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主要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3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主要行业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11
页码:
183-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51年,在彭泽县创办了电厂,随后发展了水电和火电,满足了工农业用电需求。轧花纺织业也得到了发展,轧花厂和纺织厂的数量逐渐增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建材工业在70年代得到发展,产值逐渐增加。
关键词:
彭泽县
电力工业
轧花纺织业
内容
第一节 电力
1951年,在县城南岭脚下卜(今人武部住址)创办电厂,为本县电力工业之始。从上海购进一台25千瓦的发电机,由燃木炭的煤汽机带动,仅4名职工。设备陈旧,电压不稳,只能供县党政机关及部分居民照明用。年发电量0.5万度。1956年与县第一联合厂合并,当年发电量为3.4万度。1970年,发电量53.2万度,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970年兴建澆溪水电站,至1973年底竣工投产,安装了2台320千瓦、1台450千瓦的发电机,总装机容量1090千瓦,力发电146.39万度。加上火力发电118.62万度,基本缓解了县城用电的紧张状况。在这前后,各公社(场)也先后办起了小型火力发电厂,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还兴建了小型水电站,至1978年底,全县发电量484.04
万度,其中水电152.82万度,火电331.22万度,在总计中,农村社队电产量170.84万度,占全县电总产量的35.29%。中、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兴修,小水电站得以不断兴建,至1985年,全县共有水电站26处,机组29台,总装机容量2120.5千瓦,年发电228万度,比1978年增长49.2%。
1980年后,需电量逐渐增大,依靠县内的水、火发电电力已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经申请,南昌电网于6月开始与本县电网并网送电。各神输、变电设备也相应地增加。至1985年,全县共架设10千伏线路386公里,35千伏线路46.9公里,各种变压器容一量达22500千伏安。供电总量1825.75万度,比1980年增98.5%,“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递增率为14.7%,其中工业用电810.78万度,比1980年增
286.1%,5年间递增率31.1%;农业用电746.03万度,比1980年增250%,照明用电268.94万度,比1980年增240%。1981年,在马当镇兴建马当变电站,次年竣工投入运行,总投资70万元,主变容量4000千伏安,设有35千伏进线1回,出线2回,10千伏出线3回。1983年,架设马当至棉船35千伏线路跨越长江工程竣工。继后,又建成了太平、棉船变电站。其电压等级、主变容量均与马当电站相等。1985年底,全线高压网路总长350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300台,20000千伏安。全县各乡政府所在地都通了高压电,通电的村已达150个。基本形成农村供电网络。
县供电公司(局),是县人民政府下设的政企合一的工作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生产技术、用电管理3股和物资站。其主要职责和业务范围是:制订全县范围供电的发展规划,负责技术改造,线路维修维护,安全供用电和抄表收费等项工作。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7.1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工业生产投资141.3万元。工业设备拥有价值量分年代为:60年代1.2万元,70年代42万元,80年代79.3万元。1985年末已安装设备价值合计122.5万元。有职工86人,其中工人52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28人,服务人员2人。年末该公司产值63万元,工业净产值40.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6920元。1949年至1985年完成利润税金总额89.7万元,已交利润税金总额28.9万元;1985年完成利润税金25.7万元,上交利润税金10.5万元。
第二节 轧花 纺织
境内丰厚的棉花原料为轧花、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轧花工业发展早,基础好,历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举足轻重。
解放前,县城设有一家私营轧花厂——永泰轧花厂。固定资产约1200元,生产工人20名,年产皮棉123吨,总产值24.6万元。农村一般富裕农户则自备轧车(人力踏动轧花机),自产自轧。
1950年,省农业厅在县城创办彭泽轧花厂,固定资产5万元,有职工80人,年产皮棉60吨,产值18万元。有办公楼1栋,车间2栋,大小仓库4栋,木炭动力机2部,轧花车16部及其它生产器具。1951年7月移交县,更名为县人民政府城关轧花厂。同年春,在江北区(今棉船乡)创办良洲轧花厂。县供销合作社也于同年秋,在马当镇创办马当轧花厂。1952年初,将城关、良洲两厂经营权下放给县供销社,这3个轧花厂承担了全县棉花加工任务,年末共加工皮棉1374吨。纺织工业(含轧花工业,下同)创产值304.4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2.68%。
