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21
页码: 387-4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修县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包括私塾、书院、幼儿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等方面的历史变迁。私塾、书院曾经是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教育在建国后逐渐发展起来。小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私立到公立的发展过程。这些教育机构在永修县的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关键词: 永修县 教育事业 地方教育

内容

第一节 私塾书院
  私塾
  蒙馆 蒙馆为城乡学龄儿童(7至10岁)启蒙之所,亦称“私塾”。有“专馆”、“散馆”之分。专馆大都由学东(亦称座东)邀集学童家长若干人,合资请先生来村设馆教学。学俸视学童多少而定。散馆由先生定下学俸,自行招集学童教授。清代本县私塾大部分为专馆。师资亦有严格规定:“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言杂字》等为启蒙教材,兼教习字。学生入学3年后,先生才开始讲解课文。待学生能单独作文,方可升入经馆。
  经馆 经馆是比蒙馆高一级的学校。学生年龄大都在15至20岁左右。清代,本县经馆教材均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记》、《春秋》)为主,兼学八股文及古诗词写法。学习方法为背诵词章、讲解古文。作文由先生命题,以“破题”、“承题”为基础训练,直至能独立成章 ,称“满篇”。经馆学费比蒙馆高.能入经馆求学者大都为富家子弟。
  书院
  修江书院 南宋时,县人在南康府(今星子县城)创建,后毁。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邱元遂复建于艾城城西鹤呜山。后人将其列入“修江八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县高等小学堂。
  扶风书院 明代为马融书院,正德年间知县周广建。距艾城东南25里(今三角乡建华村)。后为僧寺。清雍正六年(1728年)复加修葺,改称“扶风书院”。
  雷塘书院 距艾城南1里。宋熙宁年问,有进士洪师民几代同居,宋太宗旌表其门为“义门”。洪氏遂建雷塘书院,供子孙就读。
  宏斋书院 位艾城城隍庙右,原址为宋李燔读书处。明嘉靖年间知县顾阳和建。万历年间,知县费玢曾添设校舍。
  、甘棠书院元至元年间建。位于滩溪甘棠,后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县人赵宗信在原址重建。
  此外,尚有石潭书院(今石潭山下),云阳书院(今燕山峡坪)、芗山书院等。各书院皆有学田,以收取学租作为经费。上述书院至清朝末年,先后改成寺庙,或改作新式学堂。
  第二节 幼儿教育
  建国前,本县无幼儿教育场所。
  1952年,涂家埠小学附设幼儿班,招收4至6岁幼儿42名,配教养员2名。1957年,山下渡、涂家埠、吴城等小学都设有幼儿班,教学内容主要是做早操、识字、计数、美工、唱歌、游戏等。年末、全县入学幼儿166名,教养员16名。
  1958年,幼儿教育采取公办、民办相结合的办法,各社(场)民办幼儿园(包括季节性幼儿园)达416所,入学儿童7,003名。同年,县文化教育局、县总工会、县妇女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创办“永修县保育院一,入学幼儿70名,教养员15名,配有保健医师2名,实行幼儿全托制。
  1960年,全县有幼儿园194所,入学幼儿2,770名。1962年,在“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提倡民办,国家办好重点以作示范”的幼儿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网点调整,部分社(场)幼儿园先后停办,年底尚存90所,入学幼儿1,200名。原吴城、白槎、云山等小学附设的幼儿班相继转为民办。县保育院改为县幼儿园,分大、中、小4个班,有幼儿132名,教养员6名。
  1968年,撤销县幼儿园,改称“木竹小学”,隶属县木器社。其它幼儿园亦相继停办。1970年恢复县幼儿园、改称“涂埠镇幼儿园”。嗣后,部分公社(场)、厂小学也逐渐附设幼儿班。至1980年,全县幼儿园34所,入学幼儿2,090名,教养员110名。1983年县政府拨款4万元,修建涂埠镇幼儿园。
  1984年全县幼儿园30所,入学幼儿3,425名,各种教学班107个,配园长10名,教养员203名。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建国前小学教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江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迁试院,改称大成小学,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光绪三十三年,在艾城开办东区、西区、北区、南区4所初等小学。同时,乡村民办学堂也相继兴起。如资始学堂(今燕山瑶田).乐育学堂(今立新后冈山)、车溪蒙学堂(今立新车溪)、柘林蒙学堂(位于老柘林街,观为柘林水库库区)等。民办学堂大都以旧祠堂或庙宇为校舍,一般仅有学生一、二十人,教师1至2名。民国九年(1920年)三角周坊村创办的五云小学,当时颇有声誉,惟生源不足,办学6年,仅有高小毕业生30名,初小毕业生10余名。该校曾获民国总统黎元洪奖赏,并授予“敬教劝学”大红匾额嘉勉。
