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共永修县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4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共永修县委员会
分类号: D665
页数: 23
页码: 285-307
摘要: 这篇文章内容主要涵盖了永修县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组织建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文章内容涉及的活动和斗争充分展现了当时永修县人民和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与英勇。
关键词: 永修县 政党 中共永修县委员会

内容

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组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永修旅南昌读书的青年学生张朝燮、王环心、曾去非、王弼、王秋心等人,受到爱国、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立志追求真理,改造中国。1921年7月,他们联络在南昌求学的十几名永修青年学生,在南昌“江南会馆”成立“永修教育改造团”。王秋心任理事长、张朝燮任监事长兼评议长。教育改造团的宗旨为“发展教育、振兴实业、改革社会、造福人群。”并提出“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革命口号。同年9月,教育改造团在涂家埠创办含英小学,推动教育改革,王秋心任校长。次年由曾去非继任。教员有曾去非、王弼等人。1923年,王环心在家乡淳湖王村创办云秀女校,亲自任该校和承德小学校长。含英和承德小学学制、课程均按新文化运动精神设置,学制为6年,教科书取消《四书》、《五经》,采用国语课本。云秀女校学生不仅学习文化,而且学习革命知识和养蚕,针织等生产技术,剪发放脚,参加社会活动。这三所学校为当时全县最新型的学校,获得社会好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含英小学学生由60多人猛增至200多人。在其影响下,全县各地学校也纷纷革新教学内容,采用国语课本。
  1921年张朝燮考取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2年王环心、王秋心考入上海大学。他们在学校分别接近了共产党员李汉俊、瞿秋白和邓中夏等人,学习了马列主义,受到党的教育,开拓了眼界,进而认识到仅凭改造教育,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现状。1924春,他们将永修教育改造团改名为永修改造团,制订了团纲、团章,提出了改造社会的口号,使新文化运动在本县进入一个新阶段。
  同年,改造团在含英小学开办青年补习班,吸收18-25岁青年入学读书,学习期限为1年,课程有文化课和社会课。改造团成员并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创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参加工人夜校读书的有搬运工人、铁路工人和各行业的店员。工人夜校除了上好文化课外,还讲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讲述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根源,介绍全国工人运动的情况等。马列主义真理的宣传深受工人群众欢迎,学员由开始20余人迅速增加到80余人。工人夜校和含英、承德小学、云秀女校师生还经常利用出刊物、办墙报、演文明戏(话剧)等形式,进行社会宣传,广泛传播马列主义。
  永修党组织建立 1925年6月初,张朝燮在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后(已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江西协助赵醒侬、方志敏开展党的工作,公开职业为南昌二中教员。6、7月间,由赵醒侬、张朝燮介绍曾去非、王弼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南昌特支永修小组,张朝燮任组长。不久,又发展了淦克鹤、王经燕、曾文甫等人入党。同年10月,奉江西地委指示,派遣王经燕、王弼、袁赋秋等4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淦克鹤、曾文甫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这年,党的著名活动家恽代英来江西考察,经王秋心介绍,恽代英来涂家埠,先后在含英小学、云秀女校和曾村农民协会作了几次讲演。主要内容是:
  (一)关于目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军阀混战问题;
  (二)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民主革命问题;
  (三)关于农民运动与青年运动的工作方法问题;
  (四)关于反封建反军阀与打倒土豪劣绅的问题。
  1926年8月,正式成立中共永修支部,由曾去非任书记。支部订立了严密的纪律:不泄漏党的秘密;不出卖同志;不叛变,誓死不投降敌人;服从领导,下级服从上级。
  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9月18日,第六军攻克高安县后,奉命向永修进军,截断南浔铁路。其时驻南浔沿线的北洋军阀部队为孙传芳的主力联军前敌总指挥卢香亭部几万人。涂家埠驻有敌军万余人。敌军逃亡前夕,下令封闭含英小学、平民夜校和农民协会,屠杀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王环心、张朝燮、王秋心等,先后由党派回永修工作,王环心任支部书记。此时,中共永修支部于大路边曾村油坊召开党员大会,会议决定组织侦察队、运输队、情报队和破路队,全力支援北伐军。王环心和曾修甫前往高安,与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林祖涵(即林伯渠)取得联系,汇报永修县党组织支援北伐工作准备情况和敌军的部署。林祖涵即派出军部参谋文益善和师部参谋等五、六人为前哨,随王环心来永修,住罗神殿农民协会会长邹敬国家。罗神殿农民协会组织侦察队,协助文参谋侦察敌情和进军路线。曾村农民协会亦派出四名女党员,至涂家埠火车站以卖香烟糖果为掩护侦察敌军过往情况,将书面情报装入粪耙竹柄内,由共产党员袁自保和曾贤路化装成拾粪农民,送交文参谋。当北伐军进攻南昌时,破路队农民每夜手持铁锄钢铲,破坏南浔铁路和桥梁,截断敌军交通,阻止敌人援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0月7日,6军17师之一部(约一团以上)及第一师拂晓从滩溪出发,向艾城进军。因天雨,修河水位上涨,船只又被敌军封锁,人马不得渡河。县党支部派出共产党员袁自保和曾贤路作向导,带领北伐军从洪山渡口利用渔船抢渡。驻守艾城的敌军,见北伐军已渡河,望风逃窜。北伐军乘胜占领艾城。但因渡船甚少,全军不能及时抢渡,涂家埠敌军又在杨柳津用炮火轰击渡口部队。在敌军四面围击,地形不利的情况下,北伐军停止渡河,转移阵地,已渡河的部队,由王师长率领向虬津、白槎方向转移。在渡河战斗中,袁自保不幸中弹牺牲。
