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协会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唯一号: 140531020220001264
机构名称: 农民协会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443.pdf
起始时间: 1926年秋

机构描述

1926年秋,受九江地方党团组组派遣,吴久思、易怀山、戴振球、丁巨轩、张贤思、汪仲屏等利用暑假回乡机会,以会学友为名,在港口、江北一带秘密组建农民协会;同时,徐上达、吴官煜、吴崇枢等分别在黄老门、马楚一带开展农运工作,至9月全县共建立区农民协会3个、乡农民协会12个,有会员662人。在北伐军攻取九江时,各地农协积极织织铁道队、侦探队、向导队、运输队参与战事。九江光复后,农协公开活动,会员迅速发展到4800余人,并先后建立区、乡农民自卫队。 1927年2月,由国民党九江市党部主持,在城区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0余人,选举产生九江县农民协会,吴久思为主席,易怀山、戴振球、张贤庆、张贤思、汪仲屏、丁巨轩、张传儒等为委员,作出关于“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土豪劣绅”决议。会后,黄老门、港口、新塘、江洲等区、乡农协,组织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和“对半”还息;港口、新塘等区、乡并建立土地委员会,要地主给雇农增加工资,减少佃农租役,借地给农民自种自收。对于顽抗分子则视罪恶大小,分别施以游乡、罚款或镇压。各地农协还创办农民夜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法制度。8月上旬,县农民协会被九江警备司令部强行封闭,吴久思、戴振球、丁巨轩等领导人被捕牺牲,县农民运动陷入低潮。 1928年春,随着岷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武装斗争的开展,小阳铺、黄老门、马楚等地相继恢复区、乡农民协会,至5月5个区共建乡农协35个,有会员2830余人,同时建立区、乡赤卫队。1929年冬,岷山与赤湖根据地连成一片,农协进入大发展时期,红色区域共有区农协6个、乡农协40多个,入会会员约占青壮年农民80%。广大贫苦农民在农协组织和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年关和春荒斗争,提出“一切权力归农民协会”,闹红全县大半边天。1930年4月后,根据赣北党团联席会议的决定,各地又组织雇工会改造农民协会,“使农协成为真正的斗争机关”。7月、11月,赣北红军游击队二上阳新后,根据地遭到国民政府军大规模的“围剿”,农协组织破坏殆尽。 1949年11月9日,在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首届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九江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年底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县委书记姚少诗兼主任、组织部长李保雷兼副主任。同时成立区农民协会6个,下辖基层协会30个、农协小组229个,有会员2310人。1951年9月,土改运动基本结束,农协会员发展到5万余人,按9个区、115个乡(镇)设置区、乡农民协会。使其成为代表农村贫(雇)、下中农利益的权力机构,在剿匪、反霸、镇反、i改和抗美援朝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春,随着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各级农民协会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