  新学堂开办伊始,课程设置大都为“中西合壁”式。国文仍以文言文为主。仅增设部分新课程。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民国十一年前后,涂家埠、淳湖王村创办“含英”、“承德”两所小学和“云秀”女校。校方提出“反对旧道德、旧八股、旧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并致力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取消“四书”、“五经”,采用“国语”新课本,开设算术、历史、地理、常识、体育、图画等课程。含英、承德学校的教学改革,获得了各界人士和群众的赞许。从此,全县各小学大都取消“四书”、“五经”,开设文、史、数、理和体育等课程。
  民国十六年,县政府设高等小学于涂埠,将含英小学与其合并,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同年,县立第三(马口)。第四(白槎)、第五(滩溪).第六(军山)4所高等小学相继开办。乡村私立小学亦逐渐增多,以岐山骆村道岸小学规模较大,当时有学生140余名,教学质量较好。
  各高等小学教育经费约半数由田赋附加税开支、半数由赋税和学产收入支付。
  民国二十八年,永修沦陷。次年马口骆云门先生邀请2名教员,带领失学青年,翻山越岭,在靖安县塘里村创办“义民”小学,骆任校长,是为全县唯一的公办小学。民国三十年,“义民”小学迁本县境内老鼠尾,改称“第二区中心小学”。次年迁县政府所在地宛子岭山头,改称“县一、二、三区联立中心小学”,当时有学生100余名。民国三十四年,联立中心小学遂分为一、二、三区3所中心小学,校址分别设李家桥、老鼠尾、何家岭。
  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全县随即调整行政区划。各乡(镇)均设立中心国民小学(即公办完全小学),每校有教职员10余名,开设公民、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工艺等课程。乡(镇)以下保设立国民小学(民办公助性质),私立小学也纷纷设立,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小学36所,教职员工122名,学生1,770名。
  1949年初,全县共有小学36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32所),教学班103个,学生1,650名(完小534名、初小1,116名),教师141名(完小76名,初小65名)。
  建国后小学教育
  1952年初,全县有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32所。同年9月,经过整顿、充实,发展到完全小学5所,初级小学101所。在校学生猛增到5,567名。次年,多数初级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至1957年,全县完全小学增加到20所,在校学生2,303名,初级小学增至191所,在校学生1.25万名。
  1958年,全县小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高年级学生参加挑矿烧炭、修水利、秋收冬种等生产劳动,并在校内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1962年,全县公立小学进行整顿,从112所精简为84所,其中完全小学42所、初级小学42所,教职员431名。其它均转为民办小学。1964年,公立小学渐为增多,各公社(场)均设有中心完全小学,全县公立小学116所。同时,还举办了牧童班、早晚巡回班等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多数小学陷入瘫痪状态。1968年,各中心完全小学均进驻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乡村小学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学校名称一律冠以“五’匕”字样。大部分公办教师被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公立小学均与民办小学合并,改由生产大队管理(包括教师、校舍、经费等),国家给予少量的经费补贴。学生毕业、升留级、考试制度俱被取消,教学内容以《毛主席语录》为主。“文化大革命”中期,逐渐恢复文化知识课。1974年,全县有小学260所,班级1,340个,学生4.6万名。
  1976年后,各公社(场)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根据“1978年——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精神,各公社(场)均恢复中心完全小学,调整了学校网点,恢复升学、升留级、考试制度,恢复了语文、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常识、体育、音乐、美术、珠算等课程。
