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6
页码:
389-3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修县在建国前后的教育发展历程,重点讲述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在建国前,小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私立到公立的发展过程,同时也面临了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建国后,小学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同时,小学教育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质量问题等。
关键词:
永修县
小学教育
发展历程
内容
建国前小学教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江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迁试院,改称大成小学,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光绪三十三年,在艾城开办东区、西区、北区、南区4所初等小学。同时,乡村民办学堂也相继兴起。如资始学堂(今燕山瑶田).乐育学堂(今立新后冈山)、车溪蒙学堂(今立新车溪)、柘林蒙学堂(位于老柘林街,观为柘林水库库区)等。民办学堂大都以旧祠堂或庙宇为校舍,一般仅有学生一、二十人,教师1至2名。民国九年(1920年)三角周坊村创办的五云小学,当时颇有声誉,惟生源不足,办学6年,仅有高小毕业生30名,初小毕业生10余名。该校曾获民国总统黎元洪奖赏,并授予“敬教劝学”大红匾额嘉勉。
新学堂开办伊始,课程设置大都为“中西合壁”式。国文仍以文言文为主。仅增设部分新课程。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民国十一年前后,涂家埠、淳湖王村创办“含英”、“承德”两所小学和“云秀”女校。校方提出“反对旧道德、旧八股、旧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并致力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取消“四书”、“五经”,采用“国语”新课本,开设算术、历史、地理、常识、体育、图画等课程。含英、承德学校的教学改革,获得了各界人士和群众的赞许。从此,全县各小学大都取消“四书”、“五经”,开设文、史、数、理和体育等课程。
民国十六年,县政府设高等小学于涂埠,将含英小学与其合并,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同年,县立第三(马口)。第四(白槎)、第五(滩溪).第六(军山)4所高等小学相继开办。乡村私立小学亦逐渐增多,以岐山骆村道岸小学规模较大,当时有学生140余名,教学质量较好。
各高等小学教育经费约半数由田赋附加税开支、半数由赋税和学产收入支付。
民国二十八年,永修沦陷。次年马口骆云门先生邀请2名教员,带领失学青年,翻山越岭,在靖安县塘里村创办“义民”小学,骆任校长,是为全县唯一的公办小学。民国三十年,“义民”小学迁本县境内老鼠尾,改称“第二区中心小学”。次年迁县政府所在地宛子岭山头,改称“县一、二、三区联立中心小学”,当时有学生100余名。民国三十四年,联立中心小学遂分为一、二、三区3所中心小学,校址分别设李家桥、老鼠尾、何家岭。
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全县随即调整行政区划。各乡(镇)均设立中心国民小学(即公办完全小学),每校有教职员10余名,开设公民、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工艺等课程。乡(镇)以下保设立国民小学(民办公助性质),私立小学也纷纷设立,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小学36所,教职员工122名,学生1,770名。
1949年初,全县共有小学36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32所),教学班103个,学生1,650名(完小534名、初小1,116名),教师141名(完小76名,初小65名)。
建国后小学教育
1952年初,全县有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32所。同年9月,经过整顿、充实,发展到完全小学5所,初级小学101所。在校学生猛增到5,567名。次年,多数初级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至1957年,全县完全小学增加到20所,在校学生2,303名,初级小学增至191所,在校学生1.25万名。
1958年,全县小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高年级学生参加挑矿烧炭、修水利、秋收冬种等生产劳动,并在校内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1962年,全县公立小学进行整顿,从112所精简为84所,其中完全小学42所、初级小学42所,教职员431名。其它均转为民办小学。1964年,公立小学渐为增多,各公社(场)均设有中心完全小学,全县公立小学116所。同时,还举办了牧童班、早晚巡回班等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多数小学陷入瘫痪状态。1968年,各中心完全小学均进驻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乡村小学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学校名称一律冠以“五’匕”字样。大部分公办教师被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公立小学均与民办小学合并,改由生产大队管理(包括教师、校舍、经费等),国家给予少量的经费补贴。学生毕业、升留级、考试制度俱被取消,教学内容以《毛主席语录》为主。“文化大革命”中期,逐渐恢复文化知识课。1974年,全县有小学260所,班级1,340个,学生4.6万名。
1976年后,各公社(场)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根据“1978年——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精神,各公社(场)均恢复中心完全小学,调整了学校网点,恢复升学、升留级、考试制度,恢复了语文、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常识、体育、音乐、美术、珠算等课程。
1984年,全县共有小学254所,学生5.52万名、教学班1,491个、教职员2,41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56年71%上升到97%。
附:涂家埠小学、山下渡小学:
涂家埠小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创办。县政府将含英小学并入,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学生304名,教师8名。1949年迁道院(今下街头),分设二部:一部即校本部,二部设在谦丰商店(今横街),教师30余名。该校为我县较早的小学。
1984年校内拥有800平方米教学大楼1栋,全校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教学班13个,学生691名,教师34名。
山下渡小学 1952年创办,校址设桥上(今航运公司)。1954年因大水,迁铁山路(今县食品厂址),当时,有15个教学班,学生600余名、教职员40余名。1963年列为全省重点小学。1965年,省教育厅拨款7万元,建校舍于跃进街(今山下渡小学址),次年迁入。1966年学校易名为“东方红小学”,设20余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名,教职员60余名。1968年.县中初中部并入该校,附设初中班,次年又分出。1981年仍复名为山下渡小学。
1984年,建成一座1,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设20个教学班,学生1,131名,教师45名。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