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
分类号: R197.32
页数: 2
页码: 430-4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医疗体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历程,中医和西医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建国后,中医和西医逐渐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永修县 卫生 医疗情况

内容

第二节 医疗
  中医
  明、清时期,民间治病全赖中医中药。本县散居民间的中医,群众称为“郎中”,按医技专长有“内科郎中”、“膏药郎中”(指外科)、“跌打郎中”、“痘科郎中”和“草药郎中”之分。痘抖郎中又称“痘苗先生”,是为幼儿种痘的专业郎中,每年春冬季节 ,走村串户,以承包方式为幼儿种痘,供奉所谓“天花娘娘”,增添了迷信色彩,不少儿童深受其害。各类专业郎中,除少数外,多系祖传,有传子不传女的保守传授陋习。
  清末,本县名医熊根和(三角人),医术精湛,尤长内科,不但蜚声本县,还涉足北京医界。艾城外科名医陈家严,滩溪伤科名医蔡在川,在本县亦较有声望。民国初,内科名医燕庆祥(官塘人),其著名的伤寒、痢疾等医案,已收入《全国名医药类编》。此外邓星拱、孙熙之、邹孔彰(内科)、熊隆韬、熊隆全(伤科)在医界亦负盛名。有名望的郎中出诊须由患者备车轿迎送;就诊或出诊,均须送给“红纸包'(又称“脉礼”)。每出诊一次,脉礼少则1、2元,多则5元、10元不等。广大劳动人民困于生活,延医服药者甚少,生了疾病不是硬抗,就是求神问卜,把除病禳灾的希望,寄托予“神灵保佑”。因此,旧时流行“有钱就把病来治,无钱便把命来拖”的说法,实为贫苦人民无力求医的写照。
  建国后,中医受到重视。多次组织西医向中医学习,推行针灸治病,保送中医赴省进修,鼓励医师参加省中医函授学习。县卫生部门多方收集民间有效中医秘方、验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如用西瓜、砂仁、大蒜治水鼓胀、肝脾肿大、食欲不振;用五皮饮合参苏饮治上身肿;五皮饮合五苓散治下身肿;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治朝消暮肿;用调中健脾丸与地髅骷汤治单腹肿(消补兼行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发热症;用黄芪治疗膝鹊;白术散加味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急性泄泻,均获良好效果。并编写了《永修县中医单方、验方、秘方集》《永修野生药物志》等书。
  西医
  民国初,西医传入本县,艾城、涂埠均有私人开业的西医诊所。民国九年,涂埠又增设西药房和联合诊所各一所,但只设门诊,仅能治疗一般的内外科疾病。
  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永修,交通阻隔,药物来源断绝,西医西药奇缺。日本投降后,县卫生院由燕山迁回艾城,设一门诊部。据民国三十六年七至十二月统计;半年内计治疗病人4,450人次。其中外科44人次,内科1,600人次,妇产科127人次,皮肤和花柳病2100人次,眼科140人次,耳、鼻、喉科共77人次,儿科240人次,牙科54人次。民国三十七年,门诊人数总计为4,368人次,出诊45人次。
  建国后,县医院于1950年设西医门诊部,并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疾病。1951年收治住院病人148例,门诊治疗23,751人次。1953年门诊增至42,552人次,病床10张,收治病人205人次,病房使用率为52%。
  1957年,全县治疗病人167,000人次。其中县卫生院治疗89,300人次,区卫生所治疗77,100人次,血防站治疗790人次。
  1958年,县人民医院外科能进行阑尾炎切除和疝修补等手术。
  1959年,县人民医院增设理疗室,进行电气理疗。1960年,开始使用超声波仪诊断疾病。同年开展胃切除、脾切除、子宫摘除等大型外科手术。1965年,血防站以锑钾为主,辅以“血防846”新药治疗血吸虫病人,效果良好。
  七十年代初,血防站开始使用直肠镜、免疫学检查病人,提高了检出率,又先后使用呋喃丙胺、硝硫氰胺等新药,对晚期病人进行切脾和分流手术。均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县人民医院采取B超、化验、X光、纤维胃镜等新技术,对各系统的肿瘤,血液病基本上能做到早期诊断;对老年疾病,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和治愈率均有明显提高;对各种遗传性疾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作出初步临床诊断;五官科方面,能作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白内障冷冻摘除手术、乳突手术。
  1982年,开展鲎试验用于热原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术。同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万淑娟,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3年,在外科诊断方面,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治疗方面:能开展游离空肠、肝外胆管空肠(人工乳头)间置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前列腺切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肾盂切开取石,胃的高选迷切除术。
  中西医结合
  1954年,县城成立中西医研究所。社、场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了“十个研究尖端”、“一百个研究项目”的活动。
  五十年代中期,县城、柘林、军山、云山、吴城等医疗单位,用中药复方槟榔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47例,有效率达85%;雷丸散治疗钩虫病27例,有效率为37.8%。用甘遂丑牛胶丸配合胎盘组织液治疗血吸虫腹水;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荨麻疹,针刺内关治疗癔病等均取得可喜的疗效。
  1978年7月,县人民医院收治79例乙脑病例,采用中西综合疗法,治愈74例,治愈率达93.7%。其中8例试用环磷酰胺,试用结果,发现有缩短热程,减轻后遗症的作用。县人民医院中医伤科和西医外科密切协作,治疗三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施行双下肢均衡手术成功。
  附:县医学会
  1981年3月,成立县医学会,有会员97人。理事会有理事17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4人,秘书长1人。
  
