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9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教师
分类号: G451.2
页数: 5
页码: 402-4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修县的教师队伍发展历程,包括教师聘任、教师数量、教师素质、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提到了教师队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为提高教师素质所采取的措施。最后,还提到了永修县教育学会和师资培训的情况。
关键词: 永修县 教师队伍 教师聘任

内容

教师队伍
  民国期间,公立学校教师均由校长聘任。校长则由县府委任。
  建国初期,县教育科除任聘建国前教师外,又从社会上招收失学、失业知识青年40余人,通过短期培训,分配至各乡村小学任教。全县小学教师141名,中学教师8名。
  1952年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永修初级师范、九江师范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教师。1965年全县共有教师1,123名,其中小学教师936名,中学教师187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80%的教师被下放,迫使部分教师改行转业。1970年,乡村小学、中学骤增。虽然大多数教师被收回原学校,但师资仍处于紧缺状态。于是,大量回乡青年、下放知识青年被推荐担任“赤脚教师”(民办教师)。次年,部分赤脚教师转为“工农兵教师”,列入国家正式编制。为弥补中学教师奇缺的现象,又将小学教师中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补充到高、初中任教。因而造成中、小学师资水平严重下降。1980年,全县调整了中、小学网点,使师资与教学需求基本相适应。
  1983年,县文化教育局对全县小学教师(含民办教师)进行业务考核,择其优者,继续任教,不及格者参加短期培训,直到考试合格为止。
  1976到1984年,本县共接受大、中专毕业生700余名,分配至各中、小学任教。
  1984年,全县有小学教师2,418名(含驻县厂、场小学及民办教师、下同),比1949年增长了21倍;中学教师1,350名,比1949午增长近170倍。
  1953年,北岸乡教师袁凤娥出席省劳动模范会议,获教育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虬津公社麻洲小学教师熊玉莲,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年,新城小学校长邱美凤,被全国少儿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于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山下渡小学副校长陈澄如,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7家报刊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附:
  县教育学会1981年11月成立。会员65名。理事会有理事31名,常务理事9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正、副秘书长各1人。
  县教育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会员152名,理监事10名。1949年后解体。
  师资培训
  自1951年开始,每年寒暑假,全县教师至县城集中培训,学习政治、时事、业务知识。平时则以区(公社)为单位,设“星期日学校”,组织教师互教互学。同时,教师个人挤出时间,坚持自学。
  1976至1984年,金县先后分科举办了20天的短期训练班6期,40天的训练班5期,半年制培训班5期,1年制培训班3。县教育局先后有计划抽调在职教师至省,地区(市)级师范学校培训。各中小学每学期均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示范教学、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互教互学,提高教学水平。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