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广播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0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广播 电视
分类号:
G259.275.6
页数:
3
页码:
424-428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永修县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程,包括广播收音站的成立、广播的试播和普及、电视的普及和彩色电视录相放映的兴起等方面。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永修县
内容
广播
我县于1950年9月成立广播收音站,配备3sW、8W扩音机各一部,喇叭6只,工作人员3名。主要是抄录中央台播放的纪录新闻,编印《广播简报》,发至县、区各单位,作宣传材料。每期油印80余份,1951年出版36期。1952年更名《永修通讯》,扩一定发行,每期180多份。同年县站组织群众定点收听广播127次,听众9,250余人。
1956年县站进行试播。1957年1月1日成立县广播站,在白槎设放大站一座,利用电话线309公里,自架广播线40公里,广播喇叭309只。全县34个乡基本普及广播。不久,增设四个区放大站,县站每星期二、日晚播送广播两小时,自办“永修生活”节目,报导本地新闻。
1958年,放大站增加到17座,喇叭猛增到3,000多只,但由于受人力、物力、技术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喇叭成了废品。调整时期,县广播站和县文化馆合并,保留两个公社广播站。
1970年,全县实现“广播化”。县站人员从原6名增加到14名,公社建站14座,每站有机线员、播音员各1名。自架公社以下广播专线675公里,喇叭31,434只,县至公社实行了载波化。
1971年,推广“田间广播化”,但未能持久。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整网维修,农村广播网质量逐步有所提高。1984年全县有乡镇放大站18个,喇叭近二千只,输出功率1850瓦。县站自制水泥杆,架设了县至10个乡和新城的专线76公里,添置了高、低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十进仪、扫频仪、万用电桥等仪器,更新了播音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广播电视维修服务技术。
县站播音平均每天5个半小时,其中自办节目1个半小时,有《周末文艺》《全县联播节目》《本县新闻》《专题报导》《农业科技》《永修风貌》《卫生与健康》等。全县有一支七、八十名业糸通讯员组成的通讯报导队伍,平均每年被省、地电台采用稿件30余篇。
1984年,县站内设编播组,农网组、服务部、办公室,共18人。
电视 七十年代后期,我县开始逐步普及电视。县广播站服务部、县五金交电公司门市部开展电视机经销和维修业务。1981年燎原化工厂、柘林电厂、省水电工程局、星火化工厂先后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发射功率除省水电工程局为50瓦外,其余均为10瓦。近年来逐步开始普及彩色电视机。1984年县商业部门年售销电视机1950台。全县有4个自然村,户户有电视机,成为“电视村”。
1984年7月,彩色电视录相放映在我县兴起,有近十户营业性录相放映队在城乡放映。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