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8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方言
分类号: H17
页数: 14
页码: 571-584
摘要: 本文讲述永修县方言包括语系、语音、词汇、语法、谚语、歇后语等情况。
关键词: 永修县 人物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语系
  本县地处赣北,按方言分区,为汉语赣方言。涂埠、艾城、三角、永兴、九合等乡镇语言与南昌话接近,是本县的代表方言;潦河以南,马口、城丰、永丰一带受新建、安义话影响,语言自有特点;东部鄱阳湖畔的吴城镇,毗邻新建、都昌两县,松门、松峰及吉山部分地区语言近似都昌方言、吴城镇及其它乡村语言与新建话接近。清末民初,河南、湖南、湖北移民大量移居柘林、自槎、江上、梅棠一带及虬津部分地区,使该地区的语言逐渐以河南、湖南方言为主;1969年,浙江移民迁入云山、自槎、滩溪、江益等乡,当地语言亦受其影响。
  本县方言的主要特点有。一、古浊音声母都转变为清音声母,没有普通话的卷舌声母。二、普通话撮口呼韵母分别并入齐齿呼、合口呼,保留中古入声调;并保存了-t、-k两个塞音韵尾。三、尽管在语音、语汇、语法上同普通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同”是它们的主要部分,且本县方言受汉语普通话影响,渐朝普通话统一的方向发展。
  本县代表性的方言主要有三角话、马口话和吴城话。三个方言片的语言也略有分歧,其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语汇上的差别较少,语法上的差别不多。
  本章方言,以县城涂埠镇在内的三角话为主,兼述马口话、吴城话及其它。
  第二节 语音
  声母
  本县方言包括零声母在内,计有声母19个:
  声母的主要特点有。
  一、古浊塞音及浊塞擦音不论平声仄声都念送气清音。例如本县话“平”(古并母平声)念,“道”(古定母上声)念,“在”(古从母上声)念,“狂”(古群母平声)念,“杰”(古群母入声)念。
   二、古泥、来两母在细音(齐齿呼或撮日呼韵母)以外的韵母前混读为,但在细音(齐齿呼或撮口呼韵母)韵母前则泥母念,来母念。例如永修话“南”念,“兰”念clan,声母没有区别;但“年”念,“连”念,分别清楚。本县方言没有鼻音声母n。
  三、f、x的分混。普通话舌根擦音x带u介音的字,在本县方言中读为唇齿擦音f。例如永修话“呼”读作cfu,灰读作,“荒读作。而古晓,匣母开口一、二等字,如“何”、“寒”、“虾”、“鞋”、“陷”、“学”等,在本县方言中都是x-声母;在普通话中,这些字要看韵母的洪细分别念为x-(如“何”、“寒”)或(如“虾”、“陷”)。
  四,舌根发音部位的保留与变化。中古汉语的牙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在前高元音前面(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如止摄支、脂、之、微),现代永修方言已转化为舌面音、。如“奇”(支韵)”、“技(纸韵)”、“寄(置韵)”在本县话中分别念为而在中古开口二等韵(如假摄麻韵、蟹摄皆佳韵)前面,本县方言仍然保留了舌根音的读法。如“嘉(麻韵)”、“皆(皆韵)”、“鞋(佳韵)”在永修话中分别读作。
  五、知、照系声母的发展。中古知、照系字母的宇,现代普通话为舌尖后音即卷舌音。本县方言没有卷舌声母、知照系的部分字转与精组合流,念为舌尖前音。例如:
  之站差产晒山
  普通话
  永修话
  在本县方言中,知、照系的另一部分字转与端组合流,念舌尖塞音,留有“古无舌上音”的痕迹。例如。
  遮招主 除昌潮
  普通话
  永修话
  韵母
  韵母的主要特点有:
  一、介音的分合。中古时期汉语韵母结构是两呼(开口、合口)四等(一,二、三、四等),发展到现代汉语,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而在永修方言中,韵母只有i-、u-韵头而无y-韵头,没有撮口呼韵母。普通话的撮口呼,在永修方言中或与齐齿呼i-韵合流,或与合口呼u-韵合流。例如:
  全拳玄权
  普通话
  永修话
