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0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D035
页数: 9
摘要: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明初,全县划分为5坊、26堡。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全县设5坊和东水、西水、南水、北水4乡。东水乡7堡:水源、三标、桂岭、寻邬、大墩、滋溪、项山;西水乡4堡:石溪、劳田、石痕、腰古;南水乡11堡:南桥、八付、双桥、黄乡、大石、小石、伯洪、太平、龙泉、龙安、符山;北水乡4堡:新龙、里仁、龙头、板石(乾隆《安远县志》作版石)。
关键词: 安远县志 行政区划

内容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明初,全县划分为5坊、26堡。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全县设5坊和东水、西水、南水、北水4乡。东水乡7堡:水源、三标、桂岭、寻邬、大墩、滋溪、项山;西水乡4堡:石溪、劳田、石痕、腰古;南水乡11堡:南桥、八付、双桥、黄乡、大石、小石、伯洪、太平、龙泉、龙安、符山;北水乡4堡:新龙、里仁、龙头、板石(乾隆《安远县志》作版石)。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全县编为6坊、26堡。6坊:县城为街坊,城东及城东南为濂江坊,城南郊为修田坊,西郊为永安坊,西北郊为古田坊,东北郊为上濂坊。26堡:太平堡、龙泉堡、龙安堡、符山堡、新龙堡、里仁堡、龙头堡、板石堡、大石堡、小石堡、伯洪堡、黄乡堡、双桥堡、南桥堡、八付堡、腰古堡、项山堡、劳田堡、滋溪堡、石痕堡、石溪堡、寻邬堡、大墩堡、桂岭堡、水源堡、三标堡。
  嘉靖四十年(1561年),双桥等5堡划入平远县后,全县为6坊、21堡。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划入平远县的5堡复归安远县,全县复为6坊、26堡。
  隆庆三年(1569年),大石、小石和伯洪3堡划入定南县后,全县为6坊、23堡。
  万历四年(1576年),从安远县划出黄乡等15堡设置长宁县,同时,会昌县划出固营、长河、长沙、五龙4堡和1块零地属安远县。是年,将固营堡分为固营、重石堡,将从会昌县划入安远县的四周不与安远县地相连接的1块零地设立雁门堡。全县编为6坊、14堡。6坊:街坊、濂江坊、修田坊、永安坊、古田坊、上濂坊,14堡:太平堡、龙泉堡、龙安堡、符山堡、新龙保、里仁堡、龙头堡、板石堡、长河堡、长沙堡、固营堡、五龙堡、雁门堡、重石堡。
  清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设南水乡、北水乡。南水乡辖龙安堡、符山堡、太平堡和龙泉堡。北水乡辖新龙堡、里仁堡、龙头堡、版石堡、长河堡、长沙堡、固营堡、五龙堡、重石堡和雁门堡。
  宣统元年(1909年),废坊,原6坊所辖35村为县直辖村。时14堡辖260村。
  见《安远县全境图(清同治十一年)》。
  第二节民国时期行政区划民国初期,行政区划沿袭清制。
  民国22(1933年)冬,全县设4区,区下设22保联。
  民国29年,撤销区建制,保联改设乡、镇,全县划分为1镇、21乡,即第一区所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保联分别改设为街坊镇、永安乡、古田乡、修田乡、濂江乡和上濂乡,第二区所辖第一、二、三、四保联分别改设为平安乡、太平乡、新田乡和龙泉乡,第三区所辖第一、二、三、四、五保联分别改设为车头乡、新龙乡、江头乡、龙头乡和版石乡,第四区所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保联分别改设为重石乡、心怀乡、天心乡、固营乡、长河乡、长沙乡和五龙乡。
  民国30年,全县设1镇、21乡,下辖212保、2068甲。
  [=此处为表格(表1—1 民国30年安远县乡、镇、保设置情况表)=] 民国31年初,五龙乡分为五龙乡和桂林乡,并复设区建制。全县设2区,区下辖1镇、22乡。乡、镇下辖211保、1974甲。
  民国33年,平安乡分为平安乡和凤山乡。是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划为1镇、23乡。
