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体育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体育 科技
分类号:
G812.7;G322.7
页数:
9
页码:
442-450
摘要:
本文讲述永修县体育、科技包括农民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科技组织、科普活动。
关键词:
永修县
体育
科技
内容
第一节 体育
农民体育
建国前,本县农民传统体育有武术、挤棍、跳绳、举重、爬杆、踢毽子、游泳、划龙船、舞龙灯、舞狮子、耍花灯、踩莲船、走高跷等。在众多的项目中,以武术为最。有延师设馆,白天生产,夜晚练拳者;有在私塾中日学文、夜习武者,习武之风遍及全县。每逢节日,各乡以文娱活动形式演出的节目有:舞龙灯、耍花灯、踩莲船、舞狮子(内含狮子戏珠、戏叉)和器械表演。器械表演花样綮多,有单刀、双刀、棍棒、花枪、画戟、爬头、锏、九节鞭、流星及杂技(跨越桌凳、攀打楼梯)等。次以划龙船为盛举。艾城、立新、淳湖、马口、白槎、虬津、柘林等沿河地区,每年端午节,均举行龙舟赛。赛时,龙舟齐集,观众如云。上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历代相沿,至今未衰。
建国后,农民体育运动由自发性逐步走向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江上、吴城、虬津、白槎、三角等乡,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开展多项目的乡运动会。江上乡成立了乡体育委员会,修建了有灯光、看台、能游泳的多用篮球场;艾城、永兴、立新、三角、九合的农民,自筹资金制作设计新颖的龙舟;云山农民修建了旱冰场,经常开展溜冰活动。
1972年,全县举办了农民篮球赛。1974年,举办农民乒乓球和中国象棋赛。1975年,我县农民参加九江地区农民运动会,获男子篮球和跳高第一名。1976年,江上乡被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
职工体育
建国前,职工业余体育,一直处于自流状态。建国后,有组织地在职工中开展广播操、工间操、游泳、射击、拔河及各类球赛、棋赛等体育活动。1980年后,增加成年人足球、女子拔河、母子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运动会、伤残人乒乓球选拔赛,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龙舟赛、风筝赛等体育活动。部分单位开展小型多样的比赛。不少青年和老年体育爱好者,长年坚持长跑、冷水浴、太极拳及练气功等活动。
1983年,县委党校举办鹤翔桩功培训班2期。林业局、体委各举办1期,参加学员约300余人,后一度停止。同年,县体委干部程远大家获全国模范体育家庭称号;还有两名体育工作者,分别获省优秀教练员和裁判员称号。
学校体育
明、清时期,本县武进士,代不乏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秦藩信获中武状元,为我县历史上武学之冠。
民国初,中、小学堂每周设两节体育课,列为副课,不入考核范畴。
建国后,中、小学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后逐步改变为“一活动”(每周一节体育活动)“两操” (早操、课间操)和“两计算” (升、留级计算体育分数),并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1954年,在中、小学推行劳动卫国制预备级锻炼,至l958年全民普及。当时少年劳卫制及格者达2,000余人,一级及格者1,000余人,二级80余人,后改为体育锻炼标准。
1956年,部分学校设田径、游泳等班队。、1960年,开展体育运动的学校由3所发展到32所,参加人数由325人发展到846人。
1973年,柘林中学建立羽毛球班。1979年,该班被省体委批准为省业余少年体校羽毛球普通班。1983年,该班学员参加全省少儿羽毛球赛,获男女羽毛球团体冠军。
1980年,县第二中学建立羽毛球和女子篮球班。1980至1984年,我县先后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8名(排球队员2人、水球队员1人、摩托车运动员1人,划船运动员2人、羽毛球运动员2人),向体育院校输送学员41名。
1982年,在学校中培养篮、排、乒乓球等10个项日裁判员55人。其中二级11人,三级44人。
竞技活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南昌举行江西省第一届国术考试,我县有武坛人士7人参加,均获得良好成绩。武坛知名人士龙起凤被聘为省第一届、第六届、第七届运动会国术比赛裁判员,省第八届运动会国术比赛副裁判长。后受聘为省国术馆馆长。
民国二十二年,全县小学举行小型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小足球、乒乓球、踢毽子、国术、跳高、跳远、短跑等。并由县政府授奖。
