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权力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权力机构
分类号: D62
页数: 10
页码: 311-3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在建国后建立了权力机构,包括县人民代表会议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其中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人民委员会,并设立了常务委员会。
关键词: 永修县 政权 权力机构

内容

县人民代表会议
  本县从1949年11月至1953年,共召开了七届十二次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工农商学兵各界均有代表参加。人民代表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代表共同商讨,决定全县的大事。从第三届起,各届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40人。但第三、四届的常务委员会未设常设机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均为兼职,闭会期间回原单位,协助政府执行代表会议的各项决议。
  1951年12月,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设常设机构,与民政局合署办公,有专职秘书1人,协助主席、副主席处理日常工作。
  1952年10月28日召开了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永修县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县长1人,副县长2人,委员21人;并改选了常务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委员24人。
  县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2月25日至3月2日,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永修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县人民委员会,选举县长1人,副县长2人,委员30人。县人民委员会既为县人民政府,又是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县人民代表大会不设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由县人民委员会代行职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断。
  1981年6月26日召开第七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县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10人。
  1984年6月召开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大常务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17人。
  从1954至1984年共计召开了八届、二十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县人大常务委员会设有办公室和选举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文卫科技委员会等机构。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次会议
  第一届
  时间:1949年11月3日-8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共404人,其中男353人,女51人。
  主要议题:讨论剿匪反霸、减租减息、查田定产和迎接大生产运动等问题。
  第二届
  时间:1950年2月21日至23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共172人,其中男138人,女34人。
  主要议题:讨论修堤筑坝、生产自救和开展春耕大生产运动等事项。
  第三届
  时间:1950年9月16日至20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共258人,其中男224人,女34人。
  主要议题:讨论秋征和落实农业税收等问题。
  第四届
  (缺资料)
  第五届一次会议
  时间:1951年4月12日至14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共367人,其中男301人,女66人。
  主要议题:讨论生产十大政策、开展春耕生产、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问题。
  第五届二次会议
  时间:1951年6月20日至22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58人。
  主要议题:以镇压反革命为中心议题,结合讨论抗美援朝及生产抗旱等事项。
  第五届三次会议时间:1951年9月15日至17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81人。
  主要议题:动员缴纳爱国公粮,结合讨论抗美援朝、土改、镇反、生产、抗早等问题。
  第五届四次会议
  时间:1951年12月12日至16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讨论土改、人民民主专政、抗美援朝、增产节 约等。
  第六届一次会议
  时间:1952年3月21日至23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50人。
  主要议题:讨论1952年农业生产计划和转业优抚工作。
  第七届一次会议
  时间:1952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98人,其中男188人,女10人。
  主要议题:审查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永修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条例》和《永修县人民政府组织条例》。选举县长1人,副县长2人、委员24人。
  第七届二次会议
  时间:1953年3月1日至7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98人,其中男188人,女10人。
  主要议题:讨论贯彻新婚姻法和抗美援朝、爱国丰产运动等。
  第七届三次会议
  时间:1953年9月29日至10月4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62人,其中男145人,女17人。
  主要议题;审查通过《县政府半年工作报告》,讨论来年春耕生产计划和增产节 约等。
  县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首届一次会议
  .时间:1954年2月25日至3月2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42人。
  主要议题;1.听取肖峰《关于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报告;2.审查批准《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3.选举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阎珍,副县长肖永生、戴衡山,委员30人。
  首届二次会议
  时间;1954年7月6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讨论生产救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首届三次会议
  时间:1954年10月3日至8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审查批准《半年来生产救灾工作报告》和《今冬明春各项重大施政工作报告》。
  首届四次会议
  时间:1955年2月26日至3月2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文农业生产计划》;2.改选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戴衡山,副县长王汝丰。
  首届五次会议
  时间:1955年10月28日至31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和《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2.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3.补选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万本经,增选县人委委员3人。
  首届六次会议
  时间:1956年6月19日至22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上半年工作报告》、《1956午我县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和《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二届一次会议
  时间:1956年12月21日至25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选举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王汝丰,副县长陈大祝、邓学焰,委员21人。
  二届二次会议(缺资料)
  二届三次会议
  时间:1957年12月3日至4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审查批准《县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报告》。
  三届一次会议
  时间:1958年5月5日至6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67人。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县1958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2.选举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王汝丰,副县长陈大祝、蔡学裕,委员18人。
  三届二次会议
  时间:1959年9月6日至9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1959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2.补选县人委委员。
