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0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15
页码:
333-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机构设施、医疗、药物、预防和血吸虫病防治等方面。
关键词:
永修县
卫生
发展概况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施
县卫生院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城艾城始设公办卫生院一所按丙等编制设院长、医务主任、医师、助产士、护士、环卫员各1人。设备简陋。
民国二十八年,日军占领永修,县卫生院随政府迁驻燕山,人员仅2、3人。因交通阻隔,药物奇缺,仅负责政府和直属单位一般门诊治疗。民国三十五年日本投降后,县卫生院由燕山迁回艾城,设一门诊部。
县人民医院
建国后,予1950年在山下渡借民房一栋,面积约100平方米,建立县医院。设门诊部,内含诊察室、药房、换药室各1间。有院长1人,医师2人,助产士、司药员各1人。1951年,县卫生科举办防疫训练班2期,学员153人。
1952年,县医院改称县卫生院,固定人员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人,负责全县医疗、防疫及短期卫生人员训练。设病床8张。
1953年,规模扩大,有固定人员26人,内设医疗预防股、总务股和住院部,病床增至10张。次年,保送中医3名至省中医学校学习;对县城个人诊所和联合诊所的中西医进行甄审和发证。
1956年,县医院组织高、中级医务人员系统地学习巴甫洛夫学说和祖国医药原理。动员80余名西医学习中医,保送6名中医去省进修,68名中医参加省中医函授学校学习。
1958年,创办初级卫生学校1所。次年改为中级卫生学校。分医士、护士、中医3个班,学制3年。学员毕业后绝大多数分配到全县各初级医疗单位工作。
1959年,县卫生院改称县人民医院,增设牙科、中医伤科、理疗室和中药调剂室。有固定人员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人。病床增至50张。同年,举办在职西医、农村医生(拿大队工分的)培训班1期。学员48人,学制半年。
1962年,县人民医院人员增至6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人。病床70张。
1974年,有固定人员1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8人。病床151张。
1980年,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扩建。院址面积达32,340平方米。建办公大楼及非临床科室楼房各1栋。设有门诊部、住院部。门诊部分内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镶牙科-化验室、肠道传染病科、中医科、理疗室、注射换药室、中西药房、针灸科、中医伤科外科、皮肤科等。另有放射科、心电图和A、B超声波室、生化室。住院部有内儿科病房(附中医),外科和妇产科病房、传染病房。设病床200张,固定人员126人。同年,办在职西医、赤脚医生训练班1期,学员48人,学制1年;在职中医、赤脚医生函授班1期,学员45人,学制3年。
1984年,县人民医院固定人员增至2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2人。病床200张。
区乡卫生所
1952年,全县成立7个区卫生所。其中甲级卫生所1个,丙级卫生昕6个。
1958年,有乡村医院9所,公社卫生院6所。农村攀办合作医疗,有社办,大队办,社队联办等几种形式,,资金来源以大队、生产队公益金为主,辅以个人适当自筹。合作医疗主要是培养乡村医生。以大队为单位,在居民集中地区设医疗室,进行门诊。农忙时,医生送医送药上门。
1962年,有乡村医院4所,卫生技术人员69人,病床121张;公社卫生院6所,卫生技术人员39人,病床37张。
1974年,公社医院14所,固定人员121人(国家编制31人,集体编制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4人、病床184张。
1979年,公社医院18所,固定人员2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6人,设病床303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乡村卫生组织随之改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医疗组织,全县乡镇有全民卫生院8所,人员10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5人,行政管理人员31人,病床132张。有集体卫生院10所,固定人员14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病床114张。