  1984年,全县共有小学254所,学生5.52万名、教学班1,491个、教职员2,41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56年71%上升到97%。
  附:涂家埠小学、山下渡小学:
  涂家埠小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创办。县政府将含英小学并入,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学生304名,教师8名。1949年迁道院(今下街头),分设二部:一部即校本部,二部设在谦丰商店(今横街),教师30余名。该校为我县较早的小学。
  1984年校内拥有800平方米教学大楼1栋,全校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教学班13个,学生691名,教师34名。
  山下渡小学 1952年创办,校址设桥上(今航运公司)。1954年因大水,迁铁山路(今县食品厂址),当时,有15个教学班,学生600余名、教职员40余名。1963年列为全省重点小学。1965年,省教育厅拨款7万元,建校舍于跃进街(今山下渡小学址),次年迁入。1966年学校易名为“东方红小学”,设20余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名,教职员60余名。1968年.县中初中部并入该校,附设初中班,次年又分出。1981年仍复名为山下渡小学。
  1984年,建成一座1,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设20个教学班,学生1,131名,教师45名。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县第一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县政府在燕山(今云山垦殖场燕山分场小国有林)草创“县立初级中学”,为县第一中学之前身。设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学生百余名。开设国文、公民、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文、动物、植物、卫生、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童军、劳作、图画、音乐等课程。同年秋,增设简易师范2个班,招收学生90名,开设图文、公民、应用文、算术、教材教学法、小学行政、注音符号、历史、地理、童军、劳作.图画、实习等课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几经搬迁。民国三十四年秋迁察溪,次年迁山下渡。民国三十七年迁艾城大成庙,设初一(春、秋季)2个班,初二(春、秋季)2个班,初三(秋季)一个班,简师(秋季)1个班。计有学生103名,教职员16名。至建国前夕,初中班毕业生90名,简师班毕生生生50余名。
  1950年春,县初级中学从艾城迁至周坊蔡村。同年秋,再迁涂家埠上街头。次年秋,县人民政府拨款1.4亿元(旧币),在涂家埠与山下渡之间(今五洲电扇厂、县机床厂、县委茶剧团所在地),修建教学大楼1栋、学生宿舍2栋、教师宿舍1栋。称“永修县初级中学”。有4个教学班,教师15名,学生170名。1958年增办高中部,称“永修县中学”。
  1968年学校被撤消,初中部一部分并入东方红小学,一部分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下同)。永修分校合并,改称“共大新城分校”,校址迁新城(今县第一中学校址)。1970年,共大新城分校改称“县五七中学”,次年恢复”永修县中学”校名。1976年县第二中学开办后,永修县中学定名为县第一中学。1981年,县第一中学列为省级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
  1984年,学校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电化教学室等设施,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校内设初中部8个班,学生508名,高中部15个班,学生932名。教职员110名。
  从1950年至1984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共7,000余名,其中考取大、中院校学生672名。
  附:永修大学
  永修大学 1958年附设于永修中学。招收学生30名。1959年被撤,部分学生转入九江大学学习。
  县第二中学
  县第二中学于1976年创办,同年9月1日开学。校址设涂埠镇跃进街北。设初中部,学生1,000余名,教职员97名。1980年增设高中部。该校为面向涂埠镇招生的普通中学。
  1984年,校内有2栋教学大楼及教师办公楼、宿舍等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初中部22个班,学生1,343名;高中部11个班,学生668名。教职员125名。
  自建校至1984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共1万余名,其中考取大,中专院校学生422名。
  县第三中学
  县第三中学前身为共大蚕桑分校。1958年创办。校址设南山。1968年南昌市第五中学下放并入,改称共大永修分校。1980年改称县第三中学。该校曾一度附有校办工厂、农场。1981年校办工厂划归县林业局,农场划归永丰垦殖场。为面向县城附近乡(镇)招生的普通中学。
