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药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药物
分类号: R282
页数: 3
页码: 432-4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药材生产丰富,但经营存在陋习,价格昂贵。建国后,药材生产和成药生产逐渐发展,药品经营也得到规范。医疗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药材生产和成药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药品经营的规范化。
关键词: 永修县 卫生 药物

内容

药材生产
  本县西部的云山、柘林、江上、白槎、梅棠等地山区,盛产桂皮、黄枝子、元胡、牛夕、黄荆、金银花、厚朴、山楂等。东部滨湖地区的吴城,盛产蔓荆子、茵陈、白前、半夏、枸杞等。特别是蔓并子,最高年产量达25,000公斤,为本县特产之一。
  1958年,全县收购药材金额为215,500元。
  1959年,生产和采掘并重,发展药材生产。县药材公司在吴城公社创办一个300余亩的中药试验场,有职工10人,附设制药厂1所。制成膏丹丸散20余种,是为我县自行生产中成药之始。同年,全县药材播种面积583亩,引进元参、菊花、薄荷、白术、荆芥等20多个品种。白槎公社组织12名药农,成立药材采挖组。县医药公司设立药材加工厂(集体)1所。云山垦殖场亦于小里村建立云山制药厂1所。
  1960年,扩大药材生产面积,上级分配生产播种面积5,108亩,实际播种达8,700亩。全年共收购药材130余种,计25万公斤,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收购10万元的任务。比1959年增加二倍半。
  196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制药室。至1984年自制制剂主要有:静脉注射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丁卡因、注射用水、内服的止咳糖浆、胃蛋白酶合剂、颠茄合剂、外用的红汞,碘酒、龙胆紫、新洁尔灭溶液、硫磺软膏和炉甘石洗剂等20多个品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药农除继续采掘野生药材外,并广泛开展人工栽培。白槎、梅棠.虬津等地栽培白术、白芍、菊花、贝母、川心莲等,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门路之一。白术最高年产量达41,000公斤,白芍9,300公斤,川心莲4,000公斤。
  1981年,全县收购中药材5.2万公斤(有些药材滞销不收),品种104个,收购总金额为16.8万余元。
  成药生产,除吴城制药厂,在“文化大革命”后停办外,云山药厂及县医院制药室,生产均有较大的发展。1984年,云山制药厂有职工79人,年产各种药剂97万余盒,针剂24万支。县人民医院制药室,医务人员10名,其中有技术职称者4人,能自制内外用药20多个品种。
  药品经营
  清末,本县各集镇均有中药店。如艾城的徐济春、太和堂、聂同仁、聂同太;涂埠镇的徐蛙记、聂天和、聂万和、仁和堂、生生堂;马口的回春堂、同德堂、怀德堂;滩溪的广济堂、德大药栈;吴城的同仁堂、本利生、长春、永康等。部分药店至建国后仍继续开业。
  民国初,西医西药传入,艾城有私人开设的亚洲药房1所,涂埠有南洋药房1所。民国九年(1920年),涂埠增设西药房和联合诊所各1所,中药店增设德大生、德大全、仁仁堂3所。建国前夕,涂埠有振华诊所1所,杨万元、杨大元、仁寿堂,仁寿康中药房4所。其它如白槎、柘林、吴城均有较大的中西药房3至4所。旧社会有“药无十倍不出门”的经营陋习,药价昂贵,给广大贫苦人民,造成延医难,买药更难的惨况。
  1956年,成立县药材公司,隶属九江药材公司,人员11人。
  1957年,县药材公司在涂家埠、白槎、吴城、艾城分设4个药店,人员增至47人。
  1958年,县药材公司改称中西药材公司。
  1960年,接管县百货公司西药批发部,改名为县医药公司,隶属卫生局。
  1965年,私方药店大部分转为国营(艾城未转),并在县城增设健民药店,属商业局。
  1969年,县城增设爱民药店,白槎增设为民药店。
  1982年,县医药公司设中药、西药、财会、人秘4股和药材资源办公室,人事、财务、药物由省公司接管,行政属县领导。人员增至123人。其中国营73人,集体30人,有药店6所,药材加工厂1所。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