1983年,全县村民委员会设医疗点265个。其中村民委员会和群众集资办的40个,个体户办224个。共有乡村医生469人,获有乡村医生证明者344人;农村接生员154人。
1984年,村民委员会设医疗点275个。其中国营农场集体设点7个,村民委员会和群众集资办26个,乡村医生联合办的60个,乡卫生院设点5个,个体户办211个。共有医生476人,接生员163人,散居农村,就地从事防病治病。全县卫生所(站)以及县级医疗机构,拥有房屋(包括门诊部、住院部和宿舍等),比建国初增加近300倍;病床1,100余张,各种医疗设备(见附表)较为先进。
工矿企业医疗机构
1979年,工矿企业医疗机构13所。固定人员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人。设病床共25张。集体医疗机构9所,人员21人。
1980年,工矿企业医疗机构14所,固定人员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人,设病床25张;集体医疗机构9所,人员20人。
1984年,实行医疗责任承包制,部分卫生技术人员,改个体开业或单独设点。机构未变,人员调整为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人。病床27张。集体工矿企业医疗机构6所,固定人员8人。
省、市驻县单位医疗机构
1979年,省、市单位医疗机构13所,固定人员49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3人,有病席563张。
1980年,有医疗机构12所,固定人员55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7人。病床610张。
1984年,有医疗机构l3所,固定人员4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5人。病床570张。
第二节 医疗
中医
明、清时期,民间治病全赖中医中药。本县散居民间的中医,群众称为“郎中”,按医技专长有“内科郎中”、“膏药郎中”(指外科)、“跌打郎中”、“痘科郎中”和“草药郎中”之分。痘抖郎中又称“痘苗先生”,是为幼儿种痘的专业郎中,每年春冬季节 ,走村串户,以承包方式为幼儿种痘,供奉所谓“天花娘娘”,增添了迷信色彩,不少儿童深受其害。各类专业郎中,除少数外,多系祖传,有传子不传女的保守传授陋习。
清末,本县名医熊根和(三角人),医术精湛,尤长内科,不但蜚声本县,还涉足北京医界。艾城外科名医陈家严,滩溪伤科名医蔡在川,在本县亦较有声望。民国初,内科名医燕庆祥(官塘人),其著名的伤寒、痢疾等医案,已收入《全国名医药类编》。此外邓星拱、孙熙之、邹孔彰(内科)、熊隆韬、熊隆全(伤科)在医界亦负盛名。有名望的郎中出诊须由患者备车轿迎送;就诊或出诊,均须送给“红纸包'(又称“脉礼”)。每出诊一次,脉礼少则1、2元,多则5元、10元不等。广大劳动人民困于生活,延医服药者甚少,生了疾病不是硬抗,就是求神问卜,把除病禳灾的希望,寄托予“神灵保佑”。因此,旧时流行“有钱就把病来治,无钱便把命来拖”的说法,实为贫苦人民无力求医的写照。
建国后,中医受到重视。多次组织西医向中医学习,推行针灸治病,保送中医赴省进修,鼓励医师参加省中医函授学习。县卫生部门多方收集民间有效中医秘方、验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如用西瓜、砂仁、大蒜治水鼓胀、肝脾肿大、食欲不振;用五皮饮合参苏饮治上身肿;五皮饮合五苓散治下身肿;用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治朝消暮肿;用调中健脾丸与地髅骷汤治单腹肿(消补兼行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发热症;用黄芪治疗膝鹊;白术散加味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急性泄泻,均获良好效果。并编写了《永修县中医单方、验方、秘方集》《永修野生药物志》等书。
西医
民国初,西医传入本县,艾城、涂埠均有私人开业的西医诊所。民国九年,涂埠又增设西药房和联合诊所各一所,但只设门诊,仅能治疗一般的内外科疾病。
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永修,交通阻隔,药物来源断绝,西医西药奇缺。日本投降后,县卫生院由燕山迁回艾城,设一门诊部。据民国三十六年七至十二月统计;半年内计治疗病人4,450人次。其中外科44人次,内科1,600人次,妇产科127人次,皮肤和花柳病2100人次,眼科140人次,耳、鼻、喉科共77人次,儿科240人次,牙科54人次。民国三十七年,门诊人数总计为4,368人次,出诊45人次。
建国后,县医院于1950年设西医门诊部,并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疾病。1951年收治住院病人148例,门诊治疗23,751人次。1953年门诊增至42,552人次,病床10张,收治病人205人次,病房使用率为52%。
