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8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5
页码:
394-3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修县在建国前后的中学教育发展历程,包括县第一中学、县第二中学和县第三中学的创立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各个中学的教育政策、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提到了其他公社所属中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永修县
中学教育
发展历程
内容
县第一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县政府在燕山(今云山垦殖场燕山分场小国有林)草创“县立初级中学”,为县第一中学之前身。设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学生百余名。开设国文、公民、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文、动物、植物、卫生、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童军、劳作、图画、音乐等课程。同年秋,增设简易师范2个班,招收学生90名,开设图文、公民、应用文、算术、教材教学法、小学行政、注音符号、历史、地理、童军、劳作.图画、实习等课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几经搬迁。民国三十四年秋迁察溪,次年迁山下渡。民国三十七年迁艾城大成庙,设初一(春、秋季)2个班,初二(春、秋季)2个班,初三(秋季)一个班,简师(秋季)1个班。计有学生103名,教职员16名。至建国前夕,初中班毕业生90名,简师班毕生生生50余名。
1950年春,县初级中学从艾城迁至周坊蔡村。同年秋,再迁涂家埠上街头。次年秋,县人民政府拨款1.4亿元(旧币),在涂家埠与山下渡之间(今五洲电扇厂、县机床厂、县委茶剧团所在地),修建教学大楼1栋、学生宿舍2栋、教师宿舍1栋。称“永修县初级中学”。有4个教学班,教师15名,学生170名。1958年增办高中部,称“永修县中学”。
1968年学校被撤消,初中部一部分并入东方红小学,一部分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下同)。永修分校合并,改称“共大新城分校”,校址迁新城(今县第一中学校址)。1970年,共大新城分校改称“县五七中学”,次年恢复”永修县中学”校名。1976年县第二中学开办后,永修县中学定名为县第一中学。1981年,县第一中学列为省级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
1984年,学校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电化教学室等设施,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校内设初中部8个班,学生508名,高中部15个班,学生932名。教职员110名。
从1950年至1984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共7,000余名,其中考取大、中院校学生672名。
附:永修大学
永修大学 1958年附设于永修中学。招收学生30名。1959年被撤,部分学生转入九江大学学习。
县第二中学
县第二中学于1976年创办,同年9月1日开学。校址设涂埠镇跃进街北。设初中部,学生1,000余名,教职员97名。1980年增设高中部。该校为面向涂埠镇招生的普通中学。
1984年,校内有2栋教学大楼及教师办公楼、宿舍等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初中部22个班,学生1,343名;高中部11个班,学生668名。教职员125名。
自建校至1984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共1万余名,其中考取大,中专院校学生422名。
县第三中学
县第三中学前身为共大蚕桑分校。1958年创办。校址设南山。1968年南昌市第五中学下放并入,改称共大永修分校。1980年改称县第三中学。该校曾一度附有校办工厂、农场。1981年校办工厂划归县林业局,农场划归永丰垦殖场。为面向县城附近乡(镇)招生的普通中学。
1984年,校内有教学大楼、教师办公楼等设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初中部2个班,学生103名;高中部(包括农业职业班)5个班,学生277名,教职员46名。
自1976年至1984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1,500余名。
其它中学
1957年秋,白槎小学附设初中班。次年改为自槎初级中学,是为本县第一所公社所属中学。1958年秋,吴城、江益、滩溪公社亦创办初级中学。1960年秋,增办淳湖、马口、艾城初级中学,淳湖初级中学次年并入县中。1963年,云山垦殖场松山分场创办初级中学。1966年全县共有公社所属初级中学8所,学生3,312名,教职员231名。
各公社初级中学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相继开设“农业常识”课程,开展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公社的初中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串连,历时1年多。1968年先后“复课闹革命”,教学内容仅为《毛主席著作选读》。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和军事洲练。同年,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各公社(场)的初中。不久,公社(场)初级中学与公社所属农业中学合并,改称“五七中学”。学校取消考试、升留级和升学制度,砍掉基础课程,实行“开门办学”。1971年,马口,滩溪、立新、吴城,白槎、江益等公社(镇)的初级中学相继增办高中部。同时,初中部“网点下伸”,生产大队所办小学均附设初中班。1975年,全县共有初级中学63所,学生13.3万名,教职员1,074名。
1976年.荫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合理调整初级中学网点布局,除虬津、吴城、白槎3所中学保留高中外,其余高中部均停办。各公社(场)五七中学仍称初级中学。逐步恢复了考试、升留级和升学制度,恢复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
1983年,吴城、虬津中学撤消高中部。虬津中学高中部改称“虬津农业中学”。
1951到1962年,本县高、初中毕业学生1,488名。1974到1984年,高、初中毕业学生5.9万名。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