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预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1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预防
分类号: R197.2
页数: 5
页码: 434-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在预防工作中,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疫病防治,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保障人民健康。
关键词: 永修县 卫生 预防疾病

内容

爱国卫生运动
  1950年,成立县、区、乡三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1年,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内设防疫组织、防疫宣传、疫病预防、疫病管制4个组。1958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81年,防疫站设卫生科、防疫科、化验室及财务室。有固定人员16人。1984年,新增卫技人员10人,行政人员2人;并在新城新建一座面积1,050平方米的防疫大楼。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群众声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的滔天罪行。1952年,普及防疫知识,发动群众捕鼠、灭蚊灭蝇,清扫室内外垃圾,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检查评比,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1953年,北岸乡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显著,出席了全国卫生模范会,荣获全国卫生模范乡称号和锦旗一面。
  1954、1955年,我县遭受严重的水灾,水源污染。县组织一支520余人防疫消毒队伍,分赴重点灾区,完成4.1万余人居住地区的消毒灭病任务。同时,对涂埠、吴城、白槎、柘林等集镇的饮食行业,加强卫生管理,控制和减少了灾区疾病流行。
  1958年,掀起一个除“五害”(鼠、蚊、蝇、蟑螂、臭虫)。灭“六病”(血吸虫、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的新高潮。吴城公社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公社,永兴公社永兴大队被评为全省先进大队,均出席了全省卫生英模大会。
  1959年,利用民间传统节 日,结合积肥。造肥、抢收抢种、兴修水利和湖洲垦荒,开展26次防疫除害突击战,采用机耕、锄草、火烧、药杀等措施,消灭钉螺面积达3万余亩,灭鼠14万余只,大量蚊、蝇、蟑螂、臭虫被消灭,清除垃圾近9,000万担,填平洼地8.3万平方米,疏通沟渠14万余米,废除和改建厕所3,700多个,修建牲畜圈栏3,100多个,改良与新建水井334口。吴城公社保持原卫生先进称号。评选出1个卫生农场(凤凰山垦殖场),16个卫生大队(农业生产大队),164个卫生村,7个卫生街。
  1960年,先后在元旦、春节 、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七一、八一、中秋、国庆等节 日,开展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十大突击运动和三、五、八、十二月的四大战役,动员10万人参战。共积肥600万担,修建厕所316个,改建牲畜圈栏841个,修排水沟386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治理“脏、乱、差”和建设文明乡镇的活动。1981年,成立县城市容领导小组,对县城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并发布了<县城卫生管理问题的通告》和<县城养猪问题的通告》,基本上改变了县城脏、乱、差现象。同年夏季,部分地区发现副霍乱病,县人民医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副霍乱病的防治,成立技术鉴别小组,组织防治机动队伍进行复查;建立肠道病门诊部,收治病人。并完成150处水源卫生调查,有效地预防了副霍乱病的发生。县城采用“呋喃丹”消灭了大量苍蝇。县食品厂和白槎公社,被评为九江地区卫生先进单位。吴城镇自筹资金2万余:元,新建厕所8个,组织义务消毒员上门进行饮水消毒,大力开展“三管”(管饮水、粪便、牲畜)、“一灭”(灭病虫害)工作,成为九江地区爱国卫生红旗单位。
  1984年,全县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群众活动(简称五、四、三活动),重点进行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的建设。全县涌现出先进文明村26个,先进文明单位55A。县食品厂、江益乡后槎村和艾城中学出席了全省“五、四、三”活动表彰大会。
  疫病防治
  疫病流行 据同治《建昌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9年)春大疫。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夏大旱饥疫。十八年旱疫,死亡枕藉,尸骸载道。”民国时期,天花、霍乱、麻疹时有发生,血吸虫、血丝虫颇为猖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经调查30个村,1,031户,4,883人中,患有各种疾病死亡者共80人,占调查人口总数1.63%。其中疟疾患者19人,赤痢患者4人,伤寒患者11人,天花患者5人,霍乱患者1人,麻疹及其它发热症患者13人,抽疯症患者5人,肠胃病患者1人,死因不明死亡者l6人,老衰(包括中风)死亡者仅5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本县施放毒气,散布细菌,群众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天花、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连年流行,疟疾、疥疮、烂脚、赤痢等广为蔓延,死亡人数辄以万计。