  中医
  明、清时期,民间治病全赖中医中药。本县散居民间的中医,群众称为“郎中”,按医技专长有“内科郎中”、“膏药郎中”(指外科)、“跌打郎中”、“痘科郎中”和“草药郎中”之分。痘抖郎中又称“痘苗先生”,是为幼儿种痘的专业郎中,每年春冬季节 ,走村串户,以承包方式为幼儿种痘,供奉所谓“天花娘娘”,增添了迷信色彩,不少儿童深受其害。各类专业郎中,除少数外,多系祖传,有传子不传女的保守传授陋习。
  清末,本县名医熊根和(三角人),医术精湛,尤长内科,不但蜚声本县,还涉足北京医界。艾城外科名医陈家严,滩溪伤科名医蔡在川,在本县亦较有声望。民国初,内科名医燕庆祥(官塘人),其著名的伤寒、痢疾等医案,已收入《全国名医药类编》。此外邓星拱、孙熙之、邹孔彰(内科)、熊隆韬、熊隆全(伤科)在医界亦负盛名。有名望的郎中出诊须由患者备车轿迎送;就诊或出诊,均须送给“红纸包'(又称“脉礼”)。每出诊一次,脉礼少则1、2元,多则5元、10元不等。广大劳动人民困于生活,延医服药者甚少,生了疾病不是硬抗,就是求神问卜,把除病禳灾的希望,寄托予“神灵保佑”。因此,旧时流行“有钱就把病来治,无钱便把命来拖”的说法,实为贫苦人民无力求医的写照。
  建国后,中医受到重视。多次组织西医向中医学习,推行针灸治病,保送中医赴省进修,鼓励医师参加省中医函授学习。县卫生部门多方收集民间有效中医秘方、验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如用西瓜、砂仁、大蒜治水鼓胀、肝脾肿大、食欲不振;用五皮饮合参苏饮治上身肿;五皮饮合五苓散治下身肿;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治朝消暮肿;用调中健脾丸与地髅骷汤治单腹肿(消补兼行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发热症;用黄芪治疗膝鹊;白术散加味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急性泄泻,均获良好效果。并编写了《永修县中医单方、验方、秘方集》《永修野生药物志》等书。
  西医
  民国初,西医传入本县,艾城、涂埠均有私人开业的西医诊所。民国九年,涂埠又增设西药房和联合诊所各一所,但只设门诊,仅能治疗一般的内外科疾病。
  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永修,交通阻隔,药物来源断绝,西医西药奇缺。日本投降后,县卫生院由燕山迁回艾城,设一门诊部。据民国三十六年七至十二月统计;半年内计治疗病人4,450人次。其中外科44人次,内科1,600人次,妇产科127人次,皮肤和花柳病2100人次,眼科140人次,耳、鼻、喉科共77人次,儿科240人次,牙科54人次。民国三十七年,门诊人数总计为4,368人次,出诊45人次。
  建国后,县医院于1950年设西医门诊部,并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疾病。1951年收治住院病人148例,门诊治疗23,751人次。1953年门诊增至42,552人次,病床10张,收治病人205人次,病房使用率为52%。
  1957年,全县治疗病人167,000人次。其中县卫生院治疗89,300人次,区卫生所治疗77,100人次,血防站治疗790人次。
  1958年,县人民医院外科能进行阑尾炎切除和疝修补等手术。
  1959年,县人民医院增设理疗室,进行电气理疗。1960年,开始使用超声波仪诊断疾病。同年开展胃切除、脾切除、子宫摘除等大型外科手术。1965年,血防站以锑钾为主,辅以“血防846”新药治疗血吸虫病人,效果良好。
  七十年代初,血防站开始使用直肠镜、免疫学检查病人,提高了检出率,又先后使用呋喃丙胺、硝硫氰胺等新药,对晚期病人进行切脾和分流手术。均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县人民医院采取B超、化验、X光、纤维胃镜等新技术,对各系统的肿瘤,血液病基本上能做到早期诊断;对老年疾病,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和治愈率均有明显提高;对各种遗传性疾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作出初步临床诊断;五官科方面,能作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白内障冷冻摘除手术、乳突手术。
  1982年,开展鲎试验用于热原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术。同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万淑娟,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3年,在外科诊断方面,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治疗方面:能开展游离空肠、肝外胆管空肠(人工乳头)间置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前列腺切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肾盂切开取石,胃的高选迷切除术。
  中西医结合
  1954年,县城成立中西医研究所。社、场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了“十个研究尖端”、“一百个研究项目”的活动。
  五十年代中期,县城、柘林、军山、云山、吴城等医疗单位,用中药复方槟榔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47例,有效率达85%;雷丸散治疗钩虫病27例,有效率为37.8%。用甘遂丑牛胶丸配合胎盘组织液治疗血吸虫腹水;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荨麻疹,针刺内关治疗癔病等均取得可喜的疗效。
  1978年7月,县人民医院收治79例乙脑病例,采用中西综合疗法,治愈74例,治愈率达93.7%。其中8例试用环磷酰胺,试用结果,发现有缩短热程,减轻后遗症的作用。县人民医院中医伤科和西医外科密切协作,治疗三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施行双下肢均衡手术成功。
  附:县医学会
  1981年3月,成立县医学会,有会员97人。理事会有理事17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4人,秘书长1人。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