1954年,县供销社下辖的城关、粮洲、马当3个轧花厂共有皮辊轧花机109台,动力设备有144匹马力引擎6部,双箱打包机1部,单箱打包机4部,铁质清籽机2部,木质清籽机3部。1956年加工皮棉2175吨,纺织工业创产值464.1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63.61%。1958年棉花加工业增加短绒生产,年末生产短绒195吨。同年,县供销社在瀼溪创办瀼溪轧花厂。
1963年,在棉船乡东边河创办东边河轧花厂。次年,又在定山乡上祠堂和芙蓉乡芙蓉墩创办了2个轧花厂。1965年县农牧局种籽公司在棉船江心创办江心良种轧花厂,基建投资10万元,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安装轧花机20部。年末,轧花工业加工皮棉4435吨,比1956年增长1倍,短绒189.2吨,纺织工业年产值高达928.1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73%。
1971年,县农牧局种籽公司在乐观畈创办乐观良种轧花厂。至1978年县供销社辖轧花厂7个,农牧局辖良种轧花厂2个。年末加工短绒634.69吨,分别比1958年、1971年增长2.3倍和1.25倍,创产值136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9.24%。产值分别比1956年、1965年增长2倍和0.5倍。
1981年,县农牧局种籽公司在郭家桥创办东升良种轧花厂,至此良种轧花厂有3个,年创产值226.32万元;县供销系统7个轧花厂,年创产值1140.53万元。这10个轧花厂年末加工皮棉6703吨,短绒987吨,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2.31%。轧花行业共有职工144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9189.5元,最高的是马当轧花厂,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9069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1.1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38万元,全年盈利计15.46万元。
到1985年底,轧花工业历年投资计416.7万元,其中1981年至1985年投资155.2万元。县供销社所属的7个轧花厂,年末企业占地面积6937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2261千瓦。轧花行业有职工2425人,其中固定职工371人,在职工合计中有工人2176人,徒工31人,服务及其他人员84人,管理人员13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8976.4元,最高的是东边河轧花厂,人均39109元。年末加工皮棉13327吨,比1981年增长1倍,短绒1569吨。创年产值5057.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7.43%,利润税金总额61.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83.4万元。
纺织工业在民间兴起历史悠久。解放前和解放后初期,小车纺纱遍及城乡,成为农妇的主要副业,农闲和夜晚,家家摇车纺纱,劳作一天仅能纺纱絮2斤左右。合伙并机织布或以纱换布。土布织造业则有专门工匠。1950年,全县有织布匠158人,人手一机,用木制脚踏或手拉织布机,为农家来料加工,一人一天仅能织布20余市尺。土布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用。70年代后期,纺织工业飞速发展,土布织造业被逐渐淘汰。
历史上纺织工业发展缓慢,且门类单一,规模小,1949年全县仅有袜店8户,袜机10台,从业人员14人,从事棉纱织袜业。年产棉纱袜2.4万双。1956年县城14名织袜女工,组建彭泽针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针织、服装两社合并,成立县针织被服厂,棉袜年产量增至50多万双。1968年,正式成立县针织厂,厂址设县城老街,主要产品是棉袜,时有袜机18台,职工48人,年产棉袜86300双。1971年扩建,使用电动圆盘花袜机,新增锦纶丝夹底袜和棉纱手套两个新产品。职工增至102人,年产棉袜28.34万双,锦纶夹底袜11.92万双,袜子总产量比1968年增长3.7倍。年产白纱手套10.03万双。1973年又新增卡丝袜,年产1.01万双,袜子总产量75.67万双,比1971年增长87.9%。
1976年,县针织厂固定资产原值37.1万元,年末流动资金40.1万元,织袜机增至124台,其中电动袜机发展到58台,职工发展到258人(含固定职工250人),当年新增尼龙袜品种,年产3800双,年末生产各种袜计95.44万双,年总产值112万元,占县属二轻企业总产值的48.02%。当年实现利润4.2万元,税金6.4万元。
1980年,省地县三级财政贷款1116.61万元,在县城东郊闵家桥新建厂房,次年底竣工,企业占地面积3410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935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3613平方米。1981年,该厂划归工业局。固定资产原值54.23万元,流动资金89.10万元。年产袜150.03万双,比1976年增长57.2%。年产值224.3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21.14万元,完成税金9.77万元,利润3.58万元。年末有职工37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6302元。
