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迹
分类号: K917
页数: 7
页码: 484-4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文物古迹的情况,包括了古遗址,古城址,古墓塔,庙坛,祠坊,亭台桥阁,山房会馆,摩岩石刻,革命遗址以及修江八景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永修县 文物 古迹

内容

古遗址
  1981年5月,省博物馆于蚕桑场四分场一大队苕溪山勘查商晚期至西周前期的古遗址。在左岗顶端和腰部,采集陶片、石器等遗物,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前后两次共采集遗物石器20件,陶器40余件,及部分陶片。
  1982至1983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新石器时代至西周前期古遗址33处,分别位于:吴城镇农科所河溪后湖墩圩边,滩溪乡沙垅城下村古城墩、东山龚家墩、胡家石符村电山墩、麻籍左首城墩,艾城乡郭东杨家岭县油库,三溪桥乡拱山兰田新村,江上乡江上张家山,白槎乡向阳寨山墩、郭坂小学南200米、建新山下戴家河北岸、塘上桃园山头村张祖家,梅棠乡前进后山城塘尾大坡、天井洼犬马岭、熊家堰山坡、熊家山、曲尺塘山坡、大平港下村崩山、洪家山、千士墩、石桥太子坡、腊上蛇头嘴、田埠卫嘴营盘山、魏家嘴,燕坊乡金坂曹家河、岭上赵家村后,江益乡江利撮箕山、谷捅山、七里珑后山嘴、跃进毛家山二队营盘山、潭石湖、清早桥,永丰农场南岗学校西等处。
  吴城镇大同村古窑,凸出地面1.3米,直径约3米。年代不详。
  艾城乡艾城冷水观有明窑20余座,为明嘉靖年间烧城墙砖之专用窑。
  江益乡曾垅老虎山头有古窑10座。
  永丰南岗畜牧场西北有古窑6座。
  三角乡建华下山陈家有明窑数座。
  古城址
  海昏故城 在吴城镇芦潭东北方与江益乡红星贾家山相交之草洲处。枯水时可见白色土略凸出地面成十字形街道遗址。东西长约三华里,南北横约一华里。在芦潭河中可俯见故城木柱。1977年,潭村沙河埂首,有古残砖碎瓦出土。芦潭北有跑马堎,相传为古代练马场所。
  建昌故城 即艾城乡政府所在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筑土城。嘉靖十一年(1532年)筑砖石城墙。清末至民国期间,屡经战火,城墙逐渐毁坏。建国后,留有古砖城门(大南门、西门、北门、东门)的一部分。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被拆除。今存土城墙基,依稀可见古城之轮廓。
  永修故城 相传在滩溪和安义县徐埠交界之地,尚未发现遗址。
  古墓塔
  吴王墓 在柘林桃花峰下城洞,传说有吴王墓,今无考。
  王母墓 柘林黄荆洞山上有石洞,传说内有吴王孙权母之墓。其峰如古代朝臣之牙笏,俗称“象简朝天”。
  梁司马暠墓 在艾城东二里,今无考。暠官大学博士。
  陈司马延义墓 在艾城东二里,今无考。延义官司徒从事中郎。
  宋李燔墓 在艾城西北三里,蒋家珑壁头岭(参见《人物传》章)。
  宁李公择墓 在艾城西北六十里(亦说军山),今无考(参见《人物传》章)。
  宋王厚墓 在县西甘泉乡,今无考。王厚官宋宁远节度使。
  宋王韶墓 在艾城西八十里,今无考。王韶官枢密副使,谥襄敏,德安人。
  元雷起龙墓 在县北北山,今无考。雷官进士推官。
  明魏源墓 在柘林易家河交椅山下(参见《人物传》章)。