  1984年,校内有教学大楼、教师办公楼等设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初中部2个班,学生103名;高中部(包括农业职业班)5个班,学生277名,教职员46名。
  自1976年至1984年,该校高、初中毕业生1,500余名。
  其它中学
  1957年秋,白槎小学附设初中班。次年改为自槎初级中学,是为本县第一所公社所属中学。1958年秋,吴城、江益、滩溪公社亦创办初级中学。1960年秋,增办淳湖、马口、艾城初级中学,淳湖初级中学次年并入县中。1963年,云山垦殖场松山分场创办初级中学。1966年全县共有公社所属初级中学8所,学生3,312名,教职员231名。
  各公社初级中学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相继开设“农业常识”课程,开展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公社的初中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串连,历时1年多。1968年先后“复课闹革命”,教学内容仅为《毛主席著作选读》。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和军事洲练。同年,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各公社(场)的初中。不久,公社(场)初级中学与公社所属农业中学合并,改称“五七中学”。学校取消考试、升留级和升学制度,砍掉基础课程,实行“开门办学”。1971年,马口,滩溪、立新、吴城,白槎、江益等公社(镇)的初级中学相继增办高中部。同时,初中部“网点下伸”,生产大队所办小学均附设初中班。1975年,全县共有初级中学63所,学生13.3万名,教职员1,074名。
  1976年.荫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合理调整初级中学网点布局,除虬津、吴城、白槎3所中学保留高中外,其余高中部均停办。各公社(场)五七中学仍称初级中学。逐步恢复了考试、升留级和升学制度,恢复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
  1983年,吴城、虬津中学撤消高中部。虬津中学高中部改称“虬津农业中学”。
  1951到1962年,本县高、初中毕业学生1,488名。1974到1984年,高、初中毕业学生5.9万名。
  第五节 专业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
  永修县高级农林科职业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农业院附设4高级农林科职业学校(简称高农)”,从九江县沙河街迁至本县桃冈山下泥勒村,改称“江西永修县高级农林科职业学校”,设4个教学班,学生103名,教员14名,年经费1.8万元。民国二十六年,学生增至193名,教职员47名。开设国文、英文、化学、物理、植物、园艺、农业机械等20项课程,学制3年。
  民国二十八年,永修沦陷,“高农”先后迁往泰和,余千等地。民国三十四年,迁至本县周坊蔡村,设5个班级,学生约2百余名,教职员10余名。民国三十七年,再迁下泥勒村原校址。1950年撤销,部分学生转入九江师范学校、永修初级中学、樟树农业学校学习。
  江西水产学校 1957年9月,江西省水产厅在吴城创办“江西水产学校”。面向全省招生2百余名,设1个捕捞班、2个养殖班。1960年设2个养殖班、1个轻机班、1个会计班。1962年并入共大赛城湖分校(驻九江县)。
  永修县初级师范学校 1959年,九江地区文化教育处在永修中学附设初级师范学校,设两个班,学生100名。次年增办幼儿师范班(不参加国家分配),招收学生200名。1961年初级师范毕业77名。1962年该校撤销,大部分学生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
  永修师范学校 创建于1977年,次年3月17日开学,称“九江师范永修分校”,隶属永修县。1982年10月,改名为“江西永修师范学校”,改属九江市教育局。1977、1978年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培养初中教师。从1979年开始,培养小学教师。1982年后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
  1984年,该校学生515名,教职员工65名,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教学兼实验大楼1栋、家属宿舍5栋,已成为初具规模的中等师范学校。
  1977至1984年,该校毕业学生共835名。
  江西农星学校 1980年创办。校址设云山垦殖场周田(原共大云山分校校址)。隶属省林业厅。面向全省招生(最初实行全省农垦系统内部定向招生),高中毕业生入学学习2年,初中毕业生入学学习4年。开设农学、农业机械、农业经济3个专业。常年在校学生400余名,专职教师60余名。
  1984年,该校有教学大楼、教师办公大楼、教师宿舍楼、大礼堂等设施。校占地面积2,050亩(包括山林和水田)。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稻曲病的研究、系统工程在棉花栽培上的应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复合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等。
  自1980至1984年,该校共毕业学生513名。
