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五九”大暴动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唯一号: 140532020220004202
事件名称: 1930年“五九”大暴动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82.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1930年
结束时间: 1930年
发生地点: 德安县

事件描述

民国十九年(1930),德安苏区面积发展到800余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0%,人口5万8千余人,占全县人口80%。当时,中共中央为了夺取城市,派子修来德安组织武装总暴动,首先占领德安,而后打下九江。为了统一领导,组织“行动委员会”,赣北之党团服从“行动委员会”指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决定于五月九日,以德安为中心进行暴动。五月八日下午七时,红军赣北游击队及各地的赤卫队和群众,各按指定的地点集中,晚十时整队集合听令出发,定九日四时开始进攻,出发时,完全和军队一样,一点不乱,虽大雨泥泞,仍坚持前进,不少妇女也打绑腿系腰带,扛起武器同男人一样参加战斗。担任主攻的部队在田家河、夏家铺集中,策应部队到黄嫡铺集中。当主攻部队红军300余人枪、赤卫队2000余人、群众1万余人全部到了芦溪滩北岸时,因水流过急,浮桥改变地点(改在梓坊坂排行地),临时调来几条小船,1万多人不能按时过河,攻城时刻已到,佯攻北门部队,按预定时间开始攻击。敌军一闻北门枪声,便集中机枪在北门向我军扫射。我主攻部队赶到后,只好支援北门,这时大西门的进攻部队已攻进城内,敌军见游击队兵临城下,便把重机枪架在北门铁桥上不断地进行扫射,死守孤城。当天又遇大雾弥漫,5尺外看不清目标,不利于战斗行动,虽有6名参战农民从大西门攻进了县城,因寡不敌众,被敌军抓去3人,逃出了3人,暴动队伍于下午四时,全部安全撤退。“五九”暴动,虽然没有攻下县城,但震动很大,五月十二日,上海《申报》对德安的“五九”暴动发表消息说;“九日天放亮之四时许,有头裹红带之匪徒,枪七、八百支,漫山遍野而来,分三路向车站及县城进攻,弹如雨下,非常凶猛,官兵奋力抵抗,仍向西门冲锋,事后调查:建昌(永修)至德安之路轨被拆毁数根,德安至马回岭之间拆毁路轨三段,砍断电话线杆30余根,黄老门至马回岭之间,砍断电话线杆10余根,毁小桥1座,南昌至九江双方客票车因此暂停。”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德安县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通贯古今。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在县域之发端;下限至一九八四年,有的事物记述至付印时为止。按照详今略古原则,着重叙述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本志用纲目体,多框架,横分门类,纵写史实,以卷为纲,卷下分目,条目式的编写法。全志分《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党派团体》、《政权》、《军事》、《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水电水产》、《工厂矿山》、《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商业》、《粮食》、《民俗》、《胜迹文物》、《艺文》、《人物》、《附录》二十五卷。另以卷首刊新志序言及部分摄影,共二十六个部份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安县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