  11月初,北伐军沿南浔铁路发动总攻。第6军第17师57团于5日10时占领涂家埠。傍晚,第七军亦进至涂家埠,两军会合,攻克艾城,至此全县光复。
  县党支部组织120余人的运输队,在共产党员曾宪章队长的带领下,为北伐军运送粮食和弹药,随军东进,直到攻克南京后撤回。
  林祖涵于5日午后1时随军来涂家埠。6日,在党支部负责人王环心陪同下,视察了各行业工会和附近的农民协会。7日,县党支部召开市民大会,庆祝永修光复,并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周年。800多农民,100多名工人和1个团的士兵参加了大会。会上,林祖涵致词,并宣布成立永修县革命政府,任命王环心为县长。
  永修光复后,县党支部和革命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展开斗争,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党的组织迅猛发展,这时全县党员已达400多人。1927年6月,中共永修县委员会在艾城城隍庙成立,直属江西省委领导,王环心任书记。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和工作需要,县委下设30多个区委会。即涂家埠、驿南、马口、城山、滩溪、察溪、罗神殿、虬津、长亭、军山、白槎、柘林……。
  一、农民运动。1925年春节,曾去非在家乡——大路边曾村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后派淦克鹤、邹敬国、司朝吉等团员赴廖坊、云山和虬津等处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上半年,全县有农民协会64个,会员20,000余人。县农民协会作出了清除县政积弊,废除苛捐杂税的决议。查出积谷400多万斤,县政人员贪污款7,000多块光洋。
  永修县革命政府成立后,农民协会成为农村最有权威的政权机构。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农民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的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县。农会对土豪劣绅按其罪恶大小区别对待:!群大恶极者,勒令其游街游坂,之后送县政府法办;罪行较轻者,罚款认罪,认罪较好的免斗;逃跑抵抗者,抓获后戴高帽游斗法办。在经济上取缔高利贷,实行减租减息,废除典当和父债子还的制度;接管一切祠庙公产,清查全县积谷,赈济贫苦农民;严禁赌博、鸦片、娼妓等不良旧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927年3月,成立永修县农民自卫军,维护农会权力,保障农民利益。乡农会设农民自卫军中队,县设农民自卫军常备大队,其任务为清剿土匪,镇压土豪劣绅,保卫革命政权和劳苦大众的利益。全县参加农民自卫军的青壮年农民达1万余人。大革命时期,永修县是当时全省农民运动搞得最好的县份之一,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中记载:“1925年因水灾,九江、吉安、永修、星子等县,都有热烈的示威运动,提出了正当要求……,同年二月以后,开始有了农民运动,并有了组织,在永修成绩最好,县农民协会四月成立(按:指县农协筹委会)。会员1,200多人,其它各地约具雏形”。
  二、工人运动。大革命时期,涂家埠、艾城和白槎等集镇各行业均成立了工会。1927年3月成立县总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工会组织发动工人向资本家开展合法斗争,保障了工人权益。艾城工人因磨坊资本家万茂林不同意增加工资的要求,在县革命政府的支持下,举行了罢工和示威游行。万茂林见工人运动声势大,连夜逃回安义老家。艾城工会根据工人的要求接管了万的磨坊,由工人自行经管。各地工会均成立了工人纠察队,维持城镇治安,地痞、流氓、赌棍均不敢胡作非为,社会秩序井然。
  在工农运动趋向高潮的同时,青年、妇女运动也蓬勃兴起(参见<群众团体》章)。
  国民党右派叛变 1926年底,蒋介石的北伐军总司令部迁来南昌,指派其爪牙篡夺江西省的党政大权。1927年初,共产党员方志敏、张朝燮等被排挤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张朝燮奉省委指派回县工作。其时,王环心任县长,由党组织主动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行动,也遭到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严厉指责。王环心被迫辞职。不久,反动派把持的省政府派AB团分子卢翰(象生)任永修县长。
  卢翰来永修后,一方面排挤县政府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所有局、科、室负责人均换上亲信。另一方面,又暗中勾结大土豪吴廷桂、蔡文林等进行反革命活动。
  4月12日,德安县将逮获的虬滓大土匪彭立生押回永修。王环心、张朝燮主张立即处决,卢翰以召开群众大会宣判为藉口,暂将彭关押县牢,暗里却通知彭的妻子劫狱。匪婆闻讯后,串通吴廷桂,纠集80多名匪徒,连夜窜进县城,在卢翰的庇护下,打开监狱,放出彭立生和土豪江芹香、徐冠南等人。彭、江出狱后,于15日凌晨率领土匪包围城隍庙,袭击党支部。其时,天尚未亮,庙内除几名负责人和支援北伐军从南京回来的几名民佚外,农民自卫军仅8人,8条枪,形势十分危急。为了保卫同志们的安全,张朝燮只身冲出后门,去涂家埠请驻军剿匪,不幸在城西北山坡上中弹牺牲。噩耗传来,同志们义愤填膺,奋勇还击。天亮时,匪徒终于被击退。彭匪溃窜虬津,又杀害虬津农会负责人司朝吉。
  国民党右派勾结豪绅、土匪制造“四·一五”事件,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无比愤怒。4月16口中共永修支部在艾城召开了2万人参加的“张朝燮烈士殉难追悼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示威群众高喊“为死难同志报仇”!“卢麻予(即卢翰)滚同去”!次日,农民自卫军50多人,强行解除了卢翰的武装,将卢翰驱逐出境,没收了卢的白马1匹,短枪2支及贪污款项。在全县人民的强大压力下,省政府只得另派周元鼎来永修任县长。与此同时,南昌、赣州、南浔铁路沿线等地反动派,不断制造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惨案,形势日趋严重。
  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县党支部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派共产党员程世辉率领几十名干部和农民自卫军赴柘林追剿土匪,开辟工作;整顿国民党县党部,清除右派分子。原在县党部工作的皮述印(王环心表弟)投靠敌人,与反动分子王经茁勾结,印发反动传单,诬蔑共产党是“攘人之财,称为共产;淫人之女,美为公妻。”王环心大义灭亲,四月底召开国民党县党部会议,决定逮捕皮述印,并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审判,将其枪决。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右派嚣张气焰。