  民国34年,太平乡改称正气乡。是年,全县缩划为1镇、19乡。
  民国35年,全县划分为1镇、23乡。乡、镇下辖209保、1937甲。是年,街坊镇易称昕山镇。
  见《民国35年安远县略图(1946年)》。
  [=此处为表格(表1—2 民国36年安远县乡、镇、保、甲设置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民国37年,复设区建制,全县划为3个区、4个县直属乡和1个县直属镇。县直属乡、镇:古田乡、凤山乡、龙头乡、江头乡、昕山镇。区下辖18乡:永安乡、濂江乡、修田乡、上濂乡、正气乡、平安乡、新田乡、龙泉乡、车头乡、新龙乡、重石乡、天心乡、心怀乡、固营乡、桂林乡、五龙乡、长河乡、长沙乡。
  民国38年春,增设城关区,全县设城关、镇岗、龙布和重石4区。区下辖1镇、23乡。乡、镇下辖209保、1795甲。
  第三节苏区时期行政区划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攻占安远县,成立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改称县苏维埃政府。是年,全县设5区,即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中区。东区(沙含区),区苏维埃政府驻上濂,辖沙含、符山、新塘3乡;南区(龙安区),区苏维埃政府驻龙安桥,辖凤山、镇岗、黄洞、上魏、上寨5乡;西区(坪岗区),区苏维埃政府驻三排,辖三排、坪岗、田心3乡;北区(版石区),区苏维埃政府驻江口,辖江口、老好、河石、莲塘、〓坑、水头、水东、茶梓8乡;中区(教塘区),区苏维埃政府驻大坝头,辖大坝、修田、富田、河口4乡。
  1931年,全县设1城、9区,即县城、天心区、重石区、版石区、龙布区、车头区、沙含区、教塘区、龙安区、坪岗区。天心区辖水头、〓坑、大坋、天心、团龙5乡;重石区辖渡江、心怀、重石、迳背、仕湖5乡;版石区辖下分、老好、竹高印、松岗、版石、河西6乡;龙布区辖长河、金沙、金钱、上林、上坪、双芫、塘村7乡;车头区辖破塘、官溪、车头、龙头、三排、新龙6乡;沙含区辖大坝头、狮姑坪、教头、上濂、铁山、洞头、沙含7乡;教塘区辖修田、金沙、永安3乡;龙安区辖田心、符山、新塘、镇岗、赖塘、富长6乡;坪岗区辖江头、才坑、车头圩3乡。
  1933年春,县苏维埃政府辖安城、龙布、龙安、沙含、坪岗、天心、上濂、重石、版石、车头、教塘、石背12区。
  第四节建国后行政区划 1949年8月25日,安远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4区,区下设1镇、22乡。龙布区下设五龙、固营、桂林、长河4乡;重石区下设版石、重石、天心、长沙、上濂、心怀6乡;镇岗区下设新田、平安、正气、龙泉4乡;城关区下设街坊镇和古田、永安、修田、濂江、车头、新龙、江头、龙头8乡。
  同年9月30日,增设车头区。全县划分为5区,区下设1镇、23乡。城关区辖街坊镇和永安、古田、修田、濂江、上濂5乡,镇岗区辖平安、正气、新田、龙泉、凤山5乡,车头区辖车头、新龙、江头、龙头、版石5乡,重石区辖重石、天心、心怀、长沙4乡,龙布区辖固营、长河、五龙、桂林4乡。
  同年底,增设46乡。全县设5区,辖1镇、69乡。乡下辖348村。
  1950年7月,街坊镇更名为安远街。9月,增设天心区和五龙区。全县划分为7区,辖1街、56乡。乡下辖327村。同年11月,区称采用序号,城关区、镇岗区、车头区、重石区、天心区、龙布区、五龙区依次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区。
  1952年8月20日,将第七区(五龙区)的桂林乡(693户、2978人)、人和乡(465户、1947人)、仁风乡(581户、2354人)划入会昌县,撤销第七区(五龙区)和2个乡,同时,新设太平区。是时,区序号变动,城关区、镇岗区、车头区、重石区、天心区、龙布区、太平区依次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区。全县设7区,辖1街、87乡。
  [=此处为表格(表1—3 1952年安远县区、乡、村设置情况表)=] 1953年,撤并54乡。全县设7区,辖1镇33乡。
  1954年,城关区增设大坝头乡,撤销金石乡;车头区撤销坪岗乡;太平区增设社山、新塘乡;同时恢复一批原撤并乡。年底,序号区称废止,重石区改称版石区。全县设城关、龙布、天心、版石、车头、镇岗、太平等7区。区辖1镇86乡。
