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6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B928.2
页数:
7
页码:
550-557
摘要:
第二章 宗教
关键词:
宗教
永修县
内容
第一节 佛教
教派
建国前,我县部分群众信仰佛教。佛教在本县主要流传“禅宗”派。“禅宗”尊达摩为祖师,下传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世称“禅宗五家”。云山真如寺历代住持宗法五家,因此对五派都有继承。
曹洞宗 法嗣青原系,相传历经石头仙、药山惟俨、云岩昙晟,传至洞山良价。曹洞宗即由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筠州洞山(宜丰县)抚州曹山(宜黄县)所创,称为曹洞一世祖。良价之师云岩昙晟即为“建昌王氏子”;而曹洞二世道膺禅师,又是云居山真如寺唐朝早期住持之一,在云居山驻锡二十载,集曹洞宗教义之大成,为曹洞宗的延绵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真如寺在曹洞宗中占有特殊地位,为该派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因曹洞宗本山已毁,日本、新加坡以及东南亚诸国宗法曹洞的僧庙,都先后派僧侣来云居山进香朝觐,至今不衰。
曹洞宗传至明万历时期,由金台圆通寺碧潭禅师下传三支:广聪字古拙,徙庐山;道安字古心,徙江西上兰寺,后迁云居山仰天窝;洪断字诸缘,徙云居山真如寺。清末,我县云居瑶田寺、上方庵、园通寺僧侣,均为道安二十代弟子。
临济宗 源出南岳系。为镇州(河北正定)临济院义玄禅师所创。清代真如寺晦山戒显为临济第三十三代世祖。康熙时的蟠龙寺(即本县马融寺)觉华和尚和庐山归宗寺迦临明音皆师承晦山。清末真如寺本来长老,为迦临明音之弟子,传法临济。
僧侣居士
唐代全县有僧众1500余人。宋绍兴四年(1134年)有僧侣300余人。明代县署设有僧会司。清初僧尼约600人。民国初为数十人。抗日战争中真如寺仅留下四名和尚,全县残存寺庙6座,僧侣22名,居士1名。19 57年重建的真如寺竣工,全县有寺庙庵堂17座,僧尼166名,居士12名。1965年,有寺院庵堂22座,僧尼159名,居士5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侣归籍还俗。1979年,重聚僧侣50多人。1984年全县有寺庙11座,僧尼136人。
寺庙庵堂
清同治时期,我县有大小寺庙庵堂122座,清末存85座,俗传“上有金陵塞盖,下有大寺(真如寺)同安”,以此4寺庙规模较大。民国时期,大部分庙宇被废毁。建国前后仅存以下庙宇:
真如寺 座落云居山巅“莲花城”,梵宇庄严,清幽绝俗。景色古迹荟萃,历代文人居士多有题咏,苏东坡称它是“冠世绝境,大士所庐”“四百州天上云居”。
“天下名山僧占多”,云居山开山1100多年,至今凡历五十余代,其间高僧辈出,如道容、道膺、道齐、契环、佛印、元佑、佛果、洪断、颛愚、晦山、燕雷、虚云等,皆蜚声佛坛,驰名中外,在中国佛教史上留有盛名。
真如寺建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810年),初名“云居禅院”,开山祖为道容禅师,其徒全庆、全海继之。唐禧宗中和三年(883年),世称“南宗伟人”的道膺禅师,应豫章南平钟王邀请,从庐陵转锡云居,传灯阐教,弘扬演法,前后达20年,门徒1500人。朝廷赐额“龙昌禅院”。唐天复二年(902年)道膺在云居圆寂、昭宗谥”弘觉大师”。继道膺之后,道简、道昌、继昌、怀岳承袭道膺衣钵,继嗣曹洞,为曹洞宗的延绵盛行起了一定作用。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亲书“真如禅院”的匾额,诏赐云居契怀禅师。从此,真如禅院之名延袭至今。
宋神宗时,苏轼契友了元佛印禅师,住锡真如寺,神宗御赐高丽磨纳金钵。其时真如寺香火鼎盛,规模宏大,有庄庵48所,仓庾储峙,纤细毕具。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诏赐佛果克勤禅师“天下名山,惟师择住挣。佛果请勅主持云居真如寺。不久,金兵南侵,真如寺住持悟祥避乱浙右。数年间,僧众四散,仅剩下六七十人。