  尔后,全国形势逐渐恶化,大土豪吴廷桂和匪首彭立生纠集200多名匪徒,于5月18日深夜袭击中共柘林区委会驻地。当即被哨兵发现,击毙匪前锋队长一人,哨兵亦不幸中弹牺牲。由于敌众我寡,双方激战多时,在弹绝无援的情况下,区委书记程世辉等48名党的优秀儿女被捕。惨无人道的匪徒,将被捕的48名同志,挖心割肉,凌迟处死。刑场上,烈士们面对敌人的屠刀,气贯长虹,英勇不屈,高呼:“打倒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5月30日,北伐军第三军在我县人民的要求下,从武宁调来一个连的部队驻扎永修;省农民自卫军大从长淦克合亦带来1个中队,协同剿匪。9队到达柘林后,一面将48名烈士尸体安葬予对河小山;一面派人进山追剿。捕获匪徒2人,在烈士墓前举行了公祭。不久,朱培德在南昌公开叛变,6月2日,部队撤回武宁,省农民自卫军回南昌。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随之永修县党部和县政府领导权均被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所篡夺。同情革命的县长周元鼎被逐。朱培德派右派分子李奇光任永修县长。工会、农会及其他革命团体均被捣毁,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遇害。永修第一个农民协会所在地一一大路边曾村,被洗劫一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遭受严重挫折。7月底,县委迁往河北祠堂(现九合乡河头村),继续领导人民与反动派斗争。
  “八·一”起义前夕,7月26日,叶挺、贺龙部队从九江开往南昌,因山下渡铁桥遭破坏,部队被阻于涂家埠。涂家埠公安局长赵相禄(原南昌市铅印工会执行委员)组织400多名铁路工人和锯板工人连夜抢修。工人们听说“铁军”要过河,争先抢修大桥,从晚上九时到次晨七时,桥面全部修好。当驮着大炮的马队和战士通过桥面时,工人忘记了疲劳和饥饿,热情地欢送,工人们高呼;“欢迎铁军!”打倒蒋介石!”战士们高喊:“感谢工人同志的援助!”
  8月4日,郭沫若同志从九江乘手摇车至涂家埠被迫停驶,并遭到国民党溃兵的殴打,眼镜被打掉。郭沫若急中生智,从窗口跳进工人宿舍。在工人热情帮助下,郭继续乘手摇车至牛行车站,追上“八·一”起义部队。
  正当白色恐怖笼罩江西的时刻,11月王环心在九江与从莫斯科回来的王经燕、袁赋秋等相遇,同返永修,准备在家乡淳湖王村秘密召开县委会议,传达省委和赣北特委关于在赣北发动暴动的决定。会议前夕,因反革命分子王经茁告密,王环心淦克群夫妇不幸被捕,解往南昌。1927年12月27日王环心被反动派杀害于南昌下沙窝。淦克群于1930年8月被反动派用电处死抛入赣江。
  王环心被捕,县委受到严重破坏,形势更加严重。王经燕与省委取得联系后,受命回县恢复党的组织,开展地下斗争。12月中旬在城山李家祠堂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王经燕、淦克鹤、李德耀、曾文甫、曾修甫、邹敬国和淦元江等40多人,当时全县有党员450多人。会议决定斗争的中心应由城镇转入农村,由平原转入山区,由公开转入地下;县委迁到云山,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斗争。会议改选了县委领导成员,由王经燕任县委书记,李德耀任组织部长,淦克鹤任宣传部长。1928年2月,王经燕奉命调江西省委工作,李德耀接替县委书记。
  云山游击战云山系九岭山脉的最东端,海拔近千米,绵亘于永修、武宁、靖安三县境界,纵横一百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峻,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群众基础较好,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根据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县农民自卫军大队改编为云山游击队,曾文甫任大队长,泠克鹤任总指挥,全队120余人。大队下设两个中队,第一中队长淦元江,主要在修河以北活动,由曾文甫带领;第二中队长邹敬国,主要在修河南岸的云山、城山一带活动,由淦克鹤、李德耀带领。游击队的任务是领导人民群众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阴谋,打击土豪劣绅的破坏活动,保护劳苦民众的利益。游击队白天化整为零,晚上集中活动;平时化整为零,战时集中作战,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夺取地方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游击队订立了六条纪律:
  一、游击队是劳苦民众的军队,为保护劳动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二、爱护人民,一尘不染,鸡犬不惊,不要老百姓一针一线;
  三、买卖要公平,说话要和气;
  四、勇敢杀敌,不倒戈,不投敌;
  五、忠诚于党,遵守纪律,永不叛变;
  六、官兵一致,军民团结,平等相待。
  在县委领导下,游击队积极开展活动,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滩溪大土豪蔡鹏九拒不接受农会减租减息的决定,串通伪区长杀害滩溪农会主要负责人蔡家佩。某夜,游击队探悉蔡鹏九在家,由涂克鹤,邹敬国带领二十多名队员,包围滩溪街,捣毁了伪区公所,活捉了蔡鹏九,在街口执行枪决,。并张榜公布其反动罪行。游击队处决蔡鹏九,对全县振动很大。3月份在党的领导下,柘林和武宁箬溪一带,5,000多农民联合起来,组织“反抗团”,手持大刀长矛围攻血债,累累的大土豪吴廷桂、吴廷栋兄弟,打开他家的粮仓,将几百担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吴廷栋被暴动农民打死。游击队严惩土豪劣绅,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游击队处决蔡鹏九后,派出两名通讯员到靖安买食盐,到达仁首街时,一人不幸被敌方区署军警逮捕。中队长邹敬,国闻讯后,即带领几十名队员于次日晚上8时出发,急行军50余里,天亮前赶到仁首街,包围区署和食盐公卖处。区署人员惊慌逃走,驻守军警却架起机枪扫射,负隅顽抗。游击队急中生智,将屋边的干柴点燃,一时烈焰腾空,敌人逃出屋外'被缴械。游击队缴获了一批枪弹和食盐,当天返回云山。
  4月上旬,游击队获悉上海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运送一批枪弹到家乡安义县,武装地主返乡团。县委书记李德耀带领30名队员潜伏在安义县境马源公路两侧,当发现几辆军车飞驰而来时,一部分队员立即将准备好的大石块和树干推向公路中心,阻止汽车前进。一部分队员待汽车停下后,从山两侧飞奔而下,几十条枪口对准护车士兵,高喊:“缴枪不杀!”13名国民党护车士兵举手投降。游击队一枪未发,缴获步枪52支,机枪两挺,弹药30余箱。然后将4辆军车推下山崖,胜利回师。
