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唯一号: 140531020220000613
机构名称: 德安县中学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360.pdf
地址: 德安县

机构描述

1949年5月德安解放,德安初级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德安县中学,因初解放,群众不了解政策,入学者少,三个班,58名学生,教职工6人。1952年秋,五个班,学生148名,教职工十五名。1954年,学校成立中共党支部。1957年,全国开展反右斗争,德安中学教师8人挨斗争,7人错划为右派分子,其中1人被迫自杀,6人下放劳动教养,被清洗出教师队伍。1958年办高中,设教导处、总务处,建团委、工会等组织,有高中一个班,初中八个班,学生449名,教职工27人。同年秋,师生参加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建起了三座土高炉,师生员工日夜苦战,无技术无设备,学校经费花光了,炼铁未成,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59年,德安创办一所师范学校,附设在德安中学内,校长教师一套人马。全校包括师范班,有学生680名,初中九个班,高中两个班,教职134人。1961年秋,江西省教育厅根据《全日制普通中学工作暂行条例》精神,把德安中学列为半工半读改革试点中学,省教育厅拔专款45000元,定点在河东桐子岭新建校舍。1963年春,迁到新校址上课(即现在校址)。1964年,省教育厅根据中央颁布的“两种教育制度”的精神,又将德安中学作为全省改制的三个试点之一,从1964年下半年起,德安中学初一改为半农半读班,1965年,初一、初二都实行半农半读,“文化大革命”发生,停止改制试点。1966年5月24日,中共德安县委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首先派出工作组进驻德安中学,揪斗黑帮,揭开德安“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接着学生成立红卫兵组织,将德安中学改名德安红卫中学。9月底红卫兵代表上北京,参加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第三次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11月,红卫兵开始外出串联,学校停课。1968年7月,学校成立德安红卫中学革命委员会。8月,全校六七届初、高中毕业生响应“四个面向”的号召,学生分配到工厂、农(林)场、矿山、农村劳动锻炼。9月间,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10月教师下放农村劳动,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8年8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安分校与红卫中学合并,1969年8月,共大又分开办学。1970年4月,红卫中学改称德安农机厂五七中学,由工厂领导学校;同年7月恢复德安县中学原校名。1971年底起,又批判所谓“师道尊严”、“智育第一”,提倡“开门办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到农村、工厂和矿山劳动。“文化大革命”结束,教学工作开始恢复和发展。1979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职工中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下放农村的教师大多数调回学校。

知识出处

德安县志

《德安县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通贯古今。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在县域之发端;下限至一九八四年,有的事物记述至付印时为止。按照详今略古原则,着重叙述德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本志用纲目体,多框架,横分门类,纵写史实,以卷为纲,卷下分目,条目式的编写法。全志分《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党派团体》、《政权》、《军事》、《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水电水产》、《工厂矿山》、《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商业》、《粮食》、《民俗》、《胜迹文物》、《艺文》、《人物》、《附录》二十五卷。另以卷首刊新志序言及部分摄影,共二十六个部份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