1957年,全县治疗病人167,000人次。其中县卫生院治疗89,300人次,区卫生所治疗77,100人次,血防站治疗790人次。
1958年,县人民医院外科能进行阑尾炎切除和疝修补等手术。
1959年,县人民医院增设理疗室,进行电气理疗。1960年,开始使用超声波仪诊断疾病。同年开展胃切除、脾切除、子宫摘除等大型外科手术。1965年,血防站以锑钾为主,辅以“血防846”新药治疗血吸虫病人,效果良好。
七十年代初,血防站开始使用直肠镜、免疫学检查病人,提高了检出率,又先后使用呋喃丙胺、硝硫氰胺等新药,对晚期病人进行切脾和分流手术。均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县人民医院采取B超、化验、X光、纤维胃镜等新技术,对各系统的肿瘤,血液病基本上能做到早期诊断;对老年疾病,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和治愈率均有明显提高;对各种遗传性疾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作出初步临床诊断;五官科方面,能作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白内障冷冻摘除手术、乳突手术。
1982年,开展鲎试验用于热原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术。同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万淑娟,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3年,在外科诊断方面,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治疗方面:能开展游离空肠、肝外胆管空肠(人工乳头)间置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前列腺切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肾盂切开取石,胃的高选迷切除术。
中西医结合
1954年,县城成立中西医研究所。社、场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了“十个研究尖端”、“一百个研究项目”的活动。
五十年代中期,县城、柘林、军山、云山、吴城等医疗单位,用中药复方槟榔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47例,有效率达85%;雷丸散治疗钩虫病27例,有效率为37.8%。用甘遂丑牛胶丸配合胎盘组织液治疗血吸虫腹水;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荨麻疹,针刺内关治疗癔病等均取得可喜的疗效。
1978年7月,县人民医院收治79例乙脑病例,采用中西综合疗法,治愈74例,治愈率达93.7%。其中8例试用环磷酰胺,试用结果,发现有缩短热程,减轻后遗症的作用。县人民医院中医伤科和西医外科密切协作,治疗三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施行双下肢均衡手术成功。
附:县医学会
1981年3月,成立县医学会,有会员97人。理事会有理事17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4人,秘书长1人。
第三节 药物
药材生产
本县西部的云山、柘林、江上、白槎、梅棠等地山区,盛产桂皮、黄枝子、元胡、牛夕、黄荆、金银花、厚朴、山楂等。东部滨湖地区的吴城,盛产蔓荆子、茵陈、白前、半夏、枸杞等。特别是蔓并子,最高年产量达25,000公斤,为本县特产之一。
1958年,全县收购药材金额为215,500元。
1959年,生产和采掘并重,发展药材生产。县药材公司在吴城公社创办一个300余亩的中药试验场,有职工10人,附设制药厂1所。制成膏丹丸散20余种,是为我县自行生产中成药之始。同年,全县药材播种面积583亩,引进元参、菊花、薄荷、白术、荆芥等20多个品种。白槎公社组织12名药农,成立药材采挖组。县医药公司设立药材加工厂(集体)1所。云山垦殖场亦于小里村建立云山制药厂1所。
1960年,扩大药材生产面积,上级分配生产播种面积5,108亩,实际播种达8,700亩。全年共收购药材130余种,计25万公斤,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收购10万元的任务。比1959年增加二倍半。