  技术学校
  永修县工业学校 1958年由县工业交通局创办,校址设新城。开设语文、数学、机电、机械、锻工等课程。学制3年。初次招收学生250名。1959年在校学生118名。1960年有34名学生毕业,在校学生145名。同年底该校撤销,部分学生分配至县城各工业单位。
  永修县农业技术学校 1958年创办,校址设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内。初次招收学生250名,学制2年。1959至1960年,共毕业学生242名,毕业后仍回原籍。1960年底,该校改为农业中学。1962年停办。
  永修县文艺学校 1958年创办,校址设今新华书店左侧,学员均由各乡村小学保送。初次招收学员30名。学习课程为音乐、表演和采茶戏曲等。1961年撤销。部分学员转入县京剧团。
  永修县财经学校 1958年创办,校址设新城高山冈(今米厂),初次招收学生108名。教师多为兼职,专职教师仅一、二名。学制3年。1960年毕业学生108名,同年停办。大部分学生分配至基层财贸单位。
  永修县卫生学校 1958年附设于县人民医院。学生80名,设2个班,学制1至2年。1959至1962年,毕业学生共200余名,大部分分配至基层卫生院(所)。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共大云山分校 创办于1958年8月1日,校址设周田。首批招收来自江西、上海、汪苏等18个省、市的学员549名。1959年分设社会科学系、工学系、农学系、畜牧兽医系。后增办财经系。学制分别为3至4年。同年,共大军山分校(1958年8月创办)、共大滩溪分校(1958年12月创办)并入该校。1962年,共大九江岷山分校亦并入该校,规模逐渐扩大。1964年,全校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教职员111名,学生667名。设有农作物、林学、畜牧兽医、园艺4个系和9个教学研究组。并有实习基地、林场、园艺场。学校经费和粮食基本上达到自给.从1958至1965年,共培养毕业生700余名。1964年后毕业生开始纳入国家分配。
  六十年代初期,朱德、王震、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等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曾先后亲临该校视察。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等国际友人曾来校参观访问。1964年8月《人民日报》曾以头版刊登介绍该校建校六周年所取得的成绩的文章 ,并发表短评,予以褒扬。
  1969年云山垦殖场改为县属云山公社,该校亦改为县属。1974年划归九江专署。1980年停办。
  共大蚕桑分校 1958年11月创办,校址设南山。初次招收学生496名,分6个班,教职员30名。1959至1965年,毕业生以中专学历纳入国家分配。1968年南昌市第五中学下放并入,改称“共大永修分校”。1980年,改称县第三中学。
  共大新城分校 1964年创办,初称共大永修分校,校址为县第一中学所在地,初次招收新生200名。1969年与县中合并,称“共大新城分校”。1970年改为县五七中学。
  农业中学
  农业中学是半耕半读的新型学校。学生实行勤工俭学、半耕半读,既学文化科学知识,又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毕业后仍回乡从事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农业中学设师资训练班、卫生班、财会班、畜牧兽医班等。
  1966年,三角、艾城、马口、玲南、滩溪、白槎、吴城、杨泗、罗亭、城山、虬津等公社共有农业中学20所,57个班。学生1,231名,教职员113名。
  1968年,各公社(场)公立中学和农业中学合并、改称公社“五七”中学。
  1984年,虬津中学高中部附设农业班,亦称虬津农业中学,设两个班,学生100名,专任教师6名。
  附:三角农业中学 三角农业中学于1964年创办,校址设三角渔场。初次招收学生200名,分5个班。学校有农田150亩,实行半耕半读,学生大部分在校住读。次年增设高中部,分医师班、师范班。两年间毕业生共80余名,为全县教学质量较高的农业中学。1976年停办。
  第六节 业余教育
  夜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永修支部的领导下,曾去非、玉弼等同志,开展工农运动,组织涂家埠锯板工人、铁路棚工、店员及大路边曾家、河头淦村农民,开办“平民夜校”,设文化识字课、时事课,既教群众识字,又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县政府在艾城、涂家埠、山下渡等集镇,设平民夜校。入学者既有少年,也有部分成年人。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
  1950年,县文化馆在涂埠街创办全县第一个妇女夜校。学习文化、时事、政治。次年,各区文化馆(站)相继附设工人、农民、妇女夜校(班)共10处。同年冬,全县农村办起各种形式的农民夜校(班)208所,有9,237多人参加学习。
  1958年,全县夜校发展到527所,学习人数达3.4万人。同年,县城开办4所职工业余夜校,入学人数372名。1961年,县城4所职工业余夜校改称“红专学校”,马口、吴城、永兴等地亦开办职工业余夜校(班)11所。