1984年,该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1985年,袜子一等品率60.7%,比上年提高6.3%;内衣一等品率73.71%,比上年提高64.9%。年末拥有3条自动生产线和较先进的自动控制定型机械及各式袜机等设备,安装设备价值分别为:60年代21.4万元,70年代32.9万元,已安装设备价值合计54.3万元,机械动力总能力244千瓦。自建厂至1985年底,固定资产额为173.9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119.7万元,占历年投资总额的68.83%。
1985年,有职工316人,其中女性213人,在全部职工中有工人243人,学徒6人,工程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3人,服务及其他人员3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8723元,年产合纤长丝袜142万双,比1980年增长1.12倍。针织服装9万件,比上年增长2倍。年产值267.8万元,净产值61.1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22.9万元。
乡办集体企业——太平关乡棉麻纺织厂1980年创办于太平关附近。该厂主要产棉包布,同时也生产床单等棉纺日用品。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万元,已安装设备价值17.5万元。1985年末全厂有职工78人,年产棉包布40万米,年创产值28.2万元,净产值9.1万元,产品销售利润计0.6万元,全年盈利0.7万元,利润税金总额1万元。
第三节 建材
县境内建筑材料资源极为丰富,砖瓦和石灰业生产历史悠久。建国前,民间窑工自建土窑,用木制瓦模子,手工制坯,煅烧而成,生产青砖土瓦。供兴建祠堂、庙宇、公房及豪富之家建房使用。贫苦百姓大都用自制的土砖、茅草盖房,因需求量小,砖瓦业生产不太景气。1949年,全年仅生产青砖35万块,土瓦110万片。石灰业历来是通晓煅烧技术的农民就地生产,就地销售。1949年,全县有小石灰窑6座,分布在泉山、马当、瀼溪、东升等地,年产石灰300多吨。
1951年后,建材工业逐步发展。1956年生产砖282万块,瓦330万片,石灰1734吨,建材工业总产值5.0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7%。60年代发展仍然缓慢,70年代,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材业得以兴旺。1971年产值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1973年产值猛增到206.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5%。
1981年,全县建材工业1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的3个,县属集体所有制的2个,社办企业8个。建材工业总产值557.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38%,比1978年增长67.16%,比1965年增长72倍。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52.88万元,占当年建材工业总产值的45.36%。集体企业(含农村社办)304.42万元,占54.64%,生产机砖4963.57万块,机瓦172.43万片,型砂37.63万吨,石灰1823吨,块石7万吨、水泥16702吨,普通水泥涵管1051平方米,农房水泥预制板460.7立方米。与1951年相比,砖增长64倍,石灰增长12倍。
1985年,建材工业有26个,其中国营5个,集体21个(含乡办18个)。全县建材工业总产值1098.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48%。其中国营549.8万元,集体548.9万元。砖产量提高到17961万块,瓦产量由120.92万片提高到1760万片,石灰产量由1564吨提高到3175吨,水泥产量提高到35200吨,型砂产量提高到52万吨,块石产量提高到16.5万吨。1973年开始生产水泥预制件,当年生产空心水泥预制板7.76立方米。1980年生产普通涵管4088平方米,空心水泥预制板534立方米。1984年生产水泥预制构件35400件,比上年增长26%。
建材工业主要分布在自红光至马当、棉船的建材生产基地上,这一带有大量的石灰石和型砂,水陆交通方便。主要企业有县水泥厂、县建筑材料厂、县砖瓦厂、马当砖瓦厂。 县水泥厂属县办国营企业,隶属县经济委员会。位于县城北郊。创建于1968年11月,1970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1605吨,产值26.22万元,固定资产16.23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直径1.2×5型立窑1座,直径1.2×1.2米生熟料磨机2台。1972年该厂有职工230人,年产水泥5100吨,产值46.8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45元,定额流动资金27.32万元,设备有车床2台、钻床1台、台钻2台、液压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30.08万元。是年,产量虽翻了2倍,仍亏损7.09万元。1975年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生产稳步上升。当年生产水泥10334吨,涵管1901只,年创产值60.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81万元,企业流动资金增至40.08万元,首创利润8000元。
