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97
颗粒名称: 专业戏剧
分类号: J809
页数: 2
页码: 419-4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修县的戏剧发展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永修县在建国前后的戏剧发展历程,包括演出场所、剧团组织、剧目内容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与地方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永修县的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
关键词: 专业戏剧 发展历程 永修县

内容

建国前,我县无专业剧团。
  涂家埠、艾城、吴城等集镇,每逢年节,均从外地请戏班演出,颇为活跃。涂家埠的十大姓(涂、徐、李、张、刘、曾、杨、余、邓、江)从南昌、新建等地请戏班(主要是京剧)唱大戏,经费由十大姓公产支付。演出剧目主要是《包公》《三娘教子》《玉堂春》等。如遇灾荒年岁,还要打醮唱戏。由商界或士绅出面捐款,捐款多的称“香头”。“香头”散发“万人缘”红布袋,得者必须捐款并将红布袋给小孩系胸前,以示吉祥。此类节目大都是<目莲救母》《封神榜》等连台本戏(京剧)。此外还有“赌戏纾,演出费由“赌头”抽头收入支付。吴城镇演出“行当戏”,即演出时首先由理发业观赏,次为挑水业……。演出场所,有临时搭戏台,如涂家埠至今尚有“戏台坪”的名称。有专业戏院,如吴城镇“同乐”、“明乐”戏院,每处可容纳观众五、六百人。艾城南门洲有露天大戏台;艾城、吴城各地会馆有室内小戏台,亦经常有小戏班演出。
  建国初期,省教育厅劳工巡回剧队常来我县演出。1952年,劳工剧队固定在永修演出,改名“劳工巡回京剧团”。1953年劳工巡回京剧团改组为“永修县工人京剧团”,正式成为我县人民自己的专业地方剧团。
  1955年,县剧团巡回演出至武宁县,当地政府挽留剧团长驻武宁,经协商将剧团分为两队:一队留武宁(后来发展成为武宁县京剧团),一队返回永修。
  1956年10月,剧团改编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永修县京剧团”。政府指派一名指导员并投资兴建有800多座位的礼堂(剧场)。1957年配合中心工作先后排演了《血泪仇》《九件衣》<闯王进京》《美人计》等新编历史剧;挖掘整理上演了《十五贯》《文天祥》《将相和》《董小宛》《六国封相》《唐知县审诰命》以及连台本戏《包公》《西游记》《杨家将》等优秀传统剧目,深入农村、工厂、工地、部队巡回演出。金年演出397场,收入3.7万元,自给有余。
  1958年,剧团分为两个演出队,自背行李送戏下乡,演出635场,观众31万余人次。全县每人平均看戏一场半以上。
  1961年,县剧团青年演员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大会的京剧《杨排风》,获优秀演出奖。
  1964年前后,剧团移植上演了《雷锋》《杨立贝》《千万不要忘记》《林海雪原》等现代京剧。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