  7月上旬,伪县长蔡澄请来德安、靖安两县保安团,三路会剿游击队,敌人采取从东、南、西三面包围,集中坐剿,摸索前进的战术,步步向云山腹地进逼,妄图把游击队围困于深山老林之中。
  面对敌人的坐剿,游击队采用灵活战术,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屡给敌人以重创。但敌众我寡,一星期后,敌人的包围圈愈缩愈小,游击队的活动范围纵横不过三、四十里,战士们渴饮山泉,饥餐野菜、野果。山下的群众听说自己的队伍没粮吃,立即想方设法筹集炒米、果粑和煮熟的蚕豌豆,派儿童团员以上山放牛为名,秘密送上山去。
  当时,大队长曾文甫因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去莫斯科未回,总指挥淦克鹤又去省委汇报工作,全部重担落在中队长邹敬国肩上。邹敬国经过周密筹划,在敌占区广为散布“大批红军从赣东北开往永修”的消息,并以伪县长蔡澄的名义,向驻扎在罗神殿的永修县保安团长彭子才发出一封急信,内称:“鄱阳共党流窜骚扰我境……为粉碎共党之阴谋,命令你部漏夜撤兵,返回艾城,以确保县城安全,否则,贻误战机,当以通匪治罪。专此即颂”。
  彭子才接信后,犹豫不决。部下又来报告:驻地附近有共党“欢迎红军来永修”的标语。彭子才信以为真,下令撤军回县,只留一小队驻守罗神殿。留下的敌人,听说来了红军主力部队,惊恐万状。当晚,星光惨淡,月色朦胧,伪保安队驻地周围突然响起了牛角号声和喊杀声,敌军不摸虚实,以为是红军攻来了,向外乱放枪。游击队又于村前村后各路口扎许多草人,在朦胧的月光下,活象无数人影在晃动,敌人乱打一通,不见扑倒,气急地说:“红军是神人,刀枪不入……”
  第二天,德安、靖安两县的敌军,听说彭子才撤兵回了县城,发觉上了当,立即匆匆撤兵,受到游击队伏击,伤亡惨重。留守在罗神殿的县保安队的一个小队亦乘机溜走。行至察溪又被李德耀带领的一中队迎头伏击。游击队巧计斗敌,大获全胜。
  9月18日中共江西省委发出“新字通告十二号”,要求九江、德安、永修、南昌四县加强南浔铁路职工运动。’县委将《通告》在全县4个区委、27个支部、300余名党员中作了传达,并遵照省委的指示,当即决定:涂家埠车站党支部继续在该站发展组织;在杨家岭、江益两个车站附近,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援铁路职工的革命行动。杨家岭车站驻有国民党接兵站,10多名士兵经常与保安团联合搜查过往旅客和附近职工、农民家庭,成为开展铁路职工运动的障碍。9月26日晚,由总指挥淦克鹤带领第一中队游击队员11人,从小河街偷袭杨家岭接兵站,在车站工人的配合下,当场击毙敌兵7人,缴获步枪两支,弹药数箱,捣毁了兵站。
  同月,县委书记李德耀在大安营村被捕,后遇害于南昌。
  云山游击队,在粉碎敌人多次围剿中损失严重,仅剩下三、四十名队员,县委决定退出峡坪、罗神殿,转到安义、靖安、永修三县交界的小坑一带活动,积蓄革命力量,继续坚持斗争。
  11月间,九合土豪吕德生到吊钟地(小坑附近)探亲,发现游击队活动,立即返回向县政府告密。县长蔡澄派出县保安团协同涂家埠国民党驻军1个营300余人,由吕德生带路,包围了游击队驻地小坑帅村。游击队发现敌情后,随即上山。敌人围山搜索,经过3天紧张的战斗,游击队四面受敌,弹尽粮绝,形势十分危急。淦克鹤、曾修甫、邹敬国、淦元江等当即决定分头突围。由淦克鹤去赣东北向方志敏汇报,其余同志分散隐蔽,等待时机。突围时,淦元江不幸中弹牺牲,淦克鹤到弋阳找到了邵式平,参加了红军,任红军某团团长,后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曾修甫路过北徐村时,因土豪告密,被捕入狱,不久在南昌遇害。
  六年地下斗争 1928年12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湖口县舜德乡召开,曾文甫出席了大会。
  曾文甫回县后,云山游击队已失败,游击区的农会组织全被破坏。形势十分险恶。曾文甫毫不气馁,独自到新祺周窑槽村与该地党组织负责人张开水协同工作,在永修与新建县交界地段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地下斗争。1929年2月25日,曾文甫与坂上地区的党组织负责人毛亦德取得联系,成立了新的县委会,曾文甫任书记,张开水(新建县人)、毛亦德等任委员。县委下辖永兴、里港、新棋周三个区委会,有党员160余人。此时坂上地区党的活动,主要由毛亦德负责。毛亦德是1927年5月28日在柘林牺牲的烈士毛希吕的次子,1927年在匡庐中学入党,1928年奉省委指示回县工作,在家乡坂上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建立“赣北通讯站”,负责省委、赣北特委和永修县委的通讯联络工作。
  1929年初,县政府派清乡委员2人、靖卫队员4人到思乐区(即坂上地区)收门牌税,毛亦德发动农民抗拒缴税,并将他们赶走。数日后,马口区靖卫团第四队队长带领10余名团丁,荷枪实弹前去镇压,当地农民鸣锣聚集400余人,与之斗争。靖卫队长开枪恐吓,农民们毫不畏惧,手持大刀长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10多名团丁,惊慌失措逃离,一名清乡委员被农民捉住,用绳子捆着游坂。县政府见马口靖卫团无用,撤掉了第四队长的职务,农民抗捐斗争取得胜利。
  蒋介石在“围剿”中央苏区期间,实行经济封锁,食盐均由国民党政府控制出售。马口街食盐公卖处销售食盐,不仅短斤少两,而且掺进砂土。毛亦德组织坂上地区农民一千余人,捣毁马口食盐公卖处,将几千斤食盐分发给广大贫苦农民。并散发传单揭露其罪行。传单中写道:“马口公卖处,不知多少股,所有店老板,作恶似老虎。我们一进来,抬头双眼鼓,这里叫传单(即售货发票),那里唱钱数。价格任抬高,掺砂并和土。赚到冤枉钱,大家乱爵吐。兹将罪大者,等我来宣布……”
  1930年夏,设在新建窑槽的县委机关遭到破坏,县委委员张开水被捕遇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曾文甫在永修难以存身,1931年初潜往吴城丁家山亲戚家以教书作掩护’待机活动。县委工作由永兴区委书记袁跃成负责,继续领导该地的革命斗争。其时永修县委原属赣东北省委领导,因永修距赣东北路隔千里,领导不便。1932年元月,赣东北省委向中央请示,建议永修县委改由湘鄂赣省委领导。这一年永修水旱灾害严重,坂上地区颗粒无收,1933年又遇春荒,老百姓吃草根、树皮度日。而大地主袁金銮家稻谷满仓,拒贷贫民。县委决定发动农民夺粮度荒。5月1日,500多贫苦农民,手持大刀长矛,挑着谷箩,齐集在袁金銮家门口,要求与袁金銮算剥,削帐。适逢袁去南昌,愤怒的农民打开谷仓,担回500多担粮食。
  事后,永修县政府在袁金銮的请求下,派出100多名保安团丁,荷枪实弹到坂上地区进行残酷镇压,将坂上地区几个村子的农民赶到田坂里,用利诱、威胁、拷打等手段,强迫老百姓说出谁是共产党,追问“袁耀成到哪儿去了?”老百姓横眉冷对,一言不发。最后,由袁金銮的儿子袁诩华指名捕捉本地数十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关进县牢。并以100多名反动团丁,长驻坂上地区,强行五户连环保结,实行法西斯统治,许多无辜老百姓惨遭杀害。不久袁耀成在南昌被捕遭害。毛亦德亦在风雨桥村被叛徒诱杀。
  1933年底,曾文甫返回涂家埠,在大路边曾村建立起党的组织,开展地下活动。1936年2月,叛徒邹文祖,假冒为省委派来联系工作的名义,在大路边曾村诱捕了曾文甫。不久曾在南昌遇害。