1980年,职工增至297人,年产水泥13125吨,年产值80.7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271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6.35万元,比1975年增长1.3倍,产品销售税金8.09万元,盈利4.08万元,百元产值税利率15.06%。
1985年,有职工346人,其中工人258人,徒工9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59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8人。已安装设备价值244.7万元。自建厂至1985年底固定资产投资计473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305.6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284.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69.5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为159.5万元,机器设备222.6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57.3万元,年生产水泥4.4万吨,比1979年增长2.4倍,出厂水泥合格率100%。立窑小时产量4.54吨/小时,立窑企业工人水泥实物劳动生产率人均108.64吨,年产值348.8万元,净产值139.1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倍和3.2倍。自建厂至1985年,实现利润税金165.4万元。上交利税165.4万元,1985年利税总额为61.6万元,比1980年增长4倍。单位成本1980年立窑水泥75.57元/吨,1984年56.36元/吨,1985年60.78元/吨。产品除供本县需要外,还销往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目前,正扩建一条8.8万吨水泥生产线。
县建筑材料厂 创办于1959年,厂址设县境红光,北濒长江,东连定山上祠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建厂初期,以生产型砂为主,厂名彭泽县型砂厂。1969年9月改名为彭泽县红光型砂厂。之后,产品增多,1981年更名为彭泽县建筑材料厂。1959年,建厂初期,设备简陋,仅有一台10马力柴油机、100部板车,流动资金仅2.55万元,运砂靠肩挑。当年销售型砂4.38万吨,实现利润11.1万元。1962年运砂使用板车。1970年兴建红光码头,有趸船一艘。次年,开始采用短途皮带机送砂上船。1971年该厂利用12型柴油机改装三轮车,因砂路行驶困难,不能使用,损失5万余元。1978年,试制矿车运输,因铁轨和车轮质量差而失败,耗资11万元。1980年着手试制皮带运输机。1981年,贷款30万元,购制机头、机尾,自制大小滚筒,添制35千瓦电动机5台,于8月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可直接运输型砂上船,日产量400吨,相当于建厂初期100个劳力全天的总和,每吨降低成本0.47元。实现运输机械化。年底,型砂产量24.16万吨,比1970年翻了2番,比建厂初期翻了5番。1967年始建水洗砂池1座,至1985年已建水洗砂池3座,实现型砂筛选化,质量合格率达100%。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出港型砂385.88万吨,上缴税金利润共613.6万元,创产值累计达2018.05万元。
该厂砖瓦生产始于1974年,7月建成隧道窑一座,当年投产,隧道窑全长95米,宽1.8米,高1.42米,可容窑车50部。从原材料到成品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现有职工82名,内设机砖、机瓦、成品、后勤4个班组,最高年产机砖900万块,机瓦50万片。机砖合格率达98%,机瓦合格率达85%。1975至1985年机砖产量7808.9万块,机瓦产量438.3万片。
釉面砖分厂,1981年4月生产出首批产品。素烧合格率93.3%,釉烧合格率84.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规定的工艺要求。填补九江地区的一项空白。5月经县批准,动工扩建。12月初,建成投产,年产釉面砖10万平方米。建有厂房2655平方米,配有球磨机3台、交流电动机33台、空气压缩机4台、挤泥机1台、双缸泵1台、压坯机5台、喷釉机1台、顶车机1台、成份分析仪1套,兴建院墙、铺路及其他开支,总投资50万元。1985年2月再次扩建,10月竣工投产,年产釉面砖20万平方米,共投资115万元,当年收益13.3万元。建厂厂6年来,累计生产釉面砖676073平方米,创产值743.7万元,上缴税金利润116.6万元。其产品有152型白色、彩色釉面砖,200×100型外墙砖、108型各色釉面砖及大型彩色壁画等。产品销广东、深圳、上海、南京等12省、市。
县建筑材料厂经多年建设,占地面积282728平方米,建筑面积46315平方米。现有职工821人,其中固定职工368人,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14.6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263.5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235.4万元)。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70.5万元,其中机器设备222.4万元,房屋建筑155.6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79.9万元。年生产硅砂33万吨,机砖932万块,机瓦76万片,釉面砖17万平方米。年产值328.8万元,净产值185.4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2倍。