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第一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唯一号: 140531020220001170
机构名称: 武宁县第一中学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560.pdf
地址: 武宁县
起始时间: 1949年9月

机构描述

第一中学是1949年9月,县军管会将省立协和中学、武宁县立中学和私立振风中学三校合并组成的,当时称联合中学。设7个教学班,16名教职员工,282名学生。1950年改称武宁中学。 1951年,为贯彻“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方便工农子女入学,初一招收两个工农班。 1952年,该校将高中并入九江市第二中学,改名武宁县初级中学。设1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4名,在校学生894人。 1953年起,该校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吸取先进教学经验,运用苏联的五项教学原则和五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实行五级记分,废除百分制,1954年停开英语课,改授俄语课。 1956年,恢复高中,恢复原校名“武宁县中学”(简称武中)。 1958年“大跃进”,开办武宁大学,该校教师兼任教学任务。 1962年,月田新校舍建成,学校由老县城北门迁往新校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师生卷入运动,大破“四旧”,1968年,开展“三查”,许多教师被揪斗,下放农村当农民。 1968年,实行“高中不出公社,初中不出大队”,武中肢解为石渡、黄段、宋溪、新宁镇四所“五·七”中学,学校财产、仪器、图书等资料被瓜分,校舍为黄段“五·七”中学占用。 1970年9月,恢复武宁中学,改称为武宁县“五·七”中学。黄段“五·七”中学、新宁镇“五·七”中学和农科所初中班学生全部到武中就读。为了实行“军事化”、“战斗化”,实行连排建制教学,年级称连,教学班称排,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由师生选举产生主任、副主任。 1972年秋,取消连排建制,恢复班级制,取消“五·七”中学,恢复武宁中学名称。1976年10月后,学校开始走向正规,高中部按文、理分班教学,实行填缺补漏,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强调上好文化课。 1978年5月,武宁中学改为武宁县第一中学,简称一中,并定为省、专、县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择优录取,确保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该校为我县最高学府,“文化大革命”前,为大专院校输送70多名合格新生,1978年至1981年又输送268名大中专学生。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