宋绍兴四年(1134年),法如禅师来云居,招集四方禅侣,渐聚300余人,重建方丈室、法堂,香积厨、云会堂。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真如寺大佛宝殿落成,于佛坛下筑石宫,埋入铜像、佛牙、铜镜,烛台、古香炉等镇座之物,刻“大佛宝殿地宫铭”青石碑,一并藏之。宋代,寺内高僧妙喜和竹庵作颂古编《禅林宝训》,汇名诗百首。
真如寺历经唐宋鼎盛时期后,明天顺年间,渐渐颓败。成化中期,尚存僧房500余间。至嘉靖末年(1566年),衰败冷落,山头仅存碧溪桥、讲经台、安乐殿、罗汉塔、赵州关故址,僧众不到50人。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燕京万佛寺住持诸像洪断禅师驻足云居,在真如寺闭关三载,发愿重兴云居。明万历二十四年,皇太后派内官至云居挂旖,赐黄金紫衣等法物,以助修庙。明万历二十七年,神宗亲笔御书禅堂寺额,悬匾为“寡过未能”,柱联为“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明万历三十一年,皇太后御赐渗金千佛宝莲昆卢遮那佛铜像一尊,重达千斤。两年后,又赐藏经一部。明万历三十四年,新塑释迦佛像落成,佛座下除原藏之物外,另添释迦牟尼像、佛顶珠、梁公砚等物,加放地宫铭一块以记其事。明万历三十六年,建藏经殿供奉藏经。真如寺的修整至万历四十年时,天王殿、伽兰殿,祖师殿、钟鼓楼和36间禅房及山门寮舍等建筑,次第落成,僧众渐集至四五百名。
不久洪断离山,云居山复陷颓境。伞居颛愚禅师主持云居时,再度修举废坠,建明月堂、罗汉墙等,又呈一派新气象。
明末,兵燹灾荒,真如寺禅堂荒塌,僧徒不守;典册碑碣,芜没殆尽;山林田产,废为民业。
清顺治八年(1651年)晦山戒显禅师自匡庐来云居,住持十载,力图重兴。经八载经营,于清顺治十六年重建大雄宝殿、供应堂、香积堂等,并将地宫之物分别埋藏于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佛座下。僧众又集五百余人。晦山著有《禅门锻炼说》传世。继晦山之后,燕雷元鹏禅师于康熙七年(16 68年),又兴建禅堂、方丈、安稳堂、千在堂、千华阁、田寮、米寮、耆宿寮等,真如寺逐渐恢复唐宋旧观。燕雷继颛愚、晦山遗志,编纂《云居山志》一部,20卷,详记历代兴废事由及名人诗、赋、疏、铭等文。
清中后期,社会动荡、外侮频起,云居山法幢废坠、寺产崩分。民国四年(1915年),净尘继本来和尚之后,主持云居,修建禅堂、客室,集众百人。
民国十一年,昌桂继为云居住持四年,后复由净尘任主持。民国二十八年,净尘再退。从此,云居一蹶不振,僧众仅剩二三十人。寺庙相继由了尘、堆云、性福、妙界等人管理。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十九日,真如寺遭日军焚烧,片瓦不存。仅剩渗金昆庐佛铜像、监斋菩萨像各1座,僧侣13人。不久,四众窜散,仅存性福等4人。真如寺开山至此,累嬗兴复,历经七劫。
建国后,1953年8月15日,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和尚来云居山,募缘重建真如寺。香港虚云弟子宽慧,北美侨商詹励吾等人俱给予施助。在人民政府正确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的支持下,集僧众达112人,开垦荒地180余亩,荒田50余亩,仿曹溪南华寺、鼓山涌泉寺规制,先后重建铁瓦覆顶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韦驮殿、虚怀楼、云海楼、钟鼓楼、藏经楼等庙宇殿堂数十座。新塑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陀佛、迦叶阿难尊者、文殊、普贤、弥勒、地藏、海岛53参、观音菩萨、18罗汉、4大天王、伽兰祖师大小圣像100余座。在基建中挖掘了昆庐佛、大雄宝殿故址,得前代地宫宝物,均以原物还镇,并在昆庐佛座下新添铜弥勒佛、玉章、琥珀等物,以示纪念。
1955年12月14日,虚云长老主持了传戒佛事,为来自赣、闽、苏、粤、皖、湘、陕、鄂、浙、沪、辽、吉、川、豫、桂、甘、内蒙、冀、晋和北京等地的352名僧人传戒。