  二、鼻音韵尾的演变。中古时期汉语有三种鼻音韵尾:-m(咸摄深摄)、-n(山摄臻本县方言共有韵母53个:
  摄)、(宕、江、曾、梗、通五摄)。发展到现代,赣方言中-m韵尾大部分丧失,合并到-n韵尾中;另一方面,在只有-n、-韵尾的方言中,本县方言不分,in、不分,其中韵混入韵。例如:
  身 生 僧斤 京 兵
  普通话
  永修话
  三、塞音韵尾的保留。中古汉语韵母中带塞音韵尾的入声韵(-p、-t、-k),在现代本县方言中保留了塞音韵尾并有所发展,合并成两个塞音韵尾-t、-k。例如:
  鸽 腊 脱 割 各 托
  普通话
  永修话
  作为韵尾的塞音-t、-k是不破裂的塞音,闭塞的程度比较轻微,而且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好些人发音都有混同的趋势,读音近似喉塞音-?。
  四、元音舌位高低前后的变化。普通话韵母在永修方言中,部分高元音变为低元音,前元音变为后元音。如前圆唇元音y在本县方言中读为后圆唇元音u,中元音a在7修方言中读为低元音a,前低元音a有时又变读为中低后元音。例如:
  群 权 病 梗 短 含
  普通话
  永修话
  五、m、n、在永修方言中自成音节。
  声调
  本县方言声调共有七个:
  声调的主要特点有:
  一、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根据语音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声调,其分化条件是清阴浊阳,本县阳上变为阳去,有调类七个。
  二、中古入声字的韵母保留了塞音韵尾一t、-k,并有独立的调类和调值,清声和次浊声的字为阴入,全浊声的字为阳入。
  三、阴调的调值普遍高于阳调的调值。
  声调配合
  本县话声母和韵母的拼合,从声母看,主要与发音部位有关系;从韵母看,主要与开、齐,合三呼有关。其特殊规律有:
  一,唇齿音f能同齐齿呼相拼。如“飞”读cfi,“靴”读cfia,“玄”读cfien,“勋”读cfin。
  二、部分合口呼韵母在同舌尖中音t、t‘、l或舌尖前音ts、ts‘、s相拼时转为开口呼。例如:
  短 多团 拖 论 乱 遵村 孙
  普通话
  永修话
  三、舌面音 只拼齐齿呼;舌尖前音ts、ts‘、s一般只拼开口呼,个别合口呼韵母例外。
  四、有些韵母只有零声母音节。如“温”的韵母un,“药”的韵母。
  县内“三腔”语音差异
  三角、马口、吴城三个方言片之间的语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声母方面,马口、吴城话也都没有卷舌声母,普通话声母在马口 吴城话中除转念ts、ts‘、s外,还有的转念成f等声母。如“知识”念,“吃”念,“水”念,“日”念。
  韵母方面,马口话经常丢掉i-、u-介音,而将齐齿呼、合口呼念为开口呼。如“衰弱”念,“团”念,“推”念,“摔”念,“霜”念。撮口呼的分化,三腔也不完全一致。如:“居”,三角、马口念ckui,吴城则念“玄”、“举”、“去”在马口、三角话中分别念作,吴城话则分别念作。
  声调方面,县内三腔调类相同,大多数调的调值不一样。对照如下:
  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三角4521321551353
  马口3323214521253
  吴城422421355 3153
  保留入声,并分阴阳,且调值相同,是永修方言的特点之一。
  第三节 语汇
  语汇特点
  本县方言语汇同普通话语汇相比,有同有异,其异同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同词同义 本县方言是汉语赣方言的一个分支,所以大部分语词和普通话语词的词形完全相同,它们只有语音上的差别。这样的语词在各方言中占相当大的数目。例如“一、二、三、天、地、水、草、木、牛、羊、黑、白、好、坏、看、听、吃、做”等。
  同词异义 本县方言中有一部分语词和普通话语词表现形式相同,但词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例如:
  “吃”在本县方言中兼指吃饭、喝茶、喝酒、抽烟等项,如:“吃饭,吃茶、吃酒、吃烟”。
  “清”除指水清以外,还兼指“稀”的一部分涵义。如“粥太清了”。