  1966年夜校停办。1970年,全县各生产队曾一度开办“政治夜校”,县城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但大郡流于形式。1976年后,县总工会、县商业局等单位恢复职工业余夜校,为中、青年职工补习文化知识。1984年,全县有成人业余中学11所,学生2,458名,文化程度提高到初中毕业水平的有2,406名;成人业余初等学校(夜校)1,126所、学生26,770名,文化程度提高到高小毕业水平的有11,200名。
  扫盲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江西农村服务区社会抽样调查,本县4,880人(男2,555人,女2,325人)中,未受教育人数4,129人(男性1,863人、女性2,266人),占84.5%。
  1952年大力开展识字运动,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同年8月,成立“永修县识字运动委员会”,各区配备1名专职扫盲干部。涂家埠开设两个工农速成识字法试验班,推广速成识字法。全县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有扫盲干部千余名,各种形式的扫盲班859个。
  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本县组织中、小学教师250余名,学生4,000余名,成立扫盲工作组,深入各区、乡开展扫盲工作。各农业社、队(组)均分别召开“向文化进军”大会,田间、路边、村头一度设有识字牌,全县青壮年参加学习人数达2.7万,其中有9,711人坚持常年学习。
  1958年,全县开展“两万人教,五万人学”的突击扫盲运动。据统计,当年脱盲人数3.8万余名,加上历年脱盲人数1.5万名,共达5.3万余人。1964年,再度掀起扫盲高潮,全县训练义务教师146名,配备6名专职教师辅导,开办扫盲班86个,有2,579人参加了学习。
  1980年后,扫盲工作重新开展。1984年县教育局成立“扫盲办公室”,负责全县乡、村、镇成人和青少年脱盲工作。
  函授
  本县函授教育始于1955年,贯彻“以政治带动业务,面向教学实际”的方针,配备7名专职教师辅导。全县参加函授学习的教师200余名。1958年有学员650名,其中初等师范函授学员473名,中等师范函授学员134名,师范专科函授学员43名。
  “文化大革命打开始后,函授教育一度中断。1974年恢复函授教育,全县有1,000余人参加了函授学习。1978年参加中师函授(2年制)学习的教师l,320名,87名教师考取省高级师范(本科)函授学习。1984年有27人获江西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函授毕业证书。
  电视广播大学
  1980年,江西电视广播大学在本县招生149名(多数为教师),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科。1981至1984年,共招收401名学员,学习课程以中文为主。县教学研究室配有专人负责电视广播大学教学管理,先后聘请34名兼职教员任课。1982年已有36名学员毕业,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4年3月,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本县有260人报考,应考科目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法律、会计、英语、统计、汉语言文学六个专业。报考人员大都为干部、工人、教师,部分为社会青年。同年有186人次获得单科合格证。
  第七节 教师
  教师队伍
  民国期间,公立学校教师均由校长聘任。校长则由县府委任。
  建国初期,县教育科除任聘建国前教师外,又从社会上招收失学、失业知识青年40余人,通过短期培训,分配至各乡村小学任教。全县小学教师141名,中学教师8名。
  1952年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永修初级师范、九江师范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教师。1965年全县共有教师1,123名,其中小学教师936名,中学教师187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80%的教师被下放,迫使部分教师改行转业。1970年,乡村小学、中学骤增。虽然大多数教师被收回原学校,但师资仍处于紧缺状态。于是,大量回乡青年、下放知识青年被推荐担任“赤脚教师”(民办教师)。次年,部分赤脚教师转为“工农兵教师”,列入国家正式编制。为弥补中学教师奇缺的现象,又将小学教师中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补充到高、初中任教。因而造成中、小学师资水平严重下降。1980年,全县调整了中、小学网点,使师资与教学需求基本相适应。
  1983年,县文化教育局对全县小学教师(含民办教师)进行业务考核,择其优者,继续任教,不及格者参加短期培训,直到考试合格为止。
  1976到1984年,本县共接受大、中专毕业生700余名,分配至各中、小学任教。
  1984年,全县有小学教师2,418名(含驻县厂、场小学及民办教师、下同),比1949年增长了21倍;中学教师1,350名,比1949午增长近170倍。
