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税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税收
分类号:
F810.42
页数:
8
页码:
258-265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下我县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化情况。从清代的统收统支和尽征尽解体制,到民国时期的财政收支平衡与监督制约体制,再到建国后的统一财经管理体制,财政收入来源逐渐扩大,支出用途不断增多,最终导致收支不平衡和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此外,也提到我县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调整。
关键词:
财政管理
财政收入
永修县
内容
机构
清代田赋征收机构沿袭明制,设粮架房及粮柜,由钱谷师爷负责田赋丁杂的征解。乡设乡董,乡以下设图,图设图董,专管本图鱼鳞册;图以下分十庄,每庄有庄首若干人轮流值年,核收全年田赋,负责汇解粮柜;图董又称图长,为基层组织征收管理田赋半公职人员。
民国初,改粮柜为经征局,由县知事充任局长,局员由士绅充之。并设户书、粮差20人。民国十六年田赋、正杂各税由财政局征收。县长兼任局长,县署设粮柜,乡设乡柜。民国二十年(1931年)乡改为都,都以下设义图,图设图长;图以下分十甲,设甲正1人,管理本图花户银米底册;图内田赋丁杂等税,统由图长催交。图长及甲正为义务职,仅以本图罚银留成部分充办公费。民国二十三年保甲制度实施后,田赋丁杂等税由保甲催交。日伪时期粮、捐均为临时摊派,由维持会征收。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六年设田粮管理处,有职员20人,公役4人。白槎、马口、滩溪、艾城设田粮办事处,每处有职员5人,工役4人。另设有省督导1人,驻永修,负责安义、奉新、永修等县田赋征收、运输、交库。建国后,我县农业税由财政科征收管理。此后,农业税一直由县财政局委托粮食局及所属粮管所代征。
咸丰五年(1855年)涂家埠设卡,是为我县工商税征收之始。六年设厘金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统税局,次年改为税务局。
民国初,仍承清制。民国三年增设山下渡查验所。民国四年改为涂家埠统税征收局,列二等一级,有局长1人,司事18人,司役31人。并于山下渡、小河口、涂家埠火车站、后河等地设分局。吴城镇设一等三级局,有局长1人,稽查2人,司事13人,局役36人。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一日涂家埠设纸张、药材、木材特税分局;山下渡设木类特税分征所,吴城设江西木类特税总局。同年七月二十六日裁撤涂家埠统税局。民国三十六年,涂家埠设稽征所,负责征收管理货物税等属于纳入国库的税款。于艾城设立税捐稽征处,并于白槎、涂家埠设立税捐稽征分处,负责征收管理地方税捐。如屠宰税、牌照税等。
建国初,成立税务局,基层设白槎税务所、山下渡查验站,全局共16人。1954年吴城税务所从新建划属永修,并增设马口、艾城税务站,旋改为税务所。全局共41人。
1973年基层设城郊、云山、马口、柘林、艾城、白槎、吴城等7所。全局共59人。1981年增设郊区、滩溪、城镇等所(城郊所分为城镇及郊区所)。全局共80人。1984年艾城所分为杨家岭及虬津所。全局共117人。
农业税
清初,我县田赋沿袭明制,但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康熙五十二年,鉴于续生人丁加赋的政策,造成奸胥计口敛钱,差徭杂泛,役苦滋甚,人民困赋逃亡累累,于是有续生人口,永不加赋的规定。但九厘加派,仍不更改。且丁粮五年编役一次,在“一条鞭”之外,又执行丁不过图的办法,(即本图里续生人口只能补本图里丁粮)结果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我县所属丁粮银始全部拨入地亩屯粮完纳,每年均摊一次,称摊丁入亩。咸丰二年由于漕船、县仓被太平军烧毁,漕运遂停。漕米一石折银一两三钱上解。同治元年,丁漕两项一律折收制钱,由县易银兑解,每地丁一两,折收足钱二千四百文。漕米一石折收足钱三千文。同治-年(1881年),米每石改收银一两九钱,内三钱九分由县留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筹解赔款,每地丁一两,加收亩捐钱二百文;漕米一石加收亩捐钱三百文。厥后,政治日趋腐败,贪污受贿,挥霍浪费,需款浩繁,增加田赋也就成了公开筹款手段,人民负税之苦,自不待言。
