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计划管理
分类号: F302.1
页数: 2
页码: 272-273
摘要: 本文讲述建国后,涂埠县以发展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总产值始终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相当比例。在农业内部,农、材、牧、副、渔业各自占有比重,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1984年开始,涂埠县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林、牧、副、渔及经济作物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并制定了合理布局和主攻方向。涂埠县不同乡镇基地各有不同的农业特点和发展重点,如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同时也发展了花生、小水果、水产、林业等副业。通过实施生产、加工和销售配套经营,在1984年年底,各地已完成年度安排计划。
关键词: 永修县 农业经济 农业总产值

内容

建国后,我县以发展农业经济为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总产值始终占工农业总产值90%以上。1960年下降为79%。1970年又有回升,农业总产值为4,23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20万元的83%。1980年下降为65%。1980年后的五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一直保持在63-72%之间。1984年,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业总产值增为9,87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9.8%。
  农业内部五业各占比重及其变化情况为:195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为70%,材业0.03%,牧业l4%,副业12%,渔业3.7%。1960年,全县农业比重下降为62%,林业上升为4%,牧业上升为19%,副业下降为9%,渔业上升为6%。1966至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70年农业生产比重仅为66%,略有增长,林业下降为2%,渔业为4%,牧业及副业均保持在1960年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1980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到72%,副业为13%,渔、牧、林业则略有下降。
  1984年,农业生产产值稳定在70%左右,渔,牧、林、副业的比重较为合理。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县农业生产计划指标以粮、棉、油、生猪为主;家禽、林、牧、渔等副业生产指标,虽属指令性计划,但有时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而发展缓慢。
  1984年开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林、牧、副、渔及经济作物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主攻方向,坚持多种经营。总的布局为。三角,九合、马口、立新、艾城、滩溪、虬津、白槎、梅棠等乡以粮为主,建设为商品粮基地;永兴、艾城等乡为商品棉基地;江益、燕坊、八角岭为花生和小水果基地;江益为大面积养鱼基地;吴城为水产捕捞和大板瓜子基地;江上、三溪桥、滩溪、梅棠为林业和柑桔基地;永兴、九合、涂家埠为蔬菜供应基地;芦苇场、马日、立新、城丰、艾城及三角、九合部分地区为意大利杨基地;滩溪部分地区为大豆生产基地;江益、梅棠、虬津、艾城、燕坊、白槎、三角、九合、吴城等乡镇所在地为鹅、鸭、鱼基地,并计划实行生产、加工、销售配套经营。年底,各地均完成了年度安排计划。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