196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制药室。至1984年自制制剂主要有:静脉注射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丁卡因、注射用水、内服的止咳糖浆、胃蛋白酶合剂、颠茄合剂、外用的红汞,碘酒、龙胆紫、新洁尔灭溶液、硫磺软膏和炉甘石洗剂等20多个品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药农除继续采掘野生药材外,并广泛开展人工栽培。白槎、梅棠.虬津等地栽培白术、白芍、菊花、贝母、川心莲等,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门路之一。白术最高年产量达41,000公斤,白芍9,300公斤,川心莲4,000公斤。
1981年,全县收购中药材5.2万公斤(有些药材滞销不收),品种104个,收购总金额为16.8万余元。
成药生产,除吴城制药厂,在“文化大革命”后停办外,云山药厂及县医院制药室,生产均有较大的发展。1984年,云山制药厂有职工79人,年产各种药剂97万余盒,针剂24万支。县人民医院制药室,医务人员10名,其中有技术职称者4人,能自制内外用药20多个品种。
药品经营
清末,本县各集镇均有中药店。如艾城的徐济春、太和堂、聂同仁、聂同太;涂埠镇的徐蛙记、聂天和、聂万和、仁和堂、生生堂;马口的回春堂、同德堂、怀德堂;滩溪的广济堂、德大药栈;吴城的同仁堂、本利生、长春、永康等。部分药店至建国后仍继续开业。
民国初,西医西药传入,艾城有私人开设的亚洲药房1所,涂埠有南洋药房1所。民国九年(1920年),涂埠增设西药房和联合诊所各1所,中药店增设德大生、德大全、仁仁堂3所。建国前夕,涂埠有振华诊所1所,杨万元、杨大元、仁寿堂,仁寿康中药房4所。其它如白槎、柘林、吴城均有较大的中西药房3至4所。旧社会有“药无十倍不出门”的经营陋习,药价昂贵,给广大贫苦人民,造成延医难,买药更难的惨况。
1956年,成立县药材公司,隶属九江药材公司,人员11人。
1957年,县药材公司在涂家埠、白槎、吴城、艾城分设4个药店,人员增至47人。
1958年,县药材公司改称中西药材公司。
1960年,接管县百货公司西药批发部,改名为县医药公司,隶属卫生局。
1965年,私方药店大部分转为国营(艾城未转),并在县城增设健民药店,属商业局。
1969年,县城增设爱民药店,白槎增设为民药店。
1982年,县医药公司设中药、西药、财会、人秘4股和药材资源办公室,人事、财务、药物由省公司接管,行政属县领导。人员增至123人。其中国营73人,集体30人,有药店6所,药材加工厂1所。
第四节 预防
爱国卫生运动
1950年,成立县、区、乡三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1年,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内设防疫组织、防疫宣传、疫病预防、疫病管制4个组。1958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81年,防疫站设卫生科、防疫科、化验室及财务室。有固定人员16人。1984年,新增卫技人员10人,行政人员2人;并在新城新建一座面积1,050平方米的防疫大楼。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群众声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的滔天罪行。1952年,普及防疫知识,发动群众捕鼠、灭蚊灭蝇,清扫室内外垃圾,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检查评比,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1953年,北岸乡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显著,出席了全国卫生模范会,荣获全国卫生模范乡称号和锦旗一面。
1954、1955年,我县遭受严重的水灾,水源污染。县组织一支520余人防疫消毒队伍,分赴重点灾区,完成4.1万余人居住地区的消毒灭病任务。同时,对涂埠、吴城、白槎、柘林等集镇的饮食行业,加强卫生管理,控制和减少了灾区疾病流行。
1958年,掀起一个除“五害”(鼠、蚊、蝇、蟑螂、臭虫)。灭“六病”(血吸虫、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的新高潮。吴城公社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公社,永兴公社永兴大队被评为全省先进大队,均出席了全省卫生英模大会。
1959年,利用民间传统节 日,结合积肥。造肥、抢收抢种、兴修水利和湖洲垦荒,开展26次防疫除害突击战,采用机耕、锄草、火烧、药杀等措施,消灭钉螺面积达3万余亩,灭鼠14万余只,大量蚊、蝇、蟑螂、臭虫被消灭,清除垃圾近9,000万担,填平洼地8.3万平方米,疏通沟渠14万余米,废除和改建厕所3,700多个,修建牲畜圈栏3,100多个,改良与新建水井334口。吴城公社保持原卫生先进称号。评选出1个卫生农场(凤凰山垦殖场),16个卫生大队(农业生产大队),164个卫生村,7个卫生街。
