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唯一号: 140534020220000091
专题名称: 丧葬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70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旧时,老人去世后,即焚烧纸钱,为死者沐浴、更衣,将遗体移放在厅堂木板上,用白布和纸掩盖身面,然后将死者床上的垫草搬至屋外焚烧,接着料理丧事,请“地仙”看“风水”选葬地,将子、媳的生辰八字与死者殁日算冲克,择日安葬。入殓时,死者口含铜钱一枚,身兜白布,在鞭炮声中“封棺”;入殓后,有钱人家请道士念经,有的念一天一夜,有的念七天七夜。治丧期间,子、媳还要到屋外路旁“叫茶”晚(意即唤死者灵魂回家喝清茶,莫在外面喝。迷魂汤”)。出殡之时,子孙身穿白衣,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头戴“龙冠”(草扎帽子,上缠白纸须),手执“哭竹棒”;长子还要肩背红布袋,盛“万年粮”;女婿和其他晚辈穿白布孝衣,亲朋蒙白布。“幡帐”“挽联”在灵柩前引路,送葬亲友走在柩后,沿途撒纸钱,鸣锣放鞭炮。孝子不时向后看,一遇灵柩稍停,即跪下叩头以待。安葬时还要用粑果祭穴,谓之“暖井”。葬后三天“复山”,“一七”烧纸,“五七”请道士念经。第二年正月初三,亲朋登门,向死者灵位拜年,谓之做拜“大年”,又叫做“新香”。墓前立墓碑,以利后人祭扫。解放后,抛弃了迷信部分,保留了传统的致哀部分。过去送葬礼多数是送幡帐、挽联、鞭炮、香、纸。现在,单位送花圈、幡帐,个人送布、鞭炮、香、纸;死者家庭在农村的设酒饭待客,在县城的回送一条毛巾、一块黑纱,不办酒席。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德安县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通贯古今。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在县域之发端;下限至一九八四年,有的事物记述至付印时为止。按照详今略古原则,着重叙述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本志用纲目体,多框架,横分门类,纵写史实,以卷为纲,卷下分目,条目式的编写法。全志分《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党派团体》、《政权》、《军事》、《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水电水产》、《工厂矿山》、《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商业》、《粮食》、《民俗》、《胜迹文物》、《艺文》、《人物》、《附录》二十五卷。另以卷首刊新志序言及部分摄影,共二十六个部份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