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5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 艺术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7
页码: 444-4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彭泽县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后的文化设施,包括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和书店等。这些设施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馆 文化站 图书馆

内容

第一节 单位设置
  县文化馆 民国以前,县内无公办文化设施,民间有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如龙灯会,高腔班,游艺团等。民国后期,设有民众教育馆,启迪知识,普及文化。
  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彭泽县人民教育馆,馆址在今县剧团排演厅一带。1951年改称人民文化馆。1953年在马当、瀼溪建立文化分馆。1958年,迁至上街头一幢360平方米的房子里办公。1964年,省文化厅拨款修建一幢7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1968年,并入彭泽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8年更名文化馆,1980年复称彭泽县文化馆。1984年在灯光球场(县政府对面)新建一幢四层大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配有小礼堂、会议室、游艺室、办公室及各类活动室。县文化馆辅导全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组织文艺创作、文化交流、培训文艺骨干,挖掘与整理民间文艺,开放图书阅览与借读,放映幻灯和电视录相,不定期地举办展览、讲座、报告会、故事会、文艺会演。
  1982年至1985年,县文化馆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单位。有正、副馆长各一人,工作人员18人,体制为事业单位,归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领导。
  基层文化站 1959年,全县建立基层文化站8个,无固定工作人员、固定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时办时停,成效不大。
  1982年,大抓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年底,全县各社、场均建立,有专职工作人员27人,有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文化站有图书室、报刊杂志阅览室、游艺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配合中心工作,开展宣传。至1985年,乡、场文化站有活动场所和工作用房1700多平方米,拥有图书2万余册,每年订阅杂志260多种,报纸150多份。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60多台(部),参加活动日平均5000人次。几年来,基层文化站共举办农民书画展9次。中、小学生书画展15次。中小学生诗歌比赛6次。业余文艺调演16次。各种体育比赛70次。各项科技讲座31次。不少基层文化站曾多次受电台、报纸表扬。棉船公社文化站,1981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东升乡文化站1984年荣获市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983年后,基层文化站人员,积极参与建设文明村和村办文化室的活动。以马当、泉山为最优。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宣传计划生育、普及法律常识以及教育转化失足青年,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图书馆 民国期间有县立图书馆一所,馆址在“忠烈祠”(今县委宿舍大楼处)。有职员3人,年经费876元,日阅览人数约30人次。民国24年(1935),有政府设立的阅报处25处,年经费900元,日看报人数约180人次。
  建国初期,县文化馆内附设图书室,对外办理图书外借业务。室内订有报刊、杂志供读者阅览。“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撤并、人员调动频繁,借读活动停止,图书散失严重。1972年后,恢复借读活动,存书种类不多,不能满足需要,1976年以后,图书室藏书始逐渐增多。