1960年,先后在元旦、春节 、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七一、八一、中秋、国庆等节 日,开展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十大突击运动和三、五、八、十二月的四大战役,动员10万人参战。共积肥600万担,修建厕所316个,改建牲畜圈栏841个,修排水沟386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治理“脏、乱、差”和建设文明乡镇的活动。1981年,成立县城市容领导小组,对县城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并发布了<县城卫生管理问题的通告》和<县城养猪问题的通告》,基本上改变了县城脏、乱、差现象。同年夏季,部分地区发现副霍乱病,县人民医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副霍乱病的防治,成立技术鉴别小组,组织防治机动队伍进行复查;建立肠道病门诊部,收治病人。并完成150处水源卫生调查,有效地预防了副霍乱病的发生。县城采用“呋喃丹”消灭了大量苍蝇。县食品厂和白槎公社,被评为九江地区卫生先进单位。吴城镇自筹资金2万余:元,新建厕所8个,组织义务消毒员上门进行饮水消毒,大力开展“三管”(管饮水、粪便、牲畜)、“一灭”(灭病虫害)工作,成为九江地区爱国卫生红旗单位。
1984年,全县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群众活动(简称五、四、三活动),重点进行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的建设。全县涌现出先进文明村26个,先进文明单位55A。县食品厂、江益乡后槎村和艾城中学出席了全省“五、四、三”活动表彰大会。
疫病防治
疫病流行 据同治《建昌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9年)春大疫。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夏大旱饥疫。十八年旱疫,死亡枕藉,尸骸载道。”民国时期,天花、霍乱、麻疹时有发生,血吸虫、血丝虫颇为猖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经调查30个村,1,031户,4,883人中,患有各种疾病死亡者共80人,占调查人口总数1.63%。其中疟疾患者19人,赤痢患者4人,伤寒患者11人,天花患者5人,霍乱患者1人,麻疹及其它发热症患者13人,抽疯症患者5人,肠胃病患者1人,死因不明死亡者l6人,老衰(包括中风)死亡者仅5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本县施放毒气,散布细菌,群众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天花、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连年流行,疟疾、疥疮、烂脚、赤痢等广为蔓延,死亡人数辄以万计。
1953年春,麻疹流行。白槎,江上、乐平、张公渡4乡,一个月内发现病例500余人,死亡10人。同年11月,张公渡再次发现麻疹病患2人,九天中蔓延至19人。淳湖,马口、滩溪,柘林等地均有散在性疾病发现。全年统计:麻疹患者3,800余人,死亡20人。
1954年,艾城、江益、淳湖、涂埠镇等地又发生麻疹。同年,百日咳和痢疾流行。
1955年,全县发生较严重的百日咳、痢疾、急性肠胃炎、伤寒和流行性感冒。因医务人员努力医治,均未酿成严重后果。
地方病以血吸虫和血丝虫病危害最大,疫情遍布32个乡(小乡)。血吸虫病以吴城为最严重,血丝虫病以柘林、吴城较普遍。
疫病防治 建国前,我县无疫病防治机构。
1951年,县训练种痘员40名,会同全县其它卫生工作者,组成260余人的种痘队伍,历时一月,完成全县人口2%的种痘任务。同年2月,农村发现肺炎病例,经省卫生厅第一、二防疫中队进行治疗,36例患者,均康复。
1953年,县办理疟疾免费医疗和预防,全县治疗1000余人次,大大减少了疟疾的蔓延。
1955年春,全县种痘31,700余人,预防注射和口服痢疾生基6,600余人,百日咳疫苗注射820人,白喉注射920人,伤寒疫苗注射4,500人。艾城区发现类似百日咳患者113人,经深入防治,历时一月,予以控制。同年夏季,我县遭受水灾,抽调中西医务人员55人会同专署派来医务人员20余人,组成4个医防大队分赴九合、三角、马口、永兴等13处圩堤,组成中心医疗站,治疗人数达25,800人次。
1956年上半年,发动区、乡医务人员57人组成4个医务防疫组,分赴艾城、淳湖、马口、吴城等地区,进行免费医疗,为时半年,计治疗病人42,000人次,免费34,000元。
1959年,对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进行调查复治,有3.2万人接受粪检,4.5万人接受血检,全年检出钩虫病4,400人,治愈1,530人;疟疾病7,800人,治愈6,750人;丝虫病7.600人,治愈7,400人;头癣病6,700人,治愈6300人;性病480人,治愈460人。疟疾全年发病率比1958年降低90%。凤凰山分场实现了无疟农场。