  特区委的活动 1932年春,湖南宁乡县共产党员徐上达等因游击战失败,转移到永修白槎地区,以教私塾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南浔铁路地下交通线。同年8月1日,由徐上达主持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中共南浔铁路特区委员会,徐任书记。特区下设白槎、和平、临塘等3个支部。特区委与中共上海中央局取得联系,并受其领导。
  1933年6月20日,徐上达从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归来,召开特区委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将特区改名为中共永修工作委员会,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组织1人,宣传1人,农运兼青妇1人,军委1人。另设青年团,有团长1人,组织1人,宣传1人;妇女部有部长1人,组织1人,宣传1人;交通处有处长1人,交通员4人;军事委员会,设委员长1人,组织1人,宣传1人,调查1人,干事1人;农民委员会,设委员长1人,组织1人,宣传1人,干事1人。10月份,在三溪桥建立1个支部,至此共有4个支部,党员60余人。工委派党员高锦成和罗振武2人去闽浙赣省委主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学习,地址在弋阳县葛源。并派出两名党员分别赴德安和涂家埠开展工作,以培养提高干部和加强党对南浔铁路的领导。8月1日,工委发布《告群众书》,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质,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反动派,打倒贪官污吏、地主豪绅。
  1934年2月,高锦成和罗振武学习结业归来,根据闽浙赣省委的指示,于16日召开工委会议,将工委会改名为闽浙赣省永修特区委,受闽浙赣省委领导。特区委设执行委员9人,其中高锦成、尹笃生(又名泽南)、喻中阳3人为常委,分别担任书记、组织和宣传委员,其他六名执委,分别负责工运、农运、军运、青运和妇运工作(徐上达已调往上海工作)。全区有支部10个,特支10个,党员153人。并有青年团支部2个。党组织分布在下黄荆洞、梅棠、白槎街、袍桐树、驿南、涂家埠、德安、马回岭等20余处,活动范围上下90余里,左右40余里。不久,特区委又改称县委,人员未变。
  为了开展游击战,特区委派出罗振武等到涂家埠、德安、白槎和柘林的保安团做军运工作。
  同年6月,闽浙赣省委派来邓志青任县委书记,高锦成改任县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易春廷,宣传委员喻中阳,军事委员罗振武。十月,根据中央指示,县委与湘鄂赣省委取得联系,永修县委改由湘鄂赣省委领导。
  7月中旬,罗振武从白槎保安团中带出1个班,8条步枪和1支驳壳枪,加上~些土枪、土炮,成立永修工农游击队。大队长尹泽南、副大队长高锦成、政委邓志青。8月,湘鄂赣省委派来一支9人的驳壳枪队参加永修工农游击队,增强了游击队的力量。游击队下设3个中队,罗振武任第一中队长。
  8月上旬某夜,游击队袭击袍桐树保安团,打死敌排长1人,团丁10多人,俘虏团丁4人,缴获步枪20多支。13日下午8时,出其不意地袭击虬津彭立生保安团,活捉彭立生。战斗结束后,连夜赶回阳岭山。正当宿营煮饭时,突然被德安两个团的敌军包围,土匪头子彭立生乘机潜逃,游击队由一中队打掩护,二、三中队从南面突围。突围后,转移到云居山。大队长尹泽南负伤。
  10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为开展游击运动给皖北、永修两县委的指示信》,信中要求“中央苏区周围的党更坚决的发动更广泛的群众斗争与游击运动,粉碎当地的反动统治,给予苏区红军直接有力的帮助。”并指示“游击队在组织上应绝对的秘密隐藏在群众之中。”“游击队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斗争的基础。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参加”。 根据中央的指示,游击队认真总结了工作,纠正了单纯军事观点和“绑票”方式韵错误。坚定紧密依靠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牵制敌人,全力支持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
  11月,县委书记兼政委邓志青,奉命去上海向中央汇报,中途因与交通员失去联系,被叛徒跟踪,既未找到中央,又未返回,下落不明。经县委会议研究改选喻中阳为县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
  1935年初湘鄂西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舒金堤率部来武宁,瑞昌、德安、永修L县边境活动,派挺进队来永修。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消灭地主武装——黄学组织。
  黄学,系国民党反动派依靠地主豪绅组织起来的封建迷信反动武装组织。梅棠地区豪绅朱正亮、邱华芝等,见保安团镇压不了游击队,于是从河南请来“黄学”先生,宣扬“入了黄学,刀砍不入,枪打不进”,利用迷信,欺骗群众;同时还造谣:“湖南人都是共产党,将来要杀光河南人的”,离间湖南客民与河南客民之间的关系。他们分别在张家山、梅棠等地设了数处黄学堂,每天晚上画符念咒、“降神”练武,参加黄学的竟达二、三千人。黄学成员,大多数是受骗农民,作战时,一手持香,一手持刀,不顾生死,跳跃向前。他们分散在农村各地,游击队的活动,易被他们发现。10月间,游击队3中队指导员高礼堂,被黄学之徒杀害。县委认为消灭黄学是当务之急。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朱正亮、邱华芝大集黄学之徒,在张家山念符“降神”。游击队和红军30多人,从张家山后面匍匐前进,正遇朱正亮在向学徒讲“法”,于是突然袭击,投进一枚手榴弹,炸死了朱正亮和几个学徒。黄学学徒乱作一团,四散逃命。第二天,游击队又在大坪击毙黄学学徒3名,捣毁了教堂。游击队在用武力击溃黄学的同时,展开政治宣传,到处张贴“黄学打不进,为何又丧命,穷人想翻身,只有当红军”的标语,揭露反动派用黄学愚弄欺骗农民的谎言,许多农民纷纷退出黄学组织。
  中央红军长征以后,国民党政府派西路第三纵队陈继承部和海军陆战队共计二万余兵力来围剿永修游击队。11月中旬,又委派叛徒孔荷宠(孔曾任红六军团总指挥,1934年7月23日叛变投敌任湘鄂赣边区招抚特派专员),来永修配合白军“围剿”游击队。
  孔到永修后,曾两次派人向游击队“招安”,并无耻地委任尹泽南为旅长,高锦成为团长。县委书记喻中阳和大队长尹泽南、副大队长高锦成等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永远要保留!”对敌人的诱降予以严词驳斥和揭露,并对孔荷宠派来的诱降人员进行革命教育,使其不再助纣为虐。该人受教育后潜逃回家。叛徒敝“招安”,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不久,大队长尹泽南病重,县委决定由高锦成护送到上海治疗,并向中央报告工作。1936年3月26日夜晚,喻中阳、高锦成、易春廷和湘鄂赣省委派来的王同志4人在栗山坂开会,不幸被黄学头子邱华芝带领的50余名匪徒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喻中阳中弹牺牲,易春廷被捕(后遇害于艾城)。高、罗、王3人冲出重围(王后由罗振武派人送回湘鄂赣)。不久,罗振武在袭击恶霸李少林的战斗中,被硝药烧伤,困居阳岭山50余天。由于环境恶劣,游击队遭到重大伤亡,高锦成和罗振武均只身转战外地。