  1984年,正式成立县图书馆,接受图书3万册。有馆长一人,工作人员5人,在县文化馆二楼办公和办理对外借阅业务。1985年,另建四层新馆。
  全县中学、工厂、企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内部均逐步建立图书室,有的单位还设有老年人阅读室。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县图书馆、室共接待读者110万人次,借书53万人次。
  图书馆、室还开展图书咨询解答、图书阅读报告会、图书评讲会等活动。
  书店 民国3年(1914),县城先后有几家私营书店。规模较大,且生意兴隆者为谌文甫的“博雅轩”书店,经营四书五经,春秋左传、唐诗宋词及章回小说,也有群众通俗读本:《百家姓》、《三字经》、学生启蒙课本及少量的中医中药验方等书籍。兼销对联、年画及纸张文具等。教科书则由学校直接向九江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订购。民国27年5月28日,该店毁于战祸。其次有李水松的“文林堂”,阳道元的“恒元书屋”,规模较小。县城沦陷后,相继停业。直至建国前,县城只有“文林堂”书店,仍旧营业。
  1953年元月,筹建新华书店江西分店彭泽支店,由县政府拨款在县城老街修建一幢二层民房作书店营业门市部,条件差,设备简陋,工作人员少。主要经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政治书籍、扫盲课本、农业科学普及读物等。1956年开始,发行全县中、小学课本。1957年,在县城中心街新建一幢二层楼房,占地110平方米,作办公及营业用。至1958年,共发行图书188.88万册。“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发行量下降,年销售金额在6万元上下徘徊。以种种原因处理图书几十万册,直接经济损失近10万元。1976年后,发行事业日趋兴旺,图书种类增多。1977年,发行60余万册,金额达57万元。1978年后,书店开展征订,送书上门,流动供应,外埠邮寄,预约登记等多种经营方式,发行重点转向农村,指导基层供销部门及分店图书经销业务指导,并设专职农村发行员。1982年,在各基层文化站、室设图书专柜,开展向个体经营者批发图书业务,初步形成以县新华书店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图书销售网点。1985年,发行图书143万册,金额123万元,其中农村约占40%,1978—1985年,年年超额完成各项指标,评为省、市先进单位。1985年底,经营项目扩大到17大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理论、军事、科技等内容。经销方式以营业厅敞架零售为主,还开展了流动供应和农村批发业务。
  1985年,在沿江大道新建办公和营业两用大楼。
  剧团 民国初期,县城水果行老板许保光首办同乐戏班,以演汉剧为主。该班表演认真,戏装醒目,唱曲清新,伴以琴笛管弦,受县民喜爱。逢庙会或节日,均上演本子戏,观众云集,盛况空前,抗日战争期间,被迫解散。农村,湖西乡有托戏班—木偶戏,黄花乡有采茶戏班,太平关、定山乡等地还有高腔戏班,均在冬春农闲季节演出。
  1956年春,县收编安徽籍黄梅戏艺人组织新兴剧团。1958年整编正式成立彭泽县黄梅剧团。同年,在省内外演出古装戏162场次,时装戏105场次,观众达20余万人次。收入1万余元。1959年,该剧团演出现代戏拾棉花被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文化大革命”初期,剧团停演,传统剧目、服装、道具大部分被毁,剧本被焚,40名演职员除留下7人外,全部下放。1969年,剧团部分成员组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剧团恢复,部分下放人员归队,演出现代戏及小型文艺节目。1976年后,剧团阵容整齐,演出水平、乐队水平、道具设施档次都有提高。1980年,6人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3人吸收为九江市音乐工作者协会会员。是年,该团培训后备力量,分中年演出队和青年演出队,青年演员有舞台锻练,脱颖而出的机会。至1985年,全团有演员18人,舞台技术人员6人,乐队7人,编导2人,行政工作人员5人,有办公室、住房、排练厅和演员休息室。乐器、灯光、音响等设备,加上服装、布景,价值近7万元。
  1980至1985年,剧团上山下乡、送戏上门,除完成县内巡回演出任务外,还赴外地演出141l场次,其中外省演出553次。演出节目84个,收入计29.2万元。
  影剧院 建国初期,改县城天主堂为人民大礼堂,兼作戏院。原址在南岭小学。1958年,建县轧花厂小礼堂,为放电影、演出、开会三用。同年,筹建大礼堂,次年10月1日竣工,地址在今县委会对面,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观众厅面积900平方米,舞台面积406平方米,有座位1270个。作开会、放映电影、录相和戏剧演出兼用。现有管理人员9人。1980至1985年接待省内外专业剧团演出298场次。放映1166场次,演映收入16.96万元。