1960年,有5个公社发现乌嘴病85例,13个社场发现浮肿病3,400例,由粮食,商业、水产等部门通力配合,及时供应面粉、,黄豆、红糖、鲜鱼等物资,改善患者和群众营养不良状况,卫生部门积极组织治疗,并对经济困难患者免费医治,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1964年,进行预防霍乱注射80,900人次,牛痘疫苗接种15,5万人,乙型脑炎疫苗注射580人,百一白疫苗注射1,200人,口服小儿麻痹菌苗I、Ⅱ、Ⅲ型各500人,接种卡介苗1,200人,根治疟疾5,800人。
1982年,县防疫站对儿童开展汁划免疫,进行了有组织的疫苗接种。执行食品卫生法,对水质作了定期定点化验分析。并逐步开展工业卫生尘毒调查、学校学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1984年底,健全完善了化验装备及相应的技术,开展了病原微生物检验、食品分析、卫生防疫监督监测工作。广为流行的头癣、性病、疟疾等基本杜绝和减少;乙脑、麻疹、百日咳、伤寒等症的发病率大为降低。疟疾1981年发病5,000例,至1984年已下降为1,300例;白喉、小儿麻痹症已无病例发生。据县人民医院治疗传染病统计,全年乙脑33例、死亡1例;白喉1例,死亡1例;痢疾75例;肝炎144例,死亡4例;伤寒86例;脑脊膜7例,死亡2例;肺结核109例,死亡5例;麻疹31例;疟疾1例,出血热18例,死亡1例;其它结核11例。
妇幼保健
建国前,历代政府未设妇幼保健机构。妇女分娩由接生婆接生。由于不懂科学,不讲卫生,接生时以锈剪断脐,妇女患产褥热,新生儿患脐风者比比皆是。
1953年,始建县妇幼保健站。1974年,县站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1984年增至13人。
1953年,各区分设接生站11个,共有保健员40人,接生员66人,每个乡基本上有1名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1955年,全县共有接生小组18个,接生员124人,全年接受新法接生婴儿3,200余人,产前检查534人次。产褥热和新生儿脐风基本上得到控制。
1956年,全年接受新法接生婴儿4,570人,占出生婴儿数87%。开办托儿所16个,托儿组630个,受托儿童4,350人。同年,培训专业接生员37名,结业后均能掌握灌肠、导尿、皮下肌肉注射和人工剥离胎盘、结扎等操作技术。
1958年,建立农村产院86所,实行新法接生4,200余人。为了更好地保证妇女健康,农村普遍实行“三期”(经期、孕期、乳期)和“三调三不调”(经期调干不调水、孕期调轻不调重、乳期调近不调远)等保健措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普遍进行了孕妇产前检查,防治了难产的发生。
1960年,12个公社、农场妇女,子宫脱垂者达370人。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免费治疗,使患者很快康复。同年,县文教、卫生、妇联等部门,举办保育员培训班一期,参加学习人员170余人,并重点在马口、淳湖两公社建立母予康福园各一所。在全县办起全托幼儿园26所,日托幼儿园250所,托儿所190处,托儿组966个,共计入托儿童12,450人。
1975年,托儿工作经过整顿,在巩固与提高的基础上增设了卫生教学科目和儿童保健体操,眼保健操等活动,并在园内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普种卡介苗、麻疹、伤寒疫苗。入托幼儿传染病、沙眼、近视眼和脊柱弯曲等病症,明显下降。
1980至1984年,城乡孕妇产前检查已制度化。1981年新生婴儿5,100人,难产者仅15例,占出生婴儿3‰。过去常见的妇女产后和婴儿弥月期的各种疾病,基本杜绝。
1981年,县妇幼保健站开设门诊和进行计划生育手术。
1983年,扩大门诊业务,设立病房。除开展计划生育四大手术外,同时进行常见妇科病、儿科病查治,以及儿童体检、成人婚检、产前检查、产后随访、防癌普查等工作。并建立化验室,开展了三大常规检查,妊娠试验等业务。在农村,整顿了接生员的队伍,建立了三级保健网。全县各乡培养了一批女知识青年担任接生员,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接生条件。
第五节 血吸虫病防治
机构
1954年,九江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站(以下简称血防站)第一血防组来我县工作,是驻我县最早的专业血防机构。
1956年,成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并另设吴城、江益、三角3个血防组。共有工作人员44人。同年,县委成立血吸虫病防治5人小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除吴城血防小组保留外,其余血防机构撤销。
