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共产主义青年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36
颗粒名称:
共产主义青年团
分类号:
D432.856
页数:
5
页码:
342-34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修县大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工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活动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大革命时期工会组织的建立和活动,以及在斗争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介绍了建国后工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关键词:
青年团
发展历程
永修县
内容
民主革命时期的团组织 1925年1月,王环心、王秋心等组织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永修特别支部。不久,根据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CY”。我县首批入团的有曾去非、王弼和含英小学学生淦克鹤等4人,曾去非任团特支书记。团特支受南昌团地委领导。
团特支成立后,根据党的指示,团员深入工厂、农村,创办工人夜校和平民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开展工农运动。
1926年11月,北伐军光复永修后,团组织得到了较大发展,成立了共青团永修县委员会。李德耀任书记。下设县城(即艾城)、涂家埠两个团区委会,县城区设有小学,青妇和城郊3个支部,团员40-50人。青妇团支部在县城动员青年妇女学文化,开展扫盲运动。在共青团永修县委领导下,广大团员和先进青年,积极参加农民协会、各行业工会、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
1927年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永修,国民党右派大肆搜捕枪杀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同年12月中旬,中共永修县委在城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斗争中心由城镇转入山区,建立云山游击队。共青团员积极参加游击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28年底,游击队失败,团组织遭到破坏。
1933年,徐上达,高锦成等在白槎地区成立中共永修工作委员会,建立青年团组织。1934年2月,有团支部两个,团员们在游击战争中英勇作战,支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牵制和打击敌人。1935年初,永修工农游击队失败,团组织又遭破坏。
建国后共青团组织建设
组织发展 1949年9月,县委在袍桐乡发动农民开展反霸斗争,涌现出一批青年积极分子。首先在这些积极分子中发展青年团员,建立团支部,全县反霸和减租减息斗争开展后,团的组织也逐步得到发展。到年底止,建立团支部3个,团小组5个,有团员41人。同年11月,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永修县筹备委员会。1950年,筹委会改为青年团永修县工作委员会。
1950年冬至1952年春,团县工委积极培养进步青年入团,大力发展团的组织。至1952年6月止,全县建立团区工委7个,团支部80个,独立小组2个,共青团员1,413人。其中分布在工厂和企业部门的团支部3个,团员62人;街道团支部3个,团员32人;公安部队团支部1个,团员25人;农村团支部63个,独立小组2个,团员1,050人;机关团支部1个,团员199人;学校团支部2个,团员42人。
1953年,召开青年团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青年团永修县委员会。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1日,团县委正式启用共产主义青年团永修县委员会新印章。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9个公社团委会(即涂埠、淳湖、马口、滩溪、吴城、江益、虬滓、艾城和白槎)。大队设立团支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各级团组织瘫痪。1968年,县革委政治部设立群运组,负责县总工会、团县委和县妇联工作。1972年恢复团县委,并对全县团的组织进行恢复整顿,至年底止,全县新建立团支部占应建立数的82.4%。1984年,全县有乡、镇团委会20个,中等学校团委3个,县属团总支20个,全县共有团支部477个,团员8,793人。团员的分布情况是,工业系统:团支部21个,团员244人,其中女团员49人;农业系统:团支部333个,团员6,646人,其中女团员2,281人;财贸系统:团支部44个,团员589人,其中女团员244人;中学团支部48个,团员1,006人,其中女团员411人;城镇机关:城镇街道团支部8个,团员74人,其中女团员15人。
1984年,团县委有干部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下设组宣部和学校少儿部。乡镇有专职团干部20人。
团的工作 1953年,淳湖区后村乡团支部书记陈翊科,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出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保卫青年权利大会。会后顺道访问了罗马尼亚、波兰和苏联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
1955年12月15日至18日,团县委在县城召开第一届全县青年优秀社员代表会议。表彰优秀青年社员249名。1956年,团县委和各乡,社表彰的优秀青年社员达1,237人。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全县农村有16,560名青年和4,070名团员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任社主任的团员161名,青年86名;任社委委员的团员411名,青年386名。团员和先进青年成为农业社的骨干力量。
1958至1965年,团县委组织全县团员和青年开展“五好”青年评比活动。1961年,全县评选“五好青年”1,600多名,其中经县表彰的564名。
1963年,全县表彰雷锋式的“五好青年"776名。
1964年各级团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活动阵地,计有农村俱乐部252所,参加活动的青年8,608人;红专学校79所,参加学习的青年1,856人;歌咏队85个,参加的青年19,760人;体育队34个,青年队员340人;农村业余剧团42个,青年810人;科学实验小组790个,参加实验的青年4,880人。
1965年杨垅公社回乡青年丁保素出席全省劳模会议,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
十年动乱期间,青年团活动基本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团的工作走上正轨。1979年,团县委组织全县青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同年12月10日,团县委在县城召开全县首届表彰新长征突击手大会,表彰新长征突击队红旗单位10个,新长征突击手标兵15名,新长征突击手100名。
1979年虬津乡上海下放青年高康良出席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新长征突击手代表会议,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1980年,表彰新长征突击队红旗单位8个,新长征突击手标兵12名,新长征突击手87名。
1984年,在农村青年中,广泛开展“一团两户”活动(即组织科学致富报告团,青年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全县共有青年专业户430个,其中11人分别受到团省委和团市委的表彰。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