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87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粮食
分类号: TS21
页数: 7
页码: 246-25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永修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加工、储存和调运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涉及粮行、粮管所、粮食购销、粮食统购统销,以及粮食加工、储存和调运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粮食加工 储存 永修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粮行
  建国前,本县粮食交易,主要集中子集镇,由粮行进行购销。清代,艾城、涂家埠,有粮、油行栈54户,收取5%以上行佣。粮行一般无甚资金,经营方式为代客买卖,也自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全县有粮行40户。抗日战争时期,永修沦陷,粮行倒闭。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粮行。民国三十六年,全县有粮行30户。其中涂家埠9户。同时,磨坊及加工米厂亦进行粮食购销。
  建国后,1950年,涂家埠有粮行(店)23户。艾城、白槎等集镇粮行停业。1953年,粮行全部转业或关闭。
  粮管所(站)货栈
  建国后,粮食由国家管理。1949年底,白槎、涂家埠设中心粮库。
  1951年,成立中国粮食公司永修县公司及土产联营处和交易所。
  1952年,成立县粮食公司,为粮食局对外购销机构。
  1954年,建立区粮管所。1955年,粮管所与粮库合并。从此,区设粮管所,乡设粮站。全县计有粮管所8个,粮站及粮库19个,加工总厂1座,分厂3座,干部职工232人。5月,成立县油脂公司。淳湖、马口、艾城、白槎等区设油脂油料购销站;涂家埠、虬津、马口、会里、罗亭、坽南等地建收购点。
  1958年,粮、油机构合并。1959年,集体及私营油脂加工厂全由粮食部门接管。
  1962年,机构再度合并,人员精简。区及直属公社设粮管所,区辖公社设粮站。1970年,全县共设艾城,淳湖等12个粮管所。
  1980年,增设燕坊、城山粮管所及粮油货栈。全县共有粮、油机构60个。其中粮管所17个,粮站36个,粮油货栈1个,直属粮库管理机构1个,其它5个,共有干部职工527人。
  1982年,粮油货栈改为议购议销公司。
  1984年,增设粮油工业饲料公司,下设粮油食品厂1个(职工6人);饲料厂1个(职工34人)。全县粮油干部职工共716人。
  第二节 经营
  购销
  本县盛产粮食。建国前,南昌、新建等市、县所需粮食,部分由我县供应。清光绪至民国期间,涂家埠、白槎、艾城等集镇多粮行、米店,粮商云集,购销量以万石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我县闹灾荒,从外地运来大米,定量供应,每人每次限购20升。民国三十一年,遭水灾,粮食实行公卖,每人每次定额2斗5升。民国三十六年,粮食销售量为5,456万斤,同时省田粮处向我县市场采购军粮3,210万斤。民国三十七年,又向我县市场采购粮食9,280万斤供军需。
  建国后,1949年,我县粮食仍自由交易。1950年,开始进行粮食市场管理。同年,从集市购入粮食1,130万斤,平抑了粮价,打击了投机活动。
  1951年,中国粮食公司永修县公司开展余粮收购。全年购进大米700多万斤。同年,土产粮食联营处及交易所亦开展粮食购销。长期以来牙纪凭一斗、一秤、一张嘴谋利于粮食市场的现象被取消。
  1952年,粮食公司主要掌握批发,设山下渡门市部及白槎购销组负责零售,并委托合作社代理粮食购销,手续费5%,后改为2.5%。全年共委托代购稻谷1,600万斤。市场囤积操纵,购买青苗的现象被制止,供应缓和,牌市价平衡,批零差稳定在5%。年底,私营米厂、粮店全部转业或歇业。
  1953年,撤销门市部及交易所。经营方式改为掌握批发,照顾零售。11月底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食自由市场遂废。
  1955年,农村粮食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3月,实行油脂油料统购统销。同年,建立粮食市场16个。其中13个成交和调剂粮食10万斤,解决了受灾农民缺粮困难。
  1956年,全县恢复和建立粮食市场26个,农民余粮在实行完成计划收购后,一、可以用,二、可以存,三、可以互通有无,四、可以进入市场,五、可以继续卖给国家。市场活跃,农民满意。