  永修工农游击队从创建的那天起,就在几十倍、几百倍于自己的敌人层层包围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打击和牵制了成千成万的国民党正规军,在支援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胜利北上抗日和永修人民革命斗争中建立了功勋。
  建国后党的建设
  县委会 1949年5月23日全县解放。八月由五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永修县委员会在艾城成立。九月底迁至涂家埠,书记李玉。县委会有组织二i事2人,宣传干部1人,妇女干部2人。1950年设秘书室、组织部、民运部。1951年增设宣传部。1952年增设纪律委员会。1954年增设农村工作部。1955年8月18日在涂家埠召开中共永修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中共永修县第一届委员会。会议选出县委委员17人,候补委员4人。委员会产生常委5人,书记1人,第一、第二副书记各1人。至1966年,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县党员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于1967年2月夺权,县委机构瘫痪。1968年4月,永修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以下简称革委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党政权力统归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10日,县革委成立党的核心小组,行使原县委职权。1971年2月21日召开第四次中共永修县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恢复县委会,选举产生了县委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
  建国后,曾有儿个时期县以下设区委会,为县委派出机构。
  1950年,设立第一个区委会——淳湖区委会(一区),年底,又增设艾城(二区)、马口(三区)、滩溪(四区)、白槎(五区)、江益(六区)、柘林(七区)等六个区委会。1954年,吴城划属永修,增设吴城区委会(八区),涂埠从~区划出,设立涂埠镇委员会(区级),同时增设水上区委会(1956年撤销并入涂埠镇)。这时共有区(镇)委员会10个。区(镇)委员会一般有委员3至5人,书记1人(部分区设副书记)、组织和宣传委员各1人。
  1958年撤销区的建制。1962年以后,又恢复白槎、马口、滩溪和淳湖4个区工作委员会。区工委有委员3至5人、书记1人(部分区设副书记),组织、宣传委员各1人。1968年区撤销,后不复设。
  县委内设各部、委、办机构,其沿革是: (按:1967年2月造反派夺权,县委各部、委、办机构瘫痪。下文省略)。
  办公室 1950年设秘书室,1956年改称办公室。1972年设秘书组,1978年恢复办公室。1984年下设机要科。
  组织部 1949年有组织干事2人,1950年设组织部。1968年县革委设组织组,隶属政治部。1978年1月,恢复组织部。1984年下设老干部办公室。
  宣传部 1949年配宣传干部1人,1951年设立宣传部,1957年与文教部合并改称宣教部,1958年仍称宣传部。1968年,县革委设立宣传组,隶属政治部。1978年1月恢复宣传部。
  文化教育部 1956年6月设立。1957年与宣传部合并,后不复设。
  农村工作部 1954年7月设立,1984年恢复。
  财贸政治部 1956年6月设立财政贸易部,1958年撤销,1964年恢复,改称财贸政治部,1967年被夺权瘫痪,后不复设。
  工交政治部 1956年6月设立工业交通部,1962年改称工交政治部,1966年与县人委经济委员会合署办公。1967年2月被夺权瘫痪后,不复设。
  民运部 1950年设立,土地改革完成后撤销,不复设。
  统一战线工作部 1952年设立。1979年8月恢复。
  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2年设立,1955年改称监察委员会,1972年县革委设纪检组,隶属政治部。1979年6月,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改称中共永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
  党校 1954年县委设党训班,1958年改名永修县干部学校。1960年正式称党校。1968年称县革委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2年复称党校。
  直属机关党委会 1953年设直属机关总支,1959年设直属机关党委会,1973年恢复。
  党史办公室 1959年设革命史编纂办公室,1962年撤销,1984年恢复,改称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审干办公室 1956年7月设审查干部3人小组,下设办公室,1962年撤销。
  档案馆 1959年设立,受县委、县人委领导。1962年撤销,1963年恢复,1980年与县人民政府档案局合署办公,1984年,撤销档案局,仍设档案馆。
  肃反办公室 1957年成立县委肃反5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62年撤销。
  对台工作办公室 1973年设立。
  基层组织和党员 1949年,全县有党员38名,均系随军南下干部,编为5个支部。县委成立后,1949年冬至1950年春,在经过反霸斗争的袍桐、南湖两个乡的积极分子中个别发展党员。1950年冬至1951年春,又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9个农村支部。
  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分子,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1952年,县委开办建党训练班,并配备了24名专职组织委员和21名兼职组织委员,负责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从7月至11月,训练班开办了3期,参加学习的积极分子达419人,发展党员214名。同时,在县、区两级党政机关干部中发展党员69名,各地个别发展18名,1952年,全县共发展党员310名,新建支部36个(其中农村35个,机关1个),全县共有党员462名,支部55个。