民国初,丁漕正杂等赋均改为尽征尽解。每地丁银一两,征钱二千七百文;每漕米一石,征钱三千六百文。因官票滥发,银贵钱贱,地丁一两,复改征银元二元二角,另征手续科银六分。附加税银一角四分;米折每石,收附加税银元二角二分。民国四年当局专款增加,予兵米项下,丁每两征附税三角。米每石增附税五角。其中三成留县。民国十六年,地丁银每两改征银元三元,米折每石改征银元四元,地方附加税在正税15%范围内征收。民国十七年,丁每两征i附税银元四角五分,米每石征附税银元六角。民国二十二年,丁银每两征附税银达一元八角九分,米每石征附税银三元二角六分,五年中我县附税增加达四倍以上。田赋附加征收数占正税77%,米为98%。核减后丁米仍为70%。同年,除征收各项正税和附加税以外,并征收各种田赋附税,如经征、自治、教育、卫生、建设、警察、保卫团、财政、筑路等捐。
征收期限:当年地丁以四月一日(公历)为开征期至次年二月底止为初限,照定价征收。迟至三至四月完纳者为上限,每两收滞纳加价银元二角。五月一日以后为三限,每两收滞纳加价银元四角。米折以十月十六日为开征期至十一月底为初限,照定价征收;十二月为二限,每石加价银元三角;次年一月为三限,每石加价银元六角。
征粮凭证一般为板串和活串两种。我县初执行活串,多寡任完,往往发生串、册不符弊病。民国四年改为板串(板串系刊刻之数,不完则全数俱在,完则不能更改)。民国二十九年,当局藉口保障军需,田赋酌征实物。民国三十年,田赋收归中央,全部改征实物,并随赋征购粮食。民国三十三年征购改为征借,但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我县属沦陷区。因此我县田赋征实征借实始于民国三十六年。
建国后,废除几千年的封建田赋制度,执行了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增产不增税的负担政策。查田定产,分户核定税负。经过几年复查、核实、调整,使公粮趋于合理。
1950至1952年8月,通过查田定产,查实我县共有耕地43.2万亩。在此基础上,将耕地分为15个等级,最高等级亩产粮食定为500斤,最低为80斤,各等级间差距为30斤左右。然后以此制订不同税率。1953年全县平均税率为21.2%,实征粮食2,208万斤,计人民币118.8万元。1957年,平均税率下降为19.45%,地方附加占正税7%。
1959至1961年,我县农业生产连续三年歉收。为加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2年税率又降低为11.11%,地方附加仅占正税6.4%。
1967年全县平均税率调整为11.4%,地方附加占正税10%。
此后,全县平均税率一直保持11.4%水平,附加亦不超过10%。
工商税
清初商业日趋活跃,始对田赋及税收有明确划分。咸丰三年(1853年)行厘金税,初仅…时权宜之计。咸丰五年涂家埠开征坐商厘金税称坐厘,亦称门厘。未几全县坐商均征坐厘。
民国二十年,撤销厘金税,开征营业税。我县艾城、涂家埠属简区,坐商每户每年交纳营业税50元,牙行营业税上则每户每年80元,中则60元,下则40元。
民国二十七年,改称普通营业税,并开征特种营业税。普通营业税按规定比例由各行业就营业状况摊认,无一定税率。特种营业税税率为必须品5%,半奢侈品10%,奢侈品15%。
民国三十六年工商所得税采取超额累进办法征收,与遗产、土地、房产、工商营业税统称直接税-除特种营业税外,工商营业税开始按每户每月销售额乘以3%税率征收,牙当税率则为8%。营业税及屠宰税划归县政府征收。我县并征收教育捐等。
建国后1949年十一月,实行华中地区<工商税征收暂行办法》。工商户以实际销售额,按不同税率计征,取消了名目繁多的地方税捐及地方附加。城乡大部分夫妻店,营业税以按月申报,按季评议的办法征收。至于工商所得税则以典型毛利及纯益率为核算依据,半年估征,年终汇算清交办法分别组织入库。
1953年私营工商户逐步改民主评议为查帐征收。1956年鉴于小商贩资金少,销售额小,采取双定办法征收(即定期定额)。对其应纳所得税则以小型综合税率按月交库。与此同时贯彻了关系国计民生行业少征或不征的政策。
1963至1965年遵照中央和省有关规定,降低了部分税目的税率,调整了工商所得税的累进级数,减轻了工商业税负。