实现利润税金累计达692.4万元,已上交384.7万元。1985年利润税金总额101.4万元,比1980年增长3.5倍。在县办国营企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县砖瓦厂 属县二轻工业企业。前身是国营大众砖瓦厂,1970年三线建设需要,由6301厂(今名朝阳机械厂)帮助扩建,改名战备砖瓦厂。新建24门轮窑1座,新建砖机2台,螺旋瓦机1台,职工增至104人,年产机砖1800万块。1972年改名彭泽县砖瓦厂,年末有职工188人,年创产值31.81万元,创利润0.5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6.21万元。至1980年全厂有职工371人,其中固定职工207人,辅助工164人,年产机砖2024万块,机瓦25万片,年创产值62.3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625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4.2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79万元,全年盈利2.07万元,百元产值税利率19.01%。
自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176.9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52.7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48.2万元)。1985年末已安装设备价值合计76.1万元。企业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341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5845平方米。年末有职工22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917元,比1981年的1734元增长68.2%。年产红机砖1752万块,机瓦29万片,石灰696吨,产值105.8万元,净产值40.8万元,利润税金总额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73.2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124.8万元。目前,砖瓦厂土源枯竭,生产受影响。
马当砖瓦厂 属乡办集体企业,隶属马当乡人民政府。1963年创办于马当镇。1972年有职工32人,年产值4.54万元,创利润1.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1975年职工增至61人,年产值5.6万元。此后,该厂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更趋正规化、科学化。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为76.4万元,已安装设备价值量计34.5万元。生产设备有B360型制砖机3台,自动制瓦机2台,2250KW电动机10台,500马力柴油机8台,“丰收27型”拖拉机1台,水泥浇灌的码头2座;全厂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厂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年生产机砖2960万块,机瓦75万片,年产值149.6万元,净产值103.3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36.6万元,在全县乡镇企业中名列榜首。该厂生产的红机砖,单位面积承受压力达200公斤,机砖样品送西安砖瓦研究所检验,抗折抗压标号均达到部颁标准200号,外观质量棱角完整,火色均匀。从1983年起“马当牌”红机砖连续4年在全省砖瓦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胜企业。产品远销上海、南京、湖北、安徽等省市。
第四节 机械
县内机械工业始于1958年。当年成立彭泽县机械厂,城关镇和部分乡也成立农机厂,生产农机配件和机械产品。1959年产值108.1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18%。70年代始,机械工业有所发展。1971年,产值205.9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8%;1978年产值335.8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2.11%。1980年,全县机械工业有1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个,集体所有制14个(含农村社办12个),主要生产产品有:钻床34台,喷雾器10539台,电动工具355台,打谷机716台,碾米机27台,农用水泵185台,各种锤子31.78万把,其中出口25.99万把。年产值286.8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67%,是1958年的10.5倍,是1965年的6.2倍,其中全民所有制产值99.71万元,集体所有制产值187.1万元(含农村社办64.43万元)。
1984年,全县机械工业有18个工厂,其中全民所有制4个,集体所有制14个(含乡办12个),主要产品有:喷雾器1.1万台,人力打谷机1251台,轧花机200台,电动工具450台,各式样锤子20.3万把。新产品有营养钵器2900个,罐盖打印机58台,注胶机30台,香皂试验机1台,年创产值327.46万元,其中全民125.28万元,集体202.18万元(含乡办135.47万元)。1985年,新增轻工食品机械,年生产134台,机械工业总产值增至587.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67%,其中全民321.2万元,集体266.4万元。主要企业有农业机械修造厂、电动工具厂、五金工具厂、印刷厂。