  而“过节”一词,在普通话中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后,可以兼指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在本县方言中,“过节”则专指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分别称为“过中秋”、“过年”。
  普通话和本县方言中都有“月光”一词。普通话“月光”指月亮由太阳反射出来的光线;本县方言中的“月光”则指月亮本身。
  同义异词 本县方言中,同义异词主要有构词词素的部分异同,词素音节的多少及方言的创新等。例如:
  永修话普通话
  灶房厨房
  烟筒管烟囱
  颈脖子
  面脸
  永修话普通话
  衣裳衣服
  寒螼蚯蚓
  山沫椒辣椒
  如今现在
  语汇举隅
  自然
  永修话普通话
  日头太阳
  月光月亮
  哼雷打雷
  闪霍闪闪电
  落雨下雨
  落雪下雪
  雪醒了雪化了
  结冷冻结冰
  落雹里下冰雹
  起风刮风
  永修话普通话
  三十夜里除夕
  旧年去年
  上昼上午
  下昼下午
  当昼中午
  日里、日上白天
  断夜边子黄昏
  夜里晚上
  啥 里时间什么时候
  刚下子刚才
   称谓
   永修话普通话
   爸爸父亲
   懿 母亲
   公格 祖父
   姆 妈祖母
   伯伯伯父
   大懿伯母
   椒 叔父
   婶里叔母
   老弟弟
   姐姐姐
   身体
   永修话普通话
   面脸
   脑壳额
   鼻公鼻子
   动物
   永修话普通话
   畜牲牲畜
   伢猪公猪
   猪牯里种猪
   草猪母猪
   猪婆下仔母猪
   牯里公牛
   牸牛母牛
   养 鸡公鸡
   植物
   永修话普通话
   粟 小米
   芦粟高粱
   妹米玉米
   葵花向日葵
  永修话普通话
  老妹妹
  娅 公外公
  娅婆外婆
  崽儿子
  新妇儿媳妇
  妮 女儿
  姑丈女婿
  男客、老公丈夫
  女客、老婆妻子
  大师父厨师
  叫 化里乞丐
  永修话普通话
  眼睛珠里眼珠子
  颈脖子
  倒窜手肘
  塞 头膝盖
  永修话普通话
  鸡婆母鸡
  奸雀子麻雀
  雁鹅雁
  老鸦乌鸦
  鸦鹊喜鹊
  猴里猴子
  老虫老鼠
  夜火虫萤火虫
  永修话普通活
  地瓜白薯
  薯红薯
  洋芋头马铃薯
  青果橄榄
  鼻丢荸荠
  日常生活
  1.名词
  永修话普通话
  屋场村庄
  街集市
  屋房子(栋)
  房里房子(间)
  格子窗户
  茅厕厕所
  射光手电筒
  棉 里尿布
  手捏子手帕
  麦笠草帽
  永修话普通话
  昼饭中饭
  夜饭、过夜晚饭
  灰面面粉
  小酒醋
  时间时候
  色气颜色
  啥里什么
  边上旁边
  身边附近
  啥里地方、哪里什么地方
  2.动词
  永修话普通话
  拜堂、成亲娶媳妇
  嫁人出嫁
  打脾寒发疟子
  摔面洗脸
  摔澡、作摔洗澡
  哇 事说话
  莫作唧不要做声
  打乱哇里乱说(指不负责任)
  永修话普通话
  去 刮得 丢失
  寻 到得找到了
  揩刮了擦掉
  该欠(钱)
  搭跤摔跤
  谑 玩
  好生子留神
  倚站
  3.形容词
  永修话普通话
  客气、好看美
  口 丑
  恶好看很美
  恶好很好
  恶坏很坏
  清稀
  永修话普通话
  溶稠
  晏晚、迟
  暴、鼓凸
   坑凹
  跟(连词)和
  等(介词)被
  县内“三腔”语汇差异
  兰角、马口、吴城三个方言片的语汇也有差异。例如:
  普通话 三角话马口话吴城话
  闪电闪霍闪扯霍闪闪霍闪
  下雨落雨落水落雨
  叔父椒叔细爹
  叔母婶里婶子婶里
  老鼠老虫老虫财神
  蚊子蜢 里蚊里蚊虫
  荸荠鼻丢泽梅鼻丢
  他
  今天今日 里今卯 里今日
  明天明日里明卯里明日
  后天后日里后卯里后日
  昨天昨日里昨卯里昨日
  前天前日里前卯里前日
  附近身边身边近端
  草帽麦笠麦稿 麦稿柳笠
  第四节 语法
  内部屈折
  本县方言中的“内部屈折”,主要是利用音素的变换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本县方言指示代词中的近指和远指,就是通过音素的变化来表现的:
  近指远指
  三角
  马口
  吴城