  1957年,开放国家粮食市场19个,上市粮食达69万斤。
  1964年,全面开展粮食议价业务。
  1966年7月,关闭粮食市场。生产队或社员上市粮食,由国家按牌价收购。
  1973年起,粮食集贸市场实行定期开放。每年2至7月为开放时间。开放品种和范围计有:稻谷、荞麦、高梁、大豆、绿豆、玉米、粟谷、红薯、薯干、薯丝、薯粉以及粮食复制品,允许社员自留地生产和自食有余少量粮食在集市交易。国营农场、垦殖场则一律纳入计划交售,不准进入集贸市场;人民公社、生产队、生产大队安排有余的粮食亦一律销售给粮食部门。
  1979年,全县粮、油收购、超购(即超征购部分)、议购均超计划完成,粮食市场更为活跃。
  1980年,全面开展粮油议购议销。1981年,粮食市场保持了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
  1982年,农民以自产粮食自行组织外销。粮食消费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全年用于加工糕点的粮食达45万斤,酿酒为135万斤,饮食业为62万斤。
  同年,推行粮、油贸易管理责任制。粮油企业实行浮动、计件工资。粮、油定点供应改为破点流动供应。开展多种经营,以中价补平价,送货上市上门。经营豆腐、糕点和熟食品加工厂坊,品种达96种。
  1984年,购销粮食均超历史水平,全县贸易粮总收购量达12,000万斤,转化粮食150万斤。同年销售外省粮食达1,279万斤,油料340万斤。
  粮食统购统销
  1953年,我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2月24R开始按户供应,用粮行业则自报公议,工商管理部门审查、核定指标,凭证供应。
  1955年,全县有2,602户实行定量供应,定量供应人口为19,674人,定量供应粮食52万斤。
   各类人口每人每月定量平均标准为:
   特重体力劳动者48斤,一般体力劳动者39斤,轻体力劳动者29斤,机关团体职员及商店店员27斤,大中学生31斤,一般居民及10周岁以上儿童24斤,6周岁不满10周岁儿童18斤,3周岁不满6周岁儿童16斤,未满3周岁儿童6斤。全县总平均指标为26,788斤。
  1962年,机关精简,严格控制城镇商品粮人口的非正常性增长。全年实销粮食1,247.8万斤。
  1963年,农村用粮水平提高,除去征购及农村自留粮外(包括种籽、饲料),实有口粮5,032万斤,以当时农村人口130,871人计算,人均有稻谷366斤,加上经济作物奖售粮及自留地粮,每人每年口粮可达427斤,最高达824斤(杂粮不在内)。
  1978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全县有1,524个生产队实现只征购不返销。
  1982年,城镇人口50,601人,月供应粮食为148万斤,平均每人每月29斤。
  1984年,城镇人口增为53,108人,月供应定量粮食155.5万斤,平均每人定量29.28斤。农村用粮总计为21,000万斤,按全县农业人口252,886人计算,平均每人有稻谷831斤,较1963年增加3.2倍,较1981年544斤增加53%。
  油脂统购统销
  1955年,实行油脂统购统销。全年共统购各种油料320万斤,加工油料307万斤。统销供应方法为:除油脂公司自销外,并采取建代销点及与农业社挂钩的办法,进行油脂供应。计有自营门市部9个,私营代销点18个,与农业社挂钩4个,达到了乡乡有供应。
  我县是缺油地区,以调入维持供应,油脂收购量徘徊于30万斤左右。粉碎“四人帮”以后,油料生产得到了发展。1979年国家收购油脂计163万斤,全年销售27万斤,较1978年少销8,900斤。社员自留油平均每人7斤。城镇人口定量全年每人8.5斤。
  1982年收购油脂292万斤,销售103万斤,不但改变了长期靠调入油脂供应的现象,而且调出油脂111万斤,农村自留油量也得到了增加。
  1984年,油料收购为763万斤。城乡供应油脂为120万斤。其中定量供应为90万斤,行业用油供应12万斤,农村供应12万斤。收购及供应均较1982年略减,但议购议销活跃。全年议价销售油脂达24万斤,超历史水平。
  第三节 加工
  建国前,我县粮食加工全为私营。机器设备陈旧,仅有煤气机,效率低。农村及墟镇均木砻、石碾、土臼为粮食加工工具。所加工的大米,除自食外,少量向市场销售。民国期间,抗战前,我县有大米厂7户,小米厂数户。抗日战争胜利后,减为4户,加工业务亦较前缩小。油脂则均为土榨手工加工,大多数榨坊分散在农村。
  建国后,涂家埠有私营安成、新丰、立成、新生、裕民、大正、胜利、复兴等加工米厂8户。
  1950年始有国营大众、共同、新力、粮丰等加工厂4户。全镇共有米厂12户。白槎1户。