农业机械修造厂 1958年由县电厂、铁业社、粮油加工厂合并而成。原铁业社为农机厂红炉车间,主要生产和修理中小型农具,有职工61名,厂址设县城南岭脚下。1961年迁城郊马湖边(今水泥厂边),1968年10月原拖拉机站并入农机厂,以制造小型农具和修理拖拉机柴油机为主,厂址迁县城东岭,属县办地方国营企业。
1975年,职工增至202人,定额流动资金占用额为26.89万元,年产值78.89万元,比1965年增长6.7倍,固定资产原值81.46万元,年末金属切削机床为18台,吸尘设备2台,砂轮及抛光机5台。
1969至1980年,生产饲料粉碎机60台,轧花车50台,脱粒机60台,25毫米立式钻床146台,12毫米台式钻床65台,摇臂钻床168台,油泵83265只。产值累计为857万元,年均产值78万元,最高的1978年为110万元。上缴利润税金累计为376718元,年均34247元。
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该厂开始转产,至1985年,生产棉花营养钵移栽机700只,罐盖打印机206台,圆边联合切板机2台,小香皂实验设备12台,2C3注胶机30台,2C5注胶机30台,圆边机50台,195型油泵壳体7362只及农机修理,产值累计达241万元,年均48.2万元,上缴利润税金累计185346元,年均37069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500元。
1985年,有职工144人,其中工人93人,徒工4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27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466元,比1969年翻了3倍,比1980年增长0.78倍。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144.4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33.6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完成利润税金总额70万元,已上交56.1万元。现有厂房3997平方米,职工宿舍3717平方米,已有设备85台,安装设备价值70万元。年末工业总产值72.4万元,净产值29.2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0.6和0.7倍,利润税金总额13.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9.8万元,其中机器设备49.9万元,房屋建筑物13.8万元,非生产用固定资产30.9万元。
县电动工具厂 原名县电机厂,1970年5月创建,厂址设县城东岭农机公司仓库,属地方国营工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建厂初期仅有几间旧车间,一台C618车床,一台35吨冲床,一台5吨冲床。同年8月底,生产出手电钻样品,很快得到技术部门鉴定通过,批量生产。年底生产J3Z—13手电钻15台,S3S—125手提砂轮机42台,2.8KW电动机18台,1.7KW电动机41台,年产值3.35万元,销售收入1.87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621元。1972年迁厂址于今商业局旁。年底建成445平方米车间一栋,添置了车床5台,磨床、铣床、钻床各1台,刨床2台,台钻3台,锻压设备1台。生产品种由4个规格发展到6个规格。年末有职工75人,年产值27.98万元,比1970年增长7.4倍,定额流动资金13.16万元。年创利润3.87万元。
1973年更厂名为彭泽县电动工具厂。至1979年,主要产品有各型号手电钻11019台,电动机360台,手提砂轮机3517台,软轴砂轮801台,台式砂轮机1447台,年均产值37.65万元,上缴利润计6.7万元。
1979年下年始,由生产电动工具转为主要生产农用喷雾器。至1985年累计生产农用喷雾器73744台,各式手电钻13558台,各式砂轮机5590台,电动机461台,年均产值37.26万元,上交利税计4.06万元。
1980年末有职工80人,产品销售税金8300元,年产值36.27万元,全年盈利5500元,百元产值税利率为3.8%,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038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6.66万元。
建厂至1985年累计投资51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14.1万元(含工业生产投资8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34万元,已交利税30.2万元。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22台,锻压设备7台,焊接及切削设备8台,工业电热设备5台套,主要仪器仪表衡器5台套,汽车一辆,工业设备拥有价值量为29.7万元。房屋建筑面积554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1万元。
1985年有职工63人,其中工人36人,徒工5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14人,服务人员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450元,比1970年翻了11倍,比1980年增长47.8%。当年工业总产值为39.1万元,工业净产值11万元,完成利润税金总额2.8万元。