  1956年2月,撤销车头区,其所属三排、车头、龙头、南屏、新龙和江头等6乡并入城关区;6月8日,撤销城关区,原城关区所辖乡镇改设为县直属乡镇。9月,撤销镇岗区和太平区。
  1957年2月,复设城关区和镇岗区,撤销天心区,版石区改称重石区;12月,成立国营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
  1958年3月,撤销城关区,其所辖城关镇、永安乡、濂江乡、上濂乡、古田乡、新龙乡、车头乡、江头乡、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为县直属镇、乡、场。龙布区辖塘村乡、浮槎乡长河乡、河石乡、双芫乡、龙布乡和阳光乡;重石区辖长沙乡、大圪乡、心怀乡、天心乡、渡江乡、〓坑乡、重石乡、安信乡、岭东乡、版石乡;镇岗区辖镇岗乡、凤山乡、新田乡、虎岗乡、太平乡、孔田乡、鹤子乡、棉地乡。
  同年8月底,县内成立人民公社,公社、场下设223个生产大队。
  [=此处为表格(表1—4 安远县1958年8月各人民公社所辖原乡镇区域表)=] 是年10月19日,撤销区建制,以公社设乡,全县设立濂江、长河、龙布、天心、版石、车头、镇岗和孔田8乡。同月,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与上濂乡合并,改称东风垦殖场。
  1959年4月21日,设立葛坳乡,同时成立国营葛坳综合垦殖场。同年7月2日,城关镇从濂江乡划出,为县属建制镇,建立城关镇人民委员会,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是时,全县有城关镇、濂江、长河、龙布、天心、版石、车头、镇岗、孔田9个人民公社和东风垦殖场、葛坳综合垦殖场。公社、场辖218个生产大队。
  1961年1月,东风垦殖场易称高云山综合垦殖场。是年,全县设立城关镇、濂江、永丰、塘村、槎江、长河、双芫、龙布、长沙、天心、心怀、大坋、重石、渡江、〓坑、安信、阳光、版石、车头、新龙、江头、凤山、镇岗、新田、龙岗、孔田、太平、鹤子等28个人民公社和高云山、葛坳两个综合垦殖场。
  同年9月,恢复区建制,设立龙布区、天心区、版石区和孔田区。
  见《安远县行政区划简图(1963年)》 1963年12月,撤销葛坳综合垦殖场,成立葛坳人民公社。
  1964年2月,撤销区建制。同时,撤销城关镇和葛坳两个公社,永丰公社并入濂江公社,槎江公社并入长河公社,阳光公社并入龙布公社,大坋公社和〓坑公社并入天心公社,渡江公社并入重石公社,安信公社并入版石公社,新龙公社并入车头公社,新田公社并入镇岗公社,太平公社并入孔田公社,龙岗公社并入鹤子公社。全县调整为1镇、1场、16个公社,辖261个生产大队、4个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
  [=此处为表格(表1—5 1964年安远县行政区划情况表)=] 单位:个 1968年,扩社并队,全县设6个公社和1场、1镇。
  [=此处为表格(表1—6 1968年安远县行政区划情况表)=] 单位:个 1969年,调整公社规模。全县设1镇、1场、12个公社。即城关镇、高云山综合垦殖场和濂江、塘村、双芫、龙布、长沙、天心、重石、版石、车头、镇岗、孔田、鹤子12个公社。是时,公社、场下辖157个大队,大队下设1219个生产队,城关镇辖2个居委会,居委会下设14个居民小组。
  1972年,增设浮槎、〓坑、江头、凤山、新田5个公社。全县调整为17个公社、1场、1镇,辖193个大队,2个居委会;大队下设1749个生产队,居委会下设14个居民小组。是年,濂江公社东门、石塘、水背、西门4个大队划入城关镇。
  [=此处为表格(表1—7 1972年安远县行政区划情况表)=] 注:1983年10月,新田公社更名新园公社,城关镇更名欣山镇。
  [=此处为表格(表1—8 1983年安远县行政区划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见《安远县行政区划图(1983年)》。