  1953年7月21日,县委对整顿与巩固农村党支部作了四点指示:一、健全组织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党支部每月开会三次(一次支部会,两次小组会);二、教育提高一步,清除坏分子,纯洁党的组织;三、树立支部的领导核心;四、基本上解决党员工作与生产的矛盾。党员要积极参加互助合作组织,搞好生产。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指示,县委于暑假期间举办了l期知识分子建党训练班,成员为中小学教师和医院医生中的积极分子,至1957年6月止,在知1识分子中发展党员36名。
  1954年建立第一个党的基层委员会——涂埠镇党委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员人数的增加,1957年有11个乡建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即马口、花桥、三角、罗亭、滩溪、永兴、九合、袍桐、杨垅、艾贼、江上等;有19个乡建立了党总支,即玲南、张公渡、南山、察溪、柘林、长兴、杨家岭、燕山、江益、坪塘、虬津、桂棠、梅棠、杨泗、吴家、云山、合田、荷溪、松门等;白槎镇、吴城镇和司马乡仍设支部。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党员人数达3,612名,支部316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党委为乡级基层组织,一般设书记1人、副书记1至3人。另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监委书记。有的公社党委设有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处理党的日常工作。
  1959年,县直属机关设立基层委员会。
  1960年至1965年期间,结合整社进行整党。1965年,全县有党员4,991名,支部440个,基层党委有三角、九合、永兴、马口、罗亭、城山、杨泗、白槎、柘林、杨垅、梅棠、桂棠、滩溪、玲南、花桥、长兴、艾城、虬津、吴城、江益和涂埠镇等21个。国营云山综合垦殖场与下辖的七个分场,国营恒丰农场与下辖的3个分场,国营蚕桑场南山分场均设有党委会。
  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夺权,党的基层组织瘫痪。1969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逐渐恢复。在此期间,一度出现突击入党现象,1971年全县党员猛增至6,835名,支部732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建设稳步发展,并重视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1984年底,全县有党员8,634名,其中男7,609名,女1025名;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党员469名;全县有乡(镇)党委会20个(其中镇党委3个),直属机关党委会1个,总支20个,支部555个。
  党员教育 1952年,县委举办党员训练班,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和建党对象学习。1952年至1957年,共训练党员干部2,734人。1958年成立干部红专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文化科学知识。1960年,正式成立县委党校。“文化大革命”前,县委党校培训对象主要是县直副局长和农村人民公社副主任以下党员干部、理论辅导员和大队主要党员干部。 “文化大革命”后,培养对象没有明确的级别规定,根据形势的需要,县委党校开办不同级别的党员干部学习班或训练班。
  从1968至1984年党校(包括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共开办86期,共培训党员干部10,677人次,其中农村村委(大队)干部4,999人次,县直机关和乡(镇、公社)党员干部2,556人次,理论骨干468人次,民兵干部1,564人次,团员干部411人次,妇女干部579人次。学习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任务,选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关章节,学习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等。普通党员由基层党组织举办短期学习班,进行培训。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事形势和党的基本知识。县委组织、宣传部门配有管理党员学习的专职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提出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材料,进行学习辅导。
  统战工作 1956年党外人士被选为县人民代表的有23人,占代表总数143人的14.2%。县人民委员会委员7人,占委员总数(21人)的33%。任局长的1人。1961年,党外人士被选为县人民代表的17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6人,县政协委员43人,其中常务委员10人,副局长以上干部4人。1984年第八届县人大常务委员17人中非党人士5人,占委员总数的29.4%;第八届县政协委员140人中有党外人士85人,占委员总数60.7%。同年机构改革,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县级干部的3人(其中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人,县政协副主席2人)、正副局长17人。
  1959年6月,县政协开办“政治学校”,安排民主人士学习,至1960年共开办四期,学员223人。参加学习的对象主要是工商、宗教、医务、教育和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1964年开办三期,学员136人,其中在云居山真如寺办一期,参加学习的宗教界人士54人。
  历年来,安排云居山真如寺方丈、和尚为县人民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县政协每届委员中均有3至5名僧人),并配备专职干部,管理宗教事务。
  本县有台湾籍同胞2户,去台人员224人。1979年以来,有1名台胞被选为县人民代表;有1名台胞和两名去台人员的眷属安排为县政协委员,为26名台胞和台属子女安排了工作 (其中有三名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的原工商业者、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台胞、台属私人房屋共36户,计37栋(建筑面积2,669平方米),至1984年全部退回原主。对42户被查抄的财物,退还金额11,302元(包括实物和金银折价)。对117户原工商业者停发的定息,已补发人民币3,312元,对被扣发工资的37人(包括错划右派)补发人民币50,157元。恢复商品粮的236人,包括受牵连的子女、错划右派、错定右派言论、错划坏分子、工商业者、起义人员、去台人士家属等。
