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11
颗粒名称: 中医
分类号: R255
页数: 1
页码: 4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历史上中医技术高超,尤其内科名医,在县内外享有盛誉。
关键词: 永修县 中医 内科名医

内容

明、清时期,民间治病全赖中医中药。本县散居民间的中医,群众称为“郎中”,按医技专长有“内科郎中”、“膏药郎中”(指外科)、“跌打郎中”、“痘科郎中”和“草药郎中”之分。痘抖郎中又称“痘苗先生”,是为幼儿种痘的专业郎中,每年春冬季节 ,走村串户,以承包方式为幼儿种痘,供奉所谓“天花娘娘”,增添了迷信色彩,不少儿童深受其害。各类专业郎中,除少数外,多系祖传,有传子不传女的保守传授陋习。
  清末,本县名医熊根和(三角人),医术精湛,尤长内科,不但蜚声本县,还涉足北京医界。艾城外科名医陈家严,滩溪伤科名医蔡在川,在本县亦较有声望。民国初,内科名医燕庆祥(官塘人),其著名的伤寒、痢疾等医案,已收入《全国名医药类编》。此外邓星拱、孙熙之、邹孔彰(内科)、熊隆韬、熊隆全(伤科)在医界亦负盛名。有名望的郎中出诊须由患者备车轿迎送;就诊或出诊,均须送给“红纸包'(又称“脉礼”)。每出诊一次,脉礼少则1、2元,多则5元、10元不等。广大劳动人民困于生活,延医服药者甚少,生了疾病不是硬抗,就是求神问卜,把除病禳灾的希望,寄托予“神灵保佑”。因此,旧时流行“有钱就把病来治,无钱便把命来拖”的说法,实为贫苦人民无力求医的写照。
  建国后,中医受到重视。多次组织西医向中医学习,推行针灸治病,保送中医赴省进修,鼓励医师参加省中医函授学习。县卫生部门多方收集民间有效中医秘方、验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如用西瓜、砂仁、大蒜治水鼓胀、肝脾肿大、食欲不振;用五皮饮合参苏饮治上身肿;五皮饮合五苓散治下身肿;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治朝消暮肿;用调中健脾丸与地髅骷汤治单腹肿(消补兼行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发热症;用黄芪治疗膝鹊;白术散加味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急性泄泻,均获良好效果。并编写了《永修县中医单方、验方、秘方集》《永修野生药物志》等书。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在川
相关人物
燕庆祥
相关人物
邓星拱
相关人物
孙熙之
相关人物
邹孔彰
相关人物
熊隆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