森林主要病害有杉木炭疽病、杉木黄化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油茶炭疽病,而以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尤多发生。
  松毛虫多发生于观下、大由、屏山、龙岗、丰山、小松等平原、丘陵地带的马尾松林区。解放后十几年少有发生。1965年于洋地茶山脑首次发现虫情,成灾面积300余亩。后施放烟雾剂防治,三龄以下幼虫大部熏死。七十年代,多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效果显著。1980年,观下、屏山、大由、龙岗松毛虫危害严重,受害面积4万余亩。县成立森林虫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调进烟雾剂10吨、“六六六”粉10吨用于治虫。1984年屏山、大由受虫害面积1300亩,以机动弥雾喷粉机喷洒10PPM2.5%溴氰菊脂乳剂防治,效果达95%。对虫口密度较小的松林,则采用人工捕捉。
  竹蝗多发生于洋地、横江成片竹林中,黄脊竹蝗为害尤为严重。民国二十九年(1940),洋地河脚下、社公湾、禾仓下数万亩竹林遭蝗灾,竹叶吃光,致使21个纸槽关闭。1959年,洋地横足前、上洞等处7500亩竹林遭蝗灾,大批幼竹死亡,成竹受损。县成立防治森林虫害指挥部领导灭蝗工作,于重灾区施以“六六六”粉、野辣蓼防治,效果欠佳。1960年夏发生竹蝗,受害面积达4万余亩,地区林垦处派员指导灭蝗,县组织人员施放烟雾剂,并动员群众人工扑打。1978年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等县相邻的公社、林场建立灭蝗逐年下降。
  杉木炭疽病主要发生于洋地、龙岗、大由、屏山等地的纯杉木林区。杉木黄化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历年均有发生,常喷洒稀释石灰水、硫酸亚铁、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可杀真菌。
  油茶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横江、珠坑、丰山、龙岗、屏山、洋地等地油茶林区。
  联防协作关系。同年4月,全县建立起30个竹蝗虫情预测预报点,实行综合防治,使受害成灾面积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