  1957年参加公私合营的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计105人,1981年将他们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了劳动人民成份。
  纪律检查工作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党内违纪现象以“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生产风、干部特殊化风、“三害”f官僚主义、贪污、t良费)较为严重,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害。1959年进行了整风、整社运动对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进行了组织处分,挽回了党的影响。
  1961年下半年,对从1958年7月至1961年6月期间,受到批判与处分的干部和党团员进行一次全面的甄别。经过复查甄别,维持原结论的占82%;部分错了改变处分的占10.3%;完全错了取销处分的占7.6%;加重处分的占0. 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上遗留的冤假错案,共复查申诉案件149起,平反冤假错案59起,其中既恢复党籍又恢复工作的13人,恢复工资级别的1人,修改结论,恢复名誉的13人,维持原处分不变的90人。
  根据中央(1979)4号文件,对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的案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复查,分别给予改变结论、撤销处分、恢复党籍、恢复原工资、口头宣布平反的处理。
  1980年中央颁布《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后,对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和经济犯罪行为进行了认真清查和严肃处理,清查党员干部其子女不符合政策招工;家属不符合政策由农业粮转为商品粮;侵占公款公物盖私房等错误者,分别给予了党纪处理。并清查了全县机关干部、职工长期借欠的公款。至1984年止,已收回的欠款占总欠款的96%。
  从1952年起,县纪委建立了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制度。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至1984年,收到人民来信来访1,558件次,其中属控告的477件,属申诉的81件。这些来信来访,刘维护党纪国法,处理违纪党员起到了有力的监督作用。
  建国后县历届党代会
  第一届
  时间:1955年8月18日至26日。
  出席代表:正式代表189人,列席代表14人。
  会址:涂家埠 党员1,393人。
  主要议程和决议:李国忠作题为《关于贯彻全省党代会精神,为胜利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光荣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王汝丰作《关于我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单及春作题为《认真贯彻党代表大会决议,团结全县人民,为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总结报告。
  选举结果:选出县委委员17人,候补委员4人。其中常务委员5人:李国忠、王德、王风阁、万本经、孙喜和。李国忠任书记,王德任第一副书记,王风阁任第二副书记。
  第二届
  时间:1959年2月27日至3月3日。
  出席代表:正式代表513人,候补代表39人。
  会址:涂家埠 党员:3,612人。
  主要议程和决议:李国忠作题为《在巨大胜利的基础上,鼓足更大的干劲,为实现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讲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王汝丰作《关于永修县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大会发出《给全县人民的一封信》和《绐兄弟县的竞赛书》。
  选举结果:选出县委委员39人,候补委员6人。其中常务委员15人:李国忠、王德、游湘。李保雷、王家忠、淦长寿、王宪振、王汝丰、刘忠岳、朱仲启、王洪昇、李身修、王奎伦、孟祥九、张景荣。李国忠任第一书记,王德、游湘、李保雷任书记,王家忠、淦长寿、王宪振任副书记。
  第三届
  时间:1966年4月18日。
  出席代表:正式代表352人,候补代表48人。
  会址:涂家埠。
  主要议程和决议:崔玉峰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
  李身修作《监察工作报告》。
  选举结果:选出县委委员46人,候补委员4人。其中:常务委员13人:邓鼎光、朱仲启、吕崇钧、李身修、吴江才、马先碧、崔玉峰、淦长寿、张声钧、张景荣、张影、彭玉学、韩景毅(按姓氏笔画排列)。
  书记崔玉峰。
  副书记张声钧、淦长寿、邓鼎光。
  第四届
  时间:1971年2月21日至23日。
  出席代表:代表458人,特约代表24人。
  会址:涂家埠。
  主要议程和决议:左凤岗作题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的工作报告。
  选举结果:选出县委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其中常务委员8人:左凤岗、何亚东、王诰礼、宋福全、李煜、杜有恒、余可荣、梅时旺。
  左凤岗任书记。
  何亚东、王诰礼任副书记。
  第五届
  时间:1981年8月24日至27日。
  出席代表:292人。
  会址:新城。党员:8,119人。
  主要议程和决议:胡满珍作题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加速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罗明作《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讨论通过《关于加强集体领导,改进作风》的决议。
  选举结果:选出县委委员33人,候补委员5人。其中常务委员11人:张火春、彭欣树、王诰礼,陆政、王九风、王明舁、吕崇钧、石高和、彭伦梅、黄国梁、于从顺。
  张火春任书记。
  彭欣树、王诰礼、陆政、王九风任副书记。
  第六届
  时间:1984年9月16日至19日。
  出席代表:300人。
  会址:新城。党员:8,403人。
  主要议程和决议:张火春作《县委工作报告》。
  石高和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彭伦梅作《收缴党费》的报告。
  选举新的县委会。
  选举结果:选出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张火春、周河水、余占祥、石高和、彭伦梅、王俊勇、易彩资。
  张火春任书记。
  周河水、余占祥任副书记。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