  此外,永修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佢(他)”,在方言内部也是通过音素的变化来表示的。
  三角马 口吴城
  佢(他)
  特殊附加成分
  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词后缀——词尾“里”。“里”在本县方言中,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用它来构成新词。会弱化的轻音[li·],相当于普通话的词尾“子”,使用范围较大。例如:
  永修话普通话永修话普通话
  凳里凳子蜢里蚊子
  桌里桌子褂里褂子
  锤里锤子裤里裤子
  有些语词在普通话中不加“子”尾,而在本县方言中都加上了一个“里”作为词尾。例如:
  永修话普通话
  碾里碌碡
  豆里大豆
  巷里胡同
  挑里羹匙
  涎格里涎布
  永修话普通话
  箒里笤箒
  气里气味
  蝇里苍蝇
  夜里晚上
  牯里公牛
  这种现象和本县方言中缺少“儿”尾,某些普通话中的“儿”尾词也转为“里”尾词有关。在晋通话中绡对不能加“子”尾的时闻名词,在本县方言中也带“里”尾词。例如:
  永修话普通话
  今日里今天
  明日里明天
  后日里后天
  大后日里大后天
  永修话普通话
  昨日里昨天
  前日里前天
  大前日里大前天
  三十夜里除夕
  本县方言中,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的表示,是在这些方位名词后加“底”构成,如“上底、下底、里底、外底、前底、后底”。“底”在这些词中相当于词尾,和普通话的方位词构词成分“面”意义相同。
  普通话中表示多数的词尾“们”,在本县方言中也构成了自己的方言特点。其相当于“们”的构形成分是“己”,但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的“们”小,通常只能用于人称代词后面而不能附加到指人名词的后面。本县方言中只有“俺已(我们)”、“你己(你们)”、“佢己(他们)”的说法而没有“学生己”、“工人己”、“同志己”之类的说法。
  数量词特殊用法
  表示次序先后的序数词,在本县方言中指称人的时候,“第二”常用“定”代替。
  例如,“二公”叫“定公”,“二伯”叫“定伯”,“二叔”叫“定叔”,“二婶”叫“定婶”,“二姨”叫“定姨”等等。
  本县方言中名词、动词都可以同量词结合。动词与量词的搭配和普通话相同,但哪些名词能跟哪些量词结合在一起,却有其自己的方言特色,显示出方言中词与词结合上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下:
  只——普通话只有羊、鸡论“只”,在永修方言中,“只”兼有“头、条、匹”几个量词的职能,不论牲畜、野畜,一律部沦“只”。如“一只鸡”、“一只(头)猪”、“一只(条)鱼”、“一只(匹)马”、“一只老虎”等。
  个——不但有普通话中量词“个”的职能,还兼有“位、尊、扇、条”等量词的部分职能。如“一个(位)客人”、“一个(尊)菩萨”、“一个(扇)窗户”、“一个(条)凳子”等。
  床——兼有普通话中的“床、张”等量词的部分职能。如“一床被服”、“一床(张)席子”等。
  根——相当于普通话的“支、段、截”等量词的部分职能。如“一根(支)毛笔”、“一根木头”,“一根电线”等。
  部——相当于普通活量词“辆、本”的部分职能。如“一部(辆)自行车”、“一部(本)小说”。
  注:文中□表示有音无字(无适当汉字表示的方言字)
  第五节 谚语
  农谚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早起三朝当一工,莫在人前落下风。
  富字田打脚,累字田当头。
  小暑吃园,大暑吃田。
  人勤地不懒。
  社前蛤蟆叫,社后冷得跳。
  日晕朝朝雨,夜晕草头枯。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月光长毛,晴也不牢。
  一光一暗,大水平坳。
  漏秋漏伏,年成大熟。
  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一朝雾露三朝雨,三朝雾露晴到底。
  春寒致雨,冬冷冬晴。
  冬雪是米,春雪是水。
  萤火虫飞过屋脊.禾田要发坼。