  档案馆 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有档案室,抗日战争前的档案,尽毁于战火。
  建国初期,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设秘书室管理档案,配有专职人员1名。
  1959年11月9日,成立彭泽县档案馆,配备专职干部2人,统一管理全县党政永久性档案(包括政策、法令、规划、计划、总结、重要会议记录、人事任免、处分决定等)和长期档案(比较重要的文件)。其他各类档案,各单位自行管理。1965年,档案馆新建了1幢2层36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库房。1984年底,档案馆专职干部增至5人,馆藏民国档案2000余卷,建国后档案16079卷,档案资料4657册,档案箱414个,资料柜44个,每年利用档案1000多卷册,年查阅1000余人次。
  除完成自身档案管理外,还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到1985年底,全县乡、局级以上单位有档案室71个,配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公司和村级单位也建有档案。县、乡、村三级档案工作网初步形成。
  第二节 群众文艺
  业余演出与文艺宣传 清乾隆后,境内赣北高腔盛行。今太平关、定山、黄岭、黄花等乡民间艺人自成剧团,农闲走村串乡演出。整本戏有《三国》、《岳传》、《目莲救母》、《郭子仪上寿》等,文辞典雅,和声高亢,不用琴弦伴奏。
  辛亥革命之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县城兴起演文明戏的新风。民国19年(1930),县城学生、教师及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男女同台,演出《可怜的秋香》等一批内容新颖、思想进步的现代剧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在杨梓桥的县立小学、各保学师生和社会爱国知识分子,自行组织起来,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演唱《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
  建国后,县文化部门重视和扶持业余文艺。1950年,在县城北门街成立城关镇人民业余剧团,演唱传统黄梅戏。1951年,县工会成立彭泽县工商联京剧团。次年,上述两团合并,兼演两个剧种。
  1955年,县文化馆首次举办农村业余剧团训练班,抽调基础较好的30个业余剧团的主要演员。此后,全县兴办黄梅戏、采茶戏、高腔、文词、汉剧等业余剧团46个。1959年,县文化馆创办文艺学校,招收业余学员30人,成为各地业余剧团的骨干。同年,全县业余剧团增至89个。当时班底雄厚,阵容整齐,设备亦较齐全,坚持常年活动,有一定影响的有:南垄京剧团,江北搁排黄梅剧团、升洲剧团、太平康庄陈纯益村高腔剧团。先后演出500多场次,剧目300余个,观众达40万人次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业余剧团服装、道具当作“四旧”被缴、被焚。1976年以后,大部分业余剧团又恢复活动,并有提高,如芙蓉太字黄梅剧团、杨梓开山“放牛娃”赣剧团等。“放牛娃”剧团演出的节目,曾被省电视台拍专题片,中央电视台转播,省广播电台录音。至1985年,全县有业余演出组131个,参加人数1461人。均自筹资金,自抄剧本,自排自练,坚持农闲演出。
  文艺宣传队是1966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是配合政治运动进行宣传,形式多样,节目短小。这年,县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五人小分队”,活跃全县各地。1968年至1972年,全县文艺宣传队大普及,大队及完小以上的学校都办起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演唱样板戏、语录歌、跳“忠”字舞和反映当时相关的政治内容为主。公社级文艺宣传队演出水平较高的有:和团、马当、芙蓉,曾多次参加省、市文艺调演。1976年以后,文艺队只少量存在。
  50年代到70年代初,县内业余演出与宣传较活跃。
  1955年,县工商联业余剧团,赴江北乡(今棉船乡)修堤工地向全县民工慰问演出,历时一个多月,演出100多场次。1960年,县先后5次组织业余剧团会演,每次有5至10个代表队参加。1959年春节,县城除正式演出外,还有几个队在街头巷尾,巡回演出一周,演出80多场次,1963年春节前后,县文化馆调升洲业余剧团到县巡回演出,历时一个多月,计40多场次。1964年,为庆祝建国15周年,组织全县业余演出团体会演。1965年正月初五(2月6日),全县业余剧团会演,12个单位246人参加,节目有革命现代戏,也有小演唱和相声等。1969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五人宣传队”调省演出,先后在南昌几个大型剧院演出几十场次,曾轰动全省。1976年,县文化馆创作并排练的大型音乐作品“太泊湖组歌”,参加市“新歌演唱会”获奖。1966年至1972年,全县各地组织数百次文艺调演、会演和慰问演出。1980年,县文化馆组织二次文艺会演。1982年,棉船公社业余剧团参加九江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荣获表演二等奖。1984年县组织业余文艺队参加省业余歌手大奖赛,获三等奖。5月23日文化馆新大楼落成典礼,组织业余、专业团体演出。1985年国庆节,举办业余剧团调演活动,有10个乡代表队参加。杨梓开山“放牛娃”赣剧团获得鼓励奖,女演员彭美容获表演奖;同时还举办“理想之歌”文艺晚会。同年12月,举行首届业余歌手大奖赛。