  清陈思燏墓 在马口爱华盘山脚下。陈曾任台湾知府。
  清曾氏墓 位于马口爱华村,内葬陈思燏之母。墓前有石雕双象、双鹿、双狮、华表及四块青石碑。碑上有石刻“白鹤青松”“双狮夺球”“麒麟吐玉书”“花猫戏蝴蝶”等图案。
  清陈眷圃墓 位于马口乡爱华陈家坪。内葬陈思燏之父。墓前有石雕象、狮、麒麟等,每只重达数百斤。
  清李凤翥墓 在白槎向阳大队梅坂李村,庄前珑之地。“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掘(参见《人物传》章)。
  清吴崇绅墓 在梅棠乡大塘。吴为进士。
  邓玄真人墓 立新乡岐山。邓曾受张正帝敕诰‘四十一代天师”。
  彭讳史墓 在白槎龙井山。彭官至吏部尚书。
  宋李公懋墓 在白槎向阳大队朱家山。李官至监察御史。
  明裴××墓 在柘林横山大队。裴官总督。
  唐李肇基墓 在三溪桥横山。李官至太子太傅。1972年省博物馆挖掘勘查。
  清顾修浦墓 在江上乡松山以北。顾官浙江布政使。“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挖掘一部分,出土文物有金器、烟斗、眼镜、瓷杯等。
  明顾鸿墓 在江上乡耕源。顾乃洪武进士,任龙溪知县。墓1981年被盗。
  清吴祖万、米氏合墓 在云山峡坪吴村。吴官提督总兵。
  僧塔林 真如寺附近有宋代以来大小僧塔数十座,如道容塔、道膺塔、燕雷塔、晦山塔等。
  将军塔位于真如寺前。传说战国时楚怀王被骗入秦,楚将欧岌保后主康王逃难。康王遁入庐山;欧岌寻后主不得,避入云居山。后人因此称云居山为“欧山”。唐代建将军塔以示纪念。
  颛愚塔 位于云居山顶,系明代建筑。墓塔建筑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全部采用花岗岩石,石座、石壁、石顶,结构严谨,风格独特,气势雄伟。
  庙坛
  关帝庙 在艾城东门外、水门内、县署旁各一座。四乡如白槎、醴泉、冈上、城丰等地亦有规模较小的关帝庙。神像为三国时蜀将关羽,亦称武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艾城关帝庙被洪水冲毁。四乡关帝庙,清末时废。
  城隍庙 在艾城北门内。建予洪武三年(1370年),清咸丰年间毁予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有正殿、左右廊房各三间,中亭、雨亭各一座。大革命时期辟为国民党县党部,抗日战争时毁。
  马王庙 在艾城城内。民国初废。
  樊将军庙 明永乐年重建。现存遗址在军山将军山山顶。传说汉将樊哙死于此;亦说爨哙追英布在此比箭。九合有樊屯,亦云为樊哙屯兵之地。
  张令公庙 在吴城望湖亭西南。建于南唐,奉祀唐将张巡(亦称张睢阳)。传说明朱元璋和陈友谅会战鄱阳湖之前一日,朱同刘伯温至庙,朱口占睢阳诗一首:“神威赫赫震千峰,我亦英雄未建功。愿借阴兵三千万,来朝助我一番风。”次日,果有风助战,大败陈友凉。朱敕封为“忠烈灵祠”。后人称令公庙。抗战中毁。
  顺济龙王庙 在吴城望湖亭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内有御制“戒蛟文”刻于石。传说为许逊斩蛟之处。宋苏轼曾过此得石砮,作《顺济庙石砮记》。文天祥亦在此留有墨迹。抗战中毁于战火(参见《艺文》章)。
  此外,四乡另有东岳庙、宝树庙、五显庙、三宫庙、仙姑庙和吴城聂公庙、涂埠祖师庙[内有张爷殿(张巡)]等大小庙宇数十座,均在民国时期先后废毁。
