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节 教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91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教学改革
分类号:
G451.2
页数:
2
页码:
406-40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修县在清末、建国初、文革后和改革开放后四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情况。包括学制的变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改革和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永修县
教育改革
学制
内容
清末,“戊戌变法”后,本县将原私塾、书院逐渐改为“小学堂”。取消“四书”、“五经”,改用新式白话文课本,设有国语、算术、自然、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学制为“四二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建国初,沿旧制。1955年,部分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68年后,全县小学均为“五年一贯制”。
建国前后,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68年后,高、初中改为“二·二制”。1976年后,初中恢复为三年。1981年后,高中亦恢复为三年。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人民教育的同时,对旧的教育进行改革。废除了旧的教育制度,取缔私塾,取消“公民课”。废除体罚,实行民主管理。教导合一,使用新教材。并在县教育科设专职视导员,负责教学改革工作。
1955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改革教学内容和“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法。坚持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同年,将“百分制”计分法改为“五分制”。计分(1958年后恢复“百分制”)。1956年,县文教科举办两期小学教师标准语音训练班,积极推广普通话教学。同年,县文化教育局设立教学研究室。1959年,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重视课堂教学,压缩劳动时间,逐步扭转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出现的课堂教学少、生产劳动多的不正常现象。
1965年,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作法。各中、小学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减少课外作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文娱活动,改进学校卫生保健工作。
1981年,东方红小学开办起一个语文教学试验班,试行“黑山教材”,采用“集中识字、大量阅读、提前写作”的教学方法。L983年县教学研究室总结该班三年来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向省、市提交“集中识字三年”的教学论文,分别获省、市鼓励奖。1984年,山下渡小学有4个班、200余名学生,采用教育部教学科学研究所编写的五年一贯制语文试验教材,有两个班采用北京市景山学校的试验教材,学校撰写了《我们是如何抓教改试验》的报告,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景山学校教材交流会上宣读,获得好评。
1981年,县第二中学开办初中语文教学试验班1个。1984年,经九江市教育局验收,该班语文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同年县第二中学开展语文单元教学试验,并将经验向省、市推广。
1983至1984年,全县中、小学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科技小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刺绣、绘画、书法、雕塑、剪纸、摄影等兴趣小组,积极开发学生智力。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