  1980年以后,县幼儿园在“六一”期间,均举办幼儿文艺会演,组织幼儿宣传队到机关、工厂汇报演出。县教育局组织10多次全县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团县委每年“五.四”青年节组织青年文艺活动。1983年以后,开展文明礼貌月、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活动,均有巡回演出,配合宣传教育。
  民间灯彩 本县民间灯彩历史悠久,世代相沿,为群众所喜爱。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城乡四境彩灯辉煌。主要种类有草龙、布龙、板龙、纸龙、狮灯、鱼虾灯、蚌壳灯、车(船)灯等。
  灯彩中,以板龙最为壮观。黄花、黄岭、泉山、马当等地盛行。前面是巨型龙头,中间每节用长条木板,上扎龙身,贴上金纸龙鳞,板头板尾各凿一孔,以木棍穿入孔中,前后相连。太平关、定山、湖西一带则游布龙,整个龙身以布相连,每节下面用竹篾编织和木棍支衬,行走方便,活动自如。游舞翻滚,俨若龙腾。舞龙时,配以鼓乐,龙前有大锣大鼓开道,龙后配有细吹细打的十番,夜间龙头龙身龙尾均点上蜡烛,穿街过巷,绕村串乡,前走后继,光耀夺目,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还有狮子灯、车(船)灯、蚌壳灯等小型灯彩,活跃在城乡。接灯时,各村鸣放鞭炮、摆上茶点,隆重接待,男女老幼竞相观看。狮子灯,表演狮子滚绣球,威武雄健,翻滚跳跃,并配以各种武术表演。蚌壳灯,时张时合,轻盈飘逸。走马灯策马扬鞭,穿梭驰聘。车、船灯则小歌小唱,表达感情。各种灯彩,均伴有锣鼓音乐助兴。
  1953年,县城举办元宵灯展活动,机关、团体都扎彩灯参展。宣传抗美援朝的飞机、大炮、和平鸽等彩灯引人注目。农村灯彩也云集县城。1959年春节,展出彩灯80多挂,蔚为壮观。
  “文化大革命”期间,灯彩视为“四旧”被禁止。1976年以后,逐渐恢复灯彩活动,1984年至1985年元宵节,县城举办“彩灯一条街”活动,展出彩灯百余盏,参观人数达五万余人次,省电视台向全省播放这一盛况。称之为“彩灯之乡”。
  民间乐器 民间乐器演奏,明清以来,流传不绝。每遇婚丧喜庆,寿诞筵宴,均演奏乐器,以娱宾客。春节期间,龙灯盛会,尤不可少。以打击乐器为主,并配以管弦乐器,锣鼓铿锵,丝竹悠扬,颇为动听。
  据民间锣鼓手洪志文整理的《彭泽同乐堂十番谱》记载:
  乐器十件头:1.冬鼓钵鼓、2.大锣、3.大扑锣、4.凉锣、5.马锣、6.去锣、7.小扑锣、8.胡琴、9.笛子、10.唢呐。
  锣鼓十番谱:僚子头、走马、三豹子、工尺上、王板头、凤点头、对对金、丝扭、猫翻瓦、金板、雁边翅、杀锤。
  管弦乐:孟姜女、谈梅。
  僚子头
  第三节 电影 电视
  广播
  电影 抗日战争前数年,时有私人临时经营的黑白影片在县城放映,但无专门放映和管理机构。
  建国初期,省电影队配合政治运动,在彭泽、湖口、都昌轮流放映,周转时间长,收费较高,一般群众一年看电影也不过2至3次。
  1956年,成立县电影队,有乌克兰54型和东德蔡司型16毫米放映机2部,放映员6人,分2个队,轮流下乡巡回放映,每队年放映500场次左右。1962年,县购置解放103型35毫米放映机一台,以城关轧花厂小礼堂为电影院,年映350余场次。同年,成立彭泽县电影管理站,辖2个电影队和1个电影院。1965年,增设一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县城放映也于同年由城关轧花厂礼堂迁至县影剧院。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城放映正常,农村只有1个队活动。放映机构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放映组。
  1971年8月,恢复彭泽县电影管理站,在县城东岭续建1座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拥有800个座位的电影观众厅。1974年扩建,增至1220个座位,1979年又新建1幢占地面积333平方米,使用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候映厅,配有“松花江501型”放映机2台,35毫米提包机2台,16毫米放映机1台,发电机12千瓦及动力机26马力的发电设备一组。至此,初具规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放映《新闻简报》和八个样版戏影片。其他影片封存,上座率低,放映场次下降。农村放映科教片,传播科技知识,指导农民种田。1975年,县电影站负责人应邀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科教片会映经验总结会。