1970年,重新恢复县血防站,并成立血防办公室。
1974年,血防站固定职工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勤杂人员5人。
1980年,全县设血防站、血防组各1个,共有工作人员56人,常设住院病床158张。县站并备有x光和内外科手术等医疗设施。
疫情
本县血吸虫病流行严重,流行史可上溯到一百多年以前,在漫长的岁月中,血吸虫病严重危害着我县疫区人R的身体健康。据统计,建国前由于血吸虫病的危害,全县有81个村序遭到毁灭和接近毁灭,3,753户绝烟,10,600余人死亡。如吴城公社丁家山原有一个百多户的杨家村,至建国前夕,仅剩下一个孤老太婆。疫区流传的“锄头两斤铁、拿到手里就想歇,手中扶根棍,刚到田头就想睏”和“不怕阎王要命,只怕大肚绝根”等民谣。正是解放前我县人民遭受血吸虫危害的写照。
血吸虫病在我县不但流行时间长,而且疫区范围广。建国初至1981年,全县有18个乡镇、80个行政村、476个自然村为流行疫区,人口达80,590余人。其中最为严重的吴城镇,有患者8,000余人,占该地人口的52%,几乎户户有病人;其次为江益、三角、九合、艾城、白槎、虬津、燕坊、马口、永丰、立新、永兴、涂埠、柘林、滩溪、八角岭、恒丰、军山等,均有不同面积的疫区。历年来全县共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5,950余人,有螺面积达179,180亩(其中山丘型2,300亩,内湖型25,300亩,湖沼型151,600亩)占总面积的5.8%。
附:县钉螺面积分布图
防治
调查疫情 1954至1955年,进行宣传发动,调查疫情。1976年,逐步开展了灭螺、查治工作。并在吴城荷溪乡进行了两管(管粪便、管饮用水)工作试点,废除了旧厕所286个,新建公共厕所16个。修理旧水井12口。全乡做到厕所公共化,粪便封存无害化,饮水水井化,用水分塘化,成为当年全省两管工作典型,并在<健康报》作了经验介绍。
灭螺治病1958年,开展防治工作,共治疗患者2300余人,并对部分草洲和山丘型有螺面积进行翻垦和药物杀灭。从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血防工作处于低潮。1963年,拟订了《永修县消灭血吸虫病十年规划》,决定“缩短战役,以点带面,作有重点的进攻。”按照规划精神,1963-1964两年,先后对滩溪,柘林、淳湖爱民大队、白槎梅棠大队用火烧,药杀、高围垦种等方法,作了彻底的灭螺。同时,在群众中制定了“三包一定”(包查、包灭、包管理、定奖惩)制度。1965年,进一步修订了规划。决定从1965年起,发动群众,集中力量,用药杀、土埋、铲草、矮围等方法,按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对白槎、虬滓、艾城、军山等地进行逐块清扫,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山区有螺面积减少二分之一以上,内湖有螺面积减少3,200余亩。吴城地区,采用矮围垦种,不围而垦、矮围药杀等措施,大大地减少了湖沼地区的有螺面积。同时,查治工作,按“站组长年治,驻点突击治,中西医结合治,部分场社两级治”的办法进行。治疗药物以锑钾为主,辅以“血防846”等新药。取得了防病灭螺的较好成绩。“文化大革命”初期,血防工作陷于停滞状态。
1970年,县委成立了消灭血吸虫病总指挥部,先后组织了13,400余人上阵,当年取得灭螺面积14,300余亩的成绩。同时,抽调了289名医护人员,组成62个查治小组,分赴疫区,先后查出患者4,000多名,大部分进行了治疗。此外在北京医疗队伍协助下,对50多名晚期患者进行了切脾手术,并恢复和加强了“两管”(管饮水、管粪便)工作。
1971年至1978年,先后组织了几次大型灭螺活动。1971、1972年春,用飞机撒药灭螺,先后投药达100吨,受益面积14,000余亩。湖洲地区成立了长年灭螺专业队伍。
1976年,吴城公社梅西湖战役,完成4,000余亩有螺草洲的高圈建设。
1978年,恒丰、军山、艾城联防灭螺,三天土埋药杀有螺面积1,200亩。与此同时,并加紧进行了山区内湖的防治扫尾工作。同年,全县山丘型钉螺消灭完毕,山丘地区病人基本治愈,内湖型钉螺也趋于消灭。柘林、滩溪、白槎、虬津、燕坊、立新、永丰、涂埠、八角岭等社场,达到基本灭螺标准。
查治工作,由于几年来使用直肠镜、免疫学方面的检查,提高了检出率。治疗工作,先后引用锑剂片、呋喃丙胺、硝硫氰胺、吡喹酮等新药,取长补短,治愈率也得到提高。同时,对晚期患者,采用切脾和分流手术,均获得较好的医疗效果。
1980年,我县有12个社场,先后消灭了钉螺。9个社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县境内有澡面积下降58%。
1984年底,累计原散布在全县80个村镇,11,951万平方米土地面积上的钉螺,已有6,183万平方米土地面积被彻底消灭。在包括历年遗留的血吸虫病患者5,606人中,已经完全治愈的有2,692人。疫区人民群众的体质和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