  建昌万寿宫 在艾城城内,由原锦山庙改建。四乡察溪、迥城、湖陂、马口、城丰、虬津等地俱有大大小小的万寿宫祭祀许真君(许逊),民国时先后毁废。
  吴城万寿宫 位于吴城后河。初建于清顺治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气象闳敞,杰阁巍然。正殿列许真君三神,旁列十二真人。殿后为玉皇阁,右为湛母阁,左为观音堂,后为三元佛祖堂。庙内有天花宫、龙王殿。庙西首为白马庙、五显庙。吴城万寿宫香火鼎盛时,规模之大,与玉隆、铁宫二处相埒。抗战中被毁,今存遗址。
  社稷坛 在艾城北门内。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祀土神、谷神。清末废。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艾城东门内。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祀风、云、雷、雨师及山川、天神、城隍。清末废。
  邑厉坛 在艾城北门。清明、中元、盂冬朔日祭祀无主野鬼。清末废。
  里社坛 全县六十四所,每里一所。春秋上戊日祭五谷、五土之神。清末废。
  乡厉坛 全县六十四所,每里一所。清明、中元、孟冬朔日、祭祀无主野鬼。清末废。
  祠坊
  祠宇 本县除宗祠、土地祠外,有先贤祠(周濂溪、朱紫阳、)、胡安定公祠(胡安定,字翼之,泰州人,以讲学经义著名)、李文定夫子祠(即李常)、五吕先生祠(宋儒吕德、艺德、明德、文德、昭德)、艾城忠义祠、吴城吴氏忠烈祠(清吴一嵩)、吴城叶门忠义节烈祠(明叶窠恩)、汤公祠、省公祠等。均毁于民国时期。
  坊表
  一,名贤坊,均在艾城内。有馆苏坊,宋苏轼立;信诚坊,宋胡安定立;景行坊,宋李燔立。清末时湮废。
  二、锦衣坊,均在艾城。有鼎魁坊,在艾城内,宋进士范琯立;擢桂坊,在艾城内,宋王俊民立;宰辅坊,在艾城内,元燕公楠立;公辅坊,在艾城内,宋谢方叔立;昼锦坊,在艾城内,明魏源立;进士坊,共三座,分别在艾城内和东门外,明邓士德、袁镐、张缉立;少司马坊,在艾城东门,明秦绅立;南国持平楚群宣化石坊,在艾城东门,明熊炜立;壮志清缨奇谋借箸石坊,在艾城东门,明徐中素立;盛世科名圣朝甲选石坊,明历科进士立。以上大都为清末时废,少数残留至“文化大革命”时拆毁。
  三、表异坊,有熊廷栋七叶衍祥坊,在东乡马融区;胡氏百岁坊,在江上乡红星村,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旌表朱添壁妻胡氏“节孝之门”而立,今存;上善古心英姿异质石坊,在艾城东门,明熊森立;金带坊,在艾城小南门;藩参第,在滩溪三房大队,今存花牌楼,高4米,宽23米,门高4米,外匾宽0.6米,内书“藩参第”三字。为清广西布政使戴瑗立。以上除已注者外,均于清末时废
  四、贞节坊,共七座,分布于艾城、大小南乡。民国时期大都毁废,少数残留至“文化大革命”时拆毁。
  亭台桥阁
  望湖亭 位于吴城镇赣江、修水交汇处。始建于晋太康元年。历代均加修葺(参见《艺文·望湖亭记》)。亭楼高约数丈,分四层,为正方形庑殿式建筑,回廓曲槛,四闼轩敞,危江而立,高标嶙峋,气象闳敞。登楼极目,浩渺鄱湖,水天一色,云气变幻,乾坤晦瞑;楼下赣江、修水,“泾渭分明”。朝霞暮霭中,湖面波光耀金,樯橹隐现,犹如一幅壮观的水墨画卷。历代名人,如苏轼、文天祥、解缙等,均留有遗墨,赞其与南昌滕王阁相埒(参见<艺文》章)。
  望湖亭最后一次修葺,在民国初期,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抗战中遭日军轰炸,倒塌废毁,今仅存残垣。