  选举结果:增选县人委委员3人。
  三届三次会议
  时间:1960年7月8日至10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1960年发展国民经济汁划报告》、《县1959年决算和1960年预算报告》;2.补选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
  选举结果:副县长王礼文。
  四届一次会议
  时间:1961年2月7日至10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163人。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1961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县1960年财政决算和1961年财政预算报告》和《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选举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王汝丰,副县长陈大祝、王礼文,委员20人。
  四届二次会议
  时间:1962年。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缺资料)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2.改选县人委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张声钧,副县长王汝丰、孙喜和。
  五届一次会议
  时间:1963年10月9日至13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10人。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1963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和《县1962年财政决算和1963年财政预算报告》;2.选举县人委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张声钧,副县长王汝丰、孙喜和、陈大祝,委员19人。
  六届一次会议
  时间:1965年10月15日至20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10人: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1965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和《县1964年财政决算与1965年财政预算报告》;2.选举县人委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长朱仲启,副县长孙喜和、吕崇钧,委员18人。
  七届一次会议
  时间:1981年6月26日至30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46人。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县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报告》和《县法院工作报告》、<县检察院工作报告》;2.选举县政权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九凤,副主任王礼文、刘兴辉、高云、冯有仁,委员10人。县长彭欣树,副县长石高和、余可荣、王俊豪、李林灿、刘慕能。
  七届二次会议
  时间:1982年9月10日至13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26人。
  主要议题:1.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2.审查批准《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县1981年财政决算和1982年财政预算的报告》及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3:增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选举结果:副主任喻峻。
  七届三次会议
  时间:1983年3月25日至26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16人。
  主要议题:1.审查批准《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选举出席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选举结果:省人民代表9人。
  七届四次会议
  时间:1983年12月10日至11日。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00人。
  主要议题:选举出席九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选举结果:选举市人民代表45人。
  八届一次会议
  时间:1984年6月26日至29日。
  地点:涂家埠。
  出席代表:245人。
  主要议程:1.审查批准《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县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1984年计划安排情况报告》、《县1983年财政决算和1984年财政预算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选举县政权领导人。
  选举结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九凤,副主任吕崇钧、王礼文、刘兴辉、喻峻。委员17人。县长周河水,副县长王俊勇、李林灿,江火生、刘极灿。
  普选
  建国后的普选建国后,第一次普选始于1953年6月至1954年2月结束,成立了县选举员会。全县基层选举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从1953年6月开始,以涂埠镇和第一区的九、十两个乡为试点;第二期从9月开始,在第五、七两区的17个乡和两个镇展开;第三期从10月开始在全县铺开。代表候选人,先由乡(镇)选举委员会召集各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协商提出名单,交选民小组讨论,按多数选民意见,确定正式名单。然后候选人至选区听取选民的意见,表明自己当选后的态度。最后,分选区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乡(镇)人民代表,同时召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镇)长和委员,并由乡(镇)人民.{弋表大会选出县人民代表142人,其中男117人,女25人。
  第二次普选于1956年进行。全县人口136,145人,其中男性71,942人,女性64,203人。有选举权的公民8l,791人;不满18周岁的少年儿童53,691人,无选举权的663人,其中,精神病患者59人,被剥夺选举权的604人。实际参加选举的73,695人,占有选举权人数91%,其中男性39.785人,占男性公民91.6%,女性33,910人,占女性公民的88.3%。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和选举,与第一次普选同。选出乡(镇)人民代表1,233人,其中男965人,女268人;县人民代表155人,其中男111人,女44人。
  第三次普选于1958年3月10日进行。全县人口178,807人,有选举权的1r44,136人,其中男性为77,977人,女性66,159人;不足法定年龄和其他无选举资格的34,671人。选出乡(镇)人民代表1,278人,其中男1,103人,女275人;县人民代表167人,其中男125人,女42人。
  第四次普选于1961年元月开始。重新划定选区:实行了政、社、场合一的人民公社、垦殖场、分场、县畜牧站和涂埠镇、柘林镇等,单独作为选区单位进行选举。在县境内的省、专所办的厂、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包括蚕桑场的几个分场)和县属永丰农场,参加当地乡镇选举。全县选民114,826人,参加选举的选民103,549人。其中男性64,805人,女性38,744人,占选民总数的90.1%。选出乡(镇)人民代表2,752人,其中男2,136人,女616人,县人民代表163人。
  第五次普选于1963年3月开始。全县共有34个社、镇、场、分场,参加选举人数360,145人,选出乡(镇)人民代表3,179人,县人民代表210人。
  第六次普选于1965年上半年进行(缺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选制度中断。
  第七次普选于1980年下半年至1981年上半年进行,参加选举人数为160,004人,选出县人民代表246人,其中男性211人,女性35人。各阶层中,工人代表23人,农民代表135人,干部代表59人,军队代表3人,知识界代表16人,归国华侨代表1人,其他方面代表9人。
  第八次普选于1984年上半年进行。全县选民173,664人,参加选举的166,629人,占选民人数的95,7%,选出乡(镇)人民代表2,517人,其中男性2,001人,女性516人。各方面代表中:工人代表171人,农民代表l,727人,干部代表495人,知识界代表120人,民主党派代表2人,归侨代表1人,少数民族代表1人,选出县人民代表245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46人。代表中:工人代表34人,农民代表116人,干部代表57人,知识界代表27人,军队代表3人,民主党派代表6人,归侨代表1人,少数民族代表1人。
  民国时期国民普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政府宣布训政结束,实行宪政,以公民投票方式,选举各级政府主要行政人员。同年秋,全县进行普选,先召开保民大会,选举乡(镇)民代表,每保选乡民代表2名,共选出乡(镇)民代表196人。再由乡(镇)民代表大会选举县参议员和乡f镇)长,并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国民大会代表1人,在选举过程中,国民党和青年党各派系政客、宗族豪绅之间,相互诋毁、攻讦,竞相贿赂选民。我县有两个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一为吴廷桂,一为淦克超,一人以一斤猪肉为诱饵;另一人则以一碗肉丝面买一张选票,争拉选票导致械斗。有的豪绅出动武装包围会场,强迫选民投自己的票。选民成为豪绅争夺权利的工具。其时全县总人口为91,739人,有选举权的选民55,913人,占人口总数60%(选民中区域选民48,472人,社团选民7,441人)。但在选民登记时,仅登记了25,147人,占选民总数45%,而实际参加选举者,更寥寥无几。选票大都为宗族头子或地主豪绅垄断,有的一人投数十票,因此选举大失民望,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实行所谓民主的虚伪本质。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