云居山修复工程,至1957年大体完成。僧众100余人。全国佛协理事海灯,曾一度任该寺主持,不久离山,由性福继之。
同年,海外及香港、九龙等地的僧尼120人到云居真如寺朝拜观光。其中香港66人,九龙17人,马来亚16人,印度尼西亚2人,柬埔寨10人,新加坡8人,印度1人。
1959年,虚云在云居圆寂,僧众建虚云塔以资纪念(详见《人物·虚云传》)。
1962年9月,海灯赴真如寺,并举行传法大典。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宗教政策被林彪、“四人帮”破坏。1966年8月,南昌、云山“红卫兵”“造反队”以破“四旧”为名,1000多人蜂拥上山,捣毁佛像,焚烧经卷,搜抄文物宝藏。重达数千斤的明代铜佛被锯断搬走;深埋在昆卢佛、释迦牟尼座下的历代宝藏被挖掘一空;100多名僧侣被勒令还俗,或回归原籍,或下放到农场当农工、林工。真如寺院被辟为云山垦殖场红山分场办公室。开山1100多年的许多人文景观,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真如寺重新归还僧侣管理,集僧众50多人,悟源为主持。从1982年起,政府先后数次拨款;香港圣一方丈、意超法师和新加坡帷坚方丈等国内外佛教徒、居士亦相继捐款资助,再次修复庙宇。至1984年底,耗资130万元将天王殿、大雄宝殿、虚怀楼、云海楼、报恩堂、钟鼓楼、藏经楼、斋堂等建筑,修葺一新;重建了禅堂、山门、赵州关、罗汉墙、双飞桥、罗汉桥、万年顶座、伽兰殿.云水堂等建筑。新建和修复面积共七千多平方米。新塑大小佛像220余尊,寺院及建筑工艺均已恢复和超过了1957年的规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衍为“赵州关”书写了牌坊:全国政协副丰席、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真如禅寺”“大雄宝殿”书匾。真如禅寺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全国重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自1980年以来,欧美、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东南亚诸国以及香港等地的佛教知名人士和僧侣、居士纷纷来山,朝香观光;国内游客络绎不绝。
1982年9月16日,来自香港和各地的僧尼、居士170余人,在海会塔前举行了“沩仰第八世祖上虚下云老和尚舍利塔”落成开光法会。同年12月12日至27日住持悟源为来自各地的450名求戒者主持了传戒佛事。寺内成立了以方丈为首的寺庙管理委员会,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佛序井然。90余名僧人每日打座参禅,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进行修持。寺庙还坚持“农禅并重”“躬耕重振旧身家”的佛教传统,实行自行耕作,“以庙养庙”,共经营山林土地3690余亩,1984年做到了粮食自给有余。
同安寺 在艾城凤栖山下谦田村,创于唐中和年间。元末遭兵燹。明洪武中重建。清顺治时曾加修葺,香火鼎盛,为建昌佛教丛林之一。后逐渐衰败,今住僧4人。
瑶田寺 在云山瑶田村。相传真如寺开山之祖道容,初居此结茅建保定寺,后废。明曹洞宗延容和尚募化重建。建国前后改为尼庵,现住尼1人。
圆通寺 初为曹洞宗永意和尚建于云居山仰天窝,后改建于瑶田寺旁。清末迁至云居山半山腰(原为永意之曾徒孙,明一和尚之旧居)。“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重建,住尼6人。
云门寺(小云门) 在江上大屋。明熊德阳致仕隐此,号云门道人。今有厅、堂、房屋,住尼10人。
金陵寺 在柘林下城洞,宋建元废。明代重修。建国前废。
上方庵 在五龙潭侧,宋佛印建,清废。
安乐殿 在云居山五脑峰下,奉祀安乐树神,清废。
大果寺 唐马祖建于艾城东门外。相传寺前有梨树结果如斗,故名。树上有鹤巢,岁久不去,因名“鹤鸣山”。明初移建西门外。清代仅存遗址。
永镇庙 在南山牌楼熊村,内塑白衣姑娘塑像,今存。
宝盖寺 在柘林司马乡红毛洲,民国时废。
祗树庵 在五龙潭下,有三栋楼房,佛室,偏房数间,今住僧4人。