  1978年,撤销县电影管理站,设立彭泽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组织、管理电影工作,其中包括组建放映队伍,发行影片,供应器材,培训技术,修理机械,革新、规划,放映管理等。1985年,公司辖全民所有制放映单位5个(县电影院、芙蓉农场、红光建材厂、“6301”厂、县棉科所)。乡(场)办电影队26个。村办电影队23个。个体电影队16个。有35毫米放映机14套,16毫米放映机43部,8.75毫米放映机17部,发电机51部。乡办电影队都有固定的放映场所,票费略低于县城。村办、个体办电影队则按规定的放映网点巡回放映,在农闲、节假日、喜庆日主动送电影上门,方便群众。
  1976年以后,放映场次回升。1979年,全县放映11719场次,观众达9121365人次。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故事片l1374部,纪录片189部,美术片11部,戏曲片130部,上缴片租72802元,完成利润20715.75元(其中县电影院利润11200元)。1985年,村办、个体办电影队减少,全县放映6309场次(其中县电影院1340场),观众达433.3万人次,发行故事片4434部,纪录片228部,科教片354部、美术片46部,戏曲片239部,上缴片租79528.86元,完成利润4113.69元(其中县电影院完成利润3057.09元)。
  电视 1974年,县广播站购买全县第一台上海牌14寸黑白电视机。此后,县城各机关、城镇居民相继购买。至1985年,县城有90%以上的家庭购买黑白电视机,部分家庭还购买彩色电视机,农村购买电视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1985年,电视机年销量已由1981年的207台增至2607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06台,电视人口复盖率为40%。1981年、1985年,县人民政府先后在县城南岭建成功率100瓦、500瓦电视差转台各一座,县城及附近农村收看效果甚佳。
  广播 1951年,文化馆内建立收音站,每天按时收听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天气预报及农村专题节目,纪录整理后,编成油印小报,分送领导及有关部门。1956年初,筹建县广播站,站址设现供销社宿舍处一幢80平方米的房屋内。购进“TV500型”扩音机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一台。县城居民集中地及街道中心安装25瓦高音喇叭8只,同时,利用电话线路传送广播,在各乡镇(除隔长江的棉船乡外)所在地,安装舌簧喇叭。1957年7月1日晚7时,第一次播音成功,宣告县广播站正式成立。
  1964年,棉船公社自筹资金4万元,建起“TV500瓦扩音室”和广播室,成立了棉船公社广播站,各大队及村庄都架起了广播专线,全社安装喇叭4300只,同年9月1日晚7时正式播音,创全省公社级建广播站的纪录。次年,红光型砂厂(今县建材厂)、天红、黄岭、杨梓等公社也先后建立。
  1967年2月,县武装部接管县广播站,7月,又被县造反组织大联筹接管。1968年,广播站编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广播组。至1969年底,全县公社(场)均成立广播站,有广播员26人,机线员27人,初步形成到队到户的广播网。
  1972年恢复广播站,站址迁至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后面一幢约3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里,工作人员12人。1978年县政府拨款5.8万元,架设县城至各公社的广播专线,至1982年底已架设专线70杆公里,黄花、黄岭、太泊湖、泉山、马当、瀼溪等公社可直通县广播站。
  1980年,在东岭城外建成一栋880平方米的三层广播大楼,于同年底迁入新楼办公,内设农网、电视、编播、服务4部和1个办公室。是年,全县建公社放大站21个,通生产队广播805个,入户广播15450户,入户广播为总户数的32%全县有广播工作人员58人,其中县站16人。
  1985年,架设专线90杆公里,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县站为中心,联结全县各乡、(场)的农村广播专线网。全县广播站、室共有扩音机12KW23架,录音机25台,县城装广播喇叭22只,农村6169只。已安装广播专线1869杆公里,双线155对公里,单线1774条公里。全县农村已通广播的村133个,村通广播率75%,已有6100家农户装有广播,广播入农户率为11.9%。广播人口复盖率为6.5%。
  县广播站坚持每日早、中、晚播音,除转播中央及省台节目外,还有自编《彭泽新闻》、《每周一歌》、《科技与生活》、《知识与健康》、《听众信箱》、《天气预报》等节目。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