  1953年春,麻疹流行。白槎,江上、乐平、张公渡4乡,一个月内发现病例500余人,死亡10人。同年11月,张公渡再次发现麻疹病患2人,九天中蔓延至19人。淳湖,马口、滩溪,柘林等地均有散在性疾病发现。全年统计:麻疹患者3,800余人,死亡20人。
  1954年,艾城、江益、淳湖、涂埠镇等地又发生麻疹。同年,百日咳和痢疾流行。
  1955年,全县发生较严重的百日咳、痢疾、急性肠胃炎、伤寒和流行性感冒。因医务人员努力医治,均未酿成严重后果。
  地方病以血吸虫和血丝虫病危害最大,疫情遍布32个乡(小乡)。血吸虫病以吴城为最严重,血丝虫病以柘林、吴城较普遍。
  疫病防治 建国前,我县无疫病防治机构。
  1951年,县训练种痘员40名,会同全县其它卫生工作者,组成260余人的种痘队伍,历时一月,完成全县人口2%的种痘任务。同年2月,农村发现肺炎病例,经省卫生厅第一、二防疫中队进行治疗,36例患者,均康复。
  1953年,县办理疟疾免费医疗和预防,全县治疗1000余人次,大大减少了疟疾的蔓延。
  1955年春,全县种痘31,700余人,预防注射和口服痢疾生基6,600余人,百日咳疫苗注射820人,白喉注射920人,伤寒疫苗注射4,500人。艾城区发现类似百日咳患者113人,经深入防治,历时一月,予以控制。同年夏季,我县遭受水灾,抽调中西医务人员55人会同专署派来医务人员20余人,组成4个医防大队分赴九合、三角、马口、永兴等13处圩堤,组成中心医疗站,治疗人数达25,800人次。
  1956年上半年,发动区、乡医务人员57人组成4个医务防疫组,分赴艾城、淳湖、马口、吴城等地区,进行免费医疗,为时半年,计治疗病人42,000人次,免费34,000元。
  1959年,对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进行调查复治,有3.2万人接受粪检,4.5万人接受血检,全年检出钩虫病4,400人,治愈1,530人;疟疾病7,800人,治愈6,750人;丝虫病7.600人,治愈7,400人;头癣病6,700人,治愈6300人;性病480人,治愈460人。疟疾全年发病率比1958年降低90%。凤凰山分场实现了无疟农场。
  1960年,有5个公社发现乌嘴病85例,13个社场发现浮肿病3,400例,由粮食,商业、水产等部门通力配合,及时供应面粉、,黄豆、红糖、鲜鱼等物资,改善患者和群众营养不良状况,卫生部门积极组织治疗,并对经济困难患者免费医治,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1964年,进行预防霍乱注射80,900人次,牛痘疫苗接种15,5万人,乙型脑炎疫苗注射580人,百一白疫苗注射1,200人,口服小儿麻痹菌苗I、Ⅱ、Ⅲ型各500人,接种卡介苗1,200人,根治疟疾5,800人。
  1982年,县防疫站对儿童开展汁划免疫,进行了有组织的疫苗接种。执行食品卫生法,对水质作了定期定点化验分析。并逐步开展工业卫生尘毒调查、学校学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1984年底,健全完善了化验装备及相应的技术,开展了病原微生物检验、食品分析、卫生防疫监督监测工作。广为流行的头癣、性病、疟疾等基本杜绝和减少;乙脑、麻疹、百日咳、伤寒等症的发病率大为降低。疟疾1981年发病5,000例,至1984年已下降为1,300例;白喉、小儿麻痹症已无病例发生。据县人民医院治疗传染病统计,全年乙脑33例、死亡1例;白喉1例,死亡1例;痢疾75例;肝炎144例,死亡4例;伤寒86例;脑脊膜7例,死亡2例;肺结核109例,死亡5例;麻疹31例;疟疾1例,出血热18例,死亡1例;其它结核11例。
  妇幼保健
  建国前,历代政府未设妇幼保健机构。妇女分娩由接生婆接生。由于不懂科学,不讲卫生,接生时以锈剪断脐,妇女患产褥热,新生儿患脐风者比比皆是。
  1953年,始建县妇幼保健站。1974年,县站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1984年增至13人。
  1953年,各区分设接生站11个,共有保健员40人,接生员66人,每个乡基本上有1名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1955年,全县共有接生小组18个,接生员124人,全年接受新法接生婴儿3,200余人,产前检查534人次。产褥热和新生儿脐风基本上得到控制。
  1956年,全年接受新法接生婴儿4,570人,占出生婴儿数87%。开办托儿所16个,托儿组630个,受托儿童4,350人。同年,培训专业接生员37名,结业后均能掌握灌肠、导尿、皮下肌肉注射和人工剥离胎盘、结扎等操作技术。
  1958年,建立农村产院86所,实行新法接生4,200余人。为了更好地保证妇女健康,农村普遍实行“三期”(经期、孕期、乳期)和“三调三不调”(经期调干不调水、孕期调轻不调重、乳期调近不调远)等保健措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普遍进行了孕妇产前检查,防治了难产的发生。
  1960年,12个公社、农场妇女,子宫脱垂者达370人。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免费治疗,使患者很快康复。同年,县文教、卫生、妇联等部门,举办保育员培训班一期,参加学习人员170余人,并重点在马口、淳湖两公社建立母予康福园各一所。在全县办起全托幼儿园26所,日托幼儿园250所,托儿所190处,托儿组966个,共计入托儿童12,450人。
  1975年,托儿工作经过整顿,在巩固与提高的基础上增设了卫生教学科目和儿童保健体操,眼保健操等活动,并在园内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普种卡介苗、麻疹、伤寒疫苗。入托幼儿传染病、沙眼、近视眼和脊柱弯曲等病症,明显下降。
  1980至1984年,城乡孕妇产前检查已制度化。1981年新生婴儿5,100人,难产者仅15例,占出生婴儿3‰。过去常见的妇女产后和婴儿弥月期的各种疾病,基本杜绝。
  1981年,县妇幼保健站开设门诊和进行计划生育手术。
  1983年,扩大门诊业务,设立病房。除开展计划生育四大手术外,同时进行常见妇科病、儿科病查治,以及儿童体检、成人婚检、产前检查、产后随访、防癌普查等工作。并建立化验室,开展了三大常规检查,妊娠试验等业务。在农村,整顿了接生员的队伍,建立了三级保健网。全县各乡培养了一批女知识青年担任接生员,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接生条件。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