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种繁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18
颗粒名称: 三、良种繁殖
分类号: S814
页数: 2
摘要: 位于丰山乡下湘村,1960年原由财贸系统在此开设财贸农场,1981年始由农业局改办为石城畜牧良种场,有职工12人。1985年有电孵化器、电磨机、粉碎机、碾米机、刷粉机、柴油机、抽水机、粉干机各1台,柑桔园24亩。有管理职工5人,多数工种由私人承包。
关键词: 畜禽 繁殖

内容

位于丰山乡下湘村,1960年原由财贸系统在此开设财贸农场,1981年始由农业局改办为石城畜牧良种场,有职工12人。1985年有电孵化器、电磨机、粉碎机、碾米机、刷粉机、柴油机、抽水机、粉干机各1台,柑桔园24亩。有管理职工5人,多数工种由私人承包。
  猪牛改良站 1979年猪牛良种由石城园艺场饲养管理,1980年春,在长乐村庙背窝接管石城建筑公司砖瓦厂房基地,建立石城猪牛改良站。现有土地4亩,房栏2幢,宿舍1幢,饲料加工厂房一幢,饲料加工机械一套,猪牛人工输精器械各1套;有种公猪12头,种公牛1头,奶牛7头。1985年开始生产鲜牛奶,有职工9人。该站是全县猪牛改良的唯一基地,列为赣州地区重点站。
  猪牛杂交猪杂交:1969年起,先后引进约克夏、苏白、长白、巴克夏等种公猪,进行10余种杂交组合试验。经技术鉴定,约克夏公猪与石城黑母猪杂交配的第一代猪,具有体型高大,抗疫力强,长膘快,出肉率高,适合本县饲养。1975年推广人工受精配种技术,乡畜牧兽医站设有专职配种员。1979年配种率达73%,受胎率达95%,年产杂育小猪达42161头。1984年受配母猪30912头,产小猪240713头。
  牛杂交:1978年县成立耕牛配种站,从海南岛引进辛地红公牛种2头,与本地黄牛杂交配种后优势明显。所生牛犊生长快,体格壮,抗疫力强。1979年起,广泛推广牛杂交配种,到1984年全县配种母牛3320头,产小牛1182头。1984年6月至11月,县农牧渔业局与江西农大合作,于小松等地选择不同类型母牛425头,进行“三合激素”注射促使耕牛同步发情试验。每头牛肌注“三合激素”1.5毫升,96小时后发情率达89%以上。然后对发情母牛进行人工受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输颗粒冷精液两粒,两个月后结合直肠检查,确定是否受精。试验结果,受胎率为67.5%。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