  1953年,北岸乡教师袁凤娥出席省劳动模范会议,获教育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虬津公社麻洲小学教师熊玉莲,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年,新城小学校长邱美凤,被全国少儿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于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山下渡小学副校长陈澄如,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7家报刊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附:
  县教育学会1981年11月成立。会员65名。理事会有理事31名,常务理事9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正、副秘书长各1人。
  县教育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会员152名,理监事10名。1949年后解体。
  师资培训
  自1951年开始,每年寒暑假,全县教师至县城集中培训,学习政治、时事、业务知识。平时则以区(公社)为单位,设“星期日学校”,组织教师互教互学。同时,教师个人挤出时间,坚持自学。
  1976至1984年,金县先后分科举办了20天的短期训练班6期,40天的训练班5期,半年制培训班5期,1年制培训班3。县教育局先后有计划抽调在职教师至省,地区(市)级师范学校培训。各中小学每学期均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示范教学、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互教互学,提高教学水平。
  第八节 教学改革
  清末,“戊戌变法”后,本县将原私塾、书院逐渐改为“小学堂”。取消“四书”、“五经”,改用新式白话文课本,设有国语、算术、自然、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学制为“四二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建国初,沿旧制。1955年,部分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68年后,全县小学均为“五年一贯制”。
  建国前后,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68年后,高、初中改为“二·二制”。1976年后,初中恢复为三年。1981年后,高中亦恢复为三年。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人民教育的同时,对旧的教育进行改革。废除了旧的教育制度,取缔私塾,取消“公民课”。废除体罚,实行民主管理。教导合一,使用新教材。并在县教育科设专职视导员,负责教学改革工作。
  1955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改革教学内容和“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法。坚持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同年,将“百分制”计分法改为“五分制”。计分(1958年后恢复“百分制”)。1956年,县文教科举办两期小学教师标准语音训练班,积极推广普通话教学。同年,县文化教育局设立教学研究室。1959年,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重视课堂教学,压缩劳动时间,逐步扭转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出现的课堂教学少、生产劳动多的不正常现象。
  1965年,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作法。各中、小学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减少课外作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文娱活动,改进学校卫生保健工作。
  1981年,东方红小学开办起一个语文教学试验班,试行“黑山教材”,采用“集中识字、大量阅读、提前写作”的教学方法。L983年县教学研究室总结该班三年来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向省、市提交“集中识字三年”的教学论文,分别获省、市鼓励奖。1984年,山下渡小学有4个班、200余名学生,采用教育部教学科学研究所编写的五年一贯制语文试验教材,有两个班采用北京市景山学校的试验教材,学校撰写了《我们是如何抓教改试验》的报告,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景山学校教材交流会上宣读,获得好评。
  1981年,县第二中学开办初中语文教学试验班1个。1984年,经九江市教育局验收,该班语文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同年县第二中学开展语文单元教学试验,并将经验向省、市推广。
  1983至1984年,全县中、小学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了科技小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刺绣、绘画、书法、雕塑、剪纸、摄影等兴趣小组,积极开发学生智力。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