  1984年4月,政、社(场)分开,恢复乡建置,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濂江、塘村、浮槎、双芫、龙布、长沙、天心、江头、凤山、镇岗、新园、孔田、鹤子13个公社以社设乡。高云山综合垦殖场以场设乡。划出重石公社的重石、青龙、泥口、共和、槐树、莲塘、黄坑、小水、官布、大坑、长岭下、罗坑12个大队设重石乡;划出重石公社的允义、渡江、下仕湖、上村、碛脑、蔡坊、下坪7个大队,〓坑公社的黄地大队和版石公社的老好大队设蔡坊乡;〓坑公社划出黄地大队后设〓坑乡,版石公社划出老好大队后设版石乡;划出车头公社的跃进、龙头、水西、官溪、莲花、南屏、车头、周屋坝、兴地、上丁、龙竹、黄陂、石排、三排、黎村15个大队设车头乡;划出车头公社的新龙、上瑶、小孔田、田心、有才、长岭、长星、里田、九龙、才坑、坪岗11个大队设新龙乡。全县设1镇、20乡,乡、镇下设24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行政村、居委会下设1974个村民小组、14个居民小组。
  第三章县城·乡镇第一节县城安远古县城具体位置缺考。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安远县“故城在今江西安远县南。唐复置,即今治。” 今县城位于县中偏南部,处九龙嶂北麓盆地濂江河东西两岸。1985年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全镇3199户、15226人。北距省会南昌市597公里,西北至赣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赣州市170公里。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复置安远县时,县治从县南迁至今县城址。初只建有县治公署,未建城。直至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始筑土城。每年雨季,土城颓圮严重,修葺工程大。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改建砖城,城墙周长400余丈。初建城时取名街坊。明崇祯八年(1635年),从西至东,扩城480弓。1931年,县苏维埃政府把街坊改称安城。民国22年(1933年)6月,县政府把安城改为第一区第一保联。民国29年改称街坊镇。民国35年取“日将旦”之意,改称昕山镇。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把昕山镇改称街坊镇。建国后,1950年7月易称安远街,1953年起称城关镇,1982年10月更名欣山镇。
  见《清乾隆十六年安远县城城廓图》。
  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至805年),建县署。宋、元时,县署屡遭兵火。明洪武初,知县李玉重建(址在今安远一中)。内有正堂、穿堂、后堂、幕厅、戒石亭、仪门、谯楼、仪仗库、预备仓、东西廊、县狱、土地祠、挂榜亭、知县衙、典史衙。县公署地基纵20丈,横15丈,周围90丈。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建府馆。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建岭北道分司、提备千户行所和守备百户公馆。清末,建水西接官厅、杂署(含申明亭、旌善亭、医学、阴阳学、会馆、官店地、教场、养济院)、铺舍(县前总铺)、学宫(含儒学、先师庙、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棂星门、泮池、启圣祠、敬一亭、明伦堂、两斋、儒学门、教谕衙、训导衙、小学)和射圃。
  民国18年3月17日,县衙、学宫等被战火烧毁。
  民国22年,县政府拆南门以南一段城墙扩展街市。翌年,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四十四师拆去残余城墙,沿濂江河东缘重砌城墙和东、南、西3座城门,新建城墙。民国31年至33年,县政府将明、清考棚改建为县政府办公楼。至民国38年,城区仍破旧不堪,街短巷窄,面积约0.5平方公里。全镇只有4条宽约4米长不满百米的卵石街道,散落着十几家私营客栈、米铺、油行、烟行、铁木匠铺及杂货店。没有一间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也没有一盏电灯。商业萧条,经济落后。
  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县城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1950年起,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