民国三十一年,第九行政区在武宁石门楼召开全地区性的群众体育运动会,运动项目有田径、射击等。我县有10余名职工、教师、学生代表参加,并获优胜奖。
建国后,五十至六十年代,先后举行38次体育运动会(包括各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运动员达12,300余人次。七十年代,各级学校每年度均分别举行运动会一至二次 1980至1984年,全县举行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50次,参加者逾万人次。
1982年,山下渡小学,参加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市、县小学基层代表队小足球比赛,获第一名。
1984年8月,县业余体校,柘林羽毛球班学员熊亚华、金铃,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羽毛球赛,获儿童组女子团体第三名。
机构设施
机构 民国三十四年,由县教育科兼管体育。建国后,1953年成立永修县体育工作者协会。1973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不久并入国防体育协会,隶属县人民武装部。1980年,恢复县体育运动委员会。设主任1人,干部2人。1984年增加职工3人,共6人。同年,成立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棋类协会和老干部活动中心。
设施 七十年代以来,全县有灯光球场4个,其中县人民政府、星火化工厂、柘林、云山各1个;一般体育场47个,大多数有沙坑、单双杠、台球桌设备;简易体育场201个,均为教育部门办的小学所设。旱冰场2个,游泳池1个。
1984年,投资14万元,于新城新建一座四层、面积1,400平方米的体育大楼。内设羽毛球场、棋类室、乒乓球训练房等。
第二节 科技
科技组织
1958年,成立县科学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县科委会)同年秋,设科学研究所,与科学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成立科学研究室,生产大队成立科学研究小组。社、队科学技术工作由同级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管。
“文化大革命”初,机构撤消,科学工作停滞。
1972年,设立县科学领导小组,隶属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简称科技组。1978年,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先后恢复和建立17个公社农科所。分别在柘林中学、燕山分场广播站设地震群众测报站。1981年,成立县科学普及协会(下简称县科协)下设农业、林业、水产、水电、医学、教育、机电、农机、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等10个自然科学专业学会,会员450余人。在l2个公社建科学普及协会,会员600余人。
1980-1982年,在全县干部职工中进行技术职称考试和考核。1984年,全县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副主任医师1人,工程师17人,农艺师和畜牧兽医师11人,主治医师16人,讲师1人,会计师5人,统计师2人,编辑记者1人,助理i程师40A,助理农艺师26A,助理统计师10人,其它从事专业人员1,794人,共计1,925人。
科普活动
科普 1980年,县科委举办科学讲座86次,参加人数4,620人,办墙报239期。出版刊物有:县科委、科协合编的《永修科技》、《科学与技术》;农业局编的《农业简报》;林业局编的<永修林技》;县经委编的《工商简报》,共发行1,500份。各公社出科技广告626次,科普广播6 75次,咨询服务463次,巡回报告171次,技术承包19项,订阅科技报830份,科普图书1,185册。放映科技电影214场,观众19,080人次。夜校3所,学习人数150人。
农业 1963年,成立三田(试验田、示范田、留种田)小组,三田面积合计2,180亩。其中对比试验田30亩,高额丰产示范田150亩,良种繁育制种田2,000亩。各级干部参加种试验田180亩,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参加人数521人。其中地级1人,县级25人,区级145人,一般干部350人。先后培养初级农业科技骨干20多名。
七十年代初,在充分发动群众大造大积农家肥料的同时,重点研究、制造、试验、推广细菌肥料和氮、磷、钾三大元素的化肥。1980年,开始推行微量元素钼、硼、钴等肥料和植物生长催激素。同时,实行科学种田,大搞田园化。有条件的地区,村庄规划和田园化并举,修建机耕道,水田由串灌、漫灌改沟灌、轮灌,局部地区进行喷灌,田沟分家。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建设。
1982年,云山综合垦殖场察溪大队东垅生产队,从省内外科研单位引进水稻、大豆、油菜、芝麻等20多个良种。全队共繁殖和推广水稻良种70万斤;试用新药物五六粉钠、杀草丹、力谷隆、拉索二钾、四氯等除草剂和三十烷醇,均获良好效果。