临塘寺 在燕坊九山洼,清末改建学堂。建国前建小庙,后废。现有僧1人,尼3人,住民房。
青云庵 在燕山赤石港,原住僧十余人,今改住尼4人。
施家庵 在九合青墅村,建国后改为小学校舍。
莲花庵 在三角大坊胡村,建国后废。
海澄庵 在九合犀牛角,民国时废。
古松寺 在滩溪合田,亦名石坑殿。“文化大革命”中废。
广圣寺 在云山广山附近,原住道人,抗日战争中废。
石符寺 在滩溪石符村,原住道人,抗日战争中废。
泗州寺 在城山林峰大队。建国时废。
花县寺 在马口花坪陈村。唐会昌中建,建国后废。
丰安寺 在马口后胡村。原住僧1人,1958年废。
苦惠寺 在梅棠杨岭山。现存两层楼房一栋,住四僧。1975年前后全国佛教协会理事海灯曾在此住锡两年,后返河南少林寺。
庵国寺 在松山云门寺附近。“文化大革命”中废。
布水寺 在梅棠枹桐,今住尼1人。
大云门 在江上大屋坪。建国后住尼两人。
第二节 道教
道教活动
道教,流传已久,据旧志载,晋代许真君(许逊)及其弟子施岑,甘战;唐代李元基,吴彩鸾等道家名人,均涉足我县,留下诸多遗迹和传说。明代,道观在全县分布甚广。县署设有道教会司于县东隆道观,(清后期废)。本县著名道家邓霆佑(号元元真人,钓台乡人),同袁霆奎师承李元洲。其子邓又元,孙邓重元,皆承父业,在南乡设岐山坛(立新乡岐山)。继者为丰安乡人永福。
清后期,道教逐渐趋向消亡。民国时期,道观法坛已寥寥无几。建国后,1956年有斋公3人,斋婆1人,今已无道教徒。
道观法坛
隆道观 在艾城日中桥东。陈大中年建,历代均加修茸。清道光时废。
冷水观 在艾城西门外。传说为晋吴猛游憩之所。其地有泉,清冽可掬,俗称冷水泉。元废。清改为寿松庙。建国前住道士2人,今废。
莲花庵 在燕山圣水塘下,建国前后住道士,今废。
圣水庵 在燕山与安义县交界的回城山上。顶峰有塘,约3亩,塘水清滢,四季不涸。旧时塘内有四足鱼,形如蜥蜴,称“龙鱼”。遇天早,官吏率乡民来此祷雨,故名圣水塘。圣水庵座落塘边,规模较大,旧时香火旺盛。1942年被日军焚毁。后重建3间小屋,供奉“福主”(许真君)。建国后·有道人1人。“文化大革命”中庙被毁。相传,圣水庵有御赐翰墨“龙安昭佑”黄绫,为镇山之宝。建国初有人目睹此物,后无闻。
观音庵 在艾城乡红星村,建国前住道士,后废。
三元殿 在艾城内。清初建,咸丰时毁,同治六年重建。建国前废。
迥城殿 在圣水塘山下。民国时废。
周仙殿 在今滩溪凤凰山车站。奉祀明周颠仙。建国前废。
唐王殿 在燕山李家桥。建国前住道士。土改时废。
大王庙 在今县农科所,原住斋公1人,土改时废
岐山通真坛 在立新乡岐山邓。建国前废。
三元私坛 在滩溪乡花桥。建国前废。
主将坛 滩溪乡。建国前废。
湖陂坛 在立新湖陂。建国前废。
长溪坛 在马口乡长溪。建国前废。
南坛 在马口乡立华村。建国前废。
宗圣坛 梅棠乡,建国前废。
第三节 其它宗教
天主教
吴城关主教堂 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今吴城镇政府所在地。有4名法籍神父,教徒700余人。民国初期,有1名荷兰神父,宗教人员7、8人。教徒500余名,主要为商人和无业游民。民国十三年(1924年),教堂兴办”“崇贞”小学,招收学生100余名,免费入学。学校分设男女班,学习圣经和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外籍人员归国,华人徐庚和接任神父,于教堂开设医院。建国前夕,学校停办。建国后,有教徒45人。教堂活动逐渐停止;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
艾城天主堂 建于清光绪三十八年,由法国神父主持。早期曾在白槎发展教徒,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神父回国。
耶稣教
昊城耶稣堂 清末为英国传教士创建。牧师巴兰普(译音),有教徒八九十人,并建有牧师别墅。抗战中教堂被毁,牧师回国。建国初,有教徒13名,无活动。
艾城耶稣堂 位于艾城木器社附近,建于清光绪年间。早期在虬津、白槎一带发展教民约200人。抗日战争时期教堂被毁。
涂埠耶稣堂 民国九年由英国传教士建于河街。民国十一年迁今正街东端,并在今武装部建别墅花园,开设“匡庐学校”,招男班六、七十名,女班数十名。抗日战争时期教士回国,教堂改建小学校。今存遗址。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