  1952年大部分米厂停业或接受委托加工,仅裕民等4户继续加工并兼营零售业务。1953年4月,接管各机米厂成立永修县粮食加工总厂,并设立马口、白槎、吴城、柘林等4分厂。1956年加工总厂厂房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增置120匹马力发电机l台,有工人24人,日产标准米4万斤左右。1959年全县有加工米厂8座。1962年增为11座。同年底撤销米厂3座,下放油脂加工厂5座,保留加工厂3座。采取日夜加工办法,以保证供应。
  1965年,加工年产量较19 64年增长4.7%,成本则下降14.8%。完成利润达37,700元,为加工厂生产发展较快的一年。
  1979年,合并成立永修县粮油加工厂,设大米、饲料、糠油、机修4车间。下设吴城、白槎、江上3分厂。
  1982年,县城新建自动化粮油加工厂1座,乡镇共有粮油加工厂7座,全年加工稻谷3,516万斤,加工油料127万斤。
  1984年,共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标一大米4,330吨,加工油脂146万斤,饲料1,300万斤。并投资44万元,在新城筹建中型饲料加工厂1座,年生产能力5,000吨。
  第四节 储运
  储存
  清光绪年间建常平仓于县署内,储谷万余石,建积谷仓1座于艾城西隅锦山巅万寿宫右。民国期间,建积谷仓于艾城文庙,有谷数千石,荒年放出,息加一。所储谷悉为地方豪绅窃为私有。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增建仓容1,500大包仓库1座。民国三十六年,修建收纳仓库1座,储积谷8,500石。其中县仓2,100石,乡镇仓6,400石。民国三十七年,建聚点仓1座,储谷6,000石,收纳仓库1座,仓容为32,000石。
  。 建国后,我县原有仓库远远无法满足粮食储存的需要。1949年,于艾城、白槎、涂家埠借民房、祠堂、庙宇为仓库,储粮962万斤。征粮时,增设马口、滩溪、柘林、袍桐、潘家、江益、虬津等分库。
  1950年,九江地区设直属库,县设3个中心库,8个分库。其储粮情况为:直属库406万斤,涂家埠中心库71万斤,蔡村分库113万斤,山下渡加工厂606万斤,马口分库40万斤,艾城中心库187万斤,艾城分库35万斤,白槎中心库137万斤,白槎民仓24万斤,分库46万斤,白槎米厂25万斤,柘林中心库107万斤。合计储粮1,801万斤。实有仓容1,342万斤。同年白槎建仓1座,仓容为135万斤,及仓廒1座。
  1951年,全县粮库增为7库。计蔡村、艾贼、马口、白槎、江益、柘林、加工厂等。全县总库容2,073万斤。
  1955年,增建仓容1,000万斤,全县总仓容计4,281万斤,年底储粮3,147万斤。
  1958年,仓容增为9,640万斤。基建定型仓库1座,仓容200万斤,简易仓库6座,仓容800万斤。
  1960年,成立农村粮食管理委员会,实行粮食由大队统管。用租、借、建及修的办法,扩大仓容,解决大队管理粮食的仓储困难。全县农村大队粮食最高储存量达2,900万斤。
  1965年,农村共建集体储粮生产队1,543个,共储备粮食887万斤。其中全民储备241万斤,集体储备粮646万斤。按全县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储粮50斤。
  1979年,全县集体储粮增为1,674万斤。其中国家代储1,029万斤。较1965年增长88.7%。
  1980年,全县共有28个储粮点,80座仓库,总仓容增为12,500万斤。部分仓库修建了通风地道,做到了安全保粮。
  1984年,又新建仓库1,800平方米,增加仓容600万斤。并采改建旧仓及租借仓库扩储、搭棚露天堆垛、民代国储等办法,解决了粮食大增产后出现的农民“卖粮难”问题。
  调运
  我县是修水、武宁、铜鼓、奉新等县粮食转运地。建国前,南京、芜湖、安庆、上海等地向上述地区所采购的粮食,均由山下渡转运出去。
  民国时期,修水、武宁、安义、奉新、永修五县所征公粮亦由我县转运调拨。民国三十五年共接运粮食96万石,交验94万石.民国三十六年,共接运11,300万石,交验11,200万石。
  建国后,中转粮食数量仍有增无减。1951年共调出粮食2,720万斤,其中九江14万斤,上海78万斤,无锡89万斤,常州101万斤,镇江146万斤,芜湖386万斤,南京136万斤,南昌129万斤。
  1957年,全年共调拨粮食1,159吨。中转南昌、九江两地粮食85,436吨。集并粮食13,054吨。
  1958年,中转安义、奉新、靖安、修水、武宁、新建等县粮食13,000吨。
  1979年,共调出粮食10,300吨,油脂80吨。
  1984年,共调出粮食24,000吨,中转粮食54,000吨。
  粮食局车队:建于1974年,1980年共有卡车5部,总载重量17吨。1984年,全车队共有司机及职工15人,增购汽车4辆,其中8吨三菱大卡车2辆。总载重量41吨。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