植保 1973年4月,县病虫害测报站,由广东廉江生防实验厂引进澳洲赤眼蜂抑制虫害,进行室内繁殖和田间放播,获得成功。效果检查,放蜂区比对比区卷叶率下降60.5%;三龄以下幼虫下降86.4%。每亩放蜂量1万头,即可控制卷叶虫害。同年,县农科所进行赤眼蜂防治三化螟,收到良好效果,并在全县推广。
水产 1967年,白莲湖渔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为自繁自育鱼种开辟了新路。八十年代以来,开展网箱培育鱼种和全县河蚌育珠技术指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82年3月,县举办第二期河蚌育珠技术训练班,培训技术人员40名。同年,永兴公社二队和江益公社南湖大队两户专业户,首批向国家交售珍珠8斤8两。
1984年,江益乡万家村珍珠养殖户,做手术蚌1,400只。该村16户农民,有11户开展河蚌育珠,共做手术蚌4,150只。
医学 1984年,县医学会,先后邀请省、地医学家、教授、讲师来县作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20多次;组织年高资深的医师撰写论文12篇,在省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常见病、地方病,中、小学学生风湿性心脏等病的普查,均获得有科研价值的数据。
质量管理 县质量管理学会,1982年先后举办26期质量管理培训班,参加人数1,318人次。1984年,全县21个县直工交企业,有质量小组20个,发表成果报告16项,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5.3万元。
轻工 1983年,五洲电扇厂金工车间质量小组被评为全省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先进小组。县质管学会理事沈根林(机床厂助理工程师)被选派赴西德考察五金产品市场及质量管理。
科技成果
土栖白蚁分飞防治法
1974年,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周竹云、梅家旺,研究林木“土栖白蚁分飞防治法”获得成功。1976年经省林业科技情报中心站鉴定,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褐腐木粉毒饵
1980年,周竹云、梅家旺又研制“褐腐木粉毒饵”防治白蚁成功。经地科委鉴定,获全省科学大会三等奖。
碘-氧疗法
1973-1981年,县人民医院牙科医师周汝俊,用碘-氧疗法一次治疗感染根管获得成功。1982年经九江行署科委鉴定,获科技成果一等奖。
双竹粘 紧粒新四粘
1984年,县农牧局和县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站,研制优质大米“双竹粘”和“紧粒新四粘”在全县示范推广,面积3.7万亩,平均单产550至650斤。获市级技术推广一等奖。经九江市农牧局和市农作物学会理事会鉴定,认为该项示范,在全市推广最早,面积最大,是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为全市发展优质大米生产开辟了新门路。
粤油55号
1988年,县农牧局和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站,针对我县花生品种老、产量低的弱点,引进“粤油55号”花生品种,作示范栽培。示范面积1,200余亩,平均单产360至420斤,最高亩产540斤。获市级示范试验一等奖。经市农牧局种教科鉴定,该项品种为高产良种,可在全市推广。
P.E.T电解石棉纤维树脂泵旋片
1984年,县有机化工厂,研制P · E·T电解石棉纤维树脂泵旋片成功。经江西省科委、经委委托九江市科委、经委技术鉴定和来自7个省、市的工程师和科技人员一致认定,该旋片的研制成功,在聚合树脂和合成产品上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为我国机械真空泵旋片提供了新型材料,为以塑代钢制造旋片闯出一条新路。
石膏萤石复合矿化剂
1984年,县水泥厂李昭明,应用石膏萤石矿化剂,提高水泥热料质量,获得九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学术著作
建国以来,本县科技人员,在省以上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和出版社出版的自然学科论文著作共97篇(部)。
附:沼气利用
1974年,在白槎、虬津、江上、三角、九合等公社,进行沼气利用试验。1977年成立县、沼气办公室设4名专职人员,隶属县科委。1978年,分别在白槎柳杨大队、燕坊洲上大队、岭上小队、虬津鄱坂大队、八角蛉垦殖场沙丰分场设立试验点。全县建有沼气池I200余个。其中连续使有至1984年的21个,以沙率分场沼气利用效果较好。1978至1983年,县政府先后投资1.4万元,用于发展沼气。1984年,沼气利用工作,移交县农业局。同年12月,成立县农村能源站。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