  云罩云山头,落雨不用愁;云渗云山腰,有雨在今朝。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连连。
  早晨雨,落不起。
  俗谚
  吃遍天下猪好,走遍天下书好。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世间只有第七,没有第—。
  有样跟样,无样看世上。
  万丈高楼从地起。
  若要好,问三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货不愁贫,无货愁煞人。
  宰相肚里好撑船。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小心走遍天下,刚强寸步难行。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会拣拣男庄,不会拣拣田庄。
  心正不怕壁头斜。
  利刀割肉疮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饿死莫做贼,气死莫告状。
  初学剃头,碰到个络腮胡子。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冒(没)水吃。
  人倒霉,盐钵生蛆。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只看开眼金刚,不看低眉佛祖。
  山高水高,人心更高。
  三个臭皮匠,当个诸葛亮。
  敬酒不吃吃罚酒。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亲戚是把锯,有来也有去。
  谈理不论亲疏,弹墨不拘曲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只怕栽老秧,不怕告迟状。
  乌猫麻猫,咬住老鼠是好猫。
  萝卜皮、藠头皮,一皮(辈)差一皮(辈)。
  鸡蛋碰石头。
  手掌手背都是肉。
  麻石头碰到铁碓嘴。
  山中树木有长短,荷叶出水有高低。
  负债犹自可,人情急如火。
  牛角总往内弯。
  巴掌皮厚,不颐前后。
  清油炒菜,各有所爱。
  第六节 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搽粉上棺材——死要脸。
  和尚拜堂——十足外行。
  驼子上棺材——两不落实。
  公公给媳妇抓背——好意成歹意。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麻布袋装钻子——个个出头。
  篾篮打水——一场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可奈何。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脚板上搽猪油——溜得快。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鸬鹚碰到鳜鱼——不敢开口。
  乌鸦笑猪黑——自丑不觉。
  鲁班门前弄斧——不自量力。
  赶鸭子上架——办不到。
  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哑子吃黄连——有苦难言。
  戏台脚下咽觉——图闹热。
  老鼠钻牛角尖——走尽洞。
  哑吧吃汤圆——心中有数。
  跑掉和尚跑不了庙——跑不了。
  驼子作揖——叩首不难。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长子走到矮檐下——不低头不行。
  叫化子赶走庙主——喧宾夺主。
  棺材里伸手——死要。
  老虎屁股——摸不得。
  雪里埋人——久后见形。
  冒(没)庙的和尚——找不着。
  大水冲倒龙王庙——不认识自家人。
  瞎子点灯——白费蜡。
  对牛弹琴——白费气力。
  鸭背上浇水——不顶事。
  牛头边告状——不中用。
  戴斗笠亲嘴——靠不拢。
  泥菩萨过水——自身难保。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丝瓜打磬——折一节。
  鸡蛋里剔骨头——找岔子。
  黄瓜打鼓——一锤子买卖。
  甘蔗吹火——一窍不通。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