  唤渡亭 在艾城东南五里杨柳津。白居易谪浔阳,过此赋诗(参见<艺文》章)。黄庭坚书其诗刻石,以诗中“唤渡”二字取名。民国初毁。
  寿樟亭 寿樟即大樟树。据《太平寰宇记》载,宋高宗南渡,曾在艾城大樟树下小憩,呼日“樟公”。后建昌邑李公懋入朝,高宗尝问:“樟公安否?”李答:“枝叶耋疏,岁寒独秀,何万几之暇惓惓乎。宋嘉泰中县令赵时通于树旁建亭。绍定年县令陈之孙绘图刻石。今无考。
  千岁灵根亭 在艾城北五里冷水观侧。晋代该处有古松,盘屈奇突,俗称“寿松”。相传许逊曾挂剑松上,故又名挂剑松。宋代县令曹函在此筑亭刻石,清末毁。
  周瑜点将台 在吴城松门山。传说为三国时周瑜练水军之地。现存石柱四根,古井一口。
  佛印桥 真如禅寺山门前碧溪上石桥,相传为佛印所建,后人称“佛印桥”。
  马藏桥 在滩溪北面北山村。相传岳飞同李成部将作战时,将马藏在桥下,故名。
  日中桥 在今艾城街十字路口。旧名驿路。宋庆历年间建石桥,跨帽带水,以日中为市,故名。此桥几经修茸,明建云树阁于其上,抗战中毁。
  云树阁 在艾城日中桥上。明万历知事张焕建。阁名系取杜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意,清末毁。
  奎星阁 在艾城外东南。清道光丙申年(1936年)知县王师道建。清末民初毁。
  山房会馆
  李氏山房 原在庐山(参见《人物·李常》),后迁艾城西北角儒学旁,清毁。
  昊城会馆 吴城会馆大小40余座,有全楚、徽州、广东、浙宁、山西、潮州、麻城、吉安、抚州、建昌等。多建于清代,画栋雕梁,飞檐崇宇,有石刻的座狮廊栏等,建筑工艺精致。抗战中,大部分被烧毁,今仅存湖南、吉安等会馆遗址。
  摩岩石刻
  洪觉道场 今云居山小水电站旁,为唐代道膺(谥号弘觉)讲经说法之地。宋佛印和尚刻隶书“洪(弘)觉道场”四字于岩石上。字大如盘,道劲有力,风格超脱,古今颂为神笔。
  石床 云居山佛印桥旁有“谈心石”。相传为苏轼和佛印论文谈心之处。石旁有苏轼手书“石床”二字,超然拔俗,浑融道劲,为难得的珍迹。
  革命遗址
  涂埠铁桥 “八一”起义前夕,铁桥遭敌人破坏,群众协助叶挺、贺龙的部队连夜抢修,起义部队得以顺利通过。
  河北祠堂 在九合河头淦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永修县委机关曾一度迁此坚持地下斗争。
  城山会议遗址 位于城丰乡李家祠堂。1927年冬,中共永修县委在此召开紧急扩大会议,选出了新的县委书记,作出了坚持武装斗争的决议。
  附:修江八景
  明代以前,流传有“修江八景”,随着沧桑演变,斗转星移,多有湮废。今附此,以存旧时风貌。
  云居拥翠 云居山列屏县治西南。暾初,岚光万壑,葱蒨层叠;至晚,霞倚烘染,黛色如画。
  修水环清 修水源出宁川幕阜山,至县治西河,下接杨柳津,波光一色,朗如匣镜。
  柳渡春烟 县治东南岸。沿岸杨柳,水色天光,氤氲亘结,小艇泛泛,霭若云雾中游。
  莲州夜月 旧在县治西。河中、溯浮水平,为赏月之胜地。民谣说:“莲洲到县前,建昌出状元”。
  东郭农耕 县东门外,一望平畴,云锄雨犁,熙熙攘攘,长笛与樵唱互和,一派农耕胜景。
  北山严樵唱 县治东门,岗峦层叠,以薪以蒸,取甚便焉。樵者各鸣得意,前唱后和,不觉万籁齐发。
  桃源石洞 县西有山瞰修江,水内有石洞回旋绕曲,春夏间常有花叶流出,盖仿佛武陵源。
  桂影池亭 城西鹤鸣山旧学官有桂树,后改“修江书院”,临池构亭,月夕,桂影倒射,恍如月中树耳。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