从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税收收入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经济迅速发展,个体经济也出现了繁荣,我县税收采取了以培养税源为中心的征收管理办法,全县1981至1984年共增收工商税1,383万元。
1983年电力工业改变纳税环节,省柘林水电厂开始在我县交纳工商税款,至1984年仅电力工业增加税款即达600万元。1984年十月工商企业所交纳工商税,改为交纳产品税、营业税及增值税,并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简称利改税。
其它税捐
货物税咸丰五年,开征货厘即货物税。凡货物通过税卡必须课以货值1%的税款。后改为凡货物之值库平银一两者,征税二分。同治初实行四税二验。凡货物经四局收全税,经一局或二局收半税。厘金税无一定税价、税率。负责税卡人员随意索取税款或实物。
光绪三十年增加落地、通过、出产等税,同年七月涂家埠、义宁两地征收的茶叶、药材落地税改由吴城征收。
民国十七年开征统税,税率为10%。并于每十元税款中征附加税五元,称五五税。民国二十年改征特税。我县以征收木类特税为主。武宁、靖安、修水、铜鼓出修河的术材,分别在涂家埠、吴城后河、吴城前河,完三道税。其余如赣州、抚州等河出省木材亦必须至吴城交纳第一道和第二道税。木类税纳税金额为(即税率)大木一尺九寸至二尺为二钱三分至二钱八分,每钱纳税八角六分五,一尺七寸至一尺八寸为一钱五分至一钱八分,每钱纳税五角六分一。正木六寸至一尺六寸为九分至一钱二分,每钱纳税三角五分五。中木一尺至一尺四寸为三分至七分,每钱纳税一角七分。花木每钱纳税七分五。量木排方法为长、宽、高相乘36因之。
民国三十六年设立国税局将特税改为货物税,纳税环节 也由通过性质改为就生产、销售、运输环节 征收。我县应税品仅烟丝、酒及原木。
建国后,1952年公布了货物税暂行条例。我县大宗应税货物仍以原木为主,烟丝、酒、水产次之。并曾一度征收粮食货物税。
1956年试行商品流通税,简化货物税,确定我县为原木商品流通税征收重点,年征收税款达50万元以上。1958年货物税并入工商统一税。1984年征收产品税,简化了征纳手续。
车船使用牌照税 建国后开征。车船按吨位计税,自行车,初,每辆五角,后多次调整为8角、1元不等。1980年改由公安局征收。
屠宰税 民国期间我县开始征收屠宰税。宰牛一头征税10元,猪3元,羊1元。以宰杀为纳税环节。抗战胜利后,实行包税制,对各乡屠宰税实行定额交纳,超定额部分归承包人所有。
建国后取消了包税制。规定农民“三自”减免政策(自养、自宰、自食)屠宰税率为8%(按销售价乘以实际重量计税)。1956年改为12%。后简化征纳手续改为每头猪定额纳税6元。1976年减为3元(国营屠宰税并入工商税交纳)。至1984年沿袭未变。
烟洒牌照税 民国时期征收的税捐,其征收方法为:烟类批发商每季纳税80元,零售24元,兼营者16元,烟摊4、元,负贩1元。酒类批发商每季批发额满2.4万者纳税32元,零售16元(不论卖烟酒多少),兼营者4元,负贩1元。上述烟酒店除交纳牌照税外,并应交纳营业税、货物税及所得税。建国后取消。
其它税捐 契税及印花税始于民国二十一年。契税买契为10%,典契5%(按面额分别以10%及5%税率征收);印花税,契据(包括发货票)按全额(指金额)3‰或1‰不等。帐册每本贴印花5角。此外人丁户口捐、壮丁捐每人每月铜元十枚,门牌捐每户十枚,锅灶捐每灶五角,教育地方捐按各地竹木、柴炭、米谷、油榨、渔业户等每销售额1元,课税六厘,田赋地价税及土地图状费等按面值计税。据民国二十一年《江西经济旬报》记载:“……军阀割据之害未消,县自为政。县辖区,区辖村亦复各自独立。在上既以敲索为能事,在下则益肆其横征暴敛。以致县有县税,区有区捐,随时征收,岁无定额。且所征税目虽同,而税率却互异。甚至同一县区,同一用途,以同一标准同时征收两次税捐。更为严重的是小学校长,公安局长,亦复可巧立名目自由勒派。今日一税,明日一捐,名目繁多,见物即税,无人不捐,所征数额之巨,骇人听闻。至私人挪用税款,增长税率,更可说是尽租税之奇观了”。民国三十六年,我县开征教育捐、自治捐、建设捐、财政捐、经征捐、卫生捐、筑路捐、保卫团捐等。以上各种税捐,除印花税保留至1958年后并入工商统一税外,其余均于建国后废除。
房地产税 民国三十六年在涂家埠、艾城征收。1950年涂家埠曾一度征收,后一直停征。
集市交易税 原为牲畜交易税,1956及1962年曾一度开征,未几停征。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