县五金工具厂 隶属县二轻局,其前身为县农具厂。1970年9月从农机厂分出,成立彭泽县五金机械厂,开始产平口钳、鲤鱼钳、奶子锤(后改为圆头锤)、羊角锤、手摇油泵、汽车配件等产品,有职工36人。1972年,职工增至56人,定额流动资金4.23万元,年产值18.9万元,年利润69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375元。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7台,简易机床6台,锻压设备7台,台钻1台,固定资产原值13.06万元。次年7月与外贸部门挂钩,当年交圆头锤3200把,首创外汇0.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0.32万元)。此后,产品由外贸部门包销,并且包供原材料。
1976年全厂有职工135人,其中固定职工115人。生产“钻石牌”奶子锤15.44万把,出口10.51万把,生产羊角锤1.15万把;总产值47.31万元,其中出口产品总产值30.3万元,实现利润0.88万元,税金2.1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43万元,年末流动资金15.57万元。
1981年11月更厂名为彭泽县五金工具厂,厂址设城东郊闵家桥。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品种增多,质量提高。生产“钻石牌”奶子锤有1/4镑、1/2镑、3/4镑、1.5镑、3镑、2.5镑、2镑、1镑等8种规格,具有做工精细、式样新颖、油色鲜艳以及使用不换柄摇头等特点。同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新产品套装锤(即电工、木工、F钳工锤)。是年,生产各式锤37.68万把,其中出口32.5万把,由天津、上海及江西等外贸公司经销出口,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工业总产值119.05万元,出口产品102.24万元,分别比1976年增长1.5倍和2.4倍。
建厂至1985年国家对该厂的投资95.9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27.4万元(含工业生产17.6万元)。1985年设备有:金属切削床机11台,冲压机床19台,空气锤4台,锯切机床5台,电焊机2台,检测仪器3台,发电机组90千瓦一套,汽车2辆。已安装设备价值合计29.5万元,比70年代增长70.8%。年末占地面积33052平方米,房屋建筑5547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1183平方米。累计出口“钻石牌”奶子锤168.06万把,套装锤76.16万把,创外汇额达194.8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32.66万元)。
1985年,有职工179人,其中工人139人,管理人员27人,徒工1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784元。产品17个品种,56个规格。全年生产“钻石牌”奶子锤27.44万把,出口17.58万把。年产值101.8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52.74万元。利润税金总额5.7万元。形成年产锤类80至100万把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家轻工业出口产品定点企业。
县印刷厂 1958年10月成立国营彭泽县印刷厂,厂址设县城解放路,建厂初期设备简陋,租赁厂房300平方米,机械设备仅6部圆盘印刷机和1台机械切纸机,购置相应的排字设备。当年主要承印《彭泽报》,不上交利润。
1962年报纸停刊,印刷厂划归县工:交部门开始独立经营。1965年,改脚踩手:印刷为电动机械印刷,购置了手摇铸字机。年末有职工21人,零件印刷13778千印,年产值7.31万元,完成利税1.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481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7万元。
1968年秋,新厂房竣工,厂址在县城东风路,占地面积1299平方米,年底,实现了圆盘印刷机自动化。
1970年,购进对拜台印刷机、平压机、塑料热合机。印刷品种增多。年末有工人27人,年印刷量21177千印,上交利润税金总额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769元。至1975年全厂有职工42人,其中固定职工33人,年产值15.35万元,比1965年增长1倍,年创利润2.3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08万元。
1979年,添置自动铸字机。年末有职工37人,印刷量26527千印,印刷品的内检质量达到97%,获纯利1414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761元,百元产值税利率17.8%。1982年增添自动裁切机。1985年又添置拖蜡机。
建厂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23.6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投资1.4万元,企业建筑面积1958平方米(含职工住宅361平方米),现有印刷机械18台、铸字机械3台、装订机1台、裁切机2台、辅助设备4台、内燃发电机组1套,动力机械总能力为36千瓦,工业设备原值9.9万元。1985年末,有职工39人,其中,工人28人,徒工1人,管理人员8人,服务人员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6667元,比1978年增长0.9倍,印刷品年产量为3150万印,年创产值26万元,实现利润税金4.9万元,已上交1.1万元。建厂至1985年末,完成利润税金总额52.6万元,已上交44.6万元。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