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储运
分类号:
F762.1
页数:
3
页码:
246-24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末至民国初年,彭泽县的粮油储存工作历经各种政策变迁,包括公共仓储、民间储粮和科学保管等措施。在建国后,储存设施不断完善,粮油调运逐渐以机动车辆取代传统肩挑车推方式。该县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推行科学化储存管理,力求降低损耗,提高储粮质量。
关键词:
彭泽县
粮食安全
粮油储存
内容
粮油储存 同治版旧《县志》载:清初县治内有常平廒43间,乾隆七年(1742),知县李松泰添建8间,添换.5间,九年报请添11间,十年又报添建6间,通计73间,俱砖砌瓦覆。关仓于常平仓内,拨廒收贮。社仓在县署左及乡寺观建设分贮15处,共贮谷6268石4斗3升6合6勺。至咸丰三年(1853),战争中粤逆(对太平军的诬称)均毁无存,后未议复。
民国时期,亦曾办理仓储积谷,以防灾歉。民国22年(1933)11月《江西省政府行政报告》中述:“县市仓依照本省现在‘剿匪’(诬红军)情况,分别灾情轻重,分安善、轻灾、重灾、‘匪区’(指苏区)四种,计安善区为南昌、九江、湖口、彭泽等22县,照修正计划规定,谷额办足。”抗日战争爆发后,彭泽沦陷7载,所有公私仓廒,悉毁无余。建国后,接管国民政府遗下的仓库,仅县城存粮折米29517公斤,乡镇仓库存粮,被旧职员私分或被当地饥民抢空。正气乡谷仓(今太平关乡刘俨村祠堂)所存稻谷,全被旧职员私分,今芙蓉乡太字、五联村部分饥民抢粮,曾引起群众殴斗。
1949年,人民政府即着手修整破旧仓库7栋,总容量约1250吨。从1952年起本县粮食分散储存在6个区、1个镇(今龙城镇),23个乡,27个村,计37栋库房。1959年全县各粮管所普遍建仓,计28座,总容量约672吨。1969年粮仓增至51座,总容量增至23640吨。“四无”(无虫、无毒、无鼠雀、无事故)仓库占总库数81%。70年代,县有直属仓库,社有粮管所仓库,统称国库。91%的粮仓达到“四无”标准。1985年,全县19个粮管所(站)仓数增至89座,使用面积30702平方米,总容量52030吨,是1949年总容量的40倍。“四无”仓库占94%。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存粮2970吨,尔后,由于丰歉不同,历年存粮不一。最高年的1982年存粮12560吨,最低年的1958年存1335吨,1953—1982年以来,年平均库存量为5425吨。
经营油脂是从1955年11月20日成立县油脂公司开始的。次年4月,在马当、杨梓、大庙、太平、瀼溪等地分别成立油脂采购站。1957年油脂库存量为106吨。贯彻“派种派购”政策后,同时开展多种油脂生产(如棉籽油、米糠油),国家储存量逐年增多。油脂储存量最高年的1984年达8289.5吨,最低年的1969年仅20吨,1957—1982年,年平均储存量585吨。据1982年统计,县粮食局和下属各基层所(站),共拥有储油铁桶180公斤装的38872个,50公斤装的22249个。1980年建造油罐9个,总容量250吨。具体分布是:县直属二库50吨的2个,30吨的1个,芙蓉粮管所20吨的1个,棉船粮管所20吨的5个。
民间储粮 建国前,除政务粮积存外,还有地方宗族公堂、庙会积谷。义仓、学谷本为公益储备,但常被地方绅士把持,其储存的稻谷,均无确数稽考。义仓即官绅捐谷存仓,每遇灾年,平粜济贫;积谷乃庙会、大姓宗族私产,不归官管,源于各姓公堂租田收入,作族内祭祀和对本族裔孙奖学之用;庙会积谷则为香客信徒捐谷,每年发放生息,供佛诞祭祀之用。本县时、刘、陶、丁、汪、欧阳、高、朱等大姓,皆有祭产租田。如定山、太平的“开先庄”刘姓,村多人广,公堂内积谷颇多,或储于本姓祠堂,或存放祖堂仓房,由族内私房而定,每年春社之日,由族耆老、长辈、士绅开会商议开仓发放,所借之谷秋后归还。另有地方开明绅士,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捐田亩以为学田,其田亩收入之租谷称学谷,专选地方绅耆以董其事,所收之谷存于当地,专为地方兴学之资。原太平区(今定山、太平、湖西、红光)有学田二百余亩,系创办区学劝募的学产,当时主管人为刘擎伯、刘古香,每年能收学谷数百担。曾将此谷于民国36年创办县私立民生初级职业中学。建国初年,教育科曾将接管尚存的学谷,作当地公办小学教师的工资。二区(今马当乡)、五区(今杨梓乡)及其他各地亦有学田,积有学谷,惟规模较小,存粮不多。
1958年,在农村开始建立“国代民储”制度。1963年全县统计代民储粮1072.2吨,其中陈粮95吨,历年储粮510.3吨,新储442.4吨;代储生产队占全县总生产队数49.66%。1981年,国代民储5970.7吨。从1984年4月起,农村储粮转超购约220吨。国家仓容不足,改为“民代国储”。把收购的粮食分散储存在交通较便利的社队仓库中,付给一定的保管费,嗣后尽先调走或销售。
科学保管 1951年,提出“防重于治”的保粮方针,损耗目标千分之一,县粮食局配有测报员。1952年3月全县建立粮食测报通讯网。1956年实行储粮定额管理,开办防化人员学习班,开展储粮保质竞赛。1958年9月在大庙(今黄花乡)粮站搞“四无”试验,粮食保管损耗低至万分之三。1959年帮助社队建立“四无”仓库86座,培训储粮技术员149人。70年代末,采用“三低一高”(低氧、低温、低药量、高温封闭)的方法,用仪表测验温度、水分,掌握“三温”(外温、仓温、粮温)、“三湿”(仓外湿度、仓内湿度、粮食水分),三天一观察,七天一测验,半月一化验,一月一普查,开展双封闭、隔光、反幅射的相对低温储粮试验。1977年,县粮食局直属一库蒋仁德用“三低”综合防治储粮病虫害,高温粮降温不回升,高水分粮降水不发烧,生虫粮虫死不再生,变质粮保持原质不恶化,经验推广后,每年节约保管费5万元。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成立县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查监督站,各粮管所有检验员24人。同年春,粮油质量普查,全县59座仓库,储粮22565吨,“四无”仓库54座,占总库数91.5%,占储粮总数的99.5%。1985年开展文明仓库建设达标占总库数81%。
粮油储藏日趋科学化,化验仪器不断完善、精密。现有“电热恒温干燥箱”、“千分之一无阻尼分析天平”、“小型电动粉碎机”、“离心沉淀器”、“小型电动砻谷机”、“电热蒸馏水器”、“电热板”、“紫外灯”、“显微镜”、“电冰箱”、“茂福电炉”等化验仪器。化验项目有粮油分水测试、出糙率、含杂率、大米含碎率和含糠粉率、油脂杂质和酸价等几十个项目。能准确地测试粮油等级、质量优劣、虫霉变化。
粮油调运 古代粮油运输,以舟楫为主,余则多赖肩挑车推,运至江边再用木帆船外运,史称漕运。民国26年,草率修建的彭(泽)湖(口)公路,仅限于军粮运输。
建国初期,借用祠堂、庙宇、民房、民仓,收粮网点难于合理摆布,二次集并频繁。公粮送至县城,超义务里程(规定义务送粮里程40华里)。运费是:肩挑,运粮百里50公斤,给大米10—12.5公斤,占所运粮数30—37%,手推车运粮百里50公斤,给大米6—7.5公斤,占所运粮数19%。
1958年后,内陆水运失利,公路建设发展,肩挑车推的运粮方式,逐渐代之以机动车辆。现在,乡村均通公路,汽车、拖拉机四通八达。不少农家有板车、手扶拖拉机、小四轮车。乡有汽车,村有拖拉机。1976年10月,县粮食局成立汽车队,配有各种型号汽车6辆,总吨位19吨,驾驶员8人,修理工5人。1980年10月建车库9间。1985年有汽车(均带斗)总吨位63吨。运向基本上是县内产区往销区,县际就近调。以县城为集散点,一次摆正就位,购、销、调、存综合平衡。据统计1957年粮油调运量为5894.2吨,1981年粮油调运量为31942.65吨。1981年增长了26048.45吨,为1957年的5.4倍。
1982年4月,县粮食局实行运输费率、费额双控制,层层包干,单独考核,自负盈亏,“六包”(包油料、材料、工具、轮胎、任务、安全)、“六定”(定人、定车、定任务、定油耗、